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灭菌注射剂的质量控制
- 格式:ppt
- 大小:722.00 KB
- 文档页数:33
如何保证注射剂产品质量戴天201218590104澄明度1.工艺用水应该认真按照GMP要求,严格遵守标准操作规程来制备,确证工艺用水质量;定期对工艺用水设备设施清洗灭菌;实时监控工艺用水的杂质、PH值、电导率等参数;利用折叠式精密滤芯过滤清洗用注射用水、纯化水及与注射用水储罐、纯化水储罐接触的空气,更好地改善工艺用水的澄明度及接触工艺用水储罐的空气质量;在用水终端,如器具清洗、胶塞清洗等关键岗位使用折叠式精密滤芯过滤器,严格控制与药液直接接触的内包材、容器具的清洗工艺用水质量;利用微孔滤膜有效过滤药液,保证药液质量。
对于工艺用水温度高带来的隐患,可以采用一定的装置降低工艺用水的水温;使工艺用水温度对设备设施及胶塞清洗的影响降低,实现用冷配法配制药液,有效地控制溶液中的白点、白块数。
2.过滤应该选择效率高、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过滤器和质量好的滤膜;微孔滤膜过滤器在使用前后进行气泡点试验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及时发现滤膜是否有泄漏;还需要定期对微孔过滤器进行外观完好性、完整性试验、保压试验、气体扩散试验等进行验证,确保过滤效果能满足澄明度要求及工艺要求。
无菌、无热原1.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关键工序的控制要点:安瓿:清洁度和干燥程度。
配药:批号划分与编制、主药含量、pH值、澄明度、色泽、过滤器材的检查等。
灌封:长度、外观、装量、澄明度。
灭菌:灭菌柜——标记、装量、温度、时间、真空度、记录。
灭菌前后半成品——外观清洁度、标记、存放区。
灯检:抽查澄明度、每盘标记、灯检者代号、存放区。
2.最终灭菌大容量注射剂关键工序的控制要点:纯水:增加pH值、氯化物。
注射水:硫酸盐、钙盐、内毒素、微生物等项目检测。
洗瓶:滤后的纯水与注射水需检查澄明度、水温、水压、毛刷、清洗剂浓度、残留水滴、淋洗水pH值、瓶清洁度。
配药:复核配制原辅料,药液检测主药含量、pH值、澄明度,微孔滤膜需进行完整性试验。
灌封:涤纶薄膜—洗涤水澄明度、氯化物;灌装后半成品—药液装量、澄明度、铝盖紧密度;灌装后半成品—微生物污染水平。
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车间生产岗位操作规程1. 前言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车间生产岗位操作人员。
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
2. 责任与权限•车间主任负责组织和监督生产活动,并对操作人员的操作质量和安全负责。
•操作人员需熟悉并遵守公司相关政策、制度和操作规程。
•操作人员应对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上级主管。
3. 工作环境要求•工作环境应整洁、干净,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确保工作区域的通风良好。
•严禁在工作区域吸烟、吃东西。
4. 工作前准备•操作人员应穿戴整齐,佩戴好工作证。
•检查所需工具设备是否完好,如有损坏应及时报修。
•准备所需原材料和辅料,检查其合格与否。
5. 操作规程5.1 准备工作1.工作人员应对工作区域进行清洁,并确保工作台面整洁干净。
2.根据生产工艺要求,检查注射剂生产设备的清洁程度,如有污染应及时清洗。
3.准备所需的工具设备和生产记录表。
5.2 生产操作1.根据工艺要求,准确称量原料。
2.按照一定比例将原料加入混合容器中,并充分搅拌均匀。
3.将混合好的原料放入灭菌器中,进行灭菌过程。
4.灭菌完成后,将灭菌好的药液倒入注射剂容器中,并进行密封。
5.3 质量控制1.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自检,确保自身操作符合规程要求。
2.操作人员需将每个操作步骤和所使用的物料等记录在生产记录表上。
3.操作人员发现任何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时报告上级主管。
5.4 清洁和消毒1.操作人员在生产操作完毕后,应对工作区域进行清洁。
2.使用消毒剂对操作区域进行消毒处理。
6. 个人卫生要求•操作人员应每日穿戴洁净的工作服和工作鞋,确保衣物整洁、无污染。
•具备必要的个人卫生常识,包括勤洗手、勤洗脸等。
•严禁患有传染病的人员参与生产操作。
7. 安全要求•操作人员应正确佩戴相关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口罩、安全眼镜等。
•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车间。
•使用设备时,应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操作,操作完毕后及时断开电源或关闭设备。
无菌制剂关键工序时限控制管理规程一、目的建立无菌制剂关键工序完成时限控制管理制度,加强无菌制剂的管理。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无菌制剂车间工序完成时限的管理。
