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军教授黑色素瘤指引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4.82 MB
- 文档页数:7
世界瞩目:肿瘤治疗再突破,郭军教授团队的“中国方案”引起轰动!一年一度的全球肿瘤学盛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于美国芝加哥时间2022年6月3日正式开幕。
此次会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团队有共10项研究入选2022 ASCO大会,其中一项关于“肢端黑色素瘤免疫三联疗法”入选ASCO口头报告,该研究首次给出了全世界肢端黑色素瘤领域治疗有效率最高的数据。
研究结果在今年ASCO大会上公布之后,引起了比较大的轰动。
众所周知,肢端黑色素瘤一直是国际黑色素瘤治疗的难点。
目前虽然有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最早时期的化疗等多种方案可用,但是,化疗的有效率大概是3%,PD-1单抗有效率约为15%。
肢端黑色素瘤BRAF突变发生率很低,因此,靶向治疗在肢端黑色素瘤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国际上一直期盼着肢端黑色素瘤能有一个解决的方案。
这次我们中国人给出了解决方案之一!郭军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中,一线采用了替莫唑胺+阿帕替尼+PD-1单抗三药联合方案治疗肢端黑色素瘤,达到了空前的67%的高有效率,这是无法想象的,因为既往针对肢端黑色素瘤所有的研究的有效率都没有超过20%,即使再加入CTLA-4抑制剂,有效率最高能达到30%。
这是非常来之不易、令人惊艳的结果!相信很多人有疑问:什么是肢端黑色素瘤?肢端黑色素瘤是黑色瘤的一种,多发生于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肢端部位,通常为雀斑样,约有28%的病变无色素。
亚洲的黑色瘤发病特点跟西方有差异,以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更常见,而西方以皮肤黑色瘤更常见。
这些黑色素瘤常常被延误诊治,因此在诊断时的厚度通常大于暴露部位的病变,预后也很差。
尽管黑色素瘤与其他皮肤癌相比并不常见,但其致命性更强,约占皮肤癌相关死亡病例的73%,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广泛转移到淋巴系统和其他重要器官。
肢端雀斑样痣型黑色素瘤在我国最为常见。
黑色素瘤预后极差,早期易转移,除化疗外,生物治疗、皮肤导向治疗和放疗是其他广泛应用于黑色素瘤治疗的辅助疗法。
2009年黑色素瘤研究及治疗进展自从1804年ReneLaenneic(Jayv.2000)第一次提出黑色素瘤是一种特殊的实体肿瘤,到1840年SamuelCooper(Blochn.1993)将进展期黑色素瘤称为“不能治疗的”疾病,时间已经过去了200多年。
在这两个多世纪的摸索中,我们除了达卡巴嗪几乎没有任何有效对付这一顽症的武器。
然而,2009年却给了我们巨大的惊喜与希望,转瞬之间,黑色素瘤的个体化治疗的时代已悄然来临,在基础研究、辅助治疗和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上都有了巨大的突破。
亚洲人黑色素瘤基因变异的初次阐述今年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的全球第13届黑色素瘤临床肿瘤年会上(perspectivesinmelanomaXⅢ),来自北京肿瘤医院的郭军教授报告了501例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KIT、BRAF和NRAs基因在肢端、粘膜、慢性阳光损伤性和非慢性阳光损伤性黑色素瘤患者中的基因变异情况(JanGuo,YanKong,LuSi,eta1.2009),这是首次来自亚洲患者的大规模基因变异的报道,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兴趣和关注。
结论显示KIT和BRAF基因是中国黑色素瘤患者重要的癌基因,在中国发病率较高的肢端及粘膜黑色素瘤患者中,KIT和BRAF基因变异率(V600E突变占89%)明显提高,其中肢端和粘膜黑色素瘤的KIT变异率分别为16%和1896,低于国外报道数据(36%和39%),提示选择针对KIT和BRAF基因的靶向治疗药物有可能为中国黑色素瘤患者提供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报告显示353例黑色素瘤组织标本中,肢端、粘膜、慢性阳光损伤性、非慢性阳光损伤性和原发灶不明的黑色素瘤患者组织中KIT基因突变和(或)拷贝数增加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6%(20/128)、18%(17/97)、32%(8/25)、6%(4/69)和1296(4/34),其中41%KIT基因突变及47%KIT基因拷贝数增加伴随CDll7表达上调。
责编:龙华电话:(010)64036988-329E-mail :longh@ 版式:罗建国美编:冷姗思黑色素瘤临床治疗进展——2010GMTF 中国黑色素瘤论坛北京站报道肿瘤B 92010年9月23日星期四郭军教授作为CSCO 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介绍了亚洲黑色素瘤流行病学特点、转移性黑色素瘤治疗进展和我国治疗经验及成果。
