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第二岛链
- 格式:docx
- 大小:21.95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章东部蕃篱——岛链第一讲岛链理论课程开发者:谢忠立在太平洋西岸,从南到北分布着一系列的岛屿,只要是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任何人都不会忽视它,这一地区是国际关系最为复杂,海陆大国都不愿放弃的地区,是一个典型的研究国际关系的标本,这一系列岛屿就是在报刊媒体中常听到的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第三岛链地区。
“岛链”一词,是1951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首先使用的一个词,使用这一名词的学者很多,但没有一位学者给出过一个具体的概念。
虽然岛链没有确切的概念,但却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与认同,这是因为它以边缘地带理论和海权论两个古老而经典的国际关系理论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因此,具有强大而坚固的理论基础。
海权论,是有关岛链的第一个理论,是由美国19世纪的的历史学家兼海军军官马汉(1840——1914),在研究地缘政治战略时提出的,核心思想是制海权是一个国家成为强国的主要先决条件。
马汉分析了海洋历史,从西班牙的兴起,成为第一个全球性大国,葡萄牙取而代之,荷兰再崛起,到英国的成为海上霸主以来,欧洲各国的兴衰,特别是英帝国的出现,每一次大国地位的更替,归根结底实质上都是海外商贸和海上武装力量的强弱变化和更替,从而得出制海权是一个国家成为强国的先决条件的结论。
以英国来说,当它控制了世界上除巴拿马运河以外所有的海上航路、海峡、要塞,使任何国家的海上贸易均置于自己的监督之下时,它实际上控制了大陆。
由此他断言,美国要想从西半球走出来成为世界大国,必须控制海洋,特别是一些有战略意义的海上航道。
马汉的海权论,成为美国和其它新兴国家对英国海上霸权挑战的精神武器,一度在地缘战略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从此西方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巴黎和会,就是在这一思想理论指导下重新划分海洋势力范围的会议。
从这一理论的角度来看,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失败是从海军的失败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日集团的失败主要原因也是海军失败后,海外物资无法支持三国作战需要,同时也是三国集团领导阶层无力对海外军事力量进行整合的结果。
日本防卫省6月8日公布,中国海军导弹驱逐舰等八艘舰艇穿过冲绳本岛和宫古岛之间的公海后驶向太平洋方向。
9日,日本防卫省再公布中国海军又有三艘护卫舰从该海域驶向太平洋。
日本海上自卫队表示在对中国军舰进行持续的“警戒监视”。
日方对此警觉,并通过外交渠道了解中国的用意。
针对外媒关于“中国海军舰艇穿过冲绳本岛和宫古岛之间的公海”的报道,中国国防部新闻事务局6月9日表示,中国海军舰艇编队拟于6月中下旬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进行训练。
这是一次年度计划内例行性训练,符合相关国际法准则,不针对任何其他特定国家和目标。
蓝水海军“蓝水”,是指远离海岸线的深海和大洋,由于远离大陆,海水基本呈蓝色或蓝黑色而得名。
”“蓝水海军”则是指能在外洋长时间执行战斗和非战斗任务,并在较宽广的大洋范畴保护本国海洋利益和安全,防止敌对势力的威胁。
海军的作战类型用海洋地理学进行区分,通常可细分为:内河海军、褐水海军、绿水海军和蓝水海军四种类型,后三种类型的海军是现代海军的主体。
何为“岛链”所谓“岛链”,是由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1951年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主要出于防卫美国本土安全考虑而提出的概念,是冷战时期的观点。
第一岛链是第一道防线,第二岛链则是第二道防线等等。
“第一岛链”指位于西太平洋、靠近亚洲大陆沿岸的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群岛。
“第二岛链”指南方诸岛(包括小笠原群岛、硫磺列岛)、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帛琉群岛及哈马黑拉马等岛群。
“第三岛链”主要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
对于美国而言,它既是支援亚太美军的战略后方,又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哨。
我国的台湾岛位于“第一岛链”的中央,是该“岛链”距我大陆海岸线最近的一环。
其战略位置使得其可以有效地扼制东海与南海间的咽喉通道,掌控通往“第二岛链”内海域的有利航道及通向远洋的便捷之路。
在整个“第一岛链”中起着承上启下、中间枢纽的重要作用。