三、责任者各车间车间主任、班组长、车间质检员。
四、正文4.1、最终灭菌制剂(小容量注射剂、大容量注射剂和口服液)4.1.1洗净玻璃瓶在4小时内灭菌。
灭菌后的玻璃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如已超过则必须重新洗涤、干燥及灭菌。
4.1.2经处理后的胶塞24小时内使用完毕。
4.1.3从稀配到灌装结束不超过8小时。
4.1.4灌装后到灭菌结束不超过4小时4.2、非最终灭菌注射剂(粉针剂)4.2.1洗净玻璃瓶、胶塞在4小时内灭菌,灭菌后的玻璃瓶、胶塞百级以下存放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如已超过必须进行重新灭菌。
4.2.2分装结束后,无菌产品轧盖在6小时内完成。
4.3、工时定额以不影响下工序生产为原则,各工序及时、准时、协调生产,药品配制、过滤、灌封、口服液中间产品轧盖目检、小容量注射剂灭菌检漏工序、无菌粉针剂的无菌分装、压塞应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快完成。
4.4、各工序班长应熟练掌握本工序设备生产运行过程中各阶段耗费时间。
4.5、每批生产结束后及时总结,出现异常情况时工序班长应作出合理解释,形成书面文字由QA监督员、车间主任签字,上报生产部备案,并且以备注形式在批生产记录中体现。
5 参考文献制定本规范参考了下列文件中的一些信息,但没有直接引用里面的条文。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好好学习社区➢德信诚培训教材➢进入生产车间的外来人员管理规程➢非车间人员进入洁净区标准操作规程➢物料容器设备进入洁净区管理规程。
用于最终灭菌药品(注射剂)的蒸汽灭菌工艺及验证指南用于最终灭菌药品(注射剂)的蒸汽灭菌工艺及验证指南一、范围由于蒸汽,湿热灭菌本身具备无残留,不污染环境,不破坏产品表面,并容易控制和重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最终灭菌药品(注射剂)的除菌过程中。
本指南为有关人员提供最终灭菌药品(注射剂)的蒸汽灭菌柜的验证指南,以及蒸汽灭菌工艺及验证的一些操作方法的指南。
本指南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的相关准则,但本指南叙述的通用原则和方法不是法定的。
本指南的着重于最终灭菌药品(注射剂)的蒸汽-湿热灭菌工艺的验证,但有些通用原则和方法对于冻干机的湿热灭菌、某些设备的在线蒸汽灭菌等可能也具备参考价值。
二、目的蒸汽,湿热灭菌验证的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验证试验提供足够的数据和文件依据,从而找到最有效最合理的灭菌参数,并把已经验证过的饱和蒸汽灭菌设备和灭菌工艺参数应用到药品生产的除菌过程中去,以证明用于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每一台饱和蒸汽灭菌设备都能起到灭菌的效果,并且对不同灭菌物品的灭菌过程和灭菌效果具有可靠性和重现性,即验证结果必须证明生产中所采用的灭菌过程对经过灭菌的物品能够保证残存微生物污染的概率或可能性低于百万分之一。
蒸汽-湿热灭菌周期的设计和开发与蒸汽灭菌柜的性能以及被灭菌产品的适用性有关。
蒸汽-湿热灭菌介质包含以下几种:饱和蒸汽,空气-蒸汽混合气体,过热水等等。
其中:饱和蒸汽的加热速度最快,但是对于大型的软包装产品,过热水浸泡灭菌的方法效率更高,然而在过热水灭菌法中,热量的转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容器中介质的强制运动。
饱和蒸汽是与液体状态的水保持平衡时的水蒸汽,因此饱和蒸汽只能存在于水汽的分界线上,即温度与压力之间的关系是固定的。
灭菌效果是通过蒸汽,蒸汽-空气混合物,过热水等介质与灭菌物品的热传递或产生冷凝水的水合作用来实现的。
蒸汽-空气混合物与受压的水或蒸汽相比,单位体积所包含的热容量较低,但是,蒸汽-空气混合物作为灭菌戒指具有能够适当调整蒸汽-空气比例达到不同结果的优点。
制药有限公司氧氟沙星注射液生产工艺规程颁发单位:GMP办公室工艺规程批准程目录1. 剂型、规格 (3)2. 生产工艺流程 (3)3. 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4)4.质量控制要点 (7)5.设备一览表、主要设备生产能力 (7)6.工艺过程中的SOP (8)7.中间产品的控制 (9)8.验证工作要点 (9)9.工艺验证的具体要求 (10)10.工艺卫生和环境卫生 (10)11.劳动组织及岗位定员 (10)一、制剂类型: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液,10ml规格,安瓿瓶包装。
10ml:0.2g二、流程图:氧氟沙星注射液生产工艺流程图三、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1 生产前的检查与确认1.1 是否还留有前批生产的产品或物料,是否已清洁并取得“清场合格证”。
1.2 检查确认生产现场的机器设备和器具是否已清洁并准备完毕挂上“合格”标示。
1.3 所使用原辅料是否准备齐全。
