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拓展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行路难》课堂实录篇1:《行路难》课堂实录一、导入,诗化诗仙形象师: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板书:行路难李白。
)二、诵读,把握感情波澜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并准备在全班朗诵。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一生读,师带头鼓掌,全班掌声。
)师:字正腔圆,掌声是同学们对你的赞赏。
但我觉得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应该还可以再长一点。
(一生主动朗读课文,全班掌声。
)师:我觉得节奏有点小问题。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模仿学生读书。
)师: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茫然的,所以读时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范读。
)生1:听您朗诵《行路难》,仿佛感觉老师就是李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谢谢,我多么希望能将李白约出来,在这堂课上和大家见见面。
生2:我觉得老师读出了感情的变化,特别是诗的后半部分读得很有气势。
师:你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学生,注意到了这首诗情感的抑扬。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注意结合书下注释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历程。
(生自由读诗歌及注释。
)师:在“花间一壶酒”之中,在“举杯邀明月”之时,在意气风发之际,在愁苦无助之刻诵读李白的诗歌,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力量。
谁愿意再来朗读一遍。
(一生朗读,全班掌声。
)师:情感比较到位,请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的?生3:一开始是……说不出来。
师: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不着急。
这首诗是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
天宝元年,李白被征召入京,受到皇帝重视,一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将大展雄图。
第1篇一、课堂背景本节课为初中语文教研活动,由我校资深语文教师张老师主讲。
参与教研活动的有我校语文组全体教师,旨在通过课堂观摩和研讨,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果。
二、课堂内容1. 课题:《荷塘月色》2.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2)掌握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3)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
三、课堂实录1. 导入新课张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
接着,张老师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张老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句;(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景物描写、抒情等;(3)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生阅读课文后,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3. 小组讨论(1)讨论内容: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句。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张老师逐一进行点评和总结。
(2)讨论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散文的写作特点,如景物描写、抒情等。
(3)讨论内容: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张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补充了自己的见解。
4. 教师讲解张老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讲解内容:景物描写。
张老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荷塘美景的喜爱之情。
(2)讲解内容:抒情。
张老师讲解散文的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抒情手法。
(3)讲解内容:主题思想。
张老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如赞美大自然、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等。
5. 课堂小结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散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张老师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题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背影》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背影》中的艺术特色,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景物描写等。
(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以“背影”为主题的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背影》的内涵。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3)激发对文学的热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背影》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背影》中的艺术特色。
