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阁_四库全书_简介及其得失举例
- 格式:pdf
- 大小:2.63 MB
- 文档页数:6
四库全书》与文渊阁乾隆帝将编纂《四库全书》与翻译满文《大藏经》等同,视为其六旬后办的两件大事,并在其御制《清文翻译全藏经序》中不无得意地说:“……若夫订四库全书,及以国语译汉全藏经二事,胥举于癸巳年六旬之后,既而悔之,恐难观其成,越十余载而全书成,兹未逮二十载而所译汉全藏经又毕蒇。
” 《四库全书》的开馆修纂滥觞于《永乐大典》的辑佚。
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正月初四日乾隆帝下诏曰:“今内府藏书,插架不为不富。
然古今来著作之丰,无虑数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宜及时收集,汇送京师,以彰千古同文之盛。
其令直省督抚会同学政等,通饬所属,加意购访……庶几副在石渠,用储乙览。
”督促访书的诏令甫一发布,安徽学政朱筠在当年隆冬之际即提出了搜访校录书籍的四点条陈:第一,“旧本钞本,尤当急搜也”;第二,“中秘书籍,当标举现有者以补其余也” ,特别强调“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内多古书,请开馆校辑”;第三,“著录校雠,当并重也”;第四,“金石之刻、图谱之学,在所必录也”。
乾隆帝十分欣赏朱筠的奏章,命朝中重臣妥议奏陈,阐发观点。
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于敏中赞襄圣谋,力挺朱筠,搜书集典的意见终占上风,并以朱筠的四点条陈为基础拟定了详尽的实行办法。
朱筠的建言以及军机大臣草拟的措施不仅适应了乾隆帝在全国大规模搜访书籍的宏大设想,而且也顺应了乾隆帝“稽古右文”的思想追求。
次年二月,乾隆帝派军机大臣为总裁官,开馆校勘《永乐大典》,并命以《图书集成》与《永乐大典》“互为校?”,“择其醇备者付梓流传,余亦录存汇辑,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统按经史子集编定目录,命为《四库全书》,俾古今图籍荟萃无遗,永昭艺林盛轨。
”未几,四库全书馆在翰林院内宣告成立,修书工程遂肇始。
依清代定例,凡由朝廷纂修内容宏富的书籍,都要开馆设官,集中人力专门从事,修书馆分隶不同的中央衙门。
然而,四库全书馆并不属于某一衙门,而由朝廷直接掌控,足见乾隆帝对其的重视非比寻常。
《文渊阁四库全书》中文名: 文渊阁四库全书原名: Complete Library in Four Branches of Literature 版本: 文本数据光盘发行时间: 1999年地区: 大陆,香港语言: 繁体中文简介:全文检索版很古老的资源就是没有在VeryCD上看到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简称「全文版」,包含四百七十多万叶原书页的原文图像,逾七亿汉字的全文检索。
「全文版」提供快速的字词、书名、篇目、著者或综合条件检索,只需输入查询字串,即可快捷地从书页中检索结果,而书页亦提供「全文文本」与「原文图像」两个阅读介面供对照,以便查证资料。
用户亦可复制原文图像及文本,或在原文内容页上撰写个人笔记及添加标点,另「全文版」同时提供列印功能,检索结果、内容页及笔记均可随时打印。
「全文版」备有多项辅助工具,例如《四库大辞典》、《中华古汉语字典》、古今纪年换算、干支/公元年换算及八卦.六十四卦表等转换工具,有助研究工作。
为了针对不同用户需要,本版本分“单机版”及“网络版”,后者供多位授权用户同时使用。
光盘数量:182张(单机版)163张原文图像数据光盘 [Image Disc]张总目及简明目录光盘1张考证光盘16张全文文本数据光盘 [Data Disc]1张程式光盘 [Program Disc]文本书页内的单字均连结联机字典《中华古汉语字典》,让用户随时查找字及发音。
每套产品另附:产品使用协议书用户证书使用手册及安装指引参考定价:HK$85,000 /US$11,050 (网络版价格另议)「全文版」系统要求若要「全文版」程式运作正常,请於一部符合下列最低配置的个人电脑上安装程式。
