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 (2)
- 格式:ppt
- 大小:3.59 MB
- 文档页数:65
一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方法:1:实验材料,仪器,试剂及试剂的配制(1)实验材料:新鲜的鸡血(2)实验仪器:离心机,烧杯(100ml),胶头滴管,玻璃棒,离心管架,漏斗,纱布等。
(3)实验试剂:饱和(NH4)2SO4溶液(PH=6.0~7.0),柠檬酸钠溶液,生理盐水,蒸馏水。
(4)试剂的配制:1. 饱和(NH4)2SO4溶液的配制:100ml蒸馏水中溶解76g(NH4)2SO4,用氨水滴PH值至6.5左右;2.生理盐水的配制:取9gNaCl溶于1000ml蒸馏水中。
3.柠檬酸钠溶液的配制:6g柠檬酸钠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可收集100ml鸡血)。
2:实验步骤:(1)收集并清洗鸡血:用盛有柠檬酸钠溶液的烧杯装新鲜的鸡血(防止鸡血凝固),然后将鸡血用300ml生理盐水稀释,充分搅拌后转移到50ml离心管中,离心(V=5000rpm)5min(此步可除去血清蛋白)。
(2)破碎鸡血细胞:小心倒掉上清,下层细胞加入50ml的蒸馏水,剧烈震荡10min,离心(V=5000rpm)10min.。
取上清溶液,即血红蛋白的溶液,用多层纱布过滤。
(3)盐析分离血红蛋白:向滤液中逐渐加入(NH4)2SO4饱和溶液,边加边摇,约加入与血红蛋白溶液相同体积时,溶液出现浑浊。
静止20min,离心10min(v=5000rpm).。
红色沉淀就是分离出来的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溶液通过盐析并离心后得到红色沉淀,此时上清溶液基本无色,表明该沉淀就是我们分离得到的血红蛋白,无需用其他方式进行验证。
下面就几点进行讨论;1我们购买鸡血时,为了防止鸡血凝固,把鸡血收集到事先准备好的盛有柠檬酸钠溶液的瓶子里,可以放置一白天,若要过夜,温度须控制在4摄氏度。
2我们用蒸馏水使细胞涨破而不用甲苯(有毒),既简单又安全,同时还可以将血红蛋白溶液进行稀释。
3用盐析法进行蛋白质分离试验,比通过色谱柱,减少了实验难度,降低了试验成本,缩短的试验时间。
第5.3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学习目标】凝胶色谱法的原理和方法样品的预处理;色谱柱填料的处理和色谱柱的装填【基础知识预习】1.凝胶色谱法凝胶色谱法也称做,是根据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凝胶实际上是一些由构成的多孔球体,在小球体内部有许多贯穿的通道,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通过凝胶时速度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移动速度;而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无法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只能在移动,路程,移动速度。
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因此得以分离。
2.缓冲溶液缓冲溶液的作用是。
缓冲溶液通常由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的。
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一定的pH下进行的,例如:血浆的pH是,要在实验条件下准确模拟生物体内的过程,必须保持体外的pH与体内的基本一致。
3.电泳电泳是指。
许多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多肽、核酸等都具有可解离的基团,在一定的pH下,这些基团会带上。
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的电极移动。
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分子以及分子本身的、的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
两种常用的电泳方法是和,在测定蛋白质分子量时通常使用。
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迁移率取决于以及等因素。
4.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四步:、、和。
【教学过程】【课题背景】:新华网首尔12月29日电(记者干玉兰)韩国浦项工业大学科学家29日宣布,他们已查明可抑制艾滋病病毒感染的“TRIM5”蛋白质核心部分的结构。
浦项工业大学生物科学系教授吴秉夏等人,当天公开了“TRIM5”蛋白质内核心部分“B30.2/SPRY”的三维分子结构,并称已弄清楚这一结构的正确位置及它与其他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分子细胞》杂志上。
2004年英国《自然》杂志曾刊登论文说,“TRIM5”蛋白质可有效抑制艾滋病病毒的感染。
此后,世界各地的很多科学家开始研究“TRIM5”蛋白质的结构,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人宣称取得突破性进展。
血红蛋白的分离和提取血红蛋白是一种存在于红细胞中的重要蛋白质,它负责运输氧气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对于血红蛋白的分离和提取,无论是在医学研究、疾病诊断还是生物技术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进行血红蛋白的分离和提取,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基本性质。
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64500,等电点在 7 左右。
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新鲜的血液样本,通常可以从健康的志愿者或者实验动物身上获取。
采集到血液后,要尽快进行处理,以防止血红蛋白的变性和降解。
第一步是红细胞的分离。
将采集到的血液加入抗凝剂,如肝素或柠檬酸钠,然后通过离心的方法,将红细胞从血浆中分离出来。
离心的速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来说,以较低的转速离心一段时间,就可以使红细胞沉淀在离心管的底部。
得到红细胞后,接下来就是裂解红细胞以释放出血红蛋白。
常用的方法是低渗裂解法,将红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如蒸馏水,红细胞会因为吸水而膨胀破裂,释放出其中的内容物,包括血红蛋白。
然后是去除杂质。
裂解后的溶液中含有大量的其他细胞成分和杂质,需要通过过滤、离心等方法进行去除。
例如,可以再次离心,使较大的细胞碎片沉淀下来,然后取上清液。
接下来就是血红蛋白的初步分离。
常用的方法有盐析法。
向溶液中逐渐加入适量的中性盐,如硫酸铵,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蛋白质的溶解度会逐渐降低而沉淀出来。
不同的蛋白质在不同的盐浓度下沉淀,通过控制盐的浓度,可以初步分离出血红蛋白。
经过初步分离后,还需要进一步的纯化。
层析法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比如凝胶过滤层析,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的不同进行分离;离子交换层析,依据蛋白质的带电性质差异来分离。
在分离和提取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保持适当的温度、pH 值等条件。
温度过高或过低、pH 值不适宜都可能导致血红蛋白的变性和失活。
