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企业道德责任(管理学)
- 格式:pptx
- 大小:2.50 MB
- 文档页数:28
第二章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第一节管理与伦理道德一、伦理道德的真谛1、伦理的定义:就是为了相互协调,共同生产和生活,就必须有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这就是伦理。
道德的定义:道德就是在一定风俗习惯下所形成的个人的品质、气质。
2、伦理的真谛:(1)伦理的真谛是“本性上普遍的东西”。
(2)在社会体系中,任何组织都首先是一个伦理实体。
(3)伦理的真谛是个人的单一性和共同体的普遍性的统一,它是透过精神所达到的统一。
因而精神是伦理的文化内涵。
(4)“德”就是个体将共同体的普遍性、普遍品质或普遍要求加以内化,形成个体内在的伦理普遍性,获得“伦理上的造诣”,早就精神同一性,从而使共同体成员达到“同心同德”。
3、伦理与道德作为人类文明的基本因子,是指评价人类行为善与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二、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在经营活动中,企业伦理与管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与经营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
(2)企业组织。
伦理道德对于企业组织的意义,不仅在于构建“人际关系”,更重要的在于造就整正合理有效的企业组织。
(3)人文力与企业精神。
企业管理一方面透过伦理道德建立个体与组织相统一的内部伦理关系;另一方面借此建立企业与社会相统一的外部伦理关系,同时还透过伦理道德的有效合理运作,建立企业的人文力体系,从而形成企业的伦理精神,构筑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精神”。
(4)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观。
①伦理道德的着力点,就在于生产者的劳动价值观与管理者的经营价值观。
②企业成功与产品质量的真谛全在于诚信。
③从成功至上走向诚信至上。
第二节几种相关的道德观一、功利主义道德观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力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
二、权力至上道德观这种观点认为,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
三、公平公正道德观这种观点认为,管理者不能因种族、肤色、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
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伦理道德伦理道德管理道德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道德观功利主义定义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特点决策依据其后果做出目标尽可能多的人谋求应可能多的利益评价对效率和生产率提高有促进作用资源配置的扭曲权利至上定义 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特点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做出评价保护了个人基本权利容易在组织产生对生产效率不利的工作氛围公平公正定义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特点支付薪酬的依据是员工的技能、经验、绩效或职责等因素评价保护了弱者可能限制了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社会契约定义只要按照社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特点强调以地域为核心,应入乡随俗评价不同地区的员工,可能工资上待遇上会有很大差别。
是功利主义道德观的变种推己及人说明儒家思想。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特征和影响因素特征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是做组织获利的手段,而且更能把其视为组织的一种责任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易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尊重所有者以为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员工之间的关系。
不仅把人看作一种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具有自律的特征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口诀:德手责、自整体、利相关、法自律、价值观影响因素道德发展阶段前惯例层次(受个人利益)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物质惩罚只在符合你自己的直接利益时才遵守惯例层次(受他人期望)做你周围的人所期望的是通过履行你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原则层次(试图在组织或社会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尊重他人权利,置多数人意见于不顾,支持不相干的价值观和权利遵守自己选择的伦理准则,即使这些准则违背了法律注意随着阶段的上升,个人道德判断越来越不受外部因素影响人们一步一步地依次通过这六个阶段,不能跨越道德阶段可能中断,也可能停留,也有可能倒退多数在第四阶段个人特性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问题强度口诀:发个构文题改善企业道德行为1~3招聘道德素质高的员工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管理者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4~6设定合理的工作目标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估7~8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口诀:圆规、教导、评审、保镖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古典观点社会经济观。
第二章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2011-10-14教学课题:第二章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学时安排:4学时教学目的:掌握:四种道德观,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熟悉: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征,提升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及社会责任的概念;了解: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一些体现。
教学难点:四种道德观;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教学方法:理论与案例教学结合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课程导入(引例)1、特大地沟油案件2、9月9日湖南邵阳塘田市渡口沉船事件:12名遇难者,其中10名学生。
(讨论):“如果管理者能够‘道德’一点的话,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可能会降低。
”二、课程主体1、道德的社会定义:用以评价善恶和明辨是非的行为准则。
实际生活中常常存在这样的问题:推销员在推销商品的过程中贿赂客户,这是道德的吗? 导游诱导游客去特定的商场购物。
这是道德吗?2、管理中的道德:(1)企业的最终目的获得最大利润以经济指标为主(2)经济利益严峻的道德问题:经济转轨社会失序社会转轨行为失范文化冲突价值失衡经济转轨: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
社会转轨:体制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想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结构变动(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使社会结构向一个整体和全面的机构状态过渡);社会形态变迁(指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文化冲突:种族间的价值,文化等不同。
(3)、管理道德: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企业进行管理的价值导向,管理者的立身之本,行为之基。
(讨论):企业只是一个经济实体。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3、四种相关的道德观(1)、道德的功利观决策的依据:结果-强调利益最大化;鼓励效率和生产力;忽视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形成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
(2)、道德的权力观- 决策依据:尊重和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把对个人的保护看得比完成工作、获取利润还重要:强调保护个人基本权利;使员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可能造成不利于提高效率的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