中国海军再度出洋冲出岛链合理合法如何应对岛链封堵?从日本媒体公布的图片看,此次中国海军舰艇11艘军舰编队包括136杭州号、137福州号、138泰州号导弹驱逐舰以及江凯II级导弹护卫舰、882舰鄱阳湖号综合补给舰,851号电子情报收集舰,东拖830远洋救助拖轮等。
是由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明确提出的一个特定概是由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明确提出的一个特定概是由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明确提出的一个特定概是由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明确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既有地理上的含义它既有地理上的含义它既有地理上的含义它既有地理上的含义,又有政治与军事上的内容又有政治与军事上的内容,其用途是围堵亚洲东岸,对苏联、中国等共产国家形成威慑之势岛链又分第一岛链岛链又分第一岛链岛链又分第一岛链岛链又分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第二岛链第二岛链第二岛链、、、、第三岛链第三岛链第三岛链第三岛链。
实际上实际上实际上实际上,,,,““““第一岛链第一岛链第一岛链第一岛链””””从从从从地理地理地理地理名词成为国际政治名词名词成为国际政治名词名词成为国际政治名词名词成为国际政治名词,,,,是源于冷战时是源于冷战时是源于冷战时是源于冷战时期期期期。
美国在第一岛链的布局美国在第一岛链的布局美国在第一岛链的布局美国在第一岛链的布局,,,,最早并非用来对付中国最早并非用来对付中国最早并非用来对付中国最早并非用来对付中国,,,,而是而是而是而是针对苏联的针对苏联的针对苏联的针对苏联的。
冷战时期冷战时期冷战时期冷战时期太平洋太平洋太平洋太平洋方方方方向是东西方对峙的重要战向是东西方对峙的重要战向是东西方对峙的重要战向是东西方对峙的重要战线线线线。
在这里苏联太平洋舰队的战略核潜艇随时可以进入太平在这里苏联太平洋舰队的战略核潜艇随时可以进入太平在这里苏联太平洋舰队的战略核潜艇随时可以进入太平在这里苏联太平洋舰队的战略核潜艇随时可以进入太平洋活动洋活动洋活动洋活动,,,,成为对美国重要的威慑力量成为对美国重要的威慑力量成为对美国重要的威慑力量成为对美国重要的威慑力量。
第一岛链是指花彩列第一岛链是指花彩列第一岛链是指花彩列第一岛链是指花彩列岛中岛中岛中岛中,,,,北起日本群岛北起日本群岛北起日本群岛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琉球群岛琉球群岛琉球群岛,,,,中接中接中接中接台湾岛台湾岛台湾岛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南至菲律宾南至菲律宾南至菲律宾群岛群岛群岛群岛、、、、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
第一岛链还拦得住中国吗?冷战时期封锁苏联和中国进出太平洋的第一岛链曾被认为是“不沉的航空母舰”。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解放军舰艇和战机编队穿越第一岛链前往远洋训练的消息,甚至连日本媒体都习以为常。
然而近年来西方媒体又开始热衷炒作关于第一岛链的新话题:它到底还能不能拦住中国?第一岛链的美军是威慑力量还是中国的“人质”?《环球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名中国军事专家。
空中封锁:重点在冲绳通常第一岛链被认为是指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
冷战时几乎所有上述群岛都有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基地。
冷战后金兰湾那支咄咄逼人的苏联舰队消失了,该方向的美军基地相继裁撤。
这条封锁链的南方多个环节出现“缺失”,但在卡住中国进出大洋脖子的北方环节,包括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在内的美日基地群仍实力雄厚。
整个亚太美军的空中精华都聚集在日本,主要集中在本岛的三泽、横田和冲绳的嘉手纳。
嘉手纳是美国在远东最大的空军基地,主要驻扎部队是第18作战群,现有两个F-15C/D战斗机中队,未来还准备换装F-35A隐形战斗机。
日本自卫队监控第一岛链的航空兵力主要集结在冲绳那霸基地,该地是日本西南防卫区域中唯一的航空基地,部署着西南航空混成团等13支部队。
此外在日本本岛的新田原、小松、三泽、千岁等地,也部署有航空自卫队的战斗机。
对于空中封锁而言,防空雷达同样不可或缺。
出于冷战对苏防御的考虑,日本雷达站主要位于本岛,密集部署有超过20座J/FPS-3/5/7型防空雷达站。
为应对钓鱼岛争端,日本近年又加快了西南方向的雷达站建设。
海上封锁:南海力量不足相比开放的天空,被群岛分割的海峡更容易监控。
美国兰德公司新近一份报告认为,中国海军进出西太平洋的通道主要集中于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龙目海峡、爪哇海上通道、日本、台湾岛和菲律宾之间海域、日本和韩国之间的海域等咽喉地带。
目前日本神奈川县的横须贺是美日在第一岛链最大的海军集结地。
