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第7节发绀
- 格式:ppt
- 大小:997.50 KB
- 文档页数:37
2017西综考研《诊断学》常考知识点:发绀西医综合内容比较多,考生们在最后冲刺阶段要多加背诵记忆,以下是搜索整理的关于西综《诊断学》常考知识点:发绀,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网!发绀(cyanosis)是研大医学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也可称紫绀。
这种改变常发生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较丰富的部位,如口唇、指(趾)、甲床等。
一、发生机制发绀是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的绝对量增加所致。
还原血红蛋白浓度可用血氧的未饱和度来表示。
正常血液中含血红蛋白为15g/d1,能携带20vol/dl的氧,此种情况称为100%氧饱和度。
正常从肺毛细血管流经左心至体动脉的血液,其氧饱和度为96%(19vol/d1),而静脉血液的氧饱和度为72%~75%(14~15vol/d1),氧未饱和度为5~6vol/d1,在周围循环毛细血管血液中,氧的未饱和度平均约为3.5’vol/dl。
当毛细血管内的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0g/‘L(5g/d1)时(即血氧未饱和度超过6.5vol/d1)皮肤黏膜可出现发绀。
但临床实践资料表明,此说并非完全可靠,因为以正常血红蛋白浓度150g/L计,50g/L为还原血红蛋白时,提示已有1/3血红蛋白不饱和。
当动脉血氧饱和度(Sa()。
)66%时,相应动脉血氧分压(Paoz)已降低至此34mmHg(4.5kPa)的危险水平。
事实上,在血红蛋白浓度正常的患者,如Sa():<85%时,发绀已明确可见。
但近年来有些临床观察资料显示:在轻度发绀患者中,Sa():>85%占60%左右。
此外,假若病人吸人氧能满足120g/I。
血红蛋白氧合时,病理生理上并不缺氧研.大.医.学。
而若病人血红蛋白增多达180g/L时,虽然Sa()。
>85%亦可则出现发绀。
而严重贫血(Hb<60g/L)时,虽Sa()z明显降低,但常不能显示发绀。
临床诊断学学习笔记参考教材:《临床诊断学》第二版主编:曹克将第一章:临床常见症状发绀一、名词解释发绀(紫绀):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二、病因(一)血液中还原性血红蛋白增加(真性发绀)1、中心性发绀:全身性发绀、受累部位皮肤温暖(通气换气功能障碍、肺氧合作用不足导致血氧饱和度SaO2降低)(1)肺性发绀:支气管阻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2)心性混合性发绀:异常通道分流,部分静脉血未通过肺氧合作用进入体循环,分流超过1/3出现发绀。
见于Fallot四联症、Eisenmenger综合征2、周围性发绀:常出现在肢体末端与下垂部位,受累皮肤冷。
加温发绀可消退。
(周围循环血流障碍)(1)淤血性周围性发绀:右心衰竭、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缩窄性心包炎等(2)缺血性周围性发绀:雷诺病、冷球蛋白血症、严重休克(最常见)(3)混合性发绀:心力衰竭(二)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1、高铁血红蛋白血症:(1)先天性(2)后天性:常见于苯胺、硝基苯、亚硝酸盐等中毒,高铁血红蛋白达到30g/L可出现发绀。
急剧出现,静脉血棕色,分光镜检查可证实。
治法:注射亚甲蓝或大量维生素C(进食中亚硝酸盐导致的中毒发绀为肠源性青紫症)2、硫化血红蛋白血症:(后天获得性)服用含硫药物等,导致血液中硫化血红蛋白达到5g/L可出现发绀。
先决条件:有便秘或含硫药物在肠内形成大量硫化氢血液呈蓝褐色,持续时间长,可达数月以上,分光镜检查可证明三、发病机制一定程度上与血氧未饱和度有关四、伴随症状1、呼吸困难:呼吸道梗阻、大量气胸等2、杵状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3、意识障碍:肺性脑病、药物中毒、休克、急性肺部感染或急性心功能衰竭五、刷题容易遇到的名词解析1、呼气时间延长: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发作期。
2、吸气性呼吸困难:是属呼吸困难的一种,临床表现特点是吸气费力,重者常因吸气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大,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各肋间隙明显凹陷,出现“三凹征”表现,常伴有干咳和高调吸气性喉鸣。
第七节发绀发绀(cyanosis)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也可称紫绀。
这种改变常发生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较丰富的部位,如口唇、指(趾)、甲床等。
【发生机制】发绀是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的绝对量增加所致。
还原血红蛋白浓度可用血氧的未饱和度来表示。
正常血液中含血红蛋白为15g/dl,能携带20vol/dl的氧,此种情况称为100%氧饱和度。
正常从肺毛细血管流经左心至体动脉的血液,其氧饱和度为96%(19vol/dl),而静脉血液的氧饱和度为72%~75%(14~15vol/dl),氧未饱和度为5~6vol/dl,在周围循环毛细血管血液中,氧的未饱和度平均约为3.5vo1/dl。
当毛细血管内的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0g/L(5g/dl)时(即血氧未饱和度超过6.5vol/dl)皮肤黏膜可出现发绀。
但临床实践资料表明,此说并非完全可靠,因为以正常血红蛋白浓度150g/L计,50g/L为还原血红蛋白时,提示已有1/3血红蛋白不饱和。
当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66%时,相应动脉血氧分压(PaO2)已降低至此34mmHg(4.5kPa)的危险水平。
事实上,在血红蛋白浓度正常的患者,如SaO2<85%时,发绀已明确可见。
但近年来有些临床观察资料显示:在轻度发绀患者中,SaO2>85%占60%左右。
此外,假若病人吸入氧能满足120g/L血红蛋白氧合时,病理生理上并不缺氧。
而若病人血红蛋白增多达180g/L时,虽然SaO2>85%亦可出现发绀。
而严重贫血(Hb<60g/L)时,虽SaO2明显降低,但常不能显示发绀。
故而,在临床上所见发绀,并不能全部确切反映动脉血氧下降的情况。