是否有质量检验报告单,合格品才能使用。
1.4 检查工艺用水是否新鲜制备,贮存不得超过24小时。
1.5 检查确认与生产品种相适应的批生产指令、配套文件及有关记录是否已准备齐全。
1.6 检查确认生产场所的温度是否在规定范围内(18-26℃,相对湿度在30%-65%)。
2 洗瓶、干燥灭菌2.1理瓶:根据“批生产指令”准备所需的清洁盘、领取必须的安瓶。
在理瓶室将安瓶的合格品摆满瓶盘。
2.2粗洗:把安瓿瓶盘放在不锈钢传送链条上,开动洗瓶机用高压循环纯化水洗安瓿瓶内外壁。
将安瓿瓶盘对称放置,固定在甩水机上,启动甩水机,甩水处理8分钟,至安瓶甩干。
重复上述操作。
2.3 精洗:用水温50--60℃,经孔径0.45um滤膜滤过的澄明度合格的注射用水清洗安瓿瓶内外壁,重复粗洗步骤。
定时检查安瓿的清洁度:目检1000ml注射用水无可见异物,抽50支,毛、块≤2%。
2.4 干燥与灭菌:安瓿盘均匀放入烘干箱内,150℃烘干1小时,消除热原。
2.5 灭菌后的安瓿立即使用或清洁存放,贮存不得超过48小时。
无菌药品的普遍定义是要求没有活体微生物的存在,为了达到产品中没有活体微生物,无菌药品在制造过程中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来去除制品中原有的微生物和防止制品受到微生物的污染[1]。
有许多方法可以用来控制微生物的生长、杀灭或去除微生物,通常在药品制造工艺过程中把这些方法分成化学和物理两大类。
其中,化学方法有化学消毒剂、气化双氧水、臭氧和环氧乙烷等;物理方法有湿热或干热灭菌、辐射灭菌和过滤除菌等。
在无菌药品的生产中,灭菌温度、灭菌时间、灭菌设施等诸多环节与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息息相关。
“欣弗”事件的主要原因是该公司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违规操作,即该公司未按批准的工艺参数灭菌,降低灭菌温度,缩短灭菌时间,增加灭菌柜装载量,影响了灭菌效果。
本文就如何合理选择灭菌方法,如何保证灭菌稳定、可靠,同时又不危害自然环境进行了阐述。
1 最终及非最终灭菌制剂产品的生产要求无菌药品的生产分为最终灭菌和非最终灭菌两种类型。
如无菌冻干粉针剂等制剂就属于非最终灭菌类型,在生产过程中需采用无菌作业以确保成品的无菌状态。
1.1 最终灭菌产品在最终灭菌注射剂(如大输液等)的生产过程中,配液、灌装可在非无菌环境中生产,而产品灌装后最终需通过灭菌措施达到灭菌要求。
比如,最终灭菌的容量为5OⅡlL以上的大容量注射剂由于直接输入血液,因此在其生产的全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技术措施防止微粒、微生物、内毒素污染,以保证人体用药安全。
在药液配制过程中,应根据具体产品的要求,设置0.22~O.45 Il m的微孔滤膜过滤器对药液进行过滤,以降低药液中微生物、微粒的污染。
大输液所用包装容器,即玻璃瓶和胶塞应按规定进行清洗,包括粗洗、精洗等。
大输液的灭菌是在灌装后进行的,玻璃瓶经灌装、扎盖后,由专用小车运至双扉式灭菌柜。
灭菌设施一般可用水浴式灭菌器,以过热水为灭菌介质,采用水喷淋方式对灌装后药品加热升温和灭菌,灭菌后以循环水冷却。
大输液的灭菌一般应按配液批号进行安排,同一批号需要多个灭菌柜时,应编制亚批号。
制药有限公司小容量注射液生产工艺规程文件编号:1颁发单位:GMP办公室工艺规程批准程序1. 剂型、规格 (2)2. 生产工艺流程 (2)3. 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3)4.质量控制要点 (6)5.设备一览表、主要设备生产能力 (6)6.工艺过程中的SOP (7)7.中间产品的控制 (8)8.验证工作要点 (8)9.工艺验证的具体要求 (9)10.工艺卫生和环境卫生 (9)11.劳动组织及岗位定员 (9)一、制剂类型: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液,10ml规格,安瓿瓶包装。
二、流程图:小容量注射液生产工艺流程图三、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1 生产前的检查与确认1.1 是否还留有前批生产的产品或物料,是否已清洁并取得“清场合格证”。
1.2 检查确认生产现场的机器设备和器具是否已清洁并准备完毕挂上“合格”标示。
1.3 所使用原辅料是否准备齐全。
是否有质量检验报告单,合格品才能使用。
1.4 检查工艺用水是否新鲜制备,贮存不得超过24小时。
1.5 检查确认与生产品种相适应的批生产指令、配套文件及有关记录是否已准备齐全。
1.6 检查确认生产场所的温度是否在规定范围内(18-26℃,相对湿度在30%-65%)。
2 洗瓶、干燥灭菌2.1理瓶:根据“批生产指令”准备所需的清洁盘、领取必须的安瓶。
在理瓶室将安瓶的合格品摆满瓶盘。
2.2粗洗:把安瓿瓶盘放在不锈钢传送链条上,开动洗瓶机用高压循环纯化水洗安瓿瓶内外壁。
将安瓿瓶盘对称放置,固定在甩水机上,启动甩水机,甩水处理8分钟,至安瓶甩干。
重复上述操作。
2.3 精洗:用水温50--60℃,经孔径0.45um滤膜滤过的澄明度合格的注射用水清洗安瓿瓶内外壁,重复粗洗步骤。
定时检查安瓿的清洁度:目检1000ml注射用水无可见异物,抽50支,毛、块≤2%。
2.4 干燥与灭菌:安瓿盘均匀放入烘干箱内,150℃烘干1小时,或350℃烘干5分钟,消除热原。
