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 格式:ppt
- 大小:3.85 MB
- 文档页数:56
关于贯彻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的通知
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2002年4月30日,闽建设〔2002〕37号)
各设区的市建设局、地震局(办):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以下简称《区划图》)已于2001年2月2日发布,自2001年8月1日起实施。
鉴于《区划图》较原《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有较大变化,为了便于操作,根据《区划图》,省建设厅和省地震局联合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现有建制乡(镇、办事处)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进行划定,并制定《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详见附件1)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详见附件2)。
为使《区划图》得到全面贯彻执行,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验收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均要按本标准执行。
二、根据《区划图》使用规定,下列工程或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做专门研究:
1、抗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
2、位于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大型厂矿企业、长距离生命线工程以及新建开发区等。
三、建筑工程使用《区划图》时,按相关设计规范执行。
附件: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2.《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附件1: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附件2:
《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第5代中国地震动参数
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将我国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计要求的区域,是新建、扩建、改建一般建设工程必须达到的最低抗震设防要求,也是已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加固的设防要求。
该区划图也用于指导重大工程、特殊工程、生命线工程、重要桥梁、重要公共建筑等的抗震设防。
该区划图基于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考虑了近年来国内外地震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就,编制修订历时近5年。
与第四代地震区划图相比,地震设防区域实现了全覆盖,取消了不设防地区,地震动参数明确到乡镇。
具体到地震动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PGA)、周期(T)、峰值速度(PGV)和持续时间(D)。
PGA是指地震曲线中最大的正向加速度,通常以“g”为单位来表示;T是指地震波形周期的倒数,以秒为单位;PGV是指地震曲线中最大的正向速度幅值,通常以厘米/秒为单位;D是指地震曲线中连续出现加速度超过特定值(如0.05g)的时间长度,以秒为单位。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前言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有关规定及工程建设对编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需求制定的。
本标准吸收了我国近10年来新增加的、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编图方法。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提供抗震设防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包括:a)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b)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c)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高孟潭、徐宗和、薄景山、张培震、陈国星、谢富仁、李大华、冯义钧、许晏萍。
1 范围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1 地震动参数区划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4超越概率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陕西省1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第一组:西安(8个市辖区),渭南,华县,华阴,潼关,大荔第二组:陇县2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第一组:咸阳(2个市辖区及杨凌特区),宝鸡(2个市辖区),高陵,千阳,岐山,凤翔,扶风,武功,兴平,周至,眉县,宝鸡县,三原,富平,澄城,蒲城,泾阳,礼泉,长安,户县,蓝田,韩城,合阳第二组:凤县,略阳3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第一组:安康,平利,乾县,洛南第二组:白水,耀县,淳化,麟游,永寿,商州,铜川(2个市辖区)*,柞水*,勉县,宁强,南郑,汉中第三组:太白,留坝4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第一组:延安,清涧,神木,佳县,米脂,绥德,安塞,延川,延长,定边,吴旗,志丹,甘泉,富县,商南,旬阳,紫阳,镇巴,白河,岚皋,镇坪,子长*第二组:府谷,吴堡,洛川,黄陵,旬邑,洋县,西乡,石泉,汉阴,宁陕,城固第三组:宜川,黄龙,宜君,长武,彬县,佛坪,镇安,丹凤,山阳A.0.25甘肃省1 抗震设防烈度不低于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不小于0.40g:第一组:古浪2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30g:第一组:天水(2个市辖区),礼县第二组:平川区,西和3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第一组:菪昌,肃北第二组:兰州(4个市辖区),成县,徽县,康县,武威,永登,天祝,景泰,靖远,陇西,武山,秦安,清水,甘谷,漳县,会宁,静宁,庄浪,张家川,通渭,华亭,陇南,文县第三组:两当,舟曲4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第一组:康乐,嘉峪关,玉门,酒泉,高台,临泽,肃南第二组:白银(白银区),永靖,岷县,东乡,和政,广河,临潭,卓尼,迭部,临洮,渭源,皋兰, 崇信,榆中,定西,金昌,阿克塞,民乐,永昌,红古区第三组:平凉5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第一组:张掖,合作,玛曲,金塔,积石山第二组:敦煌,安西,山丹,临夏,临夏县,夏河,碌曲,泾川,灵台第三组:民勤,镇原,环县6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第二组:华池,正宁,庆阳,合水,宁县第三组:西峰[修订说明]根据国家标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第1号修改单(国标委服务函[2008]57号)对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参数的相关规定,对汶川地震后相关地区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的中心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加以调整。