【病因与分类】根据引起发绀的原因可将其作如下分类:1.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加(真性发绀)(1)中心性发绀:此类发绀的特点表现为全身性、除四肢及颜面外,也累及躯干和黏膜的皮肤,但受累部位的皮肤是温暖的。
诊断学名词解释(物理诊断部分)发布时间:2007-05-30 浏览次数: 12006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科学。
诊断学内容:病史采集症状和体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问诊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有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资料的的过程又称病史采集问诊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家族史。
发热:正常人体温因受大脑皮层及下部体温中枢的控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与散热过程,而保持相对恒定,在某种情况下,体温中枢兴奋或功能紊乱或产热过多,散热过少,致使体温高出正常范围.稽留热:恒定在39~40以上高水平,数天或数周。
24小时波动范围不大于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上。
间歇热:聚升到高峰后持续数小时,迅速下降到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一天到数天,高热和低热反复交替出现!见于捏积。
波状热:逐渐39以上,数天逐渐下降到正常,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声高,反复!见于布鲁病。
回归热:聚升到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聚然下降到正常。
高热器和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件于回归热病。
霍奇金病,周期热。
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分类:心,肾,肝源性,营养不良性,其他原因的全身性水肿如粘液性水肿和特发性水肿.因素:1纳税出溜2毛犀血管绿国压增高3毛犀血管通透性增高4血浆交替渗透压降低5淋巴汇流受阻,心源性水肿,右心衰竭的表现。
机制是有效循环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储留以及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所致。
毛舌:也称黑舌.舌面敷有黑色或黄褐色毛,故称毛舌,此为丝状乳头缠绕了真菌丝以及其上皮细胞角化所形成.见于久病衰弱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病人.地图舌:舌面上出现黄色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隆起部分,状如地图称为地图舌.咯血: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口排除。
发绀试题一、填空题1.发绀是由于血液中所致。
2.当毛细血管血液的还原血红蛋白量超过皮肤粘膜即可出现发绀。
3.发绀的原因系血液中和血液中存在。
4.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的发绀可分为:、、。
5.中心性发绀可分为:、。
6.肺性发绀见于各种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如、、。
7.周围性发绀是由于所致。
8.周围性发绀可分为:和。
9.硫化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液呈色。
10.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静脉血呈色。
二、判断题1.发绀又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2.发绀可分为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和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
()3.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的发绀可分:中心性发绀、周围性发绀、混合性发绀。
()降低引起。
()4.中心性发绀是由于心、肺疾病导致SaO25.周围性发绀可分为漩血性周围性发绀和缺血性周围性发绀。
()6.发绀可分为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和血液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行衍生物。
()7.硫化血红蛋白并不存在于正常红细胞中。
()8.发绀伴发呼吸困难常见于重症心、肺疾病和急性呼吸道阻塞、气胸等。
()9.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硫化血红蛋白血症有明显发绀,但无呼吸困难。
()有明显降低,亦难出现发绀。
()10.重度贫血,Hb<60克/升时,即使SaO211.临床所见发绀,有相当大部分不能确切反映动脉血氧下降的情况。
()三、选择题A型题1.对发绀的描述你认为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重度贫血,有时难发现发绀B.发绀是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绝对含量增多所致C.发绀是由于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D.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可引起发绀E.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时可引起发绀,经氧疗青紫可改善2.对于发绀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发绀是指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B.广义的发绀还包括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硫化血红蛋白血症C.中心性发绀可分为:肺性发绀和心性混血性发绀D.周围性发绀可分为:淤血性和缺血性周围性发绀E.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所致发绀不属于周围性发绀。