2.5 灭菌后的安瓿立即使用或清洁存放,贮存不得超过48小时。
无菌制剂关键工序时限控制管理规程一、目的建立无菌制剂关键工序完成时限控制管理制度,加强无菌制剂的管理。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无菌制剂车间工序完成时限的管理。
三、责任者各车间车间主任、班组长、车间质检员。
四、正文4.1、最终灭菌制剂(小容量注射剂、大容量注射剂和口服液)4.1.1洗净玻璃瓶在4小时内灭菌。
灭菌后的玻璃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如已超过则必须重新洗涤、干燥及灭菌。
4.1.2经处理后的胶塞24小时内使用完毕。
4.1.3从稀配到灌装结束不超过8小时。
4.1.4灌装后到灭菌结束不超过4小时4.2、非最终灭菌注射剂(粉针剂)4.2.1洗净玻璃瓶、胶塞在4小时内灭菌,灭菌后的玻璃瓶、胶塞百级以下存放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如已超过必须进行重新灭菌。
4.2.2分装结束后,无菌产品轧盖在6小时内完成。
4.3、工时定额以不影响下工序生产为原则,各工序及时、准时、协调生产,药品配制、过滤、灌封、口服液中间产品轧盖目检、小容量注射剂灭菌检漏工序、无菌粉针剂的无菌分装、压塞应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快完成。
4.4、各工序班长应熟练掌握本工序设备生产运行过程中各阶段耗费时间。
4.5、每批生产结束后及时总结,出现异常情况时工序班长应作出合理解释,形成书面文字由QA监督员、车间主任签字,上报生产部备案,并且以备注形式在批生产记录中体现。
5 参考文献制定本规范参考了下列文件中的一些信息,但没有直接引用里面的条文。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好好学习社区➢德信诚培训教材➢进入生产车间的外来人员管理规程➢非车间人员进入洁净区标准操作规程➢物料容器设备进入洁净区管理规程。
最终灭菌与非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工艺设计的探讨作者:廖锐仑来源:《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10期廖锐仑广州康臣药业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168[摘要] 随着各种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出现,制药行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注射剂作为一种重要的剂型,因其特殊的性质,对于其生产工艺和质量有更严格的要求,以保证人们用药安全可控有效。
工业生产中根据药物的耐热耐敏性的差异,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除菌方式即最终灭菌和非最终灭菌方式。
本文就这两种工业上常见除菌方式制成的小容量注射剂在工艺设计的差异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 灭菌;注射剂;工艺设计[中图分类号] R46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4(a)-0028-02无菌产品是指中国药典规定需要进行无菌项目检查的原料药和制剂。
按照生产工艺的不同可将注射剂分为最终灭菌和非最终灭菌两种。
而小容量注射剂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制剂。
最终灭菌和非最终灭菌两种剂型在生产工艺上有相近之处,但二者之间存在本质区别。
其区别在于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是在药液灌装时完成灭菌的,而非最终灭菌注射液除了对于药液进行过滤除菌外,还需要对于操作的每个环节和步骤进行无菌控制。
其中灌封和除菌过滤操作应该在无菌操作区中完成,这是二者在生产工艺环节中最大的区别。
无菌药品的生产对于生产的环境、人员和设备的洁净等级要求必须符合GMP的要求。
在生产过程中应避免药液的二次污染。
下面就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讨论下最终灭菌和非最终灭菌在生产工艺上的差异。
1设计的依据不同1.1 对于生产环境洁净度的要求不同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附录中对于无菌药品的要求。
小容量注射剂采用联动线进行操作时,由于灭菌烘箱和灌封机带有A级洁净区系统,洗瓶在D级的操作环境下,灌封操作则在C级洁净区背境下的A级洁净区操作,就能够达到最终灭菌药品的环境要求。
而对于采用非最终灭菌操作的药品,洗瓶时在D级的操作环境下,灌封操作只允许在B级洁净操作环境下采用局部A级洁净区操作。
"最终灭菌"指的是药液配制或灌装后仍需要一步灭菌,如小容量注射剂的灌封后仍需灭菌。
"非最终灭菌"则没有最后一步的灭菌。
最终灭菌和非最终灭菌的药品的根本区别是无菌性的过程或内容不同。
所以非最终灭菌要求环境要高一些。
(1)最终灭菌药品:
100级或10,000级监督下的局部100级:大容量注射剂(≥50毫升)的灌封;
