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粤教版语文必修3第1单元 1黄山记
- 格式:doc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13
◎第1课《黄山记》◎第2课《瓦尔登湖(节选)》◎第3课《巩乃斯的马》第1课黄_山_记本课话题——探索一、从课本中积累“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感谢那些黄山石工,峭壁见他们就退让了,险处见他们就回避了。
他们征服了黄山。
断崖之间架上桥梁,正可以观泉赏瀑。
险绝处的红漆栏杆,本身便是可羡的风景。
”黄山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而更美的是把仙境送给“人间”的人们!是那些征服大自然的攀登者,是那些改造大自然的探索者!二、从历史中积累一个皮革商喜欢钓鱼,他经常去的地方是纽芬兰渔场。
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他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钓的鱼一放到冰上很快就冻得硬邦邦的了,而且只要冰不融化,鱼过个三五天也不变味。
难道食物结了冰就可以保鲜?皮革商这样问自己。
他开始了试验。
经过多次探索,他发现不仅鱼类在冰冻条件下可以保鲜,其他食物,比如牛肉、蔬菜都可以这样做。
他决定制造出一台能让食品快速冰冻的机器。
成功的路是艰难的,在研制速冻机的过程中,皮革商吃尽了苦头,但他从不气馁。
通过反复地试验、不断地总结经验,皮革商终于成功了。
他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专利,并且以3 000万美元的天价把这项技术卖给了美国通用食品公司。
他就是世界上第一代冰箱的发明者——美国人巴尔卡。
科学的探索之路充满曲折与荆棘,探索的过程也就无比艰辛,唯有具备坚强的意志、超人的毅力和博大的胸怀者,方能在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中不断完善,最终走向成功。
三、从名言中积累1.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2.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
——爱因斯坦3.探索还没有开辟的领域,才能创造新天地。
——李政道4.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
——牛顿一、作者简介著名的报告文学家——徐迟徐迟(1914—1996),当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
原名徐高寿。
浙江省天兴人。
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新中国成立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第1课黄山记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
2.品味精彩语句的语言表达效果,分析议论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描写山的古诗文名句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徐霞客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5.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7.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8.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肩糗.()②菡萏..()③褶.皱() ④狭仄.()⑤战栗.() ⑥氤氲..()⑦凝眸.() ⑧诡.奇()⑨绮.丽() ⑩虔.诚()⑪龙蟠.坡( ) ⑫摄.身光( ) ⑬前拥后簇.( ) ⑭毫不悭吝..( ) ⑮翩.然起舞( ) ⑯瞬.息万变( ) ⑰喑.呜变色( ) (2)多音字①⎩⎪⎨⎪⎧ 参.加( )参.差( )人参.( ) ②⎩⎪⎨⎪⎧刹.那( )刹.车( ) ③⎩⎪⎨⎪⎧ 煞.费心机()煞.尾( )④⎩⎪⎨⎪⎧ 翘.首( )翘.尾巴( ) ⑤⎩⎪⎨⎪⎧ 拾.级( )捡拾.( )⑥⎩⎪⎨⎪⎧ 削.壁( )削.皮( ) ⑦⎩⎪⎨⎪⎧ 逸兴横.飞()飞来横.祸() 2.辨形组词(1)⎩⎪⎨⎪⎧缭( )瞭( )燎( )潦( ) (2)⎩⎪⎨⎪⎧ 缥( )漂( )瞟( )剽( ) (3)⎩⎪⎨⎪⎧拔( )拨( )跋( )泼( ) (4)⎩⎪⎨⎪⎧ 誉( )誊( )眷( )券( ) 3.理解词义(1)氤氲:(2)悭吝:(3)大手笔:(4)煞费心机:(5)高风峻骨:(6)扑朔迷离:(7)逸兴横飞:(8)卓绝云际:4.选词填空(1)暴发·爆发①由于连日下雨,引发山洪________,导致泥石流灾害。
②沉默多年的火山再次________,给当地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黄山记》原文及翻译黄山如诗如画,引人入胜。
每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来此观赏其壮丽景色。
这里有险峻的岩峰,有奇特的云海,还有清澈的泉水和翠绿的树木。
《黄山记》是一篇描写黄山美景的经典文学作品。
黄山既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又有丰富的人文历史。
这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如“步仙桥”、“卧云石”、“光线索道”等等。
黄山的壮美景色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美感,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以下是《黄山记》的部分原文和翻译,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文字:原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天际似火,云间如血!”翻译:"The mountains are all red, the forests are all dyed; the sky is like fire, the clouds are like blood!"原文:“夏日里的阳光透过云雾的洗礼,变得它变得更加柔和而明亮。
”翻译:"The sunlight in the summer passes through the baptism of cloud and mist, making it softer and brighter."原文:“用双手抚摸着大地,感受着黄山的力量,它让你忘记一切烦恼和痛苦。
”翻译:"Touching the earth with both hands, feeling the power of Huangshan, it makes you forget all sorrows and pains."黄山的美景和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学爱好者前来探索和领略。