发绀的知识点总结一、发绀的定义发绀是指皮肤和黏膜因含氧血红蛋白量及质量不足而显示出的一种蓝紫色变化。
这种变色通常在静脉血氧饱和度低于75%时出现。
发绀是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通常是呼吸或心血管系统出现问题的表现之一。
除了皮肤和黏膜的变色外,发绀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气促、胸痛和心悸。
二、发绀的病因1. 呼吸系统疾病: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动脉高压等都可能导致肺部通气功能下降,从而引起发绀。
2. 心血管系统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疾病均可能导致循环中氧合血红蛋白减少,引起发绀。
3. 其他疾病:如血液循环疾病、血液病(如贫血)、某些代谢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发绀的出现。
三、发绀的临床表现1. 皮肤和黏膜的颜色变化:出现蓝紫色的变化,通常首先在口唇、指甲床、耳垂等处出现,严重时可能波及全身皮肤。
2. 呼吸系统症状:发绀患者可能伴随气促、呼吸困难和咳嗽等症状。
3. 心血管系统症状:包括心悸、胸痛、水肿等表现。
4. 其他系统症状:发绀患者还可能伴随其他系统的症状,例如贫血、代谢性紊乱等症状。
四、发绀的诊断1. 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特别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相关病史,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2. 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胸部X光片以及心脏超声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
3. 进一步的专科检查:部分患者需要进一步的心血管专科或呼吸系统专科的检查,比如心脏彩超、肺功能检查等。
4. 评估发绀的程度和严重程度:包括通过血氧饱和度、心肺功能检查等来评估发绀的严重程度和病情。
五、发绀的治疗1. 确定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比如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发绀,首先需要治疗原发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发绀,需要积极治疗原发心脏疾病等。
2. 氧疗:对于严重缺氧的发绀患者,需要给予氧疗,从而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症状。
诊断学名词解释1.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
2.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可见于霍奇金病。
3.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也称紫绀。
4.酸中毒大呼吸(Kussmaul呼吸):中毒性呼吸困难时,出现深长而规则的呼吸,可伴有鼾音。
5.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6.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7.心包摩擦感:在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4肋间为主,于收缩期和舒张期可触及双相摩擦感。
收缩期.前倾体位或呼气末更为明显。
是由于急性心包炎时心包纤维素渗出至表面粗糙,心脏收缩时脏层与壁层心包摩擦产生的振动传至胸壁所致。
8.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呼吸运动用力。
9.心源性哮喘:重度急性左心衰时,出现端坐呼吸,呼吸有哮鸣声,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部有较多湿罗音,心率增快,有奔马律。
10.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故称为蜘蛛痣。
11.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故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称为三凹征。
12.库斯莫尔(Kussmaul)呼吸(同4):当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亦出现深而快的呼吸,此因细胞外液碳酸氢不足,pH降低,通过肺脏排除出CO2进行代偿,以调节细胞外酸碱平衡之故,见于糖尿病酮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等,此种深长的呼吸又称之为库斯莫尔呼吸。
13.大炮音: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当心房心室几乎同时收缩时S1(第一心音)增强,又称大炮音。
14.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当有心衰竭引起肝瘀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肿大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目录绪论第一篇问诊第一章问诊的重要性第二章问诊的内容第三章问诊的方法与技巧第一节问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第二节重点问诊的方法第三节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第四章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第二节皮肤黏膜出血第三节水肿第四节咳嗽与咳痰第五节咯血第六节胸痛第七节发绀第八节呼吸困难第九节心悸第十节恶心与呕吐第十一节呕血第十二节便血第十三节腹痛第十四节腹泻第十五节便秘第十六节黄疸第十七节腰背痛第十八节关节痛第十九节血尿第二十节尿频、尿急与尿痛第二十一节少尿、无尿与多尿第二十二节头痛第二十三节眩晕第二十四节晕厥第二十五节抽搐与惊厥第二十六节意识障碍第二篇体格检查第一章基本方法第一节视诊第二节触诊第三节叩诊第四节听诊第五节