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的人情美
- 格式:pdf
- 大小:96.24 KB
- 文档页数:1
读《社戏》,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人情。
同以江南农村为背景,《故乡》描绘了现实中农村残破、凋敝的景象,《社戏》展现的则是另一幅记忆中理想的农村画卷。
小说写的是“我”小时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社戏的情景,处处洋溢着夏天的温馨,一切让人觉得那么和谐,自然,充满生趣。
作者笔下外祖母家的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
这个偏远的海边小村,较少受世俗的浸染,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的纯朴气质,是一方“净土”。
那地方的山水令人陶醉,“我”和小朋友们夜间划船去看戏时,“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隐然可见。
不惟景色优美,这里的人情更是淳厚。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村里的人纯朴好客,小朋友们也因“我”来而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减少工作的许可,陪“我”一起掘蚯蚓,钓鱼虾,放牛,充满童真之趣。
他们一个个聪明,热情,活泼,也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才得以去看那年的社戏,夜里行船的时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回来的时候因为肚饿,大家商议一起去“偷”罗汉豆,阿发因为自己家的罗汉豆大,便让大家摘自己家的。
后来六一公公知道大家“偷”吃了他的罗汉豆,非但不生气,竟还特地送了些给“我”吃。
此外如外祖母的慈蔼,母亲的关怀,也都让人倍觉亲切。
在这临海的小村里,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人情之质朴、淳厚如那里的山水一样令人沉醉、感动。
《社戏》所描绘的,“实是作者心中理想”的故乡图景。
鲁迅很早就离开故乡,故乡给予他的,并非都是温馨的回忆,其间还有许多不幸与白眼,鲁迅对故乡,却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
那天的人那天的戏那天的情
——《社戏》评价
三年制初一八班于潇龙
《社戏》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篇小说,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描写:平桥乐土、赵庄看戏以及戏后余波。
其中,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十分成功,最突出的便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双喜聪明能干,富有同情心又有组织和领导能力,当然是孩子们的领袖。
小说对六一公公的笔墨虽少,但几笔勾勒极其准确,写出他的宽厚朴实、好客、热诚。
“我”之所以认为这一夜的戏好、豆好,是因为这一片乐土上有这么多的好人。
本文的景物描写也很有特色。
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航归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社戏,包括看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读起来令人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一笔带过,十分高明。
总的来说,这篇小说不得不令人称赞。
(386字)
指导老师:张海英。
《社戏》里乡情民风中闪现的人性美《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者在回忆对比中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给读者留下了质朴,温厚,可爱的农村小朋友的形象,农村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乐土,可以不必读书,可以钓鱼放牛,可以看社戏,作者描绘了孩子眼中的浓浓乡情。
同时,作品的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如对看社戏雇不到船时的急切和有船时的轻松两种心情,刻画的真切动人。
作品对人物的刻画,相当生动形象,展示了其个性:双喜热情、机灵,直率;阿发无私、能干;六一公公纯朴,大度,都只用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了他们各自的特征,而这些人物无不体现了农民及其子女们的淳朴。
作者用抒情的笔语写自然山水景致,诸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月色的朦胧,笛声的宛转悠扬,营造了一种恬静淡雅的夜景,给作品增添了魅力。
作品还描写了淳厚的民风,演社戏看社戏的习俗风情都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民风的描述起了陪衬作用,使作品读来饶有情趣,亲切感人。
1、保留自由纯美的人性的平桥村。
鲁迅笔下的平桥村,是一个保留自由纯美的人性典型。
作品从民间习俗入手,先写鲁镇的风情,开篇自然成趣,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再顺笔勾勒平桥村的地理位置、概貌及其特点,一个“极偏僻”“临河”的小村庄的景象便跃然纸上,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写出了小村庄人们谋生的方式,辛苦而勤劳。
“极偏僻”“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写出了小村庄的闭塞与落后,而正是由于它与外界的绝少交往,维持着几乎类似原始状态的生活方式,才使它少受了许多封建礼教的束缚,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美好的风土人情。