希望每个人都能有机会亲自去黄山一游,感受到它的独特之美。
以上是对《黄山记》原文及翻译的简要介绍,希望您能通过阅读来了解和欣赏黄山的壮丽景色和美丽文学描写。
姓名,年级:时间:课时跟踪检测(一) 黄山记(时间:40分钟满分:38分)一、语言表达专练(24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市传统行业的一些企业个头长得慢,筋骨不够壮,有的就是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闻过..则喜..,精神上松一寸,行动上就可能慢一尺,稍不留心,就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②大二的男生正在体育场上进行耐力测试,第一圈学生们跑得还比较集中,可是从第二圈开始,就有两名男生开始气息奄奄....,体力不支了。
③除了建筑物本身,古堡建造背后所拥有的凄迷浪漫的爱情和扑朔迷离....的神怪传说也是大家对这个地方产生好奇的原因。
④5月28日兴化市区一处正在施工的路段因施工不慎突然发生煤气管道爆裂事故,兴化警方火速出击,仅用15分钟便化险为夷....。
⑤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获得诺奖的消息路人皆知....,这一奖项是第一位中国公民凭借在中国的研究成果获得的诺贝尔科学类奖项。
⑥是什么给人类带来那么多绝处逢生....的希望?干细胞!它好比普罗米修斯的火种,让将枯的生命重新点燃,让病变的脏器重获新生.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 D.③④⑥解析:选A ①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感到高兴.形容虚心对自己严格.这里应用“沾沾自喜”。
②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
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这里应用“气喘吁吁”.③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
使用正确。
④化险为夷: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使用正确.⑤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不合语境.⑥绝处逢生:形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找到希望。
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清明节小长假第一天,安徽黄山风景区出现日出、云海、佛光等诸多美景吸引中外来宾观光游览.B.经过数月的连续施工,铜陵长江大桥已经实现边跨钢梁高精度合龙,其630米的主跨正进行最后一节15米钢梁的架设对接调整,预计12月16日大桥合龙贯通。
黄山记教案5篇黄山记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4.朗读课文,背诵3、5两个自然段。
方法与过程:教学本课应从指导看图开始,让学生对黄山奇石有个具体的印象。
再通过朗读认识奇石特点。
讲解课文,要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充分运用图画,启发学生抓住黄山奇石的特点,展开想象。
通过朗读,加深对一些长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用具:黄山奇石的幻灯片,黄山风景录相或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山奇石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2.知道课文写了黄山的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几块奇石的样子,了解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解释指定词语。
4.读懂第1、2段课文。
5.认识并列段式,能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具体写两块奇石的形状,又是怎样把并列的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并列段式,读懂用并列段式写的第2自然段。
教学难点: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把黄山奇石的样子写具体的。
(三)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1.(师板书:“黄山”)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谁能介绍一下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师简介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精辟评价。
古人还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说。
1990年,黄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风景区的面积约154平方公里,有大小72个山峰,其中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三大主峰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
黄山有四绝,即黄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课文《黄山记》教案设计课文《黄山记》教案设计「篇一」精选黄山记教案精选黄山记教案【三维目标】1、品味本文用独特的手法勾勒的黄山美景,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运用,黄山记教案。
2、领略本文华美如诗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探讨对于大自然应有的态度。
【教学重点】1、分析作者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黄山“奇”“美”“险”“峻”的特点。
2、结合多种表达方式,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准确提炼文章主旨,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赏析法对比分析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PPT展示黄山图片以及“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引入对黄山的介绍:黄山,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修身炼丹,黄山因此得名)。