10,000级:注射剂的稀配、滤过;小容量注射剂的灌封;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的最终处
理。
100,000级:注射剂浓配或采用密闭系统的稀配。
(2)非最终灭菌药品:
100级或10,000级背景下局部100级:灌装前不需除菌滤过的药液配剂;注射剂的灌封、分装和压塞;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最终处理后的暴露环境。
10,000级:灌装前需除菌滤过的药液配制。
100,000级:轧盖,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最后一次精洗的最低要求。
最终灭菌药品:一般是指一直接灌封的情况:如大容量或小容量注射剂的灌封、直接接触药品
的包装材料的最终处理。
非最终灭菌药品:灌装前需除菌滤过的药液配制;注射剂的灌封、分装和压寒;直接接触药品
的包装材料最终处理后的暴露环境。
暴露工序顾名思义就是生产过程中药品暴露在空气中的生产工序;不是最后一步!。
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通用工艺规程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通用工艺规程###动物药业有限公司GMP 管理文件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产品质量符合产品法定质量标准的规定。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通用生产工艺管理。
三、责任者:技术部负责人、生产部负责人、质管部负责人、车间主任、QC 检验员、QA 检查员。
四、内容目录:一、产品简介 ........................................................................... ................................................. 2 二、工艺流程及环境区域划分 ........................................................................... ..................... 2 三、处方和依据 ........................................................................... ............................................. 3 四、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 ............................. 3 五、设备一览表及主要设备生产能力 ........................................................................... ......... 6 六、技术安全、劳动保护及卫生要求 ........................................................................... ......... 7 七、包装要求、标签说明书管理与产品贮存方法 ................................................................ 9 八、劳动组织与定岗定员 ........................................................................... ............................. 9 九、产品质量标准 ........................................................................... ....................................... 10 十、各工序质量控制要点和检查方法 ........................................................................... ....... 10 十一、消耗定额、技术经济指标、物料平衡以及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 .......................... 13 十二、产品相关验证的具体要求 ........................................................................... ............... 14 十三、主要标准操作规程(SOP )名称及要求 . .................................................................. 16 十四、附录(常见理化常数、曲线、图表、计算公式及换算表等) .............................. 21 十五、附页(变更记录) ......................................................................... .. (22)一、产品简介包括产品名称(通用名、商品名)、批准文号、剂型、规格和包装等,这些都必须以国家法定质量标准或国家兽药行政管理部门所批准的为准。