一张地图看懂中国所有城市地震风险:快看看你城市的抗震设防等级文章来源:ENITHON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2015版. 这是中国所有地区建筑设防的基本规范, 所有的正规小区办公楼等必须在计算机软件通过严格计算, 达到图中的抗震设防分区等级才能修建的.1.简单解释一下, 图中的0.05g, 0.10g, 0.15g, 0.20g, 0.30g, 0.40g 是地震波的峰值加速度, 单位是g(即重力加速度).2.指 50 年期限内,一般场地土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 10%的烈度值,即达到和超过图上烈度.3.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破坏烈度的关系(破坏烈度是直观衡量地震对于某地破坏力的参数, 而震级只是地震能量的一个衡量单位, 因此一个9级的深海地震, 对于城市的破坏烈度可能只有9度, 而8级地震的陆地破坏烈度却能达到11度.).0.05g对应地震破坏烈度6度,0.10g对应地震破坏烈度7度,0.15g对应地震破坏烈度7.5度,0.20g对应地震破坏烈度8度,0.30g对应地震破坏烈度8.5度,0.40g对应地震破坏烈度9度以及以上.1.京津冀以及附近地区北京: 8度区天津: 8度区三河大厂局部: 8.5度区石家庄: 7度区太原: 8度区天津:8度区, 局地7.5度区济南:6度区青岛:7度区2.西三角地区(512大地震后的热点区域)可能这里和很多人认知的不太一样, 看数据就好了. 成都市:7度区重庆市:6度区西安市:8度区绵阳市:7度区德阳市:7度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绵竹市:7.5度区江油市:7.5度区都江堰: 8度区雅安市:7~7.5度区汶川县:8度区北川县: 老县城8度区(地震后因为山体不稳定加上废墟规模过于庞大已经被永久废弃保护起来了), 新县城7.5度区(从安县划给北川新建的新北川县城)西昌市:9度区(全国最高设防烈度)康定市:9度区(全国最高设防烈度)3. 西南地区昆明市: 大部为8度区; 呈贡东部, 东川为8.5~9度区.贵阳市: 6度区.西昌市:9度区(全国最高设防烈度)康定市:9度区(全国最高设防烈度)攀枝花市:7.5度区丽江市:8.5度区大理市:8度区遵义市:6度区4. 华东上海市:7度区南京市:7度区杭州市:7~6度区宁波市:7度区苏州市:7度区无锡市:7~6度区合肥市:7度区宿迁市:8度区徐州市:7度区扬州市:7.5度区镇江市:7.5度区绍兴市:6度区湖州市:6度区嘉兴市:7度区5.华南地区珠三角全部地级市都是7度区... 湛江7度区阳江:7.5度区三亚:6度区潮州:8~7.5度区汕头:8度区海口:8.5度区6. 东南地区:台州, 温州, 衢州, 丽水, 南平, 宁德, 三明, 龙岩全部是6度区福州,梅州是7度区.泉州漳州厦门都是7.5度区台湾大部分是8.5度区...苗栗-台南这一圈都是9度区...高雄独善其身是8度区7.东北地区深大哈长四大金刚:7度区鞍山赤峰:7~7.5度区铁岭抚顺:7度区齐齐哈尔:6~7度区松原:8度区。
中国是一个多震灾的国家。
地震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
百年来的资料表明,中国平均5年左右就会发生1次7级以上地震,平均10年左右就会发生1次8级以上地震。
依据地震区划图提高房屋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和土地利用规划水平,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
2015年5月15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该标准将于2016年6月1日开始实施。
GB 18306—2015的发布实施,为新时期全面提高我国的抗震设防能力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科学依据。
一、标准的修订背景2000年以来,国家加强了地震监测系统建设,地震台网布局更加合理,并逐步实现了地震观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数据处理自动化,实现了对中国大陆全覆盖监测。
同时,实施了国家GPS观测系统一期、二期工程,中国大陆形变监测和地球物理场监测能力显著提升。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针对主要断裂带的活动断层调查。
观测系统的完善和大规模的调查,获取了大量的新资料。
与此同时,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了中国大陆强震机理、强震危险预测关键技术等重点项目研究,对中国大陆强震危险性取得了突破性的新认识,形成了一些先进的模型和关键技术。
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2001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
10多年来,该标准在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汶川“5·12”8.0级地震、日本东北太平洋海域“3·11”9.0级地震等国内外特大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的经验教训,对防范特大地震的灾难性后果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需求不断提高,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这些都为地震区划图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客观上也要求地震区划图应适时更新。
关于贯彻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的通知(闽建设〔2002〕37号)关于贯彻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的通知(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2002 年4 月30 日,闽建设〔2002〕37 号)各设区的市建设局、地震局(办):《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以下简称《区划图》)已于2001 年2 月 2 日发布,自2001 年8 月 1 日起实施。
鉴于《区划图》较原《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有较大变化,为了便于操作,根据《区划图》,省建设厅和省地震局联合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现有建制乡(镇、办事处)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进行划定,并制定《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详见附件1)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详见附件2)。
为使《区划图》得到全面贯彻执行,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验收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均要按本标准执行。
二、根据《区划图》使用规定,下列工程或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做专门研究:1、抗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2、位于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大型厂矿企业、长距离生命线工程以及新建开发区等。
三、建筑工程使用《区划图》时,按相关设计规范执行。
附件: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2.《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附件 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附件 2《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前言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有关规定及工程建设对编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需求制定的。
