第二章有机沉积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4.70 MB
- 文档页数:29
⽯油地球化学考试复习题-提纲⽯油地球化学复习题第⼆章沉积有机质组成及其沉积环境1、名词解释及重要概念1.5种⽣物化学组分:蛋⽩质、碳⽔化合物、脂类、⽊质素、⾊素.2. 碳⽔化合物:是由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它们的衍⽣物构成的有机质。
3. 多醣:由上千个单糖以糖苷键(单糖-O-单糖)相连成的⾼聚体.4. 甾族化合物结构:5、脂肪酸的基本结构6、氨基酸的基本结构7、缺氧环境形成的关键:⽔体分层8. 缺氧湖泊发育的重要条件: 深⽔2、简答题1. 沉积盆地中有机质沉积的控制因素主要有两⽅⾯的控制因素:⽣物⽅⾯和物理⽅⽣物控制因素:原始⽣物产率、微⽣物降解作⽤物理控制因素:有机质的搬运作⽤、沉积速率、沉积环境2. ⽔⽣⽣物产率决定于⽔中养料(磷、氮)含氧量(游离氧)多少⽔体深浅:透光带3. 沉积⽔体中细菌降解有机质的过程1).喜氧细菌活动带:与空⽓接触的表层⽔[O]>1.0ml/l 死亡⽣物可以完全被降解成CO2,H2O2).兼氧细菌活动带:⽔中[O]<1.0ml/l,造氮菌和碳酸盐还原菌降解有机质,但是降解能⼒下降3).硫酸盐还原菌活动带: [O]<0.5ml/l,硫酸盐还原菌降解有机质⽣成有机酸,有H2S⽣成,其它⽣物死亡,4).甲烷⽣成菌活动带: 严格缺氧,有CH4⽣成,温度20-80度。
有效烃源岩沉积环境:⾼⽣物产率与缺氧环境叠加处.1陆相:盐湖环境,⽔体较深的咸⽔半咸⽔环境,淡⽔湖的深⽔沉积部位,沼泽环境(煤系烃源岩)2海相:障壁海、泻湖(⼤陆边缘),封闭海盆(陆架、⼤陆内部),富营养上升流发育区(⼤陆架)缺氧环境类型:1海相:(1)缺氧封闭局限海盆地:有障壁,进⽔量>蒸发量,养料丰富、底部⽔盐度⼤、具有永久分层⽔体的海盆。
(2)上升流形成的缺氧环境:深部海⽔向浅海的运动。
温度,含氧量低,养料丰富,可引起浅海⽣物极其繁盛。
2陆相:(1)盐湖:盐度分层,盐跃层以下为缺氧⽔层(2)淡⽔湖:温度分层(3)沼泽:形成含煤地层第三章成岩演化阶段有机质的演化⼀、名词解释及重要概念1、沉积物成岩作⽤:沉积物沉积以后在埋藏过程中受温度、压⼒等外界因素的作⽤,失⽔、压实、胶结、溶解等固结成岩的过程。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地球化学概述1. 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应用化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化学组成、化学性质、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规律的学科。
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与物理学、生物学、大气科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的固体部分,包括岩石、矿物、土壤等;- 地球的流体部分,包括大气、水体、地下水等;- 地球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地球内部,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3. 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 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其时空变化;- 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化学过程;- 元素的迁移、富集和分散规律;- 地球化学循环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地球化学在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应用。
二、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 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与采样:包括地质填图、钻孔、槽探、岩心采样等;- 实验室分析:包括光学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原子吸收光谱(AAS)等;-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包括统计学分析、多元回归、聚类分析等;- 地球化学模型:建立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型;- 同位素示踪:利用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地球化学过程。
2. 地球化学研究的意义:- 揭示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成分和动力学过程;- 探索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评估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理解地球生物圈的化学循环和生态平衡;-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 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阶段:19世纪初,地质学家开始关注矿物的化学组成;- 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维克托·戈尔德施密特等科学家奠定了地球化学的基础;- 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地球化学在理论、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现代阶段:20世纪末至今,地球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交叉,形成新的研究领域。
《沉积岩岩石学》课程笔记第一章:沉积岩岩石学概念1.1 沉积岩的定义和特征沉积岩是由母岩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破碎、搬运、沉积并经过长时间的压实和胶结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以下特征:- 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粘土矿物等碎屑物质组成,也可含有有机质、碳酸盐等自生矿物。
