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54.96 KB
- 文档页数:6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有机化学是现代化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旨在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
本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有机物的结构和成键理论。
2. 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应用。
3. 熟悉有机化学的实验操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基本概念1.1 有机物的定义和分类1.2 有机物的结构和成键理论1.3 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2. 有机化学的反应类型和机理2.1 加成反应2.2 消除反应2.3 取代反应2.4 重排反应3. 有机化学实验操作3.1 基本实验器材和操作技巧3.2 有机合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3.3 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技术3.4 有机物的鉴定和表征技术4. 有机化学的应用4.1 有机合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4.2 生物有机化学的研究和应用4.3 有机物在材料科学、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结合实践操作,提供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定期进行练习和测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实验操作成绩。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积极程度。
3. 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有机化学教材及参考书籍。
2. 有机化学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材料。
3. 电子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学期: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实验操作基本技能的培养。
2. 第二学期: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和机理的深入讲解,实验操作的进一步提高。
3. 第三学期:有机化学的应用领域及研究进展的介绍,学生实验课题的设计和完成。
八、教学团队本课程由有机化学专业教师承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背景。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标1.1 课程背景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研究碳元素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
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现代化学、生物化学、药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应用。
通过学习有机化学,可以深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反应机理,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1.2 课程目标(1)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碳元素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性质、反应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2.1 课程内容(1)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有机化学的定义与发展、有机化学的特点。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合物的构成、键的性质、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3)有机化学的反应原理和分类:酸碱理论、电子位移效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
(4)有机化学的重要反应:醇的酸碱性质和醇的重要反应、醛与酮的重要反应、芳香族化合物的特性及其重要反应等。
(5)杂环有机化合物:杂环的结构、命名和合成。
2.2 教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6个学时,每周2个学时,每学时45分钟。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第1-2周: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解。
第3-4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第5-6周:有机化学的反应原理和分类。
第7-8周:醇的性质和重要反应。
第9-10周:醛与酮的性质和重要反应。
第11-12周:芳香族化合物的特性及其重要反应。
第13-14周:杂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和合成。
第15-16周:复习和期末考试。
三、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3.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除了理论课的讲授外,还将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2 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等。
(2)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13P0005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程名称:有机化学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学分:4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
本课程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技技术新成果及发展方向,为进一步学习后继专业课,培养造就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人才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三方面的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1.1 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其具体应用;1.2 熟悉各类有机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1.3 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1.4 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的反应机理。
