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第一污染大国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的大国成长逻辑:做世界第一or领导世界?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其战略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得到了更大的重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不断探索自己的国际地位,不断尝试通过自己的力量成为一个大国。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在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并不断学习别国先进经验的同时,走出了一条逐步提升自己实力的道路,最终成为了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了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
大国成长的逻辑大国成长有导致“做世界第一”的思路,同时也存在“领导世界”的思路。
做世界第一的意义在于向国民发出一种强有力的信号,表明发展尽可能快的优先关注度。
而领导世界的意义在于,中国在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亦可施展其外交资源,促进不同国家间的联合,最终实现全球稳定及分享中国发展&美好的价值观。
在做世界第一的思路下,中国会更注重本身以速度发展,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这种思路需要中国在军事、经济等方面配备更多、更强烈的力量。
同时中国还要把这种力量用于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包括建设一流经济、国防、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系统,等等。
这样,中国就可以把自己扩展到全球,从而成为自己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重要支柱。
相比之下,领导世界的思路更加注重国际影响力。
中国可以借助不断提高自己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通过自身影响力而不是通过强大的经济或军事实力,达到国际能源和贸易等问题的妥善解决。
这种思路要求中国跨越国家境界,共同推动世界自由贸易,维护国际规则,促进国际联合,建立一个平等、共赢的世界经济。
然而,无论采用哪种思路,对于中国来说,必须成为一个大国。
这意味着无论是在经济、社会、文化还是军事方面,中国必须准备好接受极高的透明度和责任感,对自己的公众和其他国家负责。
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更为稳定、更为安全的世界,最终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
成长中走出的中国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全球影响力内生国家,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极重要的力量。
过去,它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注重自身社会和经济的建设来逐步提升自己的实力。
高考作文必考话题——“大国风采”素材如今,中国力量越来越强大,中国声音在世界上也越来越被重视,每当看到关于中国大国风范的新闻报道时,真的会不自觉地脱口赞一句:“厉害了,我的国!”今天就为大家找了一些“大国风采”的素材,一起来看看吧!1.担当(责任、大爱),扶助弱小2.智慧,助力全球发展3.外交,兼容并包4.经济,共同繁荣5.文化,软实力影响6.自信,走向世界其他词汇:中国式智慧|中国式付出|女排夺冠|体育大国|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01【经典名言】*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
——陀斯妥耶夫斯基*所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随着持续而强劲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已经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有西方战略家甚至认为:中国崛起成为一个大国,将是21世纪国际关系中最为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如何调整彼此间的实力和利益,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关注中心。
姑且不论这种认识具有多少简单线性思维的成分在里面,中国应如何推进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应对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的深刻调整,却是难以回避的重大课题。
——唐晋《大国崛起》02经典论据1.大国担当:2014年西非爆发40年来规模最大的埃博拉疫情,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惨遭吞噬,危急时刻,中国伸出援助之手,组建援非抗击埃博拉医疗队,以实际行动展示了我国的国际责任和大国担当。
由王锦秋、洪建国合著的39万字长篇报告文学《大国担当》,这部援塞队员“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出来的文字”,忠实反映了援塞医疗队直面生死、忘我工作,始终坚持零距离观察治疗、“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和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展示了中国速度、中国标准、中国技术和中国精神。
首批援塞医疗队队员秦玉玲,接到出征命令后将生病的母亲托付给姐姐照看,第三天就到达非洲抗埃战场,面对口吐鲜血的危重埃博拉病人,面对致死率高达90%的埃博拉病毒,她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进入病区清理污染源。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总结【知识概览】【思维激活】1.怎样认识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的发展答案:2.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有何关系?答案:可持续伦理观是在环境伦理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环境伦理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石。
而且只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环境问题才有可能解决,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还必须改变不适宜的传统伦理观,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把尊重和爱护自然的意识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实现。
3.环境伦理观中的道德行为和缺德行为各有哪些?答案:4.怎样认识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答案: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但自然灾害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是原生环境问题,当然有些自然灾害也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但影响较小。
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引发环境问题,当前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尤为严重。
自然灾害只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
见下表:5.为什么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破坏最为严重?答案:地球表层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臭氧层就分布于平流层中。
对流层的厚度与地面温度的高低有关。
地面温度越低,近地面大气对流不旺盛,对流层的厚度越小,即平流层距地面越近。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近地面气温低、对流层的高度也低,人类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容易到达这里,因而臭氧层破坏更严重。
〖备课资料〗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论者和代表应当首推庄子。
庄子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类要顺应客观规律,要“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畸于人而侔于天”的境界。
荀子则较庄子更进一步,提出了“制天”的思想。
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改造自然、战胜自然。
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
1、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着资源特别是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3、我国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的差异,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4、主要表现:东中西不发展极不平衡,沿海与内地以及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5、解决措施:大力实施西部发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城乡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决策。
