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9.62 KB
- 文档页数:7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诵读并背诵本词。
过程与方法:学习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学习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学习难点】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学法指导】1、朗读看时代背景课下注释以及知识链接2、学方法: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课堂设计】导入:情境导入——课前播放黄绮珊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演唱的《定风波》。
黄绮珊用她独具魅力的嗓音将这首歌曲演绎得动人心魄、余音绕梁,相信黄绮珊一定很懂它,很懂苏轼,那么你呢?我们今天就走进《定风波》,走进苏轼,去读懂他、品味他。
(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旷达深远的意境和作者豪迈豁达的胸怀。
2、背诵、默写这首词。
一、回忆苏轼余秋雨说:“苏轼是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
”可以说他是一个旷世奇才。
请大家仔细观察他的人生轨迹、创作曲线,你有什么发现?(展示ppt)(一生回答)结论:他事业仕途的低谷,却是他创作的高峰。
在黄州,他都创作了哪些代表作品?(生回答)1079年,他淋了一场人生的“大雨”——乌台诗案。
所以他才会说“问汝生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得需要多大的胸襟与气度!二、诵读感悟1、这首诗还有一段小序,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诵读,大家思考小序都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时间、地点、事件——去沙湖回来淋雨。
他去沙湖干什么去了呢?《东坡志林》中有所交代“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可见这场雨不小。
2、“三分鉴赏,七分诵读”下面请大家饱含感情诵读这首词,要读出自己的感悟来。
《定风波》【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积累名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本词。
3、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表达技巧。
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的表达技巧。
2.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定风波”是词牌名。
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二、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三.了解大意上片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
竹杖和芒鞋轻捷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下片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四.诗词赏析1.思考: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莫听”:“超然物外”;“何妨”“谁怕”:向风雨挑战“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泰然自若2.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3.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4.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人生体验: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5.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风雨”和“晴”: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人生感悟: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定风波》教学设计【设计初衷】《定风波》是唐诗宋词第三单元的一首词,内容很少,全词仅62字,但作为苏轼旷达之作的典型作品,理应突出其重要地位。
作为这样的名篇,不仅要知人论世,更要咀嚼语言,深味情感,让诗词以立体形式走近学生眼前,让学生以知己身份走进词人内心。
学《唐诗宋词》之前,学生接触诗词,往往以背诵和教师解读为主,本身品读鉴赏能力有限,学诗读词,只识其皮毛,课堂很被动,没有热度,也没有厚度。
因此这堂课,我侧重引领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鉴赏词句,在鉴赏的基础上挖深,努力让学生理解苏轼的旷达不仅是指看淡,更强调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乐观的生活,并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努力尝试让学生能够旷达乐观的看待现实问题,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1.品读诗词,体味词人旷达的胸襟;2.领悟词人旷达态度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1.品读诗词,体味词人旷达的胸襟;(重点)2.领悟词人旷达态度的现实意义。
(难点)【学习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时间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课前活动播放刘欢的歌曲视频《从头再来》一、情境导入心若在,梦就在!心若安好,便是晴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千古达人苏轼和他的《定风波》,品他的旷达胸襟,学他的乐观态度。
二、出示目标三、预习检查1.读一读同行遂晴一蓑料峭萧瑟2.解释词意雨具已而吟啸徐行料峭回首向来萧瑟四、初读感知1.学生朗读并思考两个问题:(1)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2)全词所述之事、所抒之情,均被词人巧妙的置于________这一环境中来展开。
2﹒学生回答3﹒教师点评“风雨”环境五、品读文本(这一部分侧重品味句子,把握词人直面“风雨”的态度,并能知人论世,深味“旷达”一词所蕴含的积极意义)1.词中哪些句子直接写到了“风雨”?找出并齐读这几个句子。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也无风雨也无晴2.词人是如何面对“风雨”的?找到相关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吧。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注意点拨、追问的同时注意诵读的指导,以求深入理解,细细体会)教师点拨示例:莫听/穿林/打叶声穿林打叶声就是——雨声,雨大还是小?从哪里看出来?这么大的雨,这么大的雨声,词人的态度是“莫听”,置之不理,体现出来的就是无所畏惧,气定神闲。
《定风波》教案及反思《定风波》教案【教学目的】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播放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教学氛围。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诗人写的词吗?对了,就是苏轼。
苏轼,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板书: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定风波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理解诗词内容。
•2、学习本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八州,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