(3)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以“背影”为主题的短文。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父爱主题,感受亲情的伟大。
(2)分析并欣赏文本中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引导学生关注亲情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爱主题,感受亲情的伟大。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增进感情。
5. 写作练习:(1)布置以“背影”为主题的写作任务。
(2)指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写作中的创意、描写方法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总结课堂教学的收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五彩池》课堂实录与反思摘要:《五彩池》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五彩池的数量、形状、池水的颜色及成因。
笔者在教学中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感受到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体会到作者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在老师的点拨和引导下,激发了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的兴趣。
关键词:自主学习五彩池美丽神奇一、引入课题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四川西部藏龙山,欣赏神奇而美丽的五彩池。
二、板书课题,问题激趣师:看到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生1:五彩池是什么样的?生2:五彩池有五种颜色吗?生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颜色?……三、合作交流,感悟理解师:要想解决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就必须把课文读懂,那么就请大家先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然后和同桌一起交流。
(学生默读课文)师:哪位同学先来汇报?生1:五彩池在四川的藏龙山上。
生2:五彩池里的水有很多种颜色。
师:哪一段写五彩池水的颜色多?生:第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师: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生1:水的颜色太美了!生2:颜色有柠檬黄、橄榄绿……师:你们发现这些颜色的特点吗?谁还能说出这样的颜色?生:苹果绿、葡萄紫、西瓜红……师:五彩池水这么美,谁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水的颜色?生:五颜六色、五彩斑斓、五光十色。
师:让我们把五彩池水的美读出来。
(个人读、小组读)师:五彩池是什么样子的?谁能解决这个问题?生:有的像葫芦;有的像镰刀;有的像盘子。
师:后面的省略号说明还有很多形状没有写完,谁来想象一下,五彩池还有什么形状?生:像月牙、像花瓣、像五角星……师: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就把五彩池的形状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排比、比喻)这一段除了写五彩池的形状多,还写了什么?生:水池很多。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漫山遍野、大大小小、无数。
师:结合前面我们学习的五彩池的形状,这么多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好像是巨幅地毯上的宝石,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生:五彩池太美丽、太神奇了。
《景泰蓝的制作》公开课课堂实录刘应华一、导入课前播放《国宝档案》视频,展示景泰蓝花瓶和手镯师:大家看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啊?生:景泰蓝。
师:漂不漂亮啊?生:漂亮师:大家想不想知道如此精巧的作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啊?生:想师:那今天我们就请叶圣陶先生给我们做向导,带我们去北京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参观一下景泰蓝制作的过程。
(点开ppt上的课题作者,板书课题、作者。
)二、新授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单,下面我们就通过两个小练习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下列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A.粗略(lüè)铁砧(zhēn)着力(zhuó)剥落(bō)B.釉料(yóu )铁屑(xiè) ?打磨(mó)白芨浆(jí)C.粘满(zhān)譬如(pì)?? 蘸(zhàn)储存(zhù)D.缜密(shěn)碟子(dié)? 铁锤(chuí)裸露(lù)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A、焊接研磨膨胀恰如其份B、硼砂缺撼琢磨半斤八两C、镀金繁复钳子推陈出新D、干躁稠密譬如随意驱遣师:很好,大家生词预习的效果非常棒,但不知大家文本阅读情况如何啊?老师提几个问题来考考大家: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种工艺叫不叫南京红、苏州紫,而叫景泰蓝啊?请大家结合文本上的知识回答。
生:(1)流行于明景泰年间;(2)多用蓝色料师:非常棒,那如此精美的工艺品需要经过哪几道工序才能打造出来呢?生齐声回答,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
师:嗯,看来通过对文本的预习,大家对这六道工序是比较熟悉的,但对很多人而言,这几道工序还是很新鲜的,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或者用课文中的原话,向我,也向今天来听课的各位老师来解释一下这六道工序啊?(请学生说的同时播放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FLASH)制胎:用红铜打制器物胚胎的过程;掐丝:用横断面为长方形的扁铜丝在铜胎表面粘出图样的过程;点蓝:为景泰蓝图样填色的过程;烧蓝:把填好色料的制品放在火炉中加热使颜色固定的过程;打磨:经过金刚砂石水磨、磨刀石水磨和椴木碳水磨使表面平整光滑的过程;镀金:用电镀的方法把黄金镀在景泰蓝表面铜丝上以免生锈的过程。