- 结构:沉积岩具有独特的结构,如层理、波痕、泥裂等,反映了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
- 构造:沉积岩的构造多样,包括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是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重要标志。
- 成岩作用: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压实、胶结、重结晶等成岩作用,影响了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1.2 沉积岩的分类根据沉积岩的组成和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碎屑岩:由母岩破碎、搬运、沉积形成的岩石,如砂岩、砾岩等。
- 泥质岩:由细粒沉积物经长时间沉积、压实形成的岩石,如泥岩、页岩等。
- 化学岩:由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 生物岩:由生物残骸沉积形成的岩石,如礁灰岩、贝壳灰岩等。
1.3 沉积岩在地质历史中的重要性沉积岩在地质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层划分: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和化石,是地质年代划分和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
- 资源矿产:许多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都赋存于沉积岩中。
- 环境记录:沉积岩记录了地球历史上的古气候、古地理、生物演化等信息,对了解地球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工程地质:沉积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工程建设和地基处理,对工程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4 沉积岩研究方法研究沉积岩的方法主要包括:- 宏观观察:通过野外考察、露头观测等手段,研究沉积岩的宏观特征,如颜色、层理、构造等。
- 显微镜观察: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仪器,观察沉积岩的微观特征,如矿物成分、结构、成岩作用等。
- 地球化学分析:通过对沉积岩样品进行元素和同位素分析,研究其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成岩过程。
第二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2.4 沉积物(岩)中的沉积有机质沉积有机质:是指随无机质点一起沉积并保存下来的那部分生物有机质,又叫地质有机质。
CO 2、H 20等 生物体 死亡后 化学分解细菌作用 保存于沉积物中(0.8%)被吞食1)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原地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盆地自身。
异地有机质:经河流、风等自陆携带入盆。
再沉积有机质:已沉积的有机质由于岩石风化等因素再次沉积。
2)沉积有机质的分布特点总量很大,多数呈分散状态存在;常与细粒成分共生。
分布很不均衡,其中近95%集中在泥页岩和碳酸盐岩中。
地层越老,保存的沉积有机质越少。
3)沉积有机质的沉积保存条件(1)古地理古气候条件a.生物发育的先决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光照、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营养物质的供应。
b.有利于生物发育的地理环境:内陆沼泽、大型富营养湖泊、相对封闭的小洋盆、浅海大陆架。
(1)古地理古气候条件c.有机质颗粒越大、水体越浅、水体越安静、越有利于沉降。
d. 有利于有机质保存的几个主要因素:低能静水还原环境+适时的掩埋:有机质保存的必要条件。
沉积物粒度越细,含沉积有机质越多。
——深湖和半深湖区;前三角洲;封闭性浅海、海湾、小洋盆。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2)大地构造条件a.长期稳定下沉的大地构造背景:保证丰富的原始有机质沉积并保存下来。
b.沉积盆地的分割性:对有机质的堆积与保存有利。
综上所述,丰富的生物有机质供给、适宜的静水还原环境以及具有中等沉积速度的细碎屑物质的沉积是富有机质沉积形成保存的必要条件。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2.4 沉积物(岩)中的沉积有机质(完)。
沉积作用的方式
沉积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地质作用,是指由于水流、风力、重力等外力的作用,将岩石碎屑、有机物质等物质沉积在地表或区域内的一种过程。
沉积作用的方式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水流沉积:包括河流、湖泊、河口、河道等地方的沉积作用,这些地方通常是水流较为活跃的地区,水流可以将岩石碎屑、有机物质等物质带到这些地方,并沉积在河床、湖底等地方。
2. 风力沉积:主要发生在沙漠和荒漠地带,高速风会将沙子和灰尘等物质吹到一定区域,形成沙丘、沙坑等地形。
3. 冰川沉积:主要发生在极地和高山地带,冰川会将岩石碎屑、沙子等物质带到一定区域,并在冰川融化时沉积在地表。
4. 海洋沉积:包括海底沉积和近海沉积,主要是由于海水中悬浮的有机物质和碎屑沉积在海床上,形成珊瑚礁、深海盆地等地形。
5. 人类活动沉积:人类的活动也会对地表的沉积作用产生影响,例如人工堆积的土坡、填埋场等。
沉积作用是地球长期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沉积作用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质环境变化。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