在今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黟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刚毅挺拔;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维妙维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臭,可饮可浴。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
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无怪明代徐宏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二、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
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
原名徐高寿。
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通读全文,把握生字词,并概括各部分写作的主要内容,找到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读一读。
1.生字(见《世纪金榜》)2.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黄山胜景(介绍黄山的概况);第二部分:回顾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第三部分:记叙攀登天都峰的'历程;第四部分:天都峰顶所见奇观。
《黄山记》教学设计说明(粤教版高一必修)《黄山记》教学设计说明(粤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理念本课教学以“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主旨,将以“学生开展为本”的新课改课标理念贯穿全程,教学目标从单纯的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一维”转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
课程目标,突出了问题探究、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学设计中注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大的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黄山记》是粤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几篇文章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大自然,要求我们“感悟大自然”,“思索人类与大自然亲密而微妙的关系”。
《黄山记》就是一篇文质兼美,生动展现黄山之美的(游记)散文,具有瑰丽多姿、大气磅礴的语言特色和精致巧妙的结构布局。
文章通过“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等景物(色)的描绘,表现了黄山的壮美。
描绘的景物清新优美;抒发的感情真挚而又醇厚;行文流畅生动;整篇文章溢满了盛赞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作者真挚感情的融合及本文布局谋篇的.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作者真挚感情的融合及本文布局谋篇的手法。
三、教学对象分析:刚刚进入高中生活的高一学生学习时有热情,积极性高,从他们自身角度而言:他们好想像,能够勇于探索,积极思维,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到达感情的共鸣。
但高一的学生根本上处于青春期中期,他们单纯而又复杂,幼稚而又成熟,在学习上更多的是在感性的世界里流连,走上理性的台阶有一定的难度。
另一方面,从接触(游记)散文来讲,他们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了一定量的(游记)散文,因此学习这样体裁的文章并不陌生,他们可以简单的处理朗读,初步的感知课文内容,能够进行语言浅层次的品析。
就文本而言,学生学习中在到达情感的共鸣上有一定障碍。
基于以上对文情学情的分析,确立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真心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激发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1 黄山记本课话题——无限风光在险峰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
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
它选中皖南山区。
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褐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
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云绝,变幻无常,虚实莫测,拨动你心中的奇思妙想;松奇,卓越风姿,千年不变,引发你的由衷感叹;石怪,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引导你神游八荒之外……每一处,每一刻,它们都能为你勾出一幅画!然而,要尽享这样一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绝非易事。
但它却挡不住那些勇于探索的人们,诗仙李白曾登临赋诗,逸兴横飞;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流连忘返,叹为观止……而今天,更有无数人不畏艰险,奋勇登山,尽情享受了这无限风光,领略了一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气势,正所谓:千里江山,俱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其实,人生需要攀登的高峰又岂止黄山一座呢?积累——生活中的素材梦想的力量有这样一个女孩,花样的容貌,温柔而善良;有这样一个女孩,15岁被查出患有肺动脉高压,从此日日夜夜承受着病痛的煎熬;有这样一个女孩,即使已经被病痛折磨得憔悴不堪,却还要咬牙坚持用纤细的手指敲打着键盘,用博客记录自己的人生感悟。
她就是80后的北京女孩田维,她用自己21年的精彩一生真正诠释了梦想的力量。
所写成的50万字博客日志《花田半亩》在其死后出版成书——那是一部血与泪的结晶。
梦想的力量让田维站上了属于她的险峰,领略到了无限风光。
花香漫野,那是属于她的天堂!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必须体验过痛苦,才体会到生的快乐。