爬天都峰优秀课堂实录(通用7篇)爬天都峰优秀课堂实录1一、紧扣课题,再次感受天都峰的高和险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
你是否思考过,课题《爬天都峰》中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请你默读课文找找理由。
生默读课文,并作点划。
生1:因为天都峰很高。
师板书:高师:能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懂“天都峰”很高的吗?生1:我从课文的第二小节“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一句看出天都峰很高。
师:这一句怎么能看出天都峰的高呢?生1:因为云彩一般都在天上,很高很高的,而天都峰的峰顶都在云彩上面了,这说明天都峰很高很高。
师:谁也能像他这样,既能找到词句,又能说出理由。
(学生发言踊跃)生2:老师,我从课文的插图也能看出天都峰很高。
师:你很会读书,不仅读文字,还能读课文里的插图。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
生3:老师,我觉得天都峰不仅很高,而且还很险。
我是从“笔陡的石级”看出来的。
因为山越陡的话,爬上去就越危险,有可能要掉下来。
师:你很不简单!并板画“笔陡的山峰”,板书:险。
再次让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
生4:我从“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也读懂了天都峰的险。
因为“挂”都是指一样东西从上往下,很直的,没有斜度。
说明山很陡也很高。
师演示“挂图”的动作,让学生感受到挂是从上而下垂直地落,没有倾斜,深刻体会天都峰的“又高又陡”和“危险”。
师:刚才大家都说得非常好。
正是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险,所以能随随便便、轻轻松松地走上去吗?生:不能。
师:所以课题不是用“登”而是……生:“爬”天都峰。
学生试着读出天都峰的高与险。
指名读,齐读。
(因为有了自读感悟,学生的朗读很投入。
)二、深入读议,感悟“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含义师: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1、师: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金色的草地》课堂实录和点评篇一:《金色的草地》课堂实录《金色的草地》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巧填课题师:同学们,你们都一定见过草地吧,我们学校就有一小块草地,现在老师给大家出一道有趣的题目(板书:----的草地),你能把这个题目填完整吗?生:金色的草地。
师:你真会预习,能把第二课的课题都记住了。
你知道金色是一种什么颜色吗?生:就是像金子一样的颜色(恰巧学生穿的衣服就是金黄色的)。
师:对,就像你的衣服的颜色。
你们觉得还可以填什么词语?生:绿绿的草地。
师:不错,草地是绿色的。
生:绿油油的草地。
师:你用了一个ABB式的重叠词,很棒!生:漂亮的草地。
师:嗯,草地真漂亮!生:欢乐的草地。
师:咦?你为什么要填“欢乐”这个词呢?生:因为,我的家就有一片草地,我经常在那里捉蚂蚱。
师:所以,你觉得很欢乐!可以,你不光填对了,还说出了为什么这样填的理由,真棒!师:同学们,在很远很远的一个地方,有两个小朋友,哥哥和弟弟,弟弟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谢廖沙。
他们家旁边也有一片草地,不过他们家的草地,可神奇了,居然是金色的。
(板书:金色,填完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课《金色的草地》。
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课题中的“的”字,应该念得又轻又短,孩子容易把“的”字念成一声。
)师:同学们,这个“的”字应该念得轻,念得短,来,跟着老师读,的,的,的。
生:的,的,的。
师:金色的草地。
生:金色的草地。
二、进入新课,体验童年的快乐1、初步培养概括能力,把握课文内容师:同学们,今天早读课的时候,我们已经读了课文,现在你能讲讲,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早读课,一般我们能够把当天要学习的课文读五六遍,所以这段时间无需再读,直接可以提问。
而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从三年级开始,提前起步,有好处。
)生:这篇课文,讲了哥哥弟弟在草地上玩。
师:对,而且玩的是吹绒球花的游戏。
生:还讲了他们发现: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张开时,草地就是金色的,合拢时,草地就是绿色的。
《面具》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多种不同风格面具的艺术特色,参与美术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2、学习用纸质材料设计制作表现特点突出的面具,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体验设计制作纸面具的乐趣,在做做、玩玩中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拓展美术视野。
【教学重点】:面具的设计和制作。
【教学难点】:能设计、制作有特点的面具。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彩色卡纸、蜡光纸、双面胶、剪刀、范作、面具(学生)剪刀,双面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讨论原始人。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谈谈原始人。
你觉得原始人应该是怎样的呢?(原始人会穿什么服饰,头上会戴着什么呢?)(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原始人的了解,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情感得到诱发。
生:穿兽皮,穿树叶做的衣服,脸上抹得五颜六色,有些还会带着面具等等师:面具到底是怎样的呢?想不想见识一下?生:想2、展示图片师:你对这面具有什么感受?生:恐怖,可怕……3、有谁知道原始人为什么要戴这么恐怖的面具吗?小结:原来,在古代的原始部落里,人们对一些疾病或自然现象不能做科学的解释,他们以为是妖魔鬼怪在作恶,于是他们就戴上这些他们认为能给人们带来神奇力量的面具,使自己显的更威武,起到威吓敌人、驱魔降妖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1、欣赏非洲面具:(设计意图:使学生从这些艺术品中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师:知道了面具的作用呢,不防再欣赏一下多种样式的面具,看看他们有什么特色,哪些是最吸引你的地方?图片展示。
