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 格式:doc
- 大小:123.50 KB
- 文档页数:8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3.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1.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15分钟)以幻灯片或图片的形式展示荒漠化的现象,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知识讲解(30分钟)a.讲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解释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如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水资源过度开采等。
并讲解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如土地沙化、植被减少、水源枯竭等。
b.介绍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
通过幻灯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程度,探讨其原因和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3.防治措施(30分钟)a.讲解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介绍水保工程、植被恢复、合理利用土地等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并解释其原理和效果。
b.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出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方案,并向全班演示和交流。
4.实践操作(60分钟)a.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一处环境恶劣的地方,观察并记录该地的荒漠化情况。
b.学生按照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比如植树、建水保工程等。
c.学生观察和记录防治措施的效果,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小组设计方案的评价;2.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价。
六、教学拓展: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荒漠化防治在国内外的经验和成果,以及其他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
可以写一篇综述或小调查报告。
七、板书设计: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3.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水保工程-植被恢复-合理利用土地八、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习到了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教案
首先,我们来认识下刚才我们所观看到的景观图片——土地荒漠化这个概念。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阅读荒漠化的概念,回答板书上对应的问题。
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概括荒漠化的概念。
【板书】
实质——土地退化过程
1、概念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成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刚才我们都判断出了荒漠化现象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那么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究竟位于哪里呢?(放映幻灯片即图2.1 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从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那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幻灯片放映图2.2)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
引导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
西北地区深居中纬度内陆,大陆性气候特征强。
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递减,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200mm,过度干旱,年降水量变率大,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温带荒漠面积广大,表现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风力作用强。
所以,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自东向西呈现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过渡。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课时一、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教材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为出发点,分析了该地区自然景观的形成条件,为后面知识的进一步展开作好了铺垫。
二、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是环境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自然因素是基础,人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教材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使知识与上面内容形成一有机整体。
三、荒漠化的发展我国荒漠化现象目前仍在不断扩展。
教材以历史上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绿洲的相继放弃为引子,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影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当利用以及公交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说古是为了论今,是为了揭示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警示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荒漠化的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以沙坡头的治理为例,结合本地实际,了解这方面的经验并不断探索。
本节课的“活动”紧扣教材内容,它是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和应用课堂知识的评估材料。
因此,活动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资料汇编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原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4.分布(1)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中国: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3)请把我国对应的荒漠化区域连线:[温馨提示]荒漠≠荒漠化(1)荒漠是一种景观,荒漠化是一种过程。
(2)荒漠化主要是指非荒漠地区,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作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原来的土地逐渐演变为荒漠的过程。
(3)荒漠化过程可最终形成荒漠,但荒漠不一定是荒漠化过程的结果,有些荒漠是原生荒漠。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概况:①位置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②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③气候:干旱,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①干旱导致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干旱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
[温馨提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及表现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
(3)次生盐渍化: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加上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出现的一种荒漠化现象。
[温馨提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有它的自然原因,那就是干旱的自然特征和由此导致的脆弱的生态环境。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3一、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PGN0093A.TXT/PGN>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教材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为出发点,分析了该地区自然景观的形成条件,为后面知识的进一步展开作好了铺垫。
二、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是环境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自然因素是基础,人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教材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使知识与上面内容形成一有机整体。
三、荒漠化的发展我国荒漠化现象目前仍在不断扩展。
教材以历史上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绿洲的相继放弃为引子,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影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当利用以及公交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说古是为了论今,是为了揭示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警示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荒漠化的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以沙坡头的治理为例,结合本地实际,了解这方面的经验并不断探索。
</PGN0097B.TXT/PGN>本节课的“活动”紧扣教材内容,它是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和应用课堂知识的评估材料。
因此,活动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思路设计:1.教材处理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
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进行分析;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准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
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2.知识关系通过教材的分析,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是: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土地荒漠化→制约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
3.教学设计(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资料,使知识直观化,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得出具体防范措施。
(2)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读图、析图、用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环节,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获取知识。
(3)案例教学法、讲述法、分析法三者相结合。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能力目标:学会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德育目标: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五、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六、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七、教具准备:计算机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呈现:两张图片——森林和荒漠图片提问:(1)请同学们欣赏景观图片,谈一谈感想与体会!(2)这两张图片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讲授新课】1.荒漠化的概念与分布学生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学生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归纳: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实质——土地退化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2.荒漠化的分布学生活动:阅读荒漠化分布图,分析世界和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情况。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世界:目前,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遭到沙漠化的危害,世界上共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它们分别是:北美、澳洲、中亚以及包括中非和西亚在内的中东地区。
中国:西北地区3.荒漠化的形成原因(1)请同学们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自然地理特征。
(2)学生活动:请同学读地理图册P10——11填表归纳荒漠化形成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1)西部东部降水少以下200mm以上多海陆位置距海远近载畜量小多自然景观沙漠、戈壁荒漠草原、草原干旱地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农业特色绿洲农牧业草原畜牧业、灌溉农业(2)自然原因基本原因——气候干旱(多雨年份抑制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促进荒漠化)物质基础——地面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人为原因:过度樵采、(决定作用)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3)学生活动:P23活动题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参考《教师教学用书3》P55西北地区萨赫勒地区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地面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气候干旱高温、蒸发量大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人口增长过快说明:1.气候干旱是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2.在不同的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造成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所不同。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1)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25内容,填表归纳时期人为因素发生荒漠化的区域古代(唐宋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近代(清代后) 大规模移民开垦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现代(建国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草原牧区:和早农地区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2) 学生活动:思考课本P26思考题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参考教学用书P55答案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学生活动:自学课本P26“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思考以下问题。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包含哪三方面的内容?哪两条原则?重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有那些措施?我国治理荒漠化成功的经验有哪些?根据图2.16,分析沙坡头治沙的经验。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经验: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沙坡头地区往北地势渐高,是一望无际的腾格里沙漠,因此,治理中采取了三种主要方法。
阻:在防护林前沿设置沙障;输:营造卵石平台,借助风水,输沙过线路;固:线路两侧,大面积固沙造林。
(2)学生活动:P29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参考教学用书P55答案6.方法点拨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要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具体主要环节和程序如下7.小结和知识迁移利用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总结第一节学习内容。
九、教后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人为因素) 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 自然 原因 人为 原因为了上好这一课,我作了整整一星期的准备。
从研究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收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到最后定稿,这个过程,非常累,但也有不少收获。
尤其听了同课组老师的评课,感受颇深。
现在,我从这节课出现的问题和今后的教学方向谈一谈我今天的感受与收获。
1.图虽然很多,但是没有利用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例如在利用《全球荒漠化的分布图》讲述荒漠的分布地区时,应以分布地区——分布规律——原因为线,逐渐过度到荒漠化形成自然原因分析(以西北地区为例)。
又如:《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要引导学生从降水变化规律和原因来分析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显得比较散,没有一条主线。
应利用好《全球荒漠的分布图》将内容串在一起。
既能简单明了在一幅图讲述内容,又能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3.适当增加板书。
4.注意学生活动时间的安排。
5.多关注全体的学生的反应,让学生能够多动手、多脑、多口,提高课堂效益。
6.媒体字体颜色注意搭配,能使学生清晰看到答案。
一次公开课,一次同课组老师的精心指导,我感到受益非浅,希望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经验,使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快地成长。
经过各位老师建议,再次整理教学设计,在第二班上课,课堂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