郭军教授指出,亚洲人黑色素瘤发病特点与欧美白种人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病理类型不同,亚洲人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发病率高达70%,而在白种人中仅占5%左右;其次,亚洲人原发黑色素瘤病灶的厚度明显厚且多伴有溃疡;再次,前者的基因变异主要集中于CKIT 和BRAF ,而后者更多表现为BRAF 突变。
对于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化疗仍以达卡巴嗪和替莫唑胺为主,虽有效率只有8%~15%,但仍是金标准。
生物化疗虽能提高反应率,却不能改善生存,借用Eggermont 教授的话说已是“远去的记忆”。
多药联合(如Dartmouth 或CVD 方案)被证实增毒不增效。
目前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药物是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 )年会上报道的新药Ipilimumab 。
它通过阻断Treg 细胞膜表面的CT⁃LA-4,调动T 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达到杀伤肿瘤目的,被定义为靶向免疫治疗,是近10余年来被证明能延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生存的首个药物。
在个体化靶向治疗中,针对BRAF 和CKIT 的靶向药物已在黑色素瘤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如针对黑色素瘤BRAF (V600E )突变的药物能达到约70%的有效率。
另外,我国首次在ASCO 年会报道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CKIT 变异的多次治疗失败晚期黑色素瘤,能达到60%的疾病控制率。
这也引起国际黑色素瘤学术界的关注。
对于晚期黑色素瘤,先进行基因筛查,再选择治疗可能更有利于患者获益。
黑色素瘤治疗正呈现出如孙燕院士所说“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趋势。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斯璐根据郭军教授报告整理)2010年9月12-14日,国际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GMTF )中国黑色素瘤论坛在上海、北京、广州三地举行。
别急着把“黑痣”全部切掉*导读:多数黑色素瘤患者都因未重视恶变症状,或是盲目切除黑痣,导致就诊时只能进行普通生物化疗,失去了免疫治疗机会,使治愈率大大降低。
其实,与其他肿瘤不同,黑色素瘤完全可通过肉眼观察在早期被发现。
*专家简介:郭军,北京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擅长治疗: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肾癌及多种实体肿瘤化疗和生物免疫治疗。
尤其对恶性黑色素瘤和肾癌等多种实体瘤的生物免疫治疗有独特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出诊时间:周三下午、周五上午。
如果发现皮肤上的黑痣突然变色、发痒、有刺痛感,可别急着切掉,因为这很可能是黑色素瘤的早期表现。
在专科医院,处理这样的黑痣往往是切一半留一半,如果确诊为黑色素肿瘤,可用保留的另一半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以增加治愈机会,延长患者生存期。
临床中,多数黑色素瘤患者都因未重视恶变症状,或是盲目切除黑痣,导致就诊时只能进行普通生物化疗,失去了免疫治疗机会,使治愈率大大降低。
其实,与其他肿瘤不同,黑色素瘤完全可通过肉眼观察在早期被发现。
这是因为,恶性黑色素瘤60%是由黑痣恶变形成的,早期多是非肿瘤性生长,也就是说不会形成肿块或结节,但黑痣可能会增大、变色、边缘不整齐等,此时如能确诊,只需一个小手术就可治愈。
如果此时未被发现,黑色素瘤细胞开始在真皮生长,并出现异常黑色素细胞增多。
病灶表面开始部分隆起,底部也会浸润真皮层,这一阶段有扩散转移的可能。
特别是出现在特殊部位的黑痣,如脚底、手掌、外阴等部位易造成摩擦,更应观察有无异常变化,以免发展为黑色素瘤。
因此,黑痣出现异常后应尽快找皮肤病或是黑色素瘤专家进行咨询,千万别不当回事,更不要用刀割、用绳勒,以免加速黑色素瘤转移。
相关链接:*以下症状警惕黑痣恶变①原有黑痣在一年内明显增大,颜色加深、发亮。
②原有黑痣由棕色变黑色,或由黑色变为棕色等。
③黑痣边缘不规则或出现卫星状小黑痣,表面凹凸不平。
④局部出现针刺样疼痛、发痒及烧灼感。
晚期肾癌及黑色素瘤药物治疗获得快速发展作者:潘锋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20年第24期“BEST 2020第7届拜耳肿瘤高峰论坛”7月26日在线上举行,来自我国肝癌、肾癌、结直肠癌、泌尿肿瘤等领域专家学者相聚云端,解读学术前沿进展,分享临床实践经验,探索未来发展方向,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肿瘤诊疗事业发展。