(每一张图片找一个学生回答最吸引的地方。
)2、欣赏傩戏面具:(设计意图:用提问形式欣赏非洲面具和中国傩戏面具,使学生感受原始艺术的美,并为建立世界多元的文化态度奠定基础。
)师:以上都是国外的一些面具,中国的面具文化更是历史悠久、种类多样,那我们今天就重点欣赏一下来自中国贵州的傩戏面具,请看大屏幕。
师:傩戏面具有带上面具就是神,摘下面具就是人之说,那让我们也来尝试一下做神的味道!(学生带面具做动作,极大调动学生情绪,把情感推向高潮。
《海燕》课堂实录一、深情朗读、感受海燕师:今天我们学习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
(板书课题)散文诗是我们新接触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具有散文和诗的特点,语言凝练,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有着诗的意境,和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因此,我们要把它当作诗来朗读,品味。
下面请大伙儿打开课本,大伙儿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
生:大声、自由朗读,约4分钟后慢慢安静下来。
师:老师注意到,大伙儿在读的时候都比较放得开,有些同学还沉醉其中。
请几位同学来说说读完本文给你留下的印象?生1:读来专门兴奋,专门有一种鼓舞人的感受。
师:那你觉得读这篇文章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比较合适?生1:激昂师:一直差不多上用这种语调来读吗?生(迟疑):有些地点不是,仿佛4、5、6段不能读得专门激昂。
师:你说得没错,看来,应该依照内容及其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来确定我们读时候的语调和语气。
还有谁情愿来说一下应该如何读?生2:要要读得抑扬顿挫。
师(板书:抑扬顿挫):那你来示范一下?生2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如何?谁来评判一下?生:王楚楚同学读得专门有节奏、有重音。
师(板书:节奏、重音):谁再来读?生3朗读。
师:谁来比较评判他们的朗读?生4:他(生3)读得太快,感情平淡,没有抑扬顿挫的感受。
师(结合板书):看来我们读的时候依旧要注意,它第一是一首诗,要以读诗的方法来读,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节奏、重音等几点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去揣摩,作者写文章是的感情是如何样的?文中海燕当时的内心会是一种如何样的感情?我们一起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诵录音。
(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师:从刚才的朗诵中,发挥你的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5:我看到海燕在暴风雨来之前在充满乌云的大海上翱翔。
生6:我听到了海浪拍打岸石的声音。
师:对,乌云、海浪这些差不多上海燕当时所处的环境。
那么当时的环境是否一直是电闪雷鸣的?有没有变化?假如把当时情形想象成画面,一共有几幅画面?学生生找,但看起来有困难。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自主拓展课
课堂实录
三语组张小艳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抓住事情三要素的方法概括写事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读故事,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抓住事情三要素的方法概括写事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品读故事,感悟人间真情,为习作课做铺垫。
教学准备:
故事《沙漠中的苹果》和《震撼心灵的爱》。
教学过程:
课前一分钟展示(有关朋友、母爱、父爱的名言)。
一、品读故事《沙漠中的苹果》,感悟友情。
师:孩子们,通过第五组课文的学习及综合性活动的开展,我们感受到了那一份份真情,我们学会了关心他人,学会了表达爱,学会了回报爱。
今天让我们再次踏上爱的征程,继续感受人间真情。
(板书:人间真情)
生:书空和老师一起写。
生:齐读课题《人间真情》。
师:有人说:朋友就像一把伞,无论阴晴,都会永远陪伴在你的身旁!相信大家独立下面这个小故事,会对友情有更深的理解。
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生:自由读短文,边读边画出能概括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句子。
生: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独立完成练习。
生:小组长组织交流。
生:小组展示汇报。
师:适时点拨,及时评价。
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可以看出大家对抓事情三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已经掌握。
同时从大家精彩的交流中也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
二、品故事《震撼心灵的爱》,感悟亲情。
师:过渡:在成长的道路上陪伴我们的不仅仅有朋友,还有我们最亲的人,那就是我们的父母。
下面这个故事就折射出了最伟大的亲情。
生:自由读故事,谈感受。
师:你们的发言真让人感动。
小主人曾经和我们一样幸福。
生:看图片,谈感受。
师:亲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我们赋予了它太多诠释,赋予了它太多内涵。
生:齐读《来自父母的爱》。
师:儿女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父母的心,他们含辛茹苦的培养我们,今天也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心声。
生:听父母的心声,谈感受。
生:看视频,对自己的父母说说心里话。
师:点拨从两个方面说心里话:(1)感受父母的爱。
(2)回报父母的爱。
小结:我们的成长染白了父母的黑发,熬花了父母的双眼,压完了父母的脊梁。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把这份祝福送给他们。
生:听诗朗诵《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三、结束课堂。
孩子们,父母用生命谱写着儿女成长的篇章。
希望在自主习作课上你们能将这伟大的亲情在笔下尽情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