6、我国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
7、我国坚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信念,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8、我国政府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
据卫生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瓶水”,远远高于国际上瓶到瓶的水平,人均年消费量是美国人的倍。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抗生素使用超级大国。
而滥用在住院病人方面更为严峻,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资料显示,国内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而其实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还不到二成。
甚至食品和饲料中都有抗生素的身影。
据测算,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万吨,其中万吨抗生素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年总产量的。
“抗生素如此滥用之下,产生的不只是‘耐药宝宝’、‘超级细菌’,更是我国每年有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而其所造成的病菌耐药性更是无法估量。
在抗生素监管方面,主管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这些措施的作用极其有限。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协同生殖医学研究所所长董协良说:我认为,我国抗菌药物应用比例超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唯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可能尽快取得治理上的成功。
防范滥用法规需“升级”应该说,我国目前的药品及食品管理法规中对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是有相关规定的,但这些规定主要限于卫生部门的内部规章及医院管理中抗菌类药物使用的操作流程,法律效力等级较低,法律强制力及处罚力度也相对疲软。
因此,在法律层面应该出台更为严厉的重典。
加强临床使用的监管患者只有在医院,经过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后,具有严重的感染症状且医师认为必须使用,才能由医师开具处方使用抗生素。
此外,还必须经过医护人员认可,并由药房最终审定,强调使用抗生素的指征性、针对性及方案性,使用程序审定非常严格。
另外,患者在必须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制度上应该不允许执业医师直接运用最高端的抗生素类药物例如第四代头孢,而是首先使用毒副作用较低的低端抗生素类药物。
养殖业全面禁用制度欧盟国家已在年月全面禁止在饲料中添加任何抗生素,从食品源头防止抗生素残留物传入人体的可能。
对畜牧养殖所用的工业饲料,要出台相应规范要求。
禁止使用抗生素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渣、废水做原料,禁止添加规定成分以外的任何添加剂。
2020学年第二学期3月份模拟测试试题卷九年级社会·法治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孙中山曾说:“我们中国先是误于说我中国四千年来的文明很好,不肯改革,于今也都晓得不能用,定要取法于人。
我们绝不要随天演的变更,定要为人事的变更,其进步方速。
”下列体现孙中山“取法于人”、促进中国“进步方速”的作为有()①提出三民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的政府②领导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③促成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④主张民主革命,实行民主共和制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2、谈及革命道路时,毛泽东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在共产党发展历程中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有()①南昌起义,独立领导武装斗争②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③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全线出击④遵义会议后展开灵活的机动战A.①②③B.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3、歌曲与口号往往是特定年代和历史事件的反映。
下列歌曲或口号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②还我山东,还我青岛③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④稻谷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
撕片白云擦擦汗,凑上太空吸袋烟A.②①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②①④D.②③①④4、为纪念某重大历史事件,一首题为《冬夜题□□□□》的诗写道:“古都兵变动天寒,化作长城碧血丹。
国共缓攻矛与盾,军民披沥胆和肝。
八年烽火山河破,三载硝烟宪政残,青史每翻常滴泪,何时两岸结新欢,”“□□□□”应是()A. 红军长征B. 西安事变C. 七七事变D. 重庆谈判5、孙中山说:“‘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这一目标作出的决策是()A.推行民主选举B.农村包围城市C.集中优势兵力D.实行土地改革6、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7、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
我国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排放均列世界第一目前,中国的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排放均排到了世界首位。
环保部污防司司长赵华林今天表示,我国大气污染排放负荷巨大,大气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透露,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PM2.5(细微颗粒物)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第一阶段的排放标准。
他呼吁,制定环境标准应以保护公众健康为第一。
今天在京召开的第七届中美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吸引了中美两国的众多官员专家。
赵华林在他的主题演讲中称,中国所面临的大气污染的压力非常大。
他说,2010年,全国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物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按照我国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重点区域城市有15%不达标。
同时,灰霾和臭氧污染已成为东部城市空气污染的突出问题,上海、广州、天津、深圳等城市的灰霾天数分别占全年总天数的30%到50%。
赵华林说,我国区域性的大气污染问题日趋明显,其中,城市群区域多种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长,其大气污染呈现出压缩型复合型特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浓度处于高值水平,而且以PM2.5等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呈加重态势。
201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两亿辆,赵华林认为,机动车的污染问题更加突出,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赵华林表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更有距离,特别是与世界卫生组织对人体健康的要求更有差距。
以前,PM2.5不是主要污染物,随着环境污染治理难度的加大,PM2.5的污染问题已经日趋严重。
赵华林认为,PM2.5加剧了灰霾污染。
郝吉明透露,我国大部分城市PM2.5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IT1标准。
中国已是全球颗粒物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且PM2.5的污染已不是一个城市的问题而是区域性的问题。
郝吉明说,到2050年,通过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大幅度降低环境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城市和重点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可以基本实现世界卫生组织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指导值。
但现在如果不削减污染排放总量,要想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很难。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一、位置优越【半球位置】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1、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近50度),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小部分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没有寒带。