另外,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要规范、细致,尽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和损失。
例如,在转移溶液时要避免洒出,使用的仪器要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
第15课时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1.归纳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1)图甲说明: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构成的肽链不同。
(2)图乙说明:氨基酸的数目不同,构成的肽链不同。
(3)图丙说明:氨基酸的排列次序不同,构成的肽链不同。
(4)图丁说明:肽链的数目和空间结构不同,构成的蛋白质不同。
2.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血细胞又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使红细胞呈现红色。
3.红细胞放到低渗溶液中,会吸收水分,体积膨胀直至涨破。
课堂导入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随着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人们对蛋白质的研究和应用工作进入了新的时代,这就需要获得纯度较高的蛋白质。
因此对蛋白质的分离就是生物学研究中经常要做的工作,下面我们就以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来学习有关蛋白质的一些基本技术。
探究点一蛋白质分离技术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多种多样,按照科学的需要有时要把它们分开,分离蛋白质常使用的方法是凝胶色谱法和电泳法,都是根据不同蛋白质分子的之间的差异来分离的。
1.蛋白质特性的差异(1)分子的形状和大小;(2)所带电荷的性质和多少;(3)溶解度;(4)吸附性质;(5)对其他分子的亲和力。
2.分离的方法(1)凝胶色谱法Ⅰ.概念:凝胶色谱法,也称做分配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Ⅱ.凝胶:是一些微小的多孔球体,大多数是由多糖类化合物构成的,内含许多贯穿通道,具有多孔的凝胶又称为分子筛。
Ⅲ.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如图A)①蛋白质混合物上柱;②洗脱开始,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扩散进入凝胶颗粒内;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则被排阻于凝胶颗粒之外;③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被滞留;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向下移动;④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完全分开;⑤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行程较短,已从层析柱中洗脱出来,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还在行进中。
(2)电泳①概念: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
高二生物编号:SW—XX1—16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能记住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的步骤;2、能进行凝胶色谱操作;【学习重难点】重点: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的步骤、凝胶色谱操作难点:凝胶色谱操作【学习过程】引入:前次课我们学习了分离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而血红蛋白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红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负责血液中O2的运输。
在本课题中,我们将以血红蛋白为实验材料,学习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的一些基本技术。
知识点一:知识回顾(查阅资料,小组讨论)1、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中,其特征元素是,其主要功能是。
2、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和。
3、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是。
分离的原理是:当不同的蛋白质通过凝胶时,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移动速度;而的蛋白质无法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只能在移动,路程。
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因此得以分离。
4、电泳能够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其中在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时通常使用(方法)。
知识点二:实验设计——样品处理及粗分离(阅读教材P66—67相关内容)1、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四步:、、和。
2、血红蛋白由肽链组成,包括两个和两个。
每条肽链环绕一个基团,此基团可携带或。
血红蛋白因含有血红素而呈现。
3、红细胞的洗涤:①目的:去除。
②方法:离心,如500 r·min1-离心2 min,然后用胶头吸管吸出上层透明的,将下层的红细胞液体倒入,再加入的生理盐水,缓慢搅拌,低速短时间离心,如此重复洗涤,直至上清液中不再呈现,表明红细胞已洗涤干净。
③注意:洗涤次数、离心速度与离心时间十分重要。
洗涤次数太少,则;离心速度过高和时间太长会使,达不到分离的效果。
4、血红蛋白的释放:将洗涤好的红细胞倒入烧杯中,加到原血液的体积,再加40%的,置于上充分搅拌10 min。
在蒸馏水和甲苯的作用下,破裂,释放出。
5、分离血红蛋白溶液:将搅拌好的混合液离心后可观察到试管中溶液分为4层。
【凝胶⾊谱法的原理和⽅法】⾎红蛋⽩的提取和分离【课题】:课题6 ⾎红蛋⽩的提取和分离【备课⼈】:【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型】:复习【课时数】:1课时【复习⽬标】本课题通过尝试对⾎液中⾎红蛋⽩的提取和分离,使学⽣能够体验从复杂体系中提取⽣物⼤分⼦的基本过程和⽅法,并了解⾊谱法、电泳法等分离⽣物⼤分⼦的基本原理,为今后学习运⽤这些技术打下基础。
【复习重点与难点】复习重点:凝胶⾊谱法的原理和⽅法。
复习难点:样品的预处理;⾊谱柱填料的处理和⾊谱柱的装填。
【知识回顾】:⼀、实验原理蛋⽩质的物化理性质:形状、⼤⼩、电荷性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性质、亲和⼒等千差万别,由此提取和分离各种蛋⽩质。
1.凝胶⾊谱法(分配⾊谱法):(1)原理:分⼦量⼤的分⼦通过多孔凝胶颗粒的间隙,路程短,流动快;分⼦量⼩的分⼦穿过多孔凝胶颗粒内部,路程长,流动慢。
(2)凝胶材料:多孔性,多糖类化合物,如葡聚糖、琼脂糖。
(3)分离过程:混合物上柱→洗脱→⼤分⼦流动快、⼩分⼦流动慢→收集⼤分⼦→收集⼩分⼦*洗脱:从⾊谱柱上端不断注⼊缓冲液,促使蛋⽩质分⼦的差速流动。