他就是苏轼,生命极度坎坷却又极度藐视不幸,它是一座文化高峰,又是一座精神高峰。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定风波》,感悟他高蹈超拔的精神人格。
二、明目标幻灯展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
三、知背景幻灯展示写作背景,学生代表读。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定风波》词。
四、读中悟幻灯展示诵读要求和诵读节奏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定风波》词。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初感知:学生试译全词分组展示,个别展示,教师点评,幻灯展示翻译范例。
六、赏析探究:教师展示学习任务:1、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2、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3、:“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5、:“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点拨指导;各小组推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幻灯展示上述问题的答案。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掌握吟诵诗词的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
2、能抓住关键词,分析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与哲理。
3、学习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体味其诚挚的内心感情。
二、基础知识与文化常识1、走近作者:①(虽然)才高八斗。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蔡襄、黄庭坚、米芾)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
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古今第一全才”)。
②(但是)仕途坎坷。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③(却仍)豁达、开朗。
苏堤(工程师)、东坡肉(美食家)、荔枝(贪吃者)、竹子(心高洁)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2、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
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苏轼在牢中受尽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几近死亡的边缘。
后来经多方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定风波》课堂教学设计一、课前或课外学习活动设计1、温故知新熟背此前所学的苏轼作品,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2、知人论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苏轼被贬的历史,探寻苏轼沉浮起落的人生传奇。
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1、读通教师正音,指导朗读节奏。
2、读懂⑴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内容,炼字炼句⑵教师朗读指导,注意语气、语调、情感把握等3、读透(读出味来)教师组织学生竟读,并作出评价,让学生读出自己所理解的味道来。
三、课堂学习活动设计1、学生试读要求读准字音,顺畅朗读。
2、学生自由读⑴学生选取自己的兴趣点,进行炼字炼句的赏析。
⑵在自由的放声朗读中,理解内容,感受词人形象。
3、学生竟读在竞争的氛围中,每个学生力争将所理解的苏子形象用自己的声音呈现出来。
四、学习效果评测工具和方法设计全词背诵。
《定风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苏轼及其创作,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3、继续学习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词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2、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3、指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所描写的苏子形象2、学习诵读、鉴赏古诗文的技巧【教学难点】1、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在生活中,当你突然碰到不期而至的大雨,且毫无准备。
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避雨)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词人却一反常态,不躲不避,还吟唱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词句来。
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这首《定风波》[板书]一、读通词,在古代谱上曲子是唱出来的。
在今天,我们学习那些优秀的词作,其美妙的滋味是一遍又一遍读出来的,好比品味美食需要细嚼慢咽。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与挫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苏轼生平和文学地位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3. 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苏轼其他作品,为学习《定风波》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文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分析。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诗歌进行客观评价。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在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
4. 思考如何将苏轼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运用到生活中,写在日记中。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定风波》。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并能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赏析。
3. 学生能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学情分析从整体学习素养与能力来看,济南二中的学生处于全市高中生中上游层面。
从学生的情况来看,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通过初中以及高一一年和高二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词阅读及鉴赏技能;但还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普遍存在对诗词意境、思想等进行概括分析的畏难情绪。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缺乏有效的诗词学习方法,存在学习低效的问题;二是传统上更侧重知识点识记与诗词背诵的枯燥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高中学段的诗词对学生的鉴赏要求和理解难度方面,较初中都存在提升过快的问题,使学生难以快速适应。
本课将从四个角度(韵律、句式、意境、哲理)综合运用信息手段(问卷星、Tim在线编辑、古诗文网、汉典等)引领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共同多角度鉴赏《定风波》,继而学会鉴赏诗词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
