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第12章炙法
- 格式:ppt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127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中药炮制方法——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称炙法。
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6种方法。
炙法均用液体辅料,盐、生姜等需制成盐水和姜汁方可应用。
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多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以药物炒干为宜。
一、各类炙法的目的(一)酒炙目的(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
(3)矫臭去腥——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二)醋炙目的(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经醋炙后可增强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经醋炙后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2)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3)矫臭矫味——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三)盐炙目的(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强补肝肾的作用——杜肿、巴戟天、韭菜子。
增强理气疗疝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
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益智仁。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知母、黄柏等。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四)姜炙目的(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
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
姜炙竹茹则可增强止呕功效。
(2)缓和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功效,如厚朴。
(五)蜜炙目的(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百部、、枇杷叶、马兜铃、款冬花、紫菀、麻黄等。
(2)增强补脾益气作用——黄芪、甘草、党参等。
(3)缓和药性——麻黄、桂枝、升麻等。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马兜铃、百部等。
(六)油炙目的(1)增强温肾助阳作用——淫羊藿。
(2)利于粉碎——豹骨、三七、蛤蚧。
二、各类炙法的操作方法(一)酒炙、醋炙、盐炙、蜜炙的操作方法均有两种,即先拌辅料后炒药和先炒药后加辅料。
第一种方法适用于一般性的药材,需通过先加辅料拌匀闷润的过程使液体辅料被药物所吸尽,然后置锅内炒至所需程度。
炙法的炮制方法
炙法是一种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它可以使药材在高温下加热,达到
除去水分、增强药性的效果。
炙法适用于很多中药材,如黄芪、人参、附子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炙法的炮制方法。
一、准备工作
1.选材:选择质量好、无虫蛀、无霉变的中药材。
2.清洗:将中药材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干净。
3.晾干:将清洗好的中药材摊开晾干,去掉表面水分。
二、具体操作
1.加温:将晾干后的中药材放入锅内,加盖,并调节火力使其温度逐渐升高。
2.调整火力:当锅内温度达到80℃时,调整火力为小火,并保持锅内
温度在80℃左右。
3.搅动:每隔5分钟左右需要搅动一次中药材,以免局部过热或过焦。
4.掌握时间:根据不同的中药材和要求不同,掌握炙制时间,一般为
30分钟至1小时。
5.关火:当炙制时间到达后,将火关掉,让中药材自然冷却。
6.晾干:待中药材完全冷却后,将其摊开晾干。
三、注意事项
1.火力控制:炙制时要注意火力的控制,以免过度加热导致中药材过焦或损失药性。
2.搅动均匀:在炙制过程中要不断搅动中药材,以保证其受热均匀。
3.避免污染:在操作时要保持环境清洁,并避免其他物质污染中药材。
4.保持干燥:在晾干过程中要保持环境干燥,以免水分再次渗入中药材内部。
5.掌握时间:不同的中药材和要求需要不同的炙制时间,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掌握。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称炙法。
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6种方法。
炙法均用液体辅料,盐、生姜等需制成盐水和姜汁方可应用。
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多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以药物炒干为宜。
一、各类炙法的目的(一)酒炙目的(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
(3)矫臭去腥——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二)醋炙目的(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经醋炙后可增强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经醋炙后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2)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3)矫臭矫味——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三)盐炙目的(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强补肝肾的作用——杜肿、巴戟天、韭菜子。
增强理气疗疝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
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益智仁。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知母、黄柏等。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四)姜炙目的(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
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
姜炙竹茹则可增强止呕功效。
(2)缓和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功效,如厚朴。
(五)蜜炙目的(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百部、、枇杷叶、马兜铃、款冬花、紫菀、麻黄等。
(2)增强补脾益气作用——黄芪、甘草、党参等。
(3)缓和药性——麻黄、桂枝、升麻等。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马兜铃、百部等。