(4)作⽤:分离蛋⽩质,测定⽣物⼤分⼦分⼦量,蛋⽩质的脱盐等。
2.缓冲溶液(1)原理:由弱酸和相应的强碱弱酸盐组成(如H2CO3-NaHCO3,HC-NaC,NaH2PO4/Na2HPO4等),调节酸和盐的⽤量,可配制不同pH的缓冲液。
(2)缓冲液作⽤:抵制外界酸、碱对溶液pH的⼲扰⽽保持pH稳定。
3.凝胶电泳法:(1)原理:不同蛋⽩质的带电性质、电量、形状和⼤⼩不同,在电场中受到的作⽤⼒⼤⼩、⽅向、阻⼒不同,导致不同蛋⽩质在电场中的运动⽅向和运动速度不同。
(2)分离⽅法: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
(3)分离过程:在⼀定pH下,使蛋⽩质基团带上正电或负电;加⼊带负电荷多的SDS,形成“蛋⽩质-SDS复合物”,使蛋⽩质迁移速率仅取决于分⼦⼤⼩。
⼆、实验步骤1.样品处理①红细胞的洗涤洗涤红细胞的⽬的是去除杂蛋⽩,采集的⾎样要及时采⽤低速短时间离⼼分离红细胞,然后⽤胶头吸管吸出上层透明的黄⾊⾎浆,将下层暗红⾊的红细胞液体倒⼊烧杯,再加⼊五倍体积的⽣理盐⽔,缓慢搅拌10min,低速短时间离⼼,如此重复洗涤三次,直⾄上清液中没有黄⾊,表明红细胞已洗涤⼲净。
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四步血红蛋白是存在于人类血液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它承担着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重要功能。
因此,对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医学应用前景。
接下来将介绍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血样采集首先需要采集含有血红蛋白的血样。
一般来说,静脉采血是最常用的方法。
在采集血样之前,需要确保采血器具干净无菌,以避免外部微生物的污染。
同时,还要确保采集到的血样足够新鲜,以保证血红蛋白的活性和稳定性。
第二步:红细胞裂解将采集到的血样进行红细胞裂解,将红细胞膜破坏,释放血红蛋白。
一般可以使用生理盐水等溶液进行红细胞裂解。
在裂解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温度和pH值的控制,以确保血红蛋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第三步:血红蛋白提取在红细胞裂解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释放出来,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提取。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离心、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层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将血红蛋白从其他蛋白质和杂质中分离出来,得到比较纯净的血红蛋白样品。
第四步:血红蛋白分离最后一步是对提取到的血红蛋白进行分离。
根据血红蛋白的性质和不同的应用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
例如,可以利用凝胶电泳、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血红蛋白进行分离和纯化。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得到高纯度的血红蛋白样品,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我们可以完成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工作。
这些工作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血红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和结构特性,还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完善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技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一生物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介绍高一主要学习的内容是细胞,学生需要知道和掌握这些的知识,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有关于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知识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生物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知识点该知识点包括凝胶色谱法、缓冲溶液、电泳、实验操作及操作提示等几个要点知识。
1. 凝胶色谱法:也称做分配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凝胶实际上是一些由多糖类化合物构成的多孔球体,在小球体内部有许多贯穿的通道,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通过凝胶时速度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比较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较长,移动速度较慢;而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无法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只能在凝胶外部移动,路程较短,移动速度较快。
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因此得以分离。
2. 缓冲溶液:缓冲溶液的作用是能够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 的影响,维持pH基本不变。
缓冲溶液通常由1-2种缓冲溶剂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的。
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一定的pH下进行的,例如:血浆的pH是7.35~7.45,要在实验条件下准确模拟生物体内的过程,必须保持体外的pH与体内的基本一致。
3.电泳: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
许多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都具有可解离的基团,在一定的pH下,这些基团会带上正电或负电。
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
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的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
两种常用的电泳方法是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在测定蛋白质分子量时通常使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迁移速率取决于蛋白质所带净电荷的多少以及分子的大小等因素。
4. 实验操作及操作提示: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四步: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