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心理资本概述75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6.77 MB
- 文档页数:75
提升心理资本-让员工更有活力这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者将一只小白鼠丢入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一般来说,它只能维持8分钟左右的生命。
而如果在小白鼠挣扎5分钟左右时,放入一个可以让它爬出杯子的跳板,使之存活下来。
若干天后,再将这只大难不死的小白鼠放入同样的杯子,它竟然可以坚持24分钟,3倍于一般情况下能够坚持的时间。
基于此,心理学家认为,没有逃生经验的小白鼠,只能凭自己本来的体力来挣扎求生;而有过逃生经验的小白鼠却多了一种精神的力量,它相信在某一个时刻,会有一个跳板出现救自己出去,这使得它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
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积极的心态,或者说是小白鼠在前一次的成功逃生中积累起来的“希望”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之追踪溯源心理资本并不是一个新兴的词汇,最早出现于经济学、投资学和社会学等文献中。
经济学家Goldsmith等人认为,心理资本是指能够影响个体的生产率的一些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观点或自尊感,支配着一个人的动机和对工作的一般态度。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家Luthans从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角度,主张心理资本是指人的积极心理状态,主要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confidence or self-efficacy)、希望(hope)、乐观(optimism)和坚韧性(resilience)四个方面,并在2005年、2007年两次对心理资本的概念进行修订,认为心理资本是指“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其特点是:(1)拥有表现和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自信(自我效能感);(2)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乐观);(3)坚持目标,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够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希望);(4)当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很快恢复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
就个体而言,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的“外显性”,容易发现、测量和掌握,而心理资本则具有更多的“潜在性”,相对难于观察、测量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