——大仲马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
——拿破仑人生在世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和美妙动人的。
——苏霍姆林斯基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1黄山记本课话题——无限风光在险峰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
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
它选中皖南山区。
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褐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
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云绝,变幻无常,虚实莫测,拨动你心中的奇思妙想;松奇,卓越风姿,千年不变,引发你的由衷感叹;石怪,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引导你神游八荒之外……每一处,每一刻,它们都能为你勾出一幅画!然而,要尽享这样一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绝非易事。
但它却挡不住那些勇于探索的人们,诗仙李白曾登临赋诗,逸兴横飞;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流连忘返,叹为观止……而今天,更有无数人不畏艰险,奋勇登山,尽情享受了这无限风光,领略了一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气势,正所谓:千里江山,俱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其实,人生需要攀登的高峰又岂止黄山一座呢?积累——生活中的素材梦想的力量有这样一个女孩,花样的容貌,温柔而善良;有这样一个女孩,15岁被查出患有肺动脉高压,从此日日夜夜承受着病痛的煎熬;有这样一个女孩,即使已经被病痛折磨得憔悴不堪,却还要咬牙坚持用纤细的手指敲打着键盘,用博客记录自己的人生感悟。
她就是80后的北京女孩田维,她用自己21年的精彩一生真正诠释了梦想的力量。
所写成的50万字博客日志《花田半亩》在其死后出版成书——那是一部血与泪的结晶。
梦想的力量让田维站上了属于她的险峰,领略到了无限风光。
花香漫野,那是属于她的天堂!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必须体验过痛苦,才体会到生的快乐。
——大仲马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
——拿破仑人生在世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和美妙动人的。
——苏霍姆林斯基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
——泰戈尔[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扑朔.(shuò)绮.丽(qǐ)菡萏..(hàn)(dàn)狭仄(xiá)(zè) 脚踵.(zhǒnɡ) 氤氲..(yīn)(yūn)凝眸.(móu) 绚.丽(xuàn) 叱.咤(chì)喑.呜(yīn) 诡.奇(ɡuǐ) 褶皱..(zhě)(zhòu)帆桅.(wéi) 甫.定(fǔ) 倏.来倏去(shū)2.多音字(1)语境辨析法①大都.(dū..)市人口都.(dōu...)很多。
②度.(dù...)人。
...)德量力,从不以己度.(duó..),一向度.(duó..)老师宽宏大度.(dù(2)组词辨析法翘⎩⎨⎧(qiáo )翘首(qiào )翘尾巴 拾⎩⎨⎧(shè)拾级而上(shí)路不拾遗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jiǎo (矫)健jiāo (骄)傲 ⎩⎨⎧niè(蹑)足shè(摄)影 ⎩⎨⎧fēi (绯)红fěi (菲)薄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游历·游览(1)今年,市园林局首次对佛慧山黄石崖石刻造像区域进行了保护建设,并对周边游览(游览/游历)环境进行了整治提升。
(2)美国马里兰州老奶奶Mary Lou Mahaney ,72岁开始环球冒险,90岁时足迹已遍布七大洲四大洋,游历(游览/游历)了100多个国家。
2.湮没·淹没(1)当地时间2014年11月7日,意大利威尼斯,受亚得里亚海涨潮和强热风影响,圣马克广场遭洪水淹没(淹没/湮没),民众只能在水中行走。
(2)我们可以遗忘,但不能不承认这是曾经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活生生的现实,是湮没(淹没/湮没)在民间和社会底层的历史。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难道在“特供”横行的社会现实下,舆论质疑的食品安全问题,果真就如专家所描述的那样扑朔迷离....?(√) 理由:“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侧重于“事物错综复杂”。
2.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甚至是一些威胁自身的因素,这就需要你有化险为夷....的能力。
(√)理由:“化险为夷”,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
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常识·速览][识作者]“诗人气质”的报告文学家徐迟(1914—1996),原名商寿,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浙江省吴兴人。
1931年至1933年,曾先后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和燕京大学。
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抗战爆发后,徐迟辗转于上海、香港、重庆。
这期间,他曾与戴望舒、叶君健合编英文版《中国作家》,协助郭沫若编辑《中原》月刊,创作和翻译了不少作品。
抗战胜利后,他由重庆抵达上海,曾一度回故乡教书。
1957年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入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
代表作是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
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爱憎分明,说理透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练。