2.专业技能目标2.1 运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有机反应的可行性;2.2 运用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解释碳正离子、碳负离子、游离基等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2.3 运用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部分有机反应的机理。
3.专业素质目标3.1 具有基本的查阅国内外文献的能力;并具备基本的阅读英文文献的专业英语水平;3.2 具有良好的有机化学逻辑思维能力,从有机化学角度分析解决相关问题;3.3 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介绍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1.2 教学目标提出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并介绍该课程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培养目标。
第二章:基本概念及结构2.1 有机化学的定义解释有机化学的概念,强调有机化合物中碳的特殊性质。
2.2 结构与性质关系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何影响其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性等。
第三章:有机化学反应基础3.1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介绍有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3.2 有机反应的分类分析有机反应的不同分类方法,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以及消除反应等。
3.3 反应机理解释有机反应的机理,包括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有机化合物的合成4.1 碳碳键的形成介绍有机化合物中碳碳键形成的不同方法,如Grignard试剂的使用。
4.2 合成路线图解释如何通过不同的反应步骤来合成目标有机化合物。
4.3 反应条件的选择分析合成中所需的不同反应条件选择,如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的影响。
第五章: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5.1 分离技术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技术,如蒸馏、萃取和结晶等。
5.2 鉴定方法解释有机化合物鉴定的不同方法,如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
第六章: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6.1 功能团的特性探讨不同功能团对有机化合物性质和反应行为的影响。
6.2 药物和天然产物介绍有机化学在药物合成和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
6.3 应用案例分析分析有机化学的实际应用案例,如染料的合成和塑料的制备。
第七章:实验教学7.1 实验目的与原理介绍每个实验的目的和基本原理。
7.2 操作步骤与安全注意事项解释每个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安全事项。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结果的讨论与总结。
第八章:评价与考核8.1 评价方式解释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如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
8.2 考核要点指明学生在本课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和技能。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所属教学计划:0501100000120031课程代码:0500000046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学分:2课程学时:54面向专业:科学教育一、课程性质有机化学是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二、预修课程学生在修读普通化学后修读本课程。
三、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初步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基本内容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醛、酮及其衍生物,取代羧酸,含氮、硫、磷、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等各类基本有机化合物,旋光异构现象和有机化合物的光谱分析简介,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五、基本要求学生应按本大纲具体要求,理解和掌握基本内容所规定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各类官能团性质和特点及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生物技术问题。
六、教学用书汪小兰编《有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七、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共价键,反应类型。
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教学内容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二、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和化学键三、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四、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二章饱和脂肪烃(4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烷烃的命名、构象、卤代反应及链反应机理。
了解: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2、教学内容一、烷烃的命名二、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三、乙烷和丁烷的构象四、烷烃的物理性质五、烷烃的化学性质第三章不饱和脂肪烃(6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烯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不饱和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反应,马氏规则,检验方法,亲电加成及加成机理。
了解:萜类化合物及异戊二烯规律。
2、教学内容一、烯烃的结构二、烯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三、烯烃的物理性质四、烯烃的化学反应五、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六、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七、炔烃的结构及命名八、炔烃的物理性质九、炔烃的化学反应第四章环烃(6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环己烷的构象,芳烃性质及命名,单环芳烃的化学反应,定位效应,亲电取代反应机理,Hückel 规则。