岛链编辑词条目录•岛链- 概述•岛链- 分类•岛链- 历史背景•岛链- 第一岛链兵力布署岛链- 概述岛链岛链,在1951年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既有地理上的含义,又有政治与军事上的内容,其用途是围堵亚洲东岸,对苏联、中国等共产国家形成威慑之势,又分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第三岛链。
实际上,“第一岛链”从地理名词成为国际政治名词,是源于冷战时期。
美国在第一岛链的布局,最早并非用来对付中国,而是针对苏联的。
冷战时期太平洋方向是东西方对峙的重要战线。
在这里苏联太平洋舰队的战略核潜艇随时可以进入太平洋活动,成为对美国重要的威慑力量。
1982年,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提出海军海洋计划的蓝本,表示要“到2010年为止,确立第一岛链内的制海权,使其内海化,到2020年确保第二岛链内的制海权,并且在2040年为止取得可以遏制美国海军在太平洋及印度洋支配权的力量”。
岛链- 分类“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的存在,制约了中国的海洋发展战略。
第一岛链第一岛链是指花彩列岛中,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
在第一岛链的“封锁链条”中,最为关键的是台湾岛。
它位于第一岛链的的中间,具有极特殊的战略地位,掌握了台湾岛就能有效地遏止东海与南海的咽喉战略通道。
也有了与“第二岛链”内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远洋的便捷之路。
第二岛链第二岛链是指北起日本群岛,经小笠原诸岛、火山列岛、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帕劳群岛,延至哈马黑拉群岛。
第三岛链第三岛链主要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
对于美国而言,它既是支援亚太美军的战略后方,又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哨。
太平洋锁链太平洋锁链是美国目前在亚洲战略部署的重点,而它所要围困的主要目标就是中国,这条锁链是以太平洋上的第一岛链为基础,东起靠近北极的阿留申群岛,日本群岛,韩国是这条锁链的中心,而台湾岛和关岛则是中轴,其一直延伸至东南亚中南半岛的新加坡、菲律宾群岛以及印度尼西亚等。
“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的战略意义什么是“第一岛链”、“第二岛链”与“第三岛链”?岛链”一词,是一个包含有特定地理和政治军事涵义的概念。
“第一岛链”主要是指靠近中国大陆海区外侧的那条弧形岛屿带,即北起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涵盖了中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
“第二岛链”主要是指涵盖中国台湾东部海区外侧的那条弧形岛屿带,北起日本的南方群岛(包括小笠原群岛、硫磺列岛),中接马里亚纳群岛(含美国关岛),南至加罗林群岛。
“第三岛链”主要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
对于美国而言,它既是支援亚太美军的战略后方,又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哨。
“岛链”之词是怎么来的?尽管“岛链”在地理上存在是客观的,但“岛链”一词的正式使用却是国际政治斗争的产物。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相继出现了中国、越南、朝鲜、蒙古等许多社会主义国家。
为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军事同盟竭力利用第一、二岛链构筑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所谓“新月型包围”。
冷战期间,美国通过各种双边、多边军事合作方式,先后在第一岛链上建立了以日韩为核心的东亚军事基地群,以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为核心的东南亚军事基地群,以美国关岛为核心的第二岛链军事基地群。
这些军事基地体系配置有序,并能相互支援,扼守住了亚洲大陆走向太平洋的所有咽喉要道。
“岛链”既成为美国遏止亚洲国家向海洋发展的重要筹码,也是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重要依托。
此后,许多国家便把这种岛弧包围态势形象地称为“岛屿锁链”,简称为“岛链”。
“岛链”的战略意义冷战结束后,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使得“岛链”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作用与地位更加凸显。
加上岛链对中国所具有的巨大战略价值,奉行对华“接触与遏制”政策的美国政府,继承了冷战时的岛链战略衣钵,把岛链,特别是第一岛链作为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前沿。
在东北亚,美国调整了在日韩两国的驻军,强化了与日韩的军事同盟关系。
在东南亚,通过反恐合作,美军重返了菲律宾,获得了在马来西亚、文莱等国的基地和港口停泊军舰、起降飞机的权利,新建了包括新加坡樟宜基地在内的一些基地、港口和机场。