[探背景]黄山,“三山五岳”中的“三山”之一,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在今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歙(Shè)县、休宁、黟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它方圆154平方千米,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冠于世,号称“天下第一奇山”,它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眉之清凉”,明代徐弘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1990年12月黄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徐迟游览黄山后,被黄山伟、奇、幻、险的景色所折服,挥笔写下了此文。
[整体·感知]作者以优美的自然风景为载体,用独特的手法勾勒了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向读者详细地介绍了黄山的自然景物,赞叹大自然的崇高卓越,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又通过黄山道路古今险峻的对比,古人与今人登山的难易,抒发了征服自然天险,让高山低头,使天堑变通途的豪迈情怀。
同时表达了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主旨。
[文脉·梳理]①________②________【答案】①对比②呼应前文[文本·层析]一、阅读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黄山的形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描写,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
好处: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实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
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
二、阅读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2.在这一部分,作者糅合了黄山的历史和文化内蕴,简析这一特点。
【答案】作者回顾了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并选用了“黄帝在黄山飞升”的神话传说和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诗文,这些内容增添了黄山的历史厚重感和神秘色彩。
三、阅读第三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三部分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的?【答案】(1)对比:把前人攀援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突出了文章中心。
(2)通过恰当的详略处理来突出中心。
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
这些句子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
(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
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四、阅读第四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4.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景观的“奇”而来,“奇”在何处?【答案】(1)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忽隐忽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
(2)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地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
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这些比喻都表现了黄山景色的奇异。
五、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5.这一篇文章在语言上有怎样的风格?请举例说明。
【答案】(1)这一篇文章语言风格总体豪放雄奇,形象性强,色彩感好,堪称“大手笔”。
在局部段落里,又有很多描写景物的语言华美细腻,这同雄奇的风格相呼应,使文章的语言艺术生动多变。
(2)语言雄奇,有气势的句子有: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
(3)比较细腻的语句有: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地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虚实相生作者对黄山奇景的描绘可谓神来之笔。
把太阳初升比作“火球腾空”、“琉璃宝灯”;风云汇聚便如“笙管齐鸣,山呼谷应”、“雪浪滔滔”;云雾缭绕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隐于云海中的山峰成了海中“暗礁”,并由此想到自己“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
这些描写突出了景物特点,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势,虚实相生,酣畅淋漓。
定义:虚实相生是把直接的具体有形的描写与间接的虚幻无形的描写结合使用的写作方法。
作用:运用虚实相生,可以达到重点突出,主旨鲜明;浓缩情节,增大容量;文字简练,文法多样;横生情趣,创造意境等多方面的效果。
2.写法指导在行文过程中,可以如实地记录下自己在游览过程中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实景。
为了增强形象可感性,可将动景写成静景;为了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可以把景物的静止状态写成动态,化静为动,写出景物的生机和活力。
为了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可以由眼前的景观写到记忆中的类似景观,写到自己想象中的景观,可以将虚像写成实景,将实景写成虚像,自然会将读者带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3.迁移应用请从你熟悉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中任选一处,仿照本文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