(现场管理)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车间生产岗位操作规程编码: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岗位操作规程制订人审核人批准人制订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颁发部门GMP办颁发数量生效日期莒南县兴牧兽药有限公司目录莒南县兴牧兽药有限X公司GMP管理文件壹、目的:建立准备岗位标准操作规程,使操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保证工艺质量。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准备岗位操作。
三、职责:操作人员对本标准实施负责;车间主任、QA检查员负责监督。
四、程序:1、生产操作前,操作人员必须对工艺卫生、设备状况、管理文件等进行检查,且记录检查结果。
检查内容主要为①生产场所的环境、设施卫生是否符合该区域卫生要求。
②上壹班是否进行过清场,清场者、检查者是否签字,未取得“清场合格证不得进行下壹步生产。
③对设备状况进行严格检查,检查合格且挂上“合格标牌后才能使用。
正在检修或停用的设备应挂上相应的标志。
所有的工具、容器、设备是否已按清洗SOP完成且符合标准。
④对生产用计量容器、度量衡器以及测定、测试仪、仪表要进行必要的检查、校正,符合规定以后才能使用。
⑤检查和生产相关的文件,记录(如工艺规程、SOP等)是否齐全、准确⑥对所用的原辅料、半成品进行核对,准确无误后方可使有用。
莒南县兴牧兽药有限X公司GMP管理文件壹、目的:建立安瓶洗涤灭菌标准操作规程,使操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保证工艺质量。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洗瓶岗位操作。
三、职责:操作人员对本标准实施负责;车间主任、QA检查员负责监督。
四、程序:1操作前准备:1.1洗瓶操作人员按进出壹般生产区更衣规程、进出十万级洁净区人员更衣规程进行更衣。
1.2将上批产品“清场合格证”副本附入批生产记录。
1.3根据“批生产指令”准备所需清洁钢盘数。
1.4根据“批生产指令”填写领料单,到仓储领取安瓶。
2理瓶生产操作:2.1根据生产指令安排,开出领料单,仓库送来的安瓿要和化验报告单核对,进行检查验收。
2.2装瓶用的盘子要洁净,凡不洁净者不能用。
注射剂的无菌保证工艺无菌制剂包括直接注入体内的注射剂或直接用于创面及黏膜的非胃肠给药制剂。
由于这类制剂的特殊给药部位,无菌制剂的质量及安全风险显著高于其他类别制剂,必须保证最终产品的无菌性。
一、注射剂的无菌保证工艺分类注射剂无菌保证工艺是指为实现规定的无菌保证水平所采取的经过充分验证后的灭菌(无菌)生产工艺。
目前,注射剂的无菌保证工艺主要有两种1、终端灭菌工艺(terminal sterilization process) 在控制微生物污染量的基础上,在药品灌封后,通过湿热灭菌方式除菌。
一般来说,本方法成本低,无菌保证水平高,适宜于大容量注射剂的灭菌。
2、无菌生产工艺(aseptic processing) 是指以防止污染为目的,在无菌系统环境下,通过除菌过滤法或无菌操作法,消除导致污染的各种可能性来保证无菌水平。
无菌生产工艺和终端灭菌工艺具有不同的系统要求、不同的除菌方法和不同的无菌保证结果,这是由于无菌生产工艺对环境系统的要求高,且影响无菌操作的因素多而使得无菌保证水平比终端灭菌工艺低。
无菌生产工艺一般适宜于粉针剂,亦可适宜于临床需要,但不能进行终端灭菌的小容量注射剂。
目前评价无菌生产工艺是否有效,多注重无菌生产工艺的设计是否合理,所用的设备与工艺是否经过充分的验证,在此基础上,切实按照验证后的工艺进行生产,以保证灭菌(无菌)工艺的可靠性。
“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SAL)为产品经灭菌( 除菌)后微生物残存的概率。
SAL是评价灭菌(无菌)工艺的效果的重要指标。
该值越小,表明产品中微生物存在的概率越小。
为了保证注射剂的无菌安全性,国际上一致规定,采用湿热灭菌法的SAL,不得大于10的(-6次方),即灭菌后微生物存活的概率不得大于百万分之一;而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产品,其SAL一般只能达到10的(-3次方),可见非终端灭菌制剂存在微生物的概率远远高于终端灭菌制剂,故仅限于临床必须注射给药而确实无法耐受终端灭菌的产品。
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工艺设计介绍摘要:在符合《药品生产管理质量规范(2010年修订)》要求下,介绍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工艺设计。
关键词:《药品生产管理质量规范(2010年修订)》、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1、引言根据《药品生产管理质量规范(2010年修订)》附录1,无菌药品是指《中国药典》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包括无菌制剂和无菌原料药。