打破60年的绞索:突破“第一岛链”的正常化穿越近年来,随着中国海上力量的不断增强,维护海洋权益的范围扩大,中国海军舰艇飞机穿越“第一岛链”的次数日渐增多,特别是穿越宫古海峡和三巴海峡的次数远比其他海峡水道的次数要多。
李杰“第一岛链”,在上世纪50年代是美国处心积虑设计的扼杀社会主义阵营的首道绞索,在新世纪则成为美军加紧实施“重返亚太”和“亚洲再平衡”战略的主要抓手。
近年来,美国进一步挑唆日本、菲律宾等亚太国家包围中国,不断加大了“第一岛链”的封锁和围堵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岛链上各个海峡水道的封锁力度。
中国的海上力量,也正在加大穿越“第一岛链”的力度,一步步走向深蓝。
意在扼杀的绞索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有关部门就提出了对亚洲国家实施名为“东方弧线”的新月形包围遏制战略。
1950年1月12日,美国时任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正式对外宣布:“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圈是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琉球到菲律宾。
”1951年1月4日,美国国务院顾问约翰·福斯特·杜勒斯说得更加具体直白:“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务范围应是日本-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这条近海岛屿链。
”1954年12月,美国和台湾当局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该条约于1979年废除)。
这项防御条约阐述得非常露骨:台湾岛“构成了太平洋西部边缘上所谓的‘岛屿锁链’中的重要环节”。
至此,“第一岛链”的概念得到完善,它主要包括:西太平洋、靠近亚洲大陆沿岸的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群岛。
按照美国当年的战略设想与前沿部署,“第一岛链”是其扼杀社会主义阵营的首道绞索。
与中国关系密切的海峡水道起初,“第一岛链”最北边从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至日本群岛,主要是针对苏联的,防止战后和冷战时期苏联的太平洋舰队东进、南下;而朝鲜半岛的韩国、日本的九州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至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则主要针对中国。
中国航母与岛链困局“普通人只需关注今天就够了,经理要考虑到明天,而政治家要考虑到后天”——尼克松。
同理,中国的航母也不能等到造出来后,才考虑怎么运用。
至于怎么运用,决定于作战环境,而我国海军的作战环境就是面对美国精心构筑的三大岛弧封锁链,中国军舰突破岛弧封锁链走向蓝水,实现蓝水海军的梦想,其意义将不亚于中国人第一次登上月球。
岛链一词最初源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二战之后为了扼杀、封锁当时的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西北太平洋海域中一些特殊岛群的战略地理位置而提出来的。
按照美国的战略部署,第一岛链内的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至日本群岛,主要是针对前苏联太平洋地区的;而日本的九州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至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则主要是包围中国的。
至20世纪80年代,美军在第一、二“岛链”上的基地网主要由3个基地群组成:东北亚基地群、东南亚基地群和关岛基地群;其中,东北亚基地群是由日本横须贺为核心,包括日本本土、冲绳岛和韩国的30余个海、空军基地组成,该基地群数量多、规模大,不仅是美海、空军兵力主要的战略集结和出发地,而且也是其在西太平洋的后勤供应和维修中心,控制着宗谷、津轻、朝鲜3个重要海峡,是“岛屿锁链”的首要环节;由此,既可支援朝鲜半岛的陆上作战,又可支援西北太平洋的海上作战。
东南亚基地群由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10余个海、空军基地组成;原以菲律宾的苏比克海军基地为核心,美军全面撤出苏比克海军基地和克拉克空军基地后,现已经取得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基地的使用权。
进入世纪之交,随着我国的全面崛起,美国加快了战略重心东移,在继续强化日美军事同盟的基础上,加强日美军事一体化,精心构筑第一岛链,妄图阻遏中国海军走向蓝水。
同时强化第二岛链的主体--关岛上的军事设施建设,核潜艇,隐形战略轰炸机,远程无人侦察机等战略武器纷纷进驻关岛。
一旦台海有事,关岛将作为第一岛链战略预备队的集结/出发地,关岛距离台湾约2500公里,在关岛起飞的远程侦察机和轰炸机可以在数小时内飞临台海地区,从夏威夷群岛和美国本土赶来的美军航母特混舰队经关岛补给后可以直接开赴台海战区,面对美军的这种战略部署,中国海军如何应对?进入21世纪以来,国人建造航母维护中国日益扩大的海外利益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此中央政府也予以肯定性表态,中国航母下水只是个时间问题。