《有机化学》W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有机化学W,OrganicChemistry W课程号(代码):20321240-5课程类别:基础课学时:64学分:4教学目的及要求:有机化学是医学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后期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要求如下:一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法、主要理化性质、了解重要合成法及官能团的鉴别。
二、正确理解现代化学键理论(原子轨道杂化、。
键、n键及大n 键)、电性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场效应)立体效应、共振论、典型的反应机理(亲电反应、亲核反应及游离基反应)及立体异体、构象分析等基本概念,并用来理解或解释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本课程适用于临床医学七、八*、五年制学生、卫生五年制、四年制本科学生,讲课64学时。
其中划线内容为重点内容或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学时)有机化学中的化学键一一共价键的形成及参数。
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概念。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章烷烃(4学时)第一节烷烃的结构和异构现象烷烃的结构——碳原子的SP3杂化)。
键的形成及特点。
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和构象异构。
第二节烷烃的命名烷烃的通式和同系列,普通命名法:烷基、饱和碳原子及氢原子的类型。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顺序规则。
第三节烷烃的性质烷烃的化学性质:卤代反应及卤代反应机制:1°、2°、3°氢的活性。
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
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及自由基反应。
第三章烯烃、炔烃、二烯烃(7学时)第一节烯烃和炔烃烯烃、炔烃的结构碳原子的SP2杂化和SP杂化。
n键的形成及特点。
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顺反异构的概念,产生条件,顺反异构的命名法(顺反和Z、E构型标记法)。
烯烃和炔烃的化性:与亲电试剂加成、马氏规则、氧化反应。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
1.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反应机制。
2. 掌握有机化学的核心理论和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室安全意识。
课程内容:
单元1:有机化学基础
- 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原则
- 有机化合物的键和键能
- 共价键的构成和特性
单元2:有机反应和反应机制
-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分类
- 反应速率和反应动力学
- 有机反应的机理和解释
单元3:碳氢化合物
- 烃类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 烃类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烃类的反应机制和应用
单元4:功能基团化合物
- 醇、酚和醚的结构和性质
- 醛和酮的结构和性质
- 酸和酸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
- 胺和胺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
单元5:有机分析和实验技术
- 有机合成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 分离和纯化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 光谱技术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 实验室安全和实验技术的基本要求
评估方法:
1. 课堂参与和讨论
2. 作业和实验报告
3. 中期考试和期末考试
4. 课程项目或研究论文。
有机化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今后的学术及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有机反应的机理与动力学- 有机反应的分类与应用- 氢、卤素、氮、氧、硫的有机化学反应2. 有机化学实验技能- 基本有机合成实验-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测试与鉴定- 有机实验技术与操作规范3. 实践能力培养- 有机化学实验设计与方案制定-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实验结果的报告与总结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传授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实验操作:进行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4. 综合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材与参考资料1. 主教材:《有机化学教程》2. 辅助教材:《有机化学实验教程》3. 科研参考资料:化学期刊、学术论文、相关专著五、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覆盖课程前半部分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占总评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40%。
4. 及格标准:总评成绩达到60分及格。
六、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1. 第1-4周: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讲解2. 第5-7周:有机化学实验操作训练3. 第8-10周:有机化学实验设计与实践能力培养4. 第11-12周:综合实践项目实施与总结七、教学实施要求1. 学生应提前预习课件和教材内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学生应按时参加实验课程,并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3. 学生应按要求提交作业和实验报告,保证质量和完成时间。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方法以及相关应用的科学。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并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以及反应机理;2、熟悉重要有机反应的条件控制和反应机制,了解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掌握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提纯和分析方法;4、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简单的有机合成路线;5、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分类和命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立体化学基本概念。