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近20年我国抗肿瘤药物发展迅速,多个国产获批上市的新药填补了肾癌、肝癌、晚期结直肠癌治疗领域的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肾癌黑色素瘤内科主任郭军教授在题为《快速进展的晚期肾癌治疗中的思考》指出,近年来晚期肾癌的药物治疗快速发展,提升了治疗效果,晚期肾癌整体预后获得改善得益于药物等多学科的综合治疗,但仍有许多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日前举行的202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由郭军教授领衔开展的“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治疗晚期黏膜黑色素瘤的Ⅰb期临床研究”(CT13研究)更新结果,成功入选2020ASCO年会口头报告,这一中国原创的黏膜黑色素瘤免疫联合疗法有效率高达50%,彰显中国学者在黑色素瘤领域不断提高的国际影响力。
一线治疗需权衡获益人群郭军教授在报告中首先回顾了肾癌药物治疗的发展历史。
1992~2005年是细胞因子治疗时代,自2006年索拉非尼开始用于肾癌治疗,2006~2016年是肾癌的靶向治疗时代,2017年后肾癌开始步入免疫治疗时代。
在不同的治疗时代,伴随着晚期肾癌的药物治疗快速发展,疗效不断获得提升,一线治疗中位总生存期(mOS)达到47个月,低危患者42个月总生存期(OS)百分比达到73%,二线治疗5年生存率达到26%。
郭军教授指出,晚期肾癌整体预后获得改善得益于药物等多学科综合治疗,但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在晚期肾癌临床实践中仍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在免疫治疗风起云涌的时代,晚期肾癌一线治疗是否都需要联合免疫,二线治疗是否还有标准治疗,基因检测能否带来晚期肾癌的精准治疗等。
郭军:六年磨一剑总结发表于《癌症》杂志。
完成国内首例应用隔离肢体热灌注化疗新技术隔离肢体热灌注治疗就是将患肢血液循环和体循环隔离,进行肢体局部热灌注化疗药物的技术。
目前隔离肢体热灌注化疗是肢体黑色素瘤(局部复发和移行转移)国际公认的标准治疗手段,有效率高,安全性好。
20__年12月,郭军和他的团队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隔离肢体热灌注化疗新技术的应用,至今开展100余例,治疗效果得到患者的称赞,论文在国内20__年CSCO肿瘤年会上汇报,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恶性黑色素瘤基因变异与靶向治疗研究取得重大成果20__年初,他们组建了肾癌黑色素瘤实验室,建立黑色素瘤标本库、建立中国人恶性黑色素瘤的基因突变检测平台(c-kit、BRAF)检测,以及部分临床血样处理等工作。
经过5年多的积淀,终于厚积薄发。
20__年以来,先后在《临床肿瘤学杂志》(J Clin Oncol )、《临床癌症研究》(Clin Cancer Res )、《欧洲癌症杂志》(Eur J Cancer)发表论文6篇,总影响因子达到58.296分。
近年来,郭军和他的团队通过数年的研究使晚期肿瘤的治疗取得新进展,目前,这种研究已经应用于临床,使病人的生存率延长4倍以上。
这两项研究成果被美国权威医学网站——(肿瘤临床治疗选择:Clinical Care Option of Oncology)列为20__年全球黑色素瘤四大进展之一。
他们发现如果黑色素瘤患者是KIT基因变异,口服针对KIT的分子靶向药物,可以达到60%的有效率,远远超出了以前常规化疗8%的有效率,有效患者的生存从平均5-6个月可能延长到数年。
对于那些经过KIT抑制剂治疗获得成功后出现耐药,而再次出现肿瘤进展的患者,通过仔细分析患者耐药后的肿瘤组织,进行基因筛查和信号传导通路的检测,郭军等进一步发现了黑色素瘤KIT抑制剂耐药的重要机制,并且找到了解决这种耐药的新方法。
这两项新进展均先后发表于20__年国际权威肿瘤杂志——美国临床肿瘤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郭军教授领衔中国免疫治疗研究,最新研究数据亮相2019AACR黑色素瘤会议来源:肿瘤资讯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癌症研究协会之一。
2019年1月15日—18日,AACR黑色素瘤专题会议在美国休斯顿顺利召开,汇聚了全球各地的黑色素瘤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黑色素瘤领域最前沿的学术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
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郭军教授作为唯一受邀的亚洲学者进行大会主题发言,郭军教授深入阐述了黏膜黑色素瘤这类亚型的发病特点及临床治疗,同时分享了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
【肿瘤资讯】特别为大家详细解读郭教授团队领衔的CT-13研究的最新数据。
郭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秘书长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CSCO肾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亚洲黑色素瘤协作组主席CFDA药品注册评审专家(肿瘤组)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抗肿瘤用药专业组)郭军教授在会议现场报告一、黏膜黑色素瘤的发病特点与治疗现状黑色素瘤的常见类型(图1)包括肢端型、黏膜型、慢性日光损伤型和非慢性日光损伤型。
其中,西方国家以慢性日光损伤型(70%)和非慢性日光损伤型(24%)为主;中国的黑色素瘤亚型以肢端型(50%)和黏膜型(23%)为主。