无菌药品按生产工艺可分为两类:采用最终灭菌工艺的为最终灭菌产品;部分或全部工序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为非最终灭菌产品。
本文主要介绍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工艺设计。
2、小容量注射剂车间设计实例2018年本人曾做过一个原有厂房内改造的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车间的工艺设计,占地面积约1500平米,楼层层高6.9米。
产品为普药类水针,规格为10ml/支,年生产规模900万/支。
2.1生产工艺流程原辅料称量→溶解、定容→粗滤→除菌过滤→灌装、熔封→灭菌、检漏→干燥→灯检→印字包装→装盒→装箱→入库。
2.2生产环境空气洁净级别的要求根据产品特性、工艺和设备等因素,确定无菌药品生产用洁净区的级别。
每一步生产操作的环境都应当达到适当的动态洁净度标准,尽可能降低产品或所处理的物料被微粒或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根据《药品生产管理质量规范(2010年修订)》附录1,无菌药品的生产操作环境可参照下面表格中的示例进行选择。
注:(1)此处的高污染风险是指产品容易长菌、灌装速度慢、灌装用容器为广口瓶、容器须暴露数秒后方可密封等状况;(2)此处的高污染风险是指产品容易长菌、配制后需等待较长时间方可灭菌或不在密闭系统中配制等状况。
根据上表,本项目洗瓶间及其辅助房间设计为D级,原辅料称量、配液、灌装、工器具清洗、暂存及其它辅助房间等设计为C级,理瓶、灭菌、灯检、包装等设计为控制区。
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一般采用采用洗烘灌联动线生产,其隧道灭菌烘箱和拉丝灌封机均自带A级层流罩。
洁净区域划分图如下:2.3生产区域各工序工艺及设备选型介绍为避免污染与交叉污染,根据所生产药品的特性、工艺流程及相应洁净度级别要求合理设计、布局和使用。
最终灭菌注射剂GMP检查要点一、无菌药品综述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包括大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和其它无菌药品。
注射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分散介质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或悬浮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或稀释成溶液或悬浮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注射剂可分为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与注射用浓溶液。
注射剂的给药途径可分为静脉注射、脊椎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和皮内注射等。
为了提高注射剂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稳定性,注射剂中除主药外还通常添加其他物质,这些物质统称为“附加剂”。
常用的附加剂增溶剂、湿润剂或乳化剂、缓冲剂、混悬剂、稳定剂、抗氧剂、抑菌剂、止痛剂等。
为了确保用药安全,注射剂的质量必须符合要求,检查项目包括无菌试验、细菌内毒素或热原试验、不溶性颗粒、可见异物、装量、装量差异、理化指标等。
注射剂按灭菌方式可分为最终灭菌注射剂和非最终灭菌注射剂,最终灭菌注射剂通常具有一定耐热性,能通过热处理的方式去除制品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保证最终灭菌注射剂的无菌性的主要措施是在生产过程中有效控制生物负荷,并对内包装完毕的制品进行最终灭菌。
通常采用湿热灭菌。
最终灭菌的注射剂包括大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等,其生产工艺流程通常包括配制(浓配、稀配)、过滤、灌封、灭菌、目检、贴签和外包装等工序。
我国注射剂GMP认证检查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自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自2002年9月15日起施行。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1999年8月1日起施行。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总则及无菌药品部分,自1999年8月1日起施行。
《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
参考文献:《药品生产验证指南》,国家医药管理局推行GMP.GSP委员会编,1996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