2、重要有机反应类型:烷烃的取代反应、烯烃的加成反应、苯及其衍生物的亲电取代反应、醛酮的加成-消除反应、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和性质等。
3、有机合成方法:逐步合成法、Wittig反应、Perkin反应、Diels-Alder反应等。
4、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提纯和分析方法: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质谱等分析技术。
5、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药品、农药、香料、塑料、橡胶、纤维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互动;2、实验教学:进行基本实验技能培训,设计实验验证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过程和三维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五、课程评估1、平时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材料、思考题和实验报告等,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掌握情况;2、期中考试:通过笔试形式测试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促进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进度按照学校的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一般分为16个教学周,每周2个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课时,实验教学1课时。
《有机化学》Ⅳ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有机化学Ⅳ,Organic ChemistryⅣ课程号(代码):20321240-5课程类别:基础课学时:64 学分:4教学目的及要求:有机化学是医学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后期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要求如下:一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法、主要理化性质、了解重要合成法及官能团的鉴别。
二、正确理解现代化学键理论(原子轨道杂化、σ键、π键及大π键)、电性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场效应)、立体效应、共振论、典型的反应机理(亲电反应、亲核反应及游离基反应)及立体异体、构象分析等基本概念,并用来理解或解释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本课程适用于临床医学七、八*、五年制学生、卫生五年制、四年制本科学生,讲课64学时。
其中划线内容为重点内容或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学时)有机化学中的化学键——共价键的形成及参数。
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概念。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章烷烃(4学时)第一节烷烃的结构和异构现象3杂化)。
σ键的形成及特点。
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碳链烷烃的结构——碳原子的SP异构和构象异构。
第二节烷烃的命名烷烃的通式和同系列,普通命名法:烷基、饱和碳原子及氢原子的类型。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顺序规则。
第三节烷烃的性质烷烃的化学性质:卤代反应及卤代反应机制;1o、2o、3o氢的活性。
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
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及自由基反应。
第三章烯烃、炔烃、二烯烃(7学时)第一节烯烃和炔烃2杂化和SPSP杂化。
π键的形成及特点。
烯烃和炔烃烯烃、炔烃的结构——碳原子的的命名。
顺反异构的概念,产生条件,顺反异构的命名法(顺反和Z、E构型标记法)。
烯烃和炔烃的化性:与亲电试剂加成、马氏规则、氧化反应。
亲电加成反应机制。
诱导1效应,碳正离子的种类及稳定性顺序。
烯烃、炔烃的催化加氢。
烯烃的自由基反应。
端基炔。
烃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的弱酸性(炔化物的生成)二烯烃第二节π共轭)和共轭效-π共轭,P-二烯烃的结构类型。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共轭体系(π应,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1,4-加成反应。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主要特点。
环烃(6学时)第四章脂环烃第一节脂环烃的分类:单环和多环(螺环和桥环),脂环烃的命名。
环烷烃的稳定性与环大小的关系。
环烷烃的化学性质:三、四元环的加成,五、六元环,取代环己烷的e键)的取代反应。
环己烷的构象(椅式和船式),直立键(a键),平伏键(异萜类化合物的结构(构象,二取代环己烷的构型异构和构象异构。
十氢萘的构象和稳定性。
、分类和命名。
常见单萜(开链萜、单环萜、双环萜)的结构、性状和用途。
戊二烯单元)胡萝卜素。
-重要的萜类化合物:叶绿醇、维生素A、青蒿素、β芳香烃第二节。
苯同系物的异构现象和命芳香烃的分类和命名。
苯的结构特点(环状闭合共轭体系)名,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烷基化)及亲电取苯环侧链的反应:自由基取代两类定位基的特点;代反应机制,苯环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反应及氧化反应。
稠环芳烃:菲、蒽的结构、环戊烷并氢化菲的结构。
萘的结构和化性:亲电取代反应,氧化反应。
规则。
非苯型芳香烃、结构特点及Huckel对映异构(5学时)第五章第一节对映异构现象立体异构现象的概念。
对映异构现象,手性碳、手性分子、手性分子与对称因素(对称中心、对称面)的关系。
无手性碳原子分子的对映异构现象。
对映异构体的旋光性第二节对映异构体的光学活性、偏振光、旋光度、比旋光度。
对映异构体的标记第三节。
标记法)及R、S对映异构体的表示方法——费歇尔投影式,对映异构体的命名(D、L外消旋内消旋体、含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手性碳原子分子的立体异构体(对映体、非对映体、体)。
外消旋体的拆分。
手性碳原子与对映异构体数目的关系。
化学反应中的立体化学,对映异构体的生物学意义。
4学时)第六章卤代烃(第一节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卤代烃的分类、命名(系统命名法)卤代烃的性质第二节,醇等)硝酸银醇、氰化钠亲核取代反应卤代烃的物性。
一卤代烷的化性:(与水、/胺、/2消除反应和查依采夫规则。