中药炮制学试题库第一章绪论l.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到EA.汉代B.秦代C.周代D.春秋战国E.原始社会2.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是AA.雷敩B.陶弘景C.缪希雍D.陈嘉谟E.李时珍3.提出三类分类法的是AA.陈嘉谟B.陈师文C.张仲景D.王好古E.张元素4.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具有炮制规范性要求的书是DA.神农本草经B.备急千金要方C.新修本草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汤液本草5.第一部炮制专著是D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肘后备急方D.雷公炮炙论E.炮炙大法6.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是D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明代E.清代7.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BA.炮制文献研究B炮制原理研究C.炮制工艺研究D.炮制设备研究E.炮制品质量研究8.葛可久的《十药神书》提出了CA.炮制解毒理论B.净制理论C.炭药止血理论D.归经理论E.以上都不是9.《修事指南》的作者是BA.李时珍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0.提出生熟异用学说的人是BA.孙思邈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1.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作者是CA.缪希雍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2.中药炮制的理论依据是AA.中医中药理论B.五行学说C.藏象学说D.现代医药理论E.归经理论13.“酒制升提”是谁归纳总结的?EA.李时珍B.张仲岩C.陈嘉谟D.陶弘景E.缪希雍14.炮制品种的扩大应用时期是CA.元代B.明代C.清代D.梁代E.现代15. 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的是AA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B .本草经集注C .雷公炮炙论D .五十二病方E .修事指南 填空题29.“治半夏”最早记载在__黄帝内经_________。
[答案]30.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是____火的发现_______。
[答案]31.“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是 ___张仲景____提出的。
[答案]32.中药炮制起源于__用药实践_____。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油炙法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油炙法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油炙法1.含义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油脂共同加热处理的方法称为油炙法。
又称酥法。
2.辅料的选择及用量油炙辅料包括植物油和动物脂(习称动物油)。
常用的有麻油、羊脂油、菜油、酥油亦有应用。
3.油炙的操作方法
油炒将羊脂切碎,置锅内加热,炼油去渣,取药物与羊脂油拌匀,用文火炒至油被吸尽,药物表面呈油亮时取出,摊开晾凉。
油炸取植物油,倒入锅内加热,至沸腾时,倾入药物,用文火炸至一定程度,取出,沥去油,粉碎。
油脂涂酥烘烤将动物类药物锯成短节,放炉火上烤热,用酥油涂布,加热烘烤,待酥油透入骨内后,再涂再烤,反复操作,直至骨质酥脆,晾凉,粉碎。
4.注意事项油炸药物温度不宜过高,否则易将药物炸焦,导致药效降低或失效。
5.油炙的目的
增强疗效。
如淫羊藿,经羊脂油炙后能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利于粉碎。
质地坚实的三七、蛤蚧,经油炸或涂酥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油炙法相关内容:。
中药炮制学试题库第一章绪论l.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到EA.汉代B.秦代C.周代D.春秋战国E.原始社会2.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是AA.雷敩B.陶弘景C.缪希雍D.陈嘉谟E.李时珍3.提出三类分类法的是AA.陈嘉谟B.陈师文C.张仲景D.王好古E.张元素4.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具有炮制规范性要求的书是DA.神农本草经B.备急千金要方C.新修本草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汤液本草5.第一部炮制专著是D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肘后备急方D.雷公炮炙论E.炮炙大法6.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是D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明代E.清代7.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BA.炮制文献研究B炮制原理研究C.炮制工艺研究D.炮制设备研究E.炮制品质量研究8.葛可久的《十药神书》提出了CA.炮制解毒理论B.净制理论C.炭药止血理论D.归经理论E.以上都不是9.《修事指南》的作者是BA.李时珍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0.提出生熟异用学说的人是BA.孙思邈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1.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作者是CA.缪希雍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2.中药炮制的理论依据是AA.中医中药理论B.五行学说C.藏象学说D.现代医药理论E.归经理论13.“酒制升提”是谁归纳总结的?EA.李时珍B.张仲岩C.陈嘉谟D.陶弘景E.缪希雍14.炮制品种的扩大应用时期是CA.元代B.明代C.清代D.梁代E.现代15. 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的是AA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B .本草经集注C .雷公炮炙论D .五十二病方E .修事指南 填空题29.“治半夏”最早记载在__黄帝内经_________。
[答案]30.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是____火的发现_______。
[答案]31.“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是 ___张仲景____提出的。
[答案]32.中药炮制起源于__用药实践_____。
第一章序论第一节概述一、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1、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二、中药炮制的基本任务1、探讨炮制原理及理论*炮制原理: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