这,正是“我”所向往的“乐土”。
只有在这里,“我”才能“得到优待”,才能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平桥村这个典型环境完全不同于封建礼教下那种等级森严、尔虞我诈的社会环境;平桥村地处偏僻,远离社会中心,社会结构简单,远离封建礼教,远离封建教育,较少的受到黑暗现实的污染,自由纯美的人性得以较多的留存。
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
《社戏》之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节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的《社戏》,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小说通过作者童年生活的回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的风俗,《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读完小说,我们感到小说中表现出来的盎然情趣,令人也不禁回想起自己童年的生活片段。
小说中表现出的江南水乡的故土人情,有着独特的风味,江南水乡的劳动人民的淳朴厚道宽厚的品格在小说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示,在这如诗如画般的江南水乡风景中,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和善良淳朴的老人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难以忘怀,也让人憧憬。
《社戏》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性、美在情感。
一、自然美小说为我们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独特的自然风景,你看“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以为船慢。
”这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的风景画,有山有水,有香气,作者调动了神来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夜景图,这江南水乡里,有着豆麦和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有朦胧的月色,有起伏连绵的山,这山仿佛像一只奔跑着的野兽,远远的向后面跑去。
作者运用了嗅觉、视觉、触觉等多角度进行描绘,带我们走进一个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的夜景中。
再看“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先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临河而建的戏台犹如仙境一般屹立着,在这江南的水乡,一般的戏台是建筑在空地上的,在我的家乡也有很多戏台,大都建在村子中的空地上,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是一个江南水乡,依河而建的建筑特别多,戏台也自然依河而建,在月夜中,划着乌蓬船,站着船沿上即可看戏,夜空中有着朦胧的月光,听着婉转悠扬的歌声,让人沉醉在这水乡的月色中、沉醉在这水乡特有的社戏中。
浅谈《社戏》中的风俗人情美-记叙文1600字相关作文鲁迅似乎对民俗文化情有独钟,他的作品里介绍了许多民间习俗,比如《朝花夕拾》中迎神赛会、满月酒、新年吃福橘等等。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鲁迅先生的另一篇佳作——《社戏》,品味一下其中都展示了哪些传统文化习俗。
一、习俗文化“消夏”在我们口语中不常见,许多学生不甚了解。
消夏一词,一说“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又一说“用消遣的方式过夏天”。
那“消夏”到底有何意义呢?《社戏》一文中的注释是这么说的——“消夏”是避暑的意思。
文中提到鲁镇的平桥村是一个离海不远的且临河的小村庄,可见这里夏季比较凉爽,适合避暑。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儿’了”,不知道对别人来说怎样,但对小主人公来说是既可以避暑又可以消遣。
“归省”一词出自唐·朱庆余《送张景宜下第东归〉诗“归省值花时,闲吟落第诗”,意为回家探望父母。
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说省亲,那“归省”是不是就是“省亲”?“省亲”出自《新唐书·卓行传·阳城》“凡学者,所以学为忠与孝也。
诸生有久不省亲者乎”,有“归家探望父母或其他尊亲的礼俗”的意思,故“归省”与“省亲”两者并无大差异,“省亲”又可称作“归省”。
“行辈”又是什么习俗呢?行辈是中国特有的表示家族纵横关系的方式。
行,是家族中兄弟长幼次序,表示同辈的横向关系,古人用伯仲叔季顺序为排行,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辈,指的是辈分,即同一家族中的代次,表示家族各代的纵向关系,辈分不分年龄,如《社戏》中说“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是同姓,是本家。
”但那时的我们不用像传统中晚辈必须遵守尊卑礼节,相反而说比较自由,无拘无束,所以文中说“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春赛”即春天举行的赛会,文中“社戏”即春赛的一部分活动。
《社戏》之自然美、人性美、感情美节选自鲁迅小说集《呼喊》的《社戏》,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小说经过作者童年生活的回忆,为我们显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的风俗,《社戏》经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述,显现了“我”的一段天真绚丽、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朴素、和蔼、友善、无私的美好道德。