《定风波》教学效果分析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是高中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三单元第10课《苏轼词二首》的第二首篇目。
本节课属于诗词鉴赏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诗词特点、文学意象分析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并能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助推作用。
袁老师的课注重学生活动,容量大、实用性强,具体效果分析如下:1、整个授课过程很有条理且完整,结构很清晰。
从词的“韵律、句式、意境、哲理”四个层面对文本进行了鉴赏,而且进行了拓展应用。
2、本节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在梳理文学意象的过程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阐述原因;二是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找出“词眼”,第一次找出最关键的两句,第二次找出最能代表作者情感的两个字,最后用一个字代表,活动都较好地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自主生成、合作探究的思维和能力,符合语文学科的特色。
3、利用《经典咏流传》中歌曲《定风波》引入,然后进行阅读鉴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当堂开展的写作训练是一个语文综合能力的锤炼,请学生写出本节课最大的收获,有助于帮助学生认真总结回顾这节课学习内容。
【学生课前课外活动设计】课外:学生可以去借阅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了解苏轼的相关生平。
课前:1.三首词熟读成诵,并思考一下几个问题《卜算子》:前人说“恨”是全词的关键,“恨”的内容是什么?《念奴娇》:结尾“人间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定风波》:词中的“风雨”指什么,词中的哪些词语体现出作者面对风雨的态度。
2.选择其中的一首词,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改写成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散文。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苏轼一生中多次被贬,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五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被贬的何止这四个地方,【幻灯片】,这是苏轼一生的贬谪路线图,从最北到最南,有最东至最西。
然而我们看到的苏轼却多是一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样子,今天我们携这“一蓑烟雨”,走进苏轼在黄州的三首词,通过绝美的意境,“不同”的词人,去体悟东坡的旷达!叶嘉莹先生有一本书叫《好诗共欣赏》,那请大家用饱含感情的声音,穿越千年回响。
大家的预习任务做得很好,下面我们进一步探究文本,拿出导学案,看清展示位置要求,开始(探究及超市自动化)马克思说“宁静是唯一能够产生成熟果实的土壤”,那么请大家静下心来整理黑板展示内容你对苏轼有什么新的认识?对联+散文+理解+一句话串联+唱我的“历典八州,踏平坎坷成大道身行万里,几多真谛启后生”【板书】大家看后黑板上展示的苏轼形象,按时间顺序,你发现了什么?看大屏幕,《西江月》写于北被贬黄州第一年的中秋,《浣溪沙》写于《定风波》之后,那么为什么苏轼会有这样的变化?我认为1.《赤壁赋》中“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2.苏轼,儒释道兼修,当他“立德立功立言”的儒家思想受挫时,“一死生”的道家思想和“生死轮回”的佛家思想就会跳出来,拯救苏轼3.更为重要的是苏轼的自我反省,“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
【课题】《定风波》【课标内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选修课程诗歌教学目标: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领悟作品以及作品以外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1)吟咏诵读,感知东坡词韵之美(2)赏析形象, 感悟东坡生命智慧【教学重难点】赏析形象, 感悟东坡生命智慧【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范读、合读、互读等)、小组交流、情感体验法、点拨法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林语堂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这是对苏东坡为人为文的极高评价,那么,苏轼他又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呢?生命的尽头,苏轼回顾自己的一生,不禁感慨: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如果说四川眉州是苏轼生命的起点,那么黄州就是苏轼生命的转折点。
来到黄州之后的苏轼,他对人生有着怎样的反思?他的的词作又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定风波》,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这节课咱们通过(PPT展示)吟咏诵读的形式,感知苏东坡词韵之美;通过赏析人物形象,感悟苏东坡生命的智慧。
二、吟咏诵读,感知东坡词韵之美 (PPT展示)(一)自由读,熟悉文本内容(二)指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词韵,放慢语速;读出味道,抑扬顿挫;读出感情,理解词意三、赏析形象,感悟东坡生命智慧(一)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请同学们拿出笔来,结合具体的字、词、句进行圈点评注,写一写,五分钟的时间。
(PPT展示:赏析形象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请结合具体的字、词、句进行圈点评注)然后前后四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交流,两分钟时间。
(二)分享交流成果,学生再次诵读体会,教师及时点拨学生赏析人物形象,主要是围绕文本赏析,涉及到炼字、炼句,一语双关的手法、以小见大的写法等多个角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人生经历及文学地位,理解并欣赏其诗词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词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诗意,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3. 欣赏苏轼诗词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把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意境,理解诗中的意象。
2. 深入剖析苏轼的豁达人生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词,分享学习心得。
3. 情感教育:通过讲解苏轼的人生经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词,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分析:详细讲解诗词的意境、意象及艺术特色,剖析苏轼的豁达人生态度。
5. 情感教育: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背景。
2. 对比分析: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与苏轼其他同题材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入探讨其创作特点。
七、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定风波》教学设计导入:“如果我生活在宋朝,我一定要嫁给苏轼”,这是当代作家方方说的,她还说“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余秋雨也说“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