2、我国南北跨纬度近50度,由于高纬地区气温低,低纬地区气温高,所以气候南北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带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从而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并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1、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国土辽阔【辽阔的陆地领土】1、我国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2、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国家有14个。
3、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4、我国领土东西距离约5000多千米;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
【领土四至】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ºN)。
最南瑞——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º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ºE)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ºE)【广袤的海洋国土】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其中,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
【主要岛屿】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以上,沿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等岛屿。
【我国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口诀)东有朝鲜北蒙俄、西北吉塔哈萨克;西面巴基斯坦阿富汗、南有缅甸越南和老挝;西南不丹泥泊尔、印度西藏一山隔;隔海相望共六个、印马文菲日韩国;【中国之最】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我中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三、34个省级行政区【三级行政区划】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
中国成世界第一大抗生素使用国,每年致死8万人!引导语:据卫生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远远高于国际上2.5瓶到3.3瓶的水平,人均年消费量是美国人的10倍。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抗生素使用超级大国。
抗生素如此滥用之下,产生的不只是…耐药宝宝‟、…超级细菌‟,更是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而其所造成的病菌耐药性更是无法估量。
一、滥用抗生素是全球性问题,但中国的情况尤其严重2014年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抗菌素耐药:全球监测报告》指出,抗生素耐药的严重威胁不再是未来的一种预测。
在对全球114个国家的调查发现,所有地区都存在抗生素耐药问题。
其中,血液感染(败血症)、腹泻、肺炎、尿道感染和淋病等7种常见疾病,对抗生素的耐药最为普遍。
有鉴于此,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如果没有众多利益攸关方的紧急协调行动,世界就会迈向后抗生素时代,多年来可治疗的常见感染和轻微伤痛可再一次置人于死地。
”二、救星还是杀手?抗生素的前世今生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把这种现象称为抗生。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揭示出抗生现象的本质,从某些微生物体内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称为抗生素。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从空气中偶然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认为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分泌到培养基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
这种化学物质便是最先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
1947年,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又在放线菌中发现、并且制成了治疗结核病的链霉素。
1956年礼来公司发明了万古霉素被称为抗生素的最后武器。
因为它对G+细菌细胞壁、细胞膜和RNA有三重杀菌机制,不易诱导细菌对其产生耐药。
从那时到现在,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近万种抗生素。
不过它们之中的绝大多数毒性太大,适合作为治疗人类或牲畜传染病的药品还不到百种。
世界之最中国碳排放世界第一北京时间2012年12月3日凌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的《自然·气候变化》专刊(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线发表了英国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科研报告《维持全球升温低于2℃的挑战》。
该报告公布了丁铎尔中心“全球碳计划”年度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数据,全部的数据也在《地球系统科学数据讨论》杂志同步发表。
该报告显示中国碳排放世界第一。
作为英国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学术网络的核心成员,“复旦—丁铎尔中心”代为发布“全球碳计划”2012年度报告新闻稿的中文版。
报告显示,根据总部位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UEA)的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主导的“全球碳计划”最新年度数据,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12年进一步增加,达到创纪录的356亿吨。
而2012年预计增加的2.6%碳排放量使得全球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比京都议定书设定的基线年1990年增加了58%。
研究显示,2011年全球碳排放最多的是,中国、美国、欧盟和印度。
但是,研究发现,尽管总量偏高,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仅为6.6吨,与美国的人均排放17.2吨还相差甚远。
不过由于欧盟在碳减排领域付出的巨大努力,欧盟的人均排放量降至了7.3吨。
另一方面,印度的人均排放量较低,为1.8吨。
发达国家须对二氧化碳增加负主任责任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东英吉利大学科琳·乐凯芮教授表示:“在全球气候对话期间的如此高增长的排放量,让人感到好像没有人在认真听取科学界的看法。
”2012年增加的排放量进一步扩大了实际排放量和将全球变暖控制在两摄氏度以内的排放目标之间的差距。
“我很担忧,按照目前的排放趋势,全球气候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太高,我们必须采取更为激进的减排计划。
”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的分析结果显示,为保证将全球变暖控制在两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实现,全球排放量在2020年之前必须大幅削减。
即便没有气候政策的驱使,比利时、丹麦、法国、瑞典和英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也使得排放量在过去的10年中每年减少了5%。
中国是世界第一污染大国,在中国造成第一污染的产业是农业。
农业从一个无污染的绿色产业变成了今天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很大程度上源于化肥的过度使用。
农业污染问题的产生根源并不在于农业本身,而是产业资本的形成和扩展所致。
农业的化学化污染,只要改变了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背后支撑的利益结构,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就能够完成。
农业也能够重新变回一个绿色的吸碳的产业。
而在城市,国际上已经成型的社区支持农业在中国也已经生根发芽,农业是一个污染防治近乎空白的产业,农业污染的治理不可采取末端治理,只有生态农业才是中国解决面源污染减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生产周期长、比较收益低,生态农业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仍然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补贴,鼓励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实践。
在强大的产业资本面前,生态农业还显得十分脆弱,引导农业产业资本的转型,为生态农业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将是中国农业顺利转型的关键。
而今天我们发展的天麻产业就是中国农业顺利转型迫切需要的生态农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