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 格式:ppt
- 大小:650.00 KB
- 文档页数:42
地震烈度、基本烈度和地震烈度区划图-工程
地震烈度、基本烈度和地震烈度区划图
1.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及房屋建筑等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2.基本烈度和地震烈度区划图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国家地震局于1990年颁布了《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该图给出了全国各地的基本烈度的分布,供全国建筑规划和中小型工程设计应用。
3.小震与大震
小震烈度,我们称为第一水准烈度;基本烈度即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所规定的烈度称为第二水准烈度;罕遇烈度,即大震烈度作为第三水准烈度。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前言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有关规定及工程建设对编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需求制定的。
本标准吸收了我国近10年来新增加的、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编图方法。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提供抗震设防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包括:a)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b)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c)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高孟潭、徐宗和、薄景山、张培震、陈国星、谢富仁、李大华、冯义钧、许晏萍。
1 范围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1 地震动参数区划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4超越概率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关于贯彻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的通知(闽建设〔2002〕37号)关于贯彻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的通知(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2002 年4 月30 日,闽建设〔2002〕37 号)各设区的市建设局、地震局(办):《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以下简称《区划图》)已于2001 年2 月 2 日发布,自2001 年8 月 1 日起实施。
鉴于《区划图》较原《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有较大变化,为了便于操作,根据《区划图》,省建设厅和省地震局联合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现有建制乡(镇、办事处)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进行划定,并制定《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详见附件1)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详见附件2)。
为使《区划图》得到全面贯彻执行,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验收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均要按本标准执行。
二、根据《区划图》使用规定,下列工程或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做专门研究:1、抗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2、位于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大型厂矿企业、长距离生命线工程以及新建开发区等。
三、建筑工程使用《区划图》时,按相关设计规范执行。
附件: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2.《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附件 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附件 2《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前言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有关规定及工程建设对编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需求制定的。
本标准吸收了我国近10年来新增加的、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编图方法。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提供抗震设防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包括:a)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b)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c)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高孟潭、徐宗和、薄景山、张培震、陈国星、谢富仁、李大华、冯义钧、许晏萍。
1 范围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1 地震动参数区划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4超越概率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经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 (2016年6月1日实施)中,贵州再无小于6度设防区,非抗震区将成为历史。
场地地震效应评价应按以下顺序进行:
2.6.1根据国家批准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和有关的规范,确定勘察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2.6.2根据场地土的等效剪切波速划分土的类型(或按岩土名称和性状判定),土的类型划分中应注意等效剪切波速指的是整个覆盖层的剪切波速,而不应将多层土分开分别划分。
应该注意对抗震设防等级为丁类及丙类但建筑层数超过10层、高度超过24m的建筑,应以实测覆盖层剪切波速作为划分土类型的依据,而不应该以经验判定,(应实测覆盖层剪切波速而未实测者违反该条强条)。
精品资料。
第5代中国地震动参数
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将我国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计要求的区域,是新建、扩建、改建一般建设工程必须达到的最低抗震设防要求,也是已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加固的设防要求。
该区划图也用于指导重大工程、特殊工程、生命线工程、重要桥梁、重要公共建筑等的抗震设防。
该区划图基于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考虑了近年来国内外地震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就,编制修订历时近5年。
与第四代地震区划图相比,地震设防区域实现了全覆盖,取消了不设防地区,地震动参数明确到乡镇。
具体到地震动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PGA)、周期(T)、峰值速度(PGV)和持续时间(D)。
PGA是指地震曲线中最大的正向加速度,通常以“g”为单位来表示;T是指地震波形周期的倒数,以秒为单位;PGV是指地震曲线中最大的正向速度幅值,通常以厘米/秒为单位;D是指地震曲线中连续出现加速度超过特定值(如0.05g)的时间长度,以秒为单位。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 — 2001 )前言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有关规定及工程建设对编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需求制定的。
本标准吸收了我国近 10 年来新增加的、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编图方法。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提供抗震设防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包括:a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b )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c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本标准的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 D 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高孟潭、徐宗和、薄景山、张培震、陈国星、谢富仁、李大华、冯义钧、许晏萍。
1 范围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 .1 地震动参数区划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4 超越概率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 — 2001 )前言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有关规定及工程建设对编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需求制定的。
本标准吸收了我国近 10 年来新增加的、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编图方法。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提供抗震设防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包括:a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b )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c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本标准的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 D 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高孟潭、徐宗和、薄景山、张培震、陈国星、谢富仁、李大华、冯义钧、许晏萍。
1 范围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 .1 地震动参数区划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4 超越概率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由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制委员会编制,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自2008年6月11日起实施,特此公布。
附件: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本修改单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8年6月11日批准~自批准之日起实施。
标准名称: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修改内容:一、增加4.4条~即:由,N31?14′57.2″, E101?0′41.6″,~,N29?13′41.8″, E103?8′8.8″,~,N32?52′24.3″, E107?40′44.4″,和,N34?43′15.5″, E105?22′59.7″,四点坐标圈定的四边形地区,以下称“修改区域”,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修改为新值。
修改区域内新值使用要求如下:a) 修改区域内原规定值废止~修改区域外采用原规定值,b) 修改区域图件比例尺为1:100万~不得放大使用,c) 修改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已建建设工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应按新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
二、附录A后增加“注”~即:注:修改区域内修改为新值~单独成图为《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见图A2,~比例尺为1:100万。
三、附录B后增加“注”~即:注:修改区域内修改为新值~单独成图为《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见图B2,~比例尺为1:100万。
图A2 《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100万)图B2 《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1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