图1 黑色素瘤的常见亚型黏膜黑色素瘤的恶性程度高,极易复发转移,预后极差,同时缺乏标准治疗。
目前的治疗手段包括达卡巴嗪、α-干扰素/白介素-2、伊马替尼和尼洛替尼等KIT抑制剂。
晚期黏膜黑色素瘤运用传统化疗治疗效果较差,对单药免疫治疗的响应率也极为有限。
因此,晚期黏膜黑色素瘤的医疗需求亟待解决。
由于单药治疗效果的不理想,如何提高治疗有效率已成为研究重点,研究学者开始尝试联合用药的策略。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抗VEGF治疗能解除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或可增强免疫治疗疗效,因此,抗VEGF治疗联合PD-1/PD-L1抗体或许能得到1+1>2的抗肿瘤效果。
医药经济报/2011年/9月/26日/第D05版本期关注——csco年会解读2011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本报记者慕欣电影《非诚勿扰2》中,演员孙红雷饰演的角色因患黑色素瘤而最终不治,一时间,大众谈黑色素瘤色变。
那么,对于基层医生而言,如何根据指南对黑色素瘤进行规范化处理呢?新版黑色素瘤指南编写组组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在2011年CSCO年会中对指南进行了介绍。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科教授郭军中国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结合国内外的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黑色素瘤诊治指南,先后发布了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08版、2009版,随后又经专家讨论,制定了《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1版》(下称《新版黑色素瘤指南》)。
国人主要病理亚型:皮肤和粘膜黑色素瘤与2009版比较,在流行病学资料方面,《新版黑色素瘤指南》指出,皮肤和粘膜黑色素瘤是中国黑色素瘤的主要病理亚型。
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原发灶厚度较厚,多数合并溃疡,分期、厚度为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不过,皮肤黑色素瘤的预后好于粘膜黑色素瘤。
根据基因特点,黑色素瘤有了新的分型,即分为肢端型、粘膜型、慢性阳光损伤型和非慢性阳光损伤型。
外科切除:病灶厚度决定安全切缘郭军指出,早期黑色素瘤一定要完整切除可疑病灶,获取准确的T分期,除颜面部等特殊部位的肿瘤可疑考虑全层凿取活检外,尽量避免局部活检或针吸活检。
如果肿瘤巨大破溃,或已经明确发生转移,可进行病灶的穿刺或切取活检。
早期黑色素瘤在活检确诊后应尽快行原发灶扩大切除术。
郭军认为,扩大切除的安全切缘是根据病理报告中的肿瘤浸润深度来决定的,病灶厚度≤1.0mm时,安全切缘为1cm;厚度在1.01~2mm时,安全切缘为1~2cm;厚度>2mm时,安全切缘为2cm。
当厚度>4mm时,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认为安全切缘为2cm是足够的。
另外,对于厚度≥1mm或有溃疡的患者推荐做前哨淋巴结活检。
中国当代医药2020年8月第27卷第24期CHINA MODERN MEDICINE Vol.27No.24August 2020·封面报道·晚期肾癌及黑色素瘤药物治疗获得快速发展———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郭军教授文图/《中国当代医药》主笔潘锋“BEST 2020第7届拜耳肿瘤高峰论坛”7月26日在线上举行,来自我国肝癌、肾癌、结直肠癌、泌尿肿瘤等领域专家学者相聚云端,解读学术前沿进展,分享临床实践经验,探索未来发展方向,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肿瘤诊疗事业发展。
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近20年我国抗肿瘤药物发展迅速,多个国产获批上市的新药填补了肾癌、肝癌、晚期结直肠癌治疗领域的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肾癌黑色素瘤内科主任郭军教授在题为《快速进展的晚期肾癌治疗中的思考》指出,近年来晚期肾癌的药物治疗快速发展,提升了治疗效果,晚期肾癌整体预后获得改善得益于药物等多学科的综合治疗,但仍有许多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日前举行的202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由郭军教授领衔开展的“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治疗晚期黏膜黑色素瘤的Ⅰb 期临床研究”(CT13研究)更新结果,成功入选2020AS⁃CO 年会口头报告,这一中国原创的黏膜黑色素瘤免疫联合疗法有效率高达50%,彰显中国学者在黑色素瘤领域不断提高的国际影响力。
一线治疗需权衡获益人群郭军教授在报告中首先回顾了肾癌药物治疗的发展历史。
1992~2005年是细胞因子治疗时代,自2006年索拉非尼开始用于肾癌治疗,2006~2016年是肾癌的靶向治疗时代,2017年后肾癌开始步入免疫治疗时代。