嗅诊第二章一般检查第一节全身状态检查第二节皮肤第三节淋巴结第三章头部第一节头发和头皮第二节头颅第三节颜面及其器官第四章颈部第五章胸部检查第一节胸部的体表标志第二节胸壁、胸廓与乳房第三节肺和胸膜第四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五节心脏检查第六节血管检查第七节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六章腹部第一节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第二节视诊第三节触诊第四节叩诊第五节听诊第六节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七章生殖器、肛门、直肠检查第一节男性生殖器检查第二节女性生殖器检查第三节肛门与直肠检查第八章脊柱与四肢检查第一节脊柱检查第二节四肢与关节检查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第一节脑神经检查第二节运动功能检查第三节感觉功能检查第四节神经反射检查第五节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第十章全身体格检查第一节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第二节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第三节特殊情况的体格检查第四节老年人的体格检查第五节重点体格检查第三篇病历书写第一章病历书写的基本规则和要求第二章病历书写的种类、格式与内容第一节住院期间病历第二节门诊病历第四篇实验诊断第一章概论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测第二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第三节血细胞形态特征第四节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第五节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第三章血栓与止血检测第一节血管壁检测第二节血小板检测第三节凝血因子检测第四节抗凝系统检测第五节纤溶活性检测第六节血液流变学检测第七节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第一节尿液检测第二节粪便检测第三节痰液检测第四节脑脊液检测第五节浆膜腔积液检测第六节生殖系统体液检测第五章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第一节肾小球功能检测第二节肾小管功能检测第三节血尿酸检测第四节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检测第五节肾功能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第六章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第一节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第二节常见肝脏病检测指标变化特点第三节常见肝脏病检查项目的合理选择与应用第七章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第一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第二节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第三节血清电解质检测第四节血清铁及其代谢产物检测第五节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第六节其他血清酶学检测第七节内分泌激素检测第八节治疗性药物监测第八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第一节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第二节血清补体检验第三节细胞免疫检测第四节肿瘤标志物检测第五节自身抗体检测第六节感染免疫检测第七节其他免疫检测第九章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第一节标本的采集运送、实验室评价和检查方法第二节病原体耐药性检测第三节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第四节病毒性肝炎检测第五节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第六节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第十章其他检测第一节基因诊断第二节流式细胞术及其临床应用第三节染色体检测第五篇辅助检查第一章心电图第一节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第三节心房、心室肥大第四节心肌缺血与ST-T改变第五节心肌梗死第六节心律失常第七节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影响第八节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第二章其他常用心电学检查第一节动态心电图第二节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第三章肺功能检查第一节通气功能检查第二节换气功能检查第三节小气道功能检查第四节血气分析和酸碱测定第四章内镜检查第一节基本原理简介第二节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第三节下消化道内镜检查第四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第六篇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第一章诊断疾病的步骤第二章临床思维方法第三章临床诊断的内容和格式附录一临床常用诊断技术一、导尿术二、胸膜腔穿刺术和胸膜活体组织检查术三、经皮肺穿刺术四、腹腔穿刺术五、心包腔穿刺术六、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及肝穿刺抽脓术七、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八、骨髓穿刺术及骨髓活体组织检查术九、淋巴结穿刺术及活体组织检查术十、腰椎穿刺术十一、中心静脉压测定十二、眼底检查法十三、PPD皮肤试验绪论诊断学(diagnostics)是运用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