亲核取代反应机制(S1和S2),消除反应机制。
取代反应和NN消去反应的关系,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及活性顺序。
第三节不饱和卤代烃的结构和性质不饱和卤烃的分类和命名,不饱和卤烃的结构及卤原子活性。
重要的卤烃——氟利昂和四氟乙烯。
第七章醇、酚、醚(5学时)第一节醇醇的结构、分类及命名。
一元醇的性质:氢键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一元醇的化学性质:酸性、与Lucas试剂反应(亲核取代)、脱水反应(分子内脱水及分子间脱水)、与无机酸成酯的反应、脱氢与氧化反应。
邻二醇的反应。
硫醇的命名,化学性质:弱酸性和氧化反应。
第二节酚酚的分类、结构、命名。
酚的化性:弱酸性、与FeCl的显色反应、氧化反应;芳环上3的亲电取代反应(硝化、溴代)。
第三节醚醚的醚的结构和分类、命名,醚的化学性质:羊盐的生成。
环氧化合物和冠醚的概念、命名及应用,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
硫醚的命名、化学性质:锍盐的生成、氧化反应。
第八章醛、酮、醌(4学时)第一节醛酮醛、酮的分类和命名。
羰基的结构。
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与HCN、NaHSO、醇、氨3的衍生物);亲核加成反应机制及活性。
α-碳原子上活泼氢的反应:(羟醛缩合反应、卤仿反应)、还原反应、醛的氧化反应、歧化反应、与Schiff试剂的反应。
醛、酮与格利雅试剂的反应、醛、酮与Wittig试剂的反应。
第二节醌醌的结构、命名和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医学有关的羰基化合物。
第九章羧酸及其衍生物(6学时)第一节羧酸羧酸的命名及结构。
羧酸的分类。
一元羧酸的化学性质:酸性、羧基上的羟基被取代生成其衍生物;脱羧反应;羧酸α-碳上氢的卤代反应。
二元羧酸的热分解反应。
脂肪酸的生物意义。
第二节羧酸衍生物羧酸衍生物——酰卤、酸酐、酯和酰胺的结构、命名、化性:水解、醇解、氨解及其反应机制;羧酸衍生物的还原反应。
酯缩合反应及生物体内的重要实例。
第十章羟基酸和酮酸(3学时)第一节羟基酸羟基酸的结构和命名(系统命名及俗名)。
羟基酸的化性:酸性、氧化反应。
α-羟基酸的分解反应,醇酸的特殊反应(生成交酯、不饱和酸、内酯)。
重要的羟基酸:乳酸、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水杨酸及其衍生物——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水杨酸甲酯(冬青3油)、对氨基水杨酸(简称PAS),前列腺酸。
酚酸的脱羧反应。
第二节酮酸酮酸的结构和命名(系统命名及取代酰基命名法)。
酮酸的化性:酸性、还原反应,α-酮酸的氧化反应及氨基化反应。
β-酮酸的脱羧反应。
酶催化下酮酸和醇酸的相互转变。
重要的酮酸:丙酮酸、β-丁酮酸(名乙酰乙酸)、α-丁酮二酸(名草酰乙酸)、α-戊酮二酸、酮体。
第三节互变异构现象乙酰乙酸乙酯的互变异构现象,产生酮型-烯醇型互变异构的条件。
乙酰乙酸乙酯的重要反应(酮式分解和酸式分解)。
第十一章胺和含磷有机化合物(4学时)第一节胺胺的分类和命名,胺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碱性、酰化反应、磺酰化反应、与亚硝酸反应。
芳香胺环上的取代反应。
重要的胺及其衍生物:胆碱与乙酰胆碱、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基色胺,季铵盐:新洁尔灭。
重氮盐的生成和重氮盐反应:放氮反应(生成不同取代物)和偶联反应(生成偶氮染料或指示剂)。
第二节酰胺酰胺的结构和化学性质:酸碱性、与亚硝酸反应。
碳酸衍生物——脲的性质:弱碱性、水解、与HNO反应、缩二脲反应。
酰化剂及其在医药工业、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胍、脒和2丙二酰脲的结构、碱性,巴比妥酸及巴比妥类药物。
第三节有机磷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的分类(膦、膦酸、含氧磷酸及其酯、硫代磷酸酯类)和命名。
生物体内的含磷有机物,有机磷酸酯和硫代磷酸酯杀虫剂的杀虫机制和解毒方法。
第十二章杂环化合物(3学时)第一节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杂环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基本杂环母核的名称,杂环化合物的命名。
第二节含氮六元杂环六元杂环化合物的代表物——吡啶的结构和化性:碱性、亲电取代、侧链的氧化反应、环的加氢反应。
重要六元杂环衍生物:烟酸、烟酰胺、异烟肼(雷米封)、胞嘧啶(C)、尿嘧啶(U)、胸腺嘧啶(T)。
苯稠杂环衍生物:吲哚、喹啉。
第三节含氮五元杂环五元杂环化合物的代表物——吡咯的结构和化性:弱酸性、亲电取代反应。
重要五元杂环及其衍生物:咪唑、组胺、噻唑、青霉素基本结构。
嘌呤衍生物:腺嘌呤(A)、鸟嘌呤(G)、尿酸。
第四节生物碱生物碱的概念、分类、一般性质:沉淀反应、显色反应。
重要的生物碱实例。
第十三章脂类(3学时)4第一节油脂脂类的概念。
油脂的组成、结构、命名。
油脂的化学性质:皂化、加成、氧化反应。
第二节磷脂和糖脂磷脂和糖脂的结构,磷脂的生物学意义。
重要的个别化合物:α-卵磷脂、α-脑磷脂、鞘磷脂、脑苷脂。
第三节甾族化合物甾族化合物的基本骨架、构型、构象和命名。
生物体内重要的甾族化合物:胆固醇、胆甾酸、甾体激素,它们的结构和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第十四章糖类(5学时)第一节单糖糖的概念和分类。
单糖的分类(按官能团和碳原子数)。
单糖的链状结构和构型。
单糖的变旋光现象和环状结构(哈沃斯式和构象式)。
单糖的化性:在稀碱液中的互变异构、在酸中脱水成呋喃环、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成酯反应、成苷、成脎反应。
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葡萄糖、果糖和果糖磷酸酯、核糖、脱氧核糖、半乳糖。
第二节低聚糖低聚糖:还原性和非还原性二糖的结构特点(糖苷键)、还原性和非还原性二糖的化学性质:水解、还原性。
重要的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纤维二糖,转化糖的概念。
第三节多糖多糖:淀粉、纤维素的结构。
重要的多糖:淀粉、糖元、纤维素、右旋糖酐、蛋白多糖。
糖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十五章氨基酸和蛋白质(4学时)第一节氨基酸α-氨基酸的结构、构型、分类和命名。
氨基酸的化学性质:两性电离和等电点、与茚三酮的显色反应、脱羧反应、脱水成肽反应。
第二节肽肽的结构及命名,肽键的结构特点。
肽链的结构测定。
重要的肽类:谷胱甘肽、催产素、加压素、脑啡肽。
第三节蛋白质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和分类,蛋白质的结构:一级结构(肽键平面和氨基酸顺序);蛋白质的高级结构——二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蛋白质的化学性质:两性电离和等电点。
蛋白质的显色反应(缩二脲反应、与茚三酮显色反应、蛋白黄反应)。
蛋白质溶液的稳定因素和它的沉淀与变性。
教材:*1.《有机化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六版),吕以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2.《有机化学》,陈洪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主要参考资料:1.倪沛洲主编的《有机化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五版)2.[美]R.T莫里森,R?N?伯伊德著《有机化学》(上、下册)3.邢其毅等编写的《基础有机化学》(上、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