读完小说,我们感觉小说中表现出来的盎然情味,令人也不由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生活片段。
小说中表现出的江南水乡的故土人情,有着独到的风味,江南水乡的劳动人民的朴素老实宽厚的品行在小说中获得了尽兴的显现,在这如诗如画般的江南水乡景色中,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和和蔼朴素的老人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难以忘却,也让人向往。
《社戏》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性、美在感情。
一、自然美小说为我们显现了江南水乡的独到的自然景色,你看“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幽香,夹杂在水气中迎面的吹来;月色便模糊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忧如是积极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认为船慢。
”这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景色画,有山有水,有香气,作者调动了神来之笔,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夜景图,这江南水乡里,有着豆麦和水草所发散出来的幽香,有模糊的月色,有起伏绵延的山,这山忧如像一只奔跑着的野兽,远远的向后边跑去。
作者运用了嗅觉、视觉、触觉等多角度进行描述,带我们走进一个景色如画的江南水乡的夜景中。
再看“最惹眼的是矗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怀疑画上见过的先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临河而建的戏台好像仙境一般矗立着,在这江南的水乡,一般的戏台是建筑在空地上的,在我的家乡也有好多戏台,多半建在农村中的空地上,鲁迅先生的故土绍兴是一个江南水乡,依河而建的建筑特别多,戏台也自然依河而建,在月夜中,划着乌蓬船,站着船沿上即可看戏,夜空中有着模糊的月光,听着委婉婉转的歌声,让人陶醉在这水乡的月色中、陶醉在这水乡独有的社戏中。
《社戏》中的四种美《社戏》以其四美(景色美、人性美、情感美、故乡美),而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生命的活力与人间挚爱的感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新《社戏》中的四种美,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景色美。
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调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
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远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浪花里蹿”,化静为动,无不给人以生动鲜活、美好的向往。
(2)人性美。
作者以细腻的笔调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如:双喜的`胆大心细,聪明伶俐,比如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计上心来,解决大船的问题,并且“打包票”保证“我”的安全,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因为他像个小领袖,敢于负责。
阿发的纯洁无私,比如午夜归航时,阿发以“我们的(豆)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
一群小伙伴的友爱热情,比如“我是远客”,他们得到父母许可,“伴我来游戏”;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较大的聚在船尾,因为他们聪明活泼,比如对付细心的八公公,他们议论之后,想出要八公公归还枯柏树,当面叫他“八癞子”的办法,因为他们很能干,比如他们驾船技术高超,水性很好。
六一公公的淳朴厚道,热情好客,比如,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轻加责备,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是“应该的”。
亲自送豆给“我”吃,“我”夸他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来”。
无论是伙伴的无私、热忱、善良、周到,还是那偷豆的慧点,对付八公公的幼稚,或是飞快地划船,无不体现着人的率真、自由与活力,热情无私,天真纯朴的天性。
《社戏》评论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乡土美文,题目虽是《社戏》,但鲁迅并非要表现社戏如何,而是以"社戏"为线索,回忆了美好的童年往事, 讲述了鲁迅童年在家乡的趣事和家乡的民俗风情,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孩子的形象,赞美农民和农家子弟的淳朴热情、善良友爱和天真无私的品格,表达对美好自由生活的怀念。
社戏与罗汉豆未必真好,真好的是那山那水,那里的人们和那份轻松和淳厚的人情。
《社戏》中所描写生活正是儿时鲁迅在外祖母家生活再现。
小说以平易深情的笔调展现了儿童眼中的世态人情,表现了这个小小渔村的自然古朴,人情醇厚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小伙伴们带着小客人“迅哥”尽情享受着乡间生活的乐趣:掘蚯蚓来钓虾,而“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一同去放牛,善意地嘲笑着我的胆怯;在月色朦胧、豆麦蕴藻之香弥漫的夜里乘着白篷船去看社戏;煮罗汉豆作宵夜。