在不同的治疗时代,伴随着晚期肾癌的药物治疗快速发展,疗效不断获得提升,一线治疗中位总生存期(mOS)达到47个月,低危患者42个月总生存期(OS)百分比达到73%,二线治疗5年生存率达到26%。
肾癌、黑色素瘤病人的希望之光--访北京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病区郭军主任叶慧【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年(卷),期】2006(012)002【摘要】@@ 郭军:男,1966年11月出生,现任北京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病区主任,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0年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六年制本科毕业,1992年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获医学硕士学位,1999年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获免疫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肿瘤临床及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恶性肿瘤的生物免疫治疗,尤其在恶性黑色素瘤和肾癌等多种实体瘤的生物免疫治疗方面有较独特的研究并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曾获国家专利一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四等奖一项.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4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2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现所在的北京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病区,以DC-CIK等新技术为平台,取得了颇具临床应用前景的研究进展,并已在部分患者中取得了疗效.【总页数】4页(P54-57)【作者】叶慧【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惩"恶"除"黑"——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科主任郭军 [J],2.在“致命的黑痣”上盛放花朵--专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内科主任郭军教授 [J], 秦筠3.北京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科品牌指标 [J], 高杨4.晚期肾癌及黑色素瘤药物治疗获得快速发展——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郭军教授 [J], 潘锋5.中国学者在黑色素瘤领域取得多项重要研究进展——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郭军教授 [J], 潘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预见性护理措施对干扰素治疗黑色素瘤患者的影响——评《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黑色素瘤》贾莎莎;赵旭明【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24(19)9【摘要】《中国肿瘤整合诊断指南:黑色素瘤》由郭军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74201248。
本书以美国、欧洲的相关指南为参考,同时与中国患病人群的遗传特点、流行病学特点密切结合起来。
研究中更强调中国特点,还考虑到了医疗的可及性,更适合中国人群。
主要对黑色素瘤的发病原因和特点、诊断原则、外科手术原则、治疗康复等内容开展研究。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从流行病学、预防和筛查方面概述黑色素瘤;第二章分析了黑色素瘤的病理诊断与影像诊断原则;第三章研究了黑色素瘤分期;第四章研究了黑色素瘤外科手术原则,包括原发灶、前哨淋巴结活检与淋巴结清扫术;第五章研究了黑色素瘤的辅助治疗,分为传统、免疫与靶向、淋巴结辅助放疗和不同亚型的辅助治疗原则;第六章对黑色素瘤的晚期治疗方法开展研究,分为药物治疗、处理特殊病灶,以及特殊类型处理方法等;第七章,则是对黑色素瘤的康复方法开展研究。
【总页数】1页(PI0002)【作者】贾莎莎;赵旭明【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大剂量干扰素治疗期间发热的护理2.对术后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实施结构化护理的效果评价3.预见性护理措施对干扰素治疗黑色素瘤患者的影响探讨4.对应用大剂量的干扰素进行治疗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的效果探究5.个性化护理对大剂量干扰素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价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