本标准吸收了我国近10年来新增加的、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编图方法。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提供抗震设防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包括:a)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b)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c)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高孟潭、徐宗和、薄景山、张培震、陈国星、谢富仁、李大华、冯义钧、许晏萍。
1 范围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1 地震动参数区划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4超越概率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附录 A
(标准的附录)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见图A1)
附录 B
(标准的附录)
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见图B1)
附录 C
地震定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见表C1)
附录 D
(提示的附录)
关于地震基本烈度向地震动参数过渡的说明
本标准直接采用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不再采用地震基本烈度。
现行有关技术标准中涉及地震基本烈度概念的,应逐步修正。
在技术标准等尚未修订(包括局部修订)之前,可以参照下述方法确定:
A)抗震设计验算直接采用本标准提供的地震动参数;
B)当涉及地基处理、构造措施或其他防震减灾措施时,地震基本烈度数值可由本标准查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并按表D1确定,也可根据需要做更细致的划分。
表D1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与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
关于贯彻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的通知
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2002年4月30日,闽建设〔2002〕37号)
各设区的市建设局、地震局(办):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以下简称《区划图》)已于2001年2月2日发布,自2001年8月1日起实施。
鉴于《区划图》较原《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有较大变化,为了便于操作,根据《区划图》,省建设厅和省地震局联合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现有建制乡(镇、办事处)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进行划定,并制定《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详见附件1)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详见附件2)。
为使《区划图》得到全面贯彻执行,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验收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均要按本标准执行。
二、根据《区划图》使用规定,下列工程或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做专门研究:
1、抗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
2、位于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大型厂矿企业、长距离生命线工程以及新建开发区等。
三、建筑工程使用《区划图》时,按相关设计规范执行。
附件: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2.《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附件1: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附件2:
《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 — 2001 )前言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有关规定及工程建设对编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需求制定的。
本标准吸收了我国近 10 年来新增加的、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编图方法。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提供抗震设防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包括:a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b )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c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本标准的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 D 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高孟潭、徐宗和、薄景山、张培震、陈国星、谢富仁、李大华、冯义钧、许晏萍。
1 范围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 .1 地震动参数区划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4 超越概率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 — 2001 )前言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有关规定及工程建设对编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需求制定的。
本标准吸收了我国近 10 年来新增加的、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编图方法。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提供抗震设防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包括:a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b )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c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本标准的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 D 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高孟潭、徐宗和、薄景山、张培震、陈国星、谢富仁、李大华、冯义钧、许晏萍。
1 范围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 .1 地震动参数区划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4 超越概率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