”,苏轼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让千百年来人们仰慕和喜爱呢?今天,让我们学习他的《定风波》,再次走进苏轼,去感受它独特的生命情怀。
首先请学习课代表石孟菲为我们介绍苏轼ppt,在诗歌领域,苏轼与弟子黄庭坚并称“苏黄”,被公认为宋代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词的领域,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被公认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与代表作家;在散文的领域,与自己的老师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宋代散文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人们评价他们的散文风格是:“欧文如潮,苏文如海”;在书法的领域,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名列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在绘画领域,他是宋代“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擅长画枯木、怪石、墨竹;在学术思想领域,他是宋代三大学派关学、洛学、蜀学中蜀学的代表人物;此外,苏轼在史学领域也颇有创见。
一个人一生如果有这其中一项成就,也足以骄傲了,苏轼却在这许多领域同时取得卓越的成就,可称为“旷世奇才”,这怎么能不令人尊敬,怎么能够不人见人爱?补充:百年学霸,欧阳修语“独步天下”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偶像。
这样一位旷世奇才+百年学霸,步入仕途是不是一帆风顺呢?生2回答。
仕途坎坷,一生大起大落,或被贬谪或自请外调,做了很多的地方官,苏45岁被贬黄州,在黄州待了六年;59岁被贬广东惠州,待了三年;62岁他被贬到了海南岛的儋州,又待了三年。
前后脚加在一块儿12年,人生中能有几个12年?他才活了64岁呢。
苏轼说得好,“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话语当中不免有自嘲的味道,但也充满大无畏的精神。
写作背景:《定风波》就写于他被贬黄州期间。
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的第三个年头,诗人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课标分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到:“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课程标准还明确:“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像和联想,能否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
可通过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举行朗诵表演等具体成果考察学生的诗歌散文鉴赏水平。
”本课首先从生活场景导入,进而回顾旧知,请同学自己介绍苏轼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接下来自由诵读,初步感知,翻译序中内容,概况这首词作的大意。
进入课文讲解,通过具体问题研讨,探究体会词的内容。
接下来尝试背诵,把握主人公形象,归纳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最后知识迁移,课堂训练,总结全文。
在讲解课文时应该注意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探究、分析具体的语句,让他们尝试自己说出观点,进而体会词作内涵,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本课由生活场景导入,可拉近同学和文本的距离。
最后配置了一篇作文,可激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
教材分析本篇课文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宋词,选得都是宋词里的名篇。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的《定风波》词人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记叙了途中遇突遇大雨的生活小事。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整首词写了因途中遇雨,不巧的是雨具已被拿走,同行的人都无法避雨而狼狈不堪,只有苏轼毫不介意,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作者借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他淡定超脱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学情分析
从整体学习素养与能力来看,济南二中的学生处于全市高中生中上游层面。
从学生的情况来看,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通过初中以及高一一年和高二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词阅读及鉴赏技能;但还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普遍存在对诗词意境、思想等进行概括分析的畏难情绪。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缺乏有效的诗词学习方法,存在学习低效的问题;二是传统上更侧重知识点识记与诗词背诵的枯燥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高中学段的诗词对学生的鉴赏要求和理解难度方面,较初中都存在提升过快的问题,使学生难以快速适应。
本课将从四个角度(韵律、句式、意境、哲理)综合运用信息手段(问卷星、Tim在线编辑、古诗文网、汉典等)引领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共同多角度鉴赏《定风波》,继而学会鉴赏诗词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
《定风波》教学效果分析
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是高中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三单元第10课《苏轼词二首》的第二首篇目。
本节课属于诗词鉴赏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诗词特点、文学意象分析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并能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助推作用。
袁老师的课注重学生活动,容量大、实用性强,具体效果分析如下:
1、整个授课过程很有条理且完整,结构很清晰。
从词的“韵律、句式、意境、哲理”四个层面对文本进行了鉴赏,而且进行了拓展应用。
2、本节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在梳理文学意象的过程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阐述原因;二是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找出“词眼”,第一次找出最关键的两句,第二次找出最能代表作者情感的两个字,最后用一个字代表,活动都较好地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自主生成、合作探究的思维和能力,符合语文学科的特色。
3、利用《经典咏流传》中歌曲《定风波》引入,然后进行阅读鉴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当堂开展的写作训练是一个语文综合能力的锤炼,请学生写出本节课最大的收获,有助于帮助学生认真总结回顾这节课学习内容。
学生要想写好,首先必须回顾所学,然后迅速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且还要结合本节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类和提炼,这对于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和写作水平都颇有益处。
