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思考题整理

马原思考题整理

马原思考题整理
马原思考题整理

马原思考题整理

一二章为重点

1、马克思一生在理论上作出了哪两个发现?

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思想理论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

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什么?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5、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是什么?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什么?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体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什么?

根本属性:运动

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

4、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5、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实践

6、什么是意识?如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不仅是自认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是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7、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什么?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客观规律

8、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是什么?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9、联系有哪些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10、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意义: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他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1、联系和发展都包括哪些环节和形式(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12、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是什么?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13、怎样理解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极其辩证关系原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

作用:

同一性:①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中一方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②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斗争性: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之便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处于主要地位,在另外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可能处于主要方面1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

矛盾的个性与共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

13、怎样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意义: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和方式,揭发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1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什么?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

第三,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可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7、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事物的发展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由此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1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矛盾分析方法

19、如何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念是什么?

实践的观点

2、实践都有哪些特征和哪些形式?

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本?)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论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5、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是怎样的?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既表现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总过程。

6、什么叫感性认识?什么叫理性认识?二者的关系是什么以及怎样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7、如何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为什么说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重要?

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理性认识本身必须是正确的。这是实现这次飞跃的前提。

第二,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

第五,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重要。这是因为: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8、认识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是怎样的?)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9、怎样理解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10、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怎样的?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的。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相符合

②从实践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显示性的特点

③在检验实践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15、什么叫价值?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16、如何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并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需要人的努力才能实现。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不仅有良性的互动状态,还有恶性的互动状态,如果理论创新脱离了实际,继而用脱离了实际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会错上加错,产生坏的结果,导致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间的恶性互动。

因此,正确把握二者的创新关系,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使互动过程呈现良性运动状态的基础保障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什么叫社会存在?什么叫社会意识?什么叫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形态:A指系统的、自觉的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B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对社会心理起指导和影响作用

3、如何认识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怎样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指导我们搞好文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思想文化的发展既决定于社会存在发展的要求,又对社会存在发展起能动作用。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其二,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其三,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其四,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6、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7、什么叫生产力?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什么?

生产力是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工具

8、什么叫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

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10、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什么?

生产力

11、什么叫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2、什么叫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与特殊形态是什么?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①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特殊形式:P126

13、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社会基本矛盾

14、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基本矛盾规定和制约,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一定程度上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由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它所影响的社会发展过程也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社会发展过程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点。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15、如何正确认识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抗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

①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人类,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的影响,也受到一定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创造出更多的精神财富,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人类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地控制手段

④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17、什么叫人民群众?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对一切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8、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持什么样的观点?

19、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什么?这一队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哲学依据: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的实质在于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如何看待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反对英雄史观,坚持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人。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和偶然性的统一,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1、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2、在商品的两个因素中哪个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价值

3、价值的本质是什么?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4、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什么?

马克思劳动性质学说

5、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6、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经济的矛盾进一步转化为什么样的矛盾?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7、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价值规律

8、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什么?表现形式是什么?这一表现形式违背不违背价值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10、如何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1、货币是怎样转化为资本的?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1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中,劳动者要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就必须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

第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作为具体劳动能创造各种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能形成价值。所以,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生产商品形成价值的能力。但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同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相比具有其特殊性。

13、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二重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价值增殖)

前提: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

13、马克思如何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的意义是什么?

区分: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引起的不同作用,将资本区别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意义: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15、剩余价值生产有哪两个基本生产方法?

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

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就越高。这种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叫作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除了使用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以外,资本家还使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迫使工人更加紧张地劳动,让他们在同样长的劳动时间内比以前消耗更多的脑力和体力,这和延长工作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由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样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16、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形成的?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它的前提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以此形成了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17、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对工人有什么影响?

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是不可避免的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17、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1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9、什么叫平均理论?平均理论是怎么形成的?什么叫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如何形成?不知道

2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生产过剩

22、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特点是什么?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段是必经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23、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但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第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控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第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三,资产阶级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第四,政党恶斗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五

p237~241

1、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3、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

4、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2016马原思考题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中国梦的实现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只有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又能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才能实现。、 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答:(1)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

马原思考题

2、任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跟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商品二因素是指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会被社会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人劳动就会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会被社会承认,因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所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 5、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什么是资本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只有在购买了劳动力商品后,由劳动力商品的剩余劳动来创造剩余价值时,才被称为资本。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增值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不发生价值增值;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其价值通过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有一定量的剩余,即剩余价值。这说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所以说,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是从资本的本质上来说的。资本的一般性是指它通过物而体现的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生产关系是历史的,不是永恒的;资本的特殊性是指在不同社会形态中,它的服务对象、占有者、生产目的和体现的生产关系等具有不同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服务对象是资本家,是少数人,生产的 10、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辩证的、历史的方法。

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其错误在于抹杀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意识的本质。 4、世界统一于存在 参考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物质是最根本性的存在,世界除了物质的存在,其他的什么也不存在。存在的本意是有,世界上存在着两者基本现象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存在有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但物质存在是基础。把世界的统一性笼统地表述为存在性,没有明确世界到底是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存在着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企图,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只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中存在才专门指物质存在,在其他哲学语境中存在既指物质存在也指精神存在。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参考答案: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本质问题特别是对意识能动性特征的科学论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利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它既表现在意