琉球群岛——中国的第二大战略节点2010年12月26日,日本多数的政府高官已经从美国那里得到暗示,针对琉球人民要求美军普天间机场搬迁和减少琉球人对基地负担的事情一直保持“零回答”,让日本政府急的团团转。
使得日本首相菅直人就普天间机场搬迁事宜向琉球县令所做出的两项许愿“减少对基地的负担和振兴琉球经济”变得苍白无力,让琉球人民心向中华大家庭更加紧迫。
其实,美国是算准了现在的日本特需要美国的支持了,美国无论需要什么日本都要想方设法答应下来,不然,日本是不拥有琉球(冲绳)主权,没有美国的帮助,随时有可能被合法拥有琉球主权的中国要了回去。
琉球自始至终不是日本的领土,是100多年前属于中国管辖下的朝贡国(相当于现在的中国主权下的港澳地区),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和日本军国主义签署过卖国条约,从国际法来讲,琉球的主权仍属于中国,日本首相菅直人对此是非常清楚的,也表示过深深的忧虑。
日本政府不断侵犯琉球人民的感情,就拿教科书来说吧,自从清朝统治下的琉球王国被日本侵占以后,琉球人民争取回归中国的抗日不断,日本每隔十几年都要坑杀一批中国人后裔的抗日志士。
琉球人民都不能忘记的,到了1945年,日本陆军总部认为被日军抓到前线的琉球人出工不出力,有的给美军带路,有的借机搞反抗日军暴行,于是,日本陆军总部为了纯洁和保存日本本土血脉为由,在即将撤离琉球前下令用琉球人挡美军的枪炮,在最后时刻枪杀了16万无辜的琉球人(都是中国人的后裔啊),加上美军攻打琉球时所战死、饿死、困死的都算上,死亡人数接近总人口的一半。
然后呢,最近几年不断篡改教科书,要把过去不光彩的事情只字不提,让琉球人更恨日本人,日思夜想盼望得到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后回归中华大家庭。
对日本国内民众来说,如果直接说出把琉球归还给中国的话让日本人的优越感心态变得狰狞,一时肯定转不过弯来。
在中国政府没有步步紧逼的情况下,让琉球独立的话也使得很多日本人认为为时尚早,于是,让琉球回归中华大家庭是下下策,悄悄的策划琉球独立变得上上策了。
以“第一岛链”的视角看待亚洲形势与美国重返亚太战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王阳首先,提起“第一岛链”,是指北起日本群岛、经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
所谓“岛链”,它既有地理上的含义,又有政治军事上的内容,其是五十年代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岛链战略,用途是围堵亚洲大陆,对亚洲大陆各国形成威慑之势。
(如图1)图1: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示意图第一岛链对于亚洲的威慑之势,尤其是对于中国的威胁在于:①、马六甲海峡是中国通向印度洋和欧洲的毕竟之路,也是中国目前重要的能源输送线,一旦马六甲海峡被彻底封锁,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是重要的威胁。
②、冲绳岛海域是中国向东直接出入太平洋的一个重要的关卡,他直接受到日本和驻日美军的控制。
③、台湾海峡是我国内海南北沟通的重要海域,同样也具有较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自北至南,由“第一岛链”所联系起来的国家共包括以下14国或地区。
外围:俄罗斯、日本、台湾(地区)、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内含:韩国、朝鲜、中国、越南、柬埔寨、泰国。
而在这些国家或地区中,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存在着较多的领土与主权争端,也给亚洲的和平与发展平添了许多障碍。
下面我们就分析几个主要的争端所在。
第一,俄罗斯与日本的北方四岛之争。
所谓北方四岛,主要是指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与日本北海道间的国后、择捉、齿舞、色丹四个岛屿。
北方四岛在地理上属于千岛群岛,因此,俄罗斯也称其为南千岛群岛。
俄罗斯与日本在北方四岛的争端上始终没有较大进展。
近期较为突出的事件是俄罗斯的“图—95”战略轰炸机由北方四岛开始环绕日本领海外围巡航一事。
从这一事件上可以看出,俄罗斯具有较强的军事实力,在与日本的对话中处于上风。
但是自从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力都难以与苏联时期相对比,因此日俄之间的北方四岛争端一定时期内还不会有较大的事件发生。
第二,朝鲜半岛问题。
朝鲜半岛问题,不止有朝鲜与韩国的政治立场问题,还存在着朝核问题。
第一岛链北起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涵盖了中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
第二岛链北起日本的南方群岛(包括小笠原群岛、硫磺列岛),中接马里亚纳群岛(含美国关岛),南至加罗林群岛。
这两条岛屿带上的各岛屿遥相呼应,环环相扣,成为控制岛链内海域和大陆的天然屏障。
岛链是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产物。