5、本节课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大靓点,从课前预习用“问卷星”到课堂写作训练用tim
在线编辑互评,较好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了起来。
总之,袁老师的这节课圆满的完成了教学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整节课中,学生都有任务,都能动起来,并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在获取知识,课程结束时,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定风波》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为高中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三单元第10课《苏轼词二首》的第二首篇目。
本单元主题为“北宋的旧曲新声”。
本单元柳永、王安石、苏轼、贺铸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词中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
其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均为作者历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劫后余生、走向成熟之作。
这首词以春日途中遇雨的小事,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淡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教学目标】
1、在吟诵中深刻感受词的意境和苏轼旷达的胸怀。
2、通过鉴赏本词之“四美”,初步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3、体悟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汲取前行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以及突破方法】
1.重点:鉴赏文本“韵律、句式、意境、哲理”四个方面的美。
2.难点:掌握运用“四美”鉴赏法鉴赏诗词歌赋。
3.突破方法: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和展示,共同讨论完成。
《定风波》评测练习题
【评测练习】
一、字音识记
1.一蓑( ) 2 . 料峭( ) 3.遂晴( )
4. 狼狈( ) 5.萧瑟( )
二、词语释义
1.何妨吟啸且徐行:
2.谁怕:
3.料峭春风吹酒醒:
4.回首向来萧瑟处:
5.夜来幽梦忽还乡:
6.相顾无言:
三、名句背诵
1.竹杖芒鞋轻胜马。
2.回首向来萧洒处。
四、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合作探究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提示] 以小见大指:
4.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5.请找出词中你认为最关键的两句,并说明原因。
6.请结合本首词阐述一下对《道德经》中“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的理解。
六拓展阅读
蝶恋花
暮春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
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杖飞魂招楚些[注]。
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
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字音识记
1.(suō) 2. (qiào) 3.(suì) 4. (beì) 5.(sè)
二、词语释义
1.吟诗、长啸。
表示意态闲适
2.有何可怕
3.形容早春微寒的样子
4.向来:刚才。
萧洒:寒风冷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5.幽梦:梦境隐约
6.顾:看
三、名句背诵
1.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五(略)
六、答案:(1)“点”或“破”;突出了青山的高峻。
(言之成理即可)
(2)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
《定风波》课后反思
经过精心准备后,终于将这节课录制完成,有比较满意的地方,也有还值得改进的方面,整体评价如下:
1、整个授课过程很有条理且完整,结构很清晰。
从词的“韵律、句式、意境、哲理”四个层面对文本进行了鉴赏,而且进行了拓展应用。
2、本节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在梳理文学意象的过程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阐述原因;二是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找出“词眼”,第一次找出最关键的两句,第二次找出最能代表作者情感的两个字,最后用一个字代表,活动都较好地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自主生成、合作探究的思维和能力,符合语文学科的特色。
3、利用《经典咏流传》中歌曲《定风波》引入,然后进行阅读鉴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当堂开展的写作训练是一个语文综合能力的锤炼,请学生写出本节课最大的收获,有助于帮助学生认真总结回顾这节课学习内容。
学生要想写好,首先必须回顾所学,然后迅速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且还要结合本节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类和提炼,这对于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和写作水平都颇有益处。
5、本节课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大靓点,从课前预习用“问卷星”到课堂写作训练用tim在线编辑互评,较好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了起来。
6、不足:在上课过程中,因课堂容量较大,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不够充分。
《定风波》课标分析
【课标解读】
近年来,诗词鉴赏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重要知识与能力倍受关注。
纵观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典诗词,选自课外的篇章较多,更加侧重于学生理解运用、独立鉴赏能力的培养与考查。
因此,培养和提升高中生诗词鉴赏能力,特别是对词的鉴赏能力不仅有
助于学生更好地高考,也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高中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三单元第10课《苏轼词二首》的第二首篇目。
本单元主题为“北宋的旧曲新声”。
本单元柳永、王安石、苏轼、贺铸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词中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
其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均为作者历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劫后余生、走向成熟之作。
这首词以春日途中遇雨的小事,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淡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核心素养】本节课中“韵律美”、“句式美”、“意境美”和“哲理美”四个环节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有效提升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和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的综合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