小说全篇归结起来突出一个“美”。
清新的风景美、淳厚的人情美、曲折的叙事美、活泼的语言美。
(一)、清新的风景美。
鲁迅用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灵秀。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
特别精彩的是月夜行船。
小说综合运用了视觉(月色朦胧,连山起伏)、嗅觉(夹杂着水气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出来的清香)、听觉(横笛宛转、悠扬),穿插着新奇贴切的比喻(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几个动词的准确运用(“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的“跑”照应本段的“飞”,表现了船行之快,“踊跃的铁的兽脊”的“踊跃”给人以强烈的动态),再配合着人物心情的直接抒发(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更使这一段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增添了文章的迷人色彩。
2010.06文学教育
《社戏》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说写了三次看社戏的过程,而第三次赵庄看戏则是小说的重点。
通过与前两次看戏的对比,我们看到平桥村这个虽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却有着醇厚的乡情,真真的友情,浓浓的山水情,厚厚的母子情。
平桥村———外祖母的家乡,是“我”儿时的乐土:那是一个离海边不远的极偏僻的临河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户人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间很小的杂货店。
正是这些种田打鱼人以及他们的后代给了“我”无限的乐趣。
这里是一个优美、恬静、清新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我”听到的是悠扬、宛转的笛声,见到的是碧绿的豆麦田、起伏的群山、朦胧的月色,“我”在这里的人间好戏中体验到了少有的人间真情。
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了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偏僻农村醇厚的乡情可见一斑。
因为有了远客,小朋友都从父母那里得到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和“我”一同玩的小朋友,真心待“我”,与“我”和睦相处。
一同钓到的虾,全归我吃,一同放牛,看戏。
农家少年,无论长幼尊卑,一律平等,个个天真活泼、聪明勇敢、精神抖擞、朝气蓬勃。
这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平等相待。
在平桥村,“我”最大的愿望是去看戏,当“我”无船不能看戏时,心里十分懊丧,这对于别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值得同情的大事,但双喜、阿发等小朋友却深表同情和叹息。
双喜为了使“我”能看上戏,敢冒风险,写保
票。
这里小朋友急“我”所急,想“我”所想,而一旦得到应允,便立刻高兴无比。
双喜和小朋友不顾劳累和路远陪“我”再一次去赵庄。
月夜行船去看戏本身就是一出感人的人间真戏,“架起两支撸,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流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这一幅幅充满浓浓山水情意的水墨画,不正是一出出引人的人间好戏?当“我”看戏有些疲倦时,桂生便去买豆浆,没有买到,又主动给“我”舀水;当我看戏不耐烦时,其他小朋友也显出不耐烦、扫兴的样子,有的竟打起呵欠来,经双喜提议返回了。
在归航中,当大家饿了要偷罗汉豆时,这种人情得到了突出的表现:阿发为了招待“我”
,只因为他家的豆大,就偷他家的,没有一点自私的考虑,与其说是偷豆,还不如说是摘豆。
阿发的一个动作两句话,便在我们面前树起一个熠熠闪光、活泼可爱、天真无私的农家少年的形象。
其实这夜的戏并不过瘾,过瘾的则是小伙伴淳朴的人情。
他们热情帮助别人、纯洁无私的
美好心灵,突出地表现在了小朋
友的世界里,这不正是最美的人间好戏吗?
人情之美也精彩地表现在六一公公的身上。
当“六一公公”发现豆被偷以后,不是骂豆被偷,只是责怪“不肯好好摘,踏坏了不少”。
但孩子们十分坦然:“是的。
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这里不但没有因偷豆而惭愧的感觉,相反,倒是像看得起他的意思,连钓虾的注意力都没有转移,可见其无所谓了。
他们偷
得坦然,偷得愉快,偷得好玩,偷得不像偷。
这个“六一公公”竟然因“我”觉得豆子好吃,“非常感激起来”。
这是何等淳朴的人情。
最为突出的是,这个“六一公公”,还竟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事后还亲自送来一大碗煮熟的罗汉豆。
这语言、动作可真把农村的人情诗意地发挥到了极致。
小说里还流露着那厚厚的母子情。
看戏走的时候,母亲嘱咐要小心;回来时,发现“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
读到这里,不能不使我们对着这位母亲肃然起敬。
母亲的情怀啊,半夜三更,站在桥头,盼望儿子的归来,见得儿子平安归来,那生气也是转瞬即逝,转气为喜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不正是人间最伟大,最永恒的母爱吗?
平桥村,——
—“我”儿时的乐土,是她给了我无限的乐趣,使“我”在这里的人间好戏中,感受到了淳朴厚重的乡情,体会到了和谐、平等、友爱、互助的人间真情。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
张耀东,男,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社戏》的人情美
张耀东
鉴赏者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