“岛链”一词最初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二战之后为了扼杀、封锁当时的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西太平洋海域中一些特殊岛群的战略地理位置而提出来的。
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重兵,意欲精心构筑一条以美军在太平洋上的一线基地为基轴,以倭国、韩国、冲绳、关岛等基地和设施为核心的“太平洋多重锁链”,来围堵中国和亚洲大陆,企图扼住亚洲大陆的脖子,其目的就是企图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二战期间及之后,美国趁机强占了太平洋上的大部分岛屿,并逐步将其势力扩展到西太平洋部分国家的领海和领土。
基于这种优势,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首先提出了对亚洲国家实施“东方弧线”的新月形封锁战略。
美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在1950年1月12日宣布,“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圈是从阿留申群岛,经倭/国、琉球到菲律宾”。
次年1月4日,美国务院顾问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指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防务范围应是倭国、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这条近海岛屿链”。
杜勒斯还特别强调,台湾岛构成了太平洋西边缘上岛屿锁链中的重要环节。
在提出岛链战略的同时,美国大力加强在岛链上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军事设施建设,扩建海空军基地,加速构建军事包围体系。
此外,美还加紧拼凑“东亚集体安全体系”,签订各种条约,建立军事同盟,增加驻兵数量,加紧岛链的封锁力度、对各国的遏压态势。
如美国于1952年先后与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倭国缔结了安全条约,1953年又同韩国签订了安全条约,1954年还与菲律宾签订了马尼拉条约等。
最初美国海军只在太平洋地区形成三大基地网雏形:第一线基地网分布在西太平洋和白令海地区,北起阿拉斯加,经西太平洋岛屿锁链、印度支那,西至巴基斯坦,组成对社会主义国家基地包围圈的“东方弧线”;第二线基地网位
于太平洋中、南部地区;第三线基地网位于美国西海岸至巴拿马运河一线,组成亚洲战场的后方基地网。
可以说,这些基地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形成了岛屿锁链的基地配置,加速构成了对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封锁与包围。
很快,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包围圈,由点到线构成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韩国、中国台湾、越南;第二道防线是倭国、冲绳、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第三道防线是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澳大利亚、新西兰。
在此基础上,美国逐步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了三道封锁岛链。
岛链因冷战而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及其亚太附庸国的目的是通过互相勾结,加紧在亚太地区建立多道防御圈和众多的军事基地,作为其遏制、攻防和封杀以苏联、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国家的依托堡垒。
然而岛链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终结,这条套在亚洲大陆脖子上的锁链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还在不断加长,兵力也在不断增加。
太平洋锁链
美国出于其亚太战略甚至全球战略的需要,目前正忙于在亚太地区部署一条所谓的“太平洋锁链”,将原西太平洋上的岛链延伸到印度洋,把其在太平洋上的基地链与印度洋上的基地链连在一起,构筑起一条东起阿留申群岛,西至波斯湾的上万千米的超长防线。
美国加紧拉拢印度为的就是进一步完善这条所谓的太平洋锁链。
据印度媒体披露,美国正拟定计划,希望获得对印度军事基地和军事设施的使用权,而一旦美国获得印度基地,它就将把太平洋的基地链与印度洋的基地链连在一起,构筑起一条东起阿留申群岛,西至波斯湾的上万千米的超长防线,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构筑的最长一条防线。
苏联早已不存在,美国建立太平洋锁链所要围困的国家指向非常明显,目标就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