马原 复习题答案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 A.物质观 B.联系观 C.发展观 D.实践观 2.列宁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3.实践活动的目的是(B) A.改造主观世界 B.改造客观世界 C.改造内心世界 D.改造精神世界 4.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指出了(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D)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8.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的基础是(A) A.实践 B.理论 C.本质 D.人9.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指(B) A.从实践到认识 B.从认识到实践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物质到精神 10.直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是(D)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的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1.宋代诗人陆游在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马原考试复习题_(带全答案)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绪论: 有一道选择题选C 可知论 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C A 阶级斗争理论 B 社会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 D辩证法理论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C A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基本内容 B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功能作用 C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实践基础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C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B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 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8.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B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0.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B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B D 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 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 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D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第一章: 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旧唯物主义 B A.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是机械唯物主义 D.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C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马原思考题附答案(2)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 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统一的。 第一章 3、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哲学: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或二者有无同一性(认识论上:可知论vs不可知论)。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内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整理

————————————————————————————————作者:————————————————————————————————日期:

辨析题 绪论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答这一说法错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要生搬硬套、机械僵化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而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答这一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科学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实描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这一客观现实,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因而它又是科学的。 第一章 1、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这一命题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存在”一词只有与意识相对应时才具有确定的含义,即指物质。如果笼统地说“世界统一于存在”, 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错误命题。因为“存在”指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物质是一种存在,精神也是一种存在。因此,正确的说法是“世界统一于物质”。 2、错误的意识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 答:此观点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其中,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产生预期的好的效果,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错误的意识不是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只是产生的作用是消极的、不利的。 3、否定就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马原课后思考题(附答案alpha版)

思考与练习(一): 1.什么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关系的,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自然观到社会历史观的完备、彻底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关于历史观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旧哲学的物质观的特点是什么? 坚持从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 1.哲学的物质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之间有何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1.怎样理解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1.什么是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 (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属性暂时未变这样的两种特殊状态。(2)①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③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把事物区别开 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1.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何关系? (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具有在的统一性。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1.如何理解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1)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特性是相对的。(2)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超越有限即趋向无限。(3)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会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相反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流逝或主观自生的,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世界是统一的。认为世界上繁多的事物有一个统一的本原的哲学观点,叫一元论,否认世界统一性的是二元论或多元论。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是唯心主义一元论的观点。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一方面物质世界的具体事物和现象是多样的,另一方面多样性中又有其统一性,

马原课后思考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二、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 毛泽东同志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我们建国50多年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要取得一个合乎规律性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只有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结合。我们在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时,要坚持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考、正确的方法,了解事物的要素系统,把握事物的联

马原思考题参考

马原复习参考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P10、P16) 答: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鲜明特征的集中体现: 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崇高的社会理想) 当代价值: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以结合鲜明特征来答)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教给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提供给我们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个人寻找,可以不考虑) 3.哲学是什么?世界观是什么?(P22) 答: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4.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特征。(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统一的基础是什么?)(P32)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实践性和阶级性。 多样化的世界有统一的本原的,这就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5.物质的存在形态及其与意识的辩证关系。(P25、P28) 答: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物理学上物质有六种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整理

辨析题 绪论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得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得修改? 答这一说法错误。随着时代得发展与历史条件得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历史条件得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新得实践又会提出新得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就是要生搬硬套、机械僵化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而应该以科学得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就是科学得。 答这一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得阶级性与科学性就是统一得。马克思主义就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得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科学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得客观规律,如实描述了无产阶级打资产阶级得对立与斗争这一客观现实,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因而它又就是科学得。 第一章 K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这一命题就是错误得。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存在” 一词只有与意识相对应时才具有确定得含义,即扌笊物质。如果笼统地说“世界统一于存在”,则就是一种折中主义得错误命题。因为“存在"指什么,在这里就是不明确得,物质就是一种存在,精神也就是一种存在。因此,正确得说法就是“世界统一于物质”。 2、错课得意识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 答:此观点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圮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得能动作用。其中,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得行动,从而产生预期得好得效果,推动事物得发展: 错误得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得行动,不能产生预期得效果,阻碍爭物得发展。因此,错误得意识不就是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只就是产生得作用就是消极得、不利得。 3、否定就就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这一观点就是错误得。马克思主义得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就是事物得自我否定, 辩证否楚得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通过辩证否泄,事物向前发展。又由于新事物就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长得,新事物吸收了旧事物中得积极因素与有价值得成份,当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时,新旧事物之间仍然存在着继承性得联系,辩证否定又将新旧事物联系起来了。因此,辩证否定既就是发展得环节,也就是联系得环节。 4、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辨析)

(完整版)马原课后答案

t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m e t h i n 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 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1.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 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 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要取得一个合乎规律性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只有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 (2)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1.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 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和个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 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绪论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 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a)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b)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指出物质不是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 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a) 这一划分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它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 全部价值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b) 这一划分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的表明资本助于剥 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b)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 个企业中经济形式) c)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 起作用) 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a)在这些国家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b)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 任务 c)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 d)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它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彻底的批判精神、阶段性

马原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时代 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和平发展 D.资本主义作为中国共产 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书烈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