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作用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2、改进炮制工艺*科学、简单工艺——机械化、标准化、程控化3、制定饮片质量标准*系统、规范、科学、客观、现代根据饮片的特点,制定具体检测项目。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1.对单位味中药进行炮制,临床用药是复方2.是工艺课,实践先于理论3.直接观察效果不容易4.炮制工艺要求依法炮制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1.起源于用药实践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服用药物,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打碎、用牙齿咬成碎粒等,这样就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净制、切制)。
2.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3.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制)。
此时,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如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的发明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尖、煅制法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丰富与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二、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第二部炮制专著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第三部炮制专著。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2.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3.炮制品种的选用,应明确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第二节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一、净制与临床疗效1.清除杂质;2.去除非药用部位,如:菟丝子,含有约18.0%的泥沙;3.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的目的;如:麻黄—茎与根作用不同。
中药炮制学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中药原始社会2 .炮制3 .净制切制炮炙4 .制造适中功效难求气味反失5 .中药的发现和应用火的发现和应用酒的发明和应用陶器的发明与应用6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 .《黄帝内经》中的《灵枢·邪客》篇8 .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1 . C2 . B3 . D4 . C5 . D6 . E7 . A8 . B9 . D 10 . A( 二 )B 型题11 . B 12 . C 13 . A 14 . D 15 。
E 16 . D 17 . B 18 . C 19 . E 20 . A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第二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炮制2 .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3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4 .药物的偏性5 .饮片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1 。
E2 . A3 . A4 . B5 . A6 . A7 .8 . D9 . B 10 . c 11 . B 12 . C 13 . C 14 . A 15 . A 16 . B 17 . A 18 . B 19 . B20 . B 21 . B 22 . A 23 . B 24 . D 25 . A 26 . B ,( 二 )B 型题27 . A 28 . C 29 . B 30 . E 31 . D第三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滑肠致泻去油制霜2 .配伍炮制转变或缓和3 .辛散解表辛散止咳平喘4 .炒麸炒蜜炙5 .活血化瘀止血清热解毒补中益气6 .化痰止咳润肺止咳协同7 .制剂调剂煅煅淬砂烫 8 .发汗止汗9 .沙土杂质芦头粗皮头足10 .有机酸无机酸鞣酸盐草酸盐醋酸复盐11 .槟榔碱季铵类生物碱少泡多润 12 .还原剂氧鞣红13 ,油树脂胶树脂油胶树脂 14 .巴豆白扁豆蓖麻子15 .碳酸锌氧化锌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1 . C2 . B3 . B4 . E5 . E6 . B7 . D四、简答题1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游离生物碱一般不溶或难溶于水,而能溶于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亦可溶于酸水 ( 形成盐 ) ,大多数生物碱盐类则可溶于水,难溶或不溶于有机媒 , 所以常用酒 , 醋等作为炮制辅料 . 大多数生物碱不溶于水,但有些小分子生物碱如槟榔碱易溶于水,一些季铵类生物碱如小檗碱也能溶于水,在炮制过程中如用水洗、水浸等操作时,应尽量减少与水接触L …在切制这粪药材时,宜采取少泡多润的原则—尽量减少在切片浸泡过程中生物 - 碱的损失 , 以免影响疗效。
2021年中药炮制学炙法整理
酒炙法
【炮制目的】:
1、引药上行,改变药性
2、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
3、矫味矫臭
大黄:
【规格】: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醋大黄、清宁片
【辅料】:酒,醋,蜜。
【作用】: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直达下焦,走而不守,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酒大黄:苦寒之性稍缓,借酒升提之性,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熟大黄:泻下之性稍缓,腹痛之副作用减轻,增强了活血祛瘀的功能。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的功能。
醋大黄:泻下作用减弱,具有消食化积的功能。
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有缓泻不伤气,逐瘀不败正。
黄连:生黄连,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
生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能,酒炙黄连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
姜炙黄连其苦寒之性缓和,止呕作用增强。
吴茱萸制黄连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
乌梢蛇:去头和鳞片,酒炙乌梢蛇能增强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并能矫臭、防腐,利于服用和贮存。
白芍:生白芍、酒白芍、粗白芍、土炒白芍。
当归:
【规格】:全当归,归头,归身,归尾,酒当归,土炒当归,当归炭
【作用】:
全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归头:止血
归身:补血
归尾:破血
酒当归:增强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能
土炒当归:增强入脾补血作用,又能缓和油润而不滑肠
当归炭:以止血和血为主
蕲蛇:
【辅料】:
黄酒,每100kg蕲蛇20kg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