最低配置1. Pentium® 166 的中央处理器(CPU)2. 64MB 随机存取记忆体(RAM)3. 230MB 的可用硬盘空间(Free hard disk space) 及安装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5.0 或以上硬盘空间(完全的数据安装需110GB) (参阅a)4. 800 X 600 解像度及32768(15 位元)色彩或以上的显示卡(Display Card)5. 滑鼠(Mouse)6. 16 位元音效卡(Sound Card)7. 扬声器(Speaker)8. 光盘驱动器(CD-ROM Drive)9. 适用於Windows® 98, Windows® 2000, Windows® NT或Windows® XP 的操作环境(参阅a.提供的硬盘空间并不包括完全的数据安装(「原文图像」、「全文文本」及「索引」),完全的数据安装需要110GB 的硬盘空间b.本软件适用於Windows® 98 、Windows® NT4.0 或以上英文版、中文简体版、中文繁体版、日文版及韩文版。
・史苑杂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管子补注》考略郭 丽 根据《纂修四库全书档案》①,《四库全书》在纂修过程中,曾将一些“悖逆”、“违碍”的书籍,或全部销毁,或部分“删改抽撤”。
然对于一般古籍,四库馆臣还是经过了认真的校正。
当时的四库馆臣如纪昀、戴震、邵晋涵、王念孙等都是著名学者,为《四库全书》做出了很大贡献。
四库馆臣缮写《四库全书》各本时,对底本修订,许多四库本校底本为优,已经为研究所证实。
如《〈四库全书〉本〈明史〉发覆》一文,全面对比四库本《明史》和通行本,证明四库本文字上有润色,内容有补充,更为完备②;《四库底本新发现》的作者,目验各种四库底本,证明《四库全书》在抄写前审核工作极为细致③;《国家图书馆所藏〈四库全书总目〉稿本述略》证明,四库馆臣修订底本时作了“累累批改”④。
《四库全书》补充各本资料,其文献和史料价值得到重视,相关论著还有很多⑤。
因为四库馆臣校勘古籍,与通常的校勘学家在指导思想与方法上有很大不同。
一般的校勘学家多选定一个底本(往往是宋本或较早的本子),校各本异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恢复底本的原貌。
若不能恢复底本的原貌,则仅罗列各本异同,所下断语坚持有版本根据,并辅以大量的证据。
校勘学家校定的古籍,固然精良,但阅读起来往往有很大的障碍。
四库馆臣校书则与之相反,若有版本依据,自然会精心采择。
若无版本依据,往往会用本校、他校和理校的方法,扫除阅读的障碍⑥。
笔者作《管子》版本研究时,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管子补注》和底本作了比对,发现四库本补充内容,校订文字,版本亦较底本为优,使四库本《管子补注》成为比较完备的版本⑦。
《四库全书》本《管子补注》,以编修励守谦家藏本为底本,《四库采进书目》曰“《管子》,二十四卷,管仲著,六本”。
郭沫若《管子集校》云,明刻刘绩《管子补注》尚有一明抄本,藏于国家图书馆,盖出于刘绩《管子补注》刻本,对“原刻错误处时有改正”⑧,但不是四库本《管子补注》的底本。
根据《钦定四库全书考证》卷四十九,《四库全书》中《管子补注》所据底本为刊本,这符合《四库全书》在选用底本时,多用刊本的原则。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收书最多、篇幅最大的一部丛书。
共收书3470种,79018卷,每部书装订成36300册,7部抄本连同正本共8部,合计290400册,再加上《四库全书荟要》2部,22502册,共312902册。
仅从数字上即可见工程之庞大。
乾隆编纂此书的念头,主要是由当朝进士周永年提议编辑《儒藏》,以与《大藏经》和《道藏》鼎足而三,以及朱筠奏请校办《永乐大典》而引起的。
其实自乾隆六年1741年正月4日始,他即不断有向民间征书之谕,后来乾隆决心编纂《四库全书》,并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2月成立了四库全书馆,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修成全书,历时15年之久。
在馆内先后任职的有360多人,彭元瑞、陆锡熊、戴震、王念孙、纪昀、翁方纲、梁国治、孙士毅、姚鼐、朱筠、任大椿、邵晋涵等一代大师都被罗致馆内,四库馆设正总裁官、副总裁官、总阅官、总纂官、总校官等,连同一般抄写人员,共有4500多人。
乾隆下大力气要编成此书的目的自然是要维护清朝的思想统治。
乾隆打着弘扬古代文化的旗号,广泛征集天下遗书,谕令各省督抚操办,并采取一些奖励措施:如进书500种以上,奖《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百种以上,奖《佩文韵府》一部;进书中如有精醇之作,皇帝亲为评咏,题识简端,交书馆抄后尽先发还;私人进书百种以上者,其姓名载于各书提要之末,并明确各书用过之后必定归还。
对征集来的历代遗书分三种情况处理:1、对直接反映抗清思想的书籍一律销毁;2、对拒不降清或触犯清朝政治的作品及黄色狎邪书籍,一律禁止流通;3、对主要内容尚可、个别段落字句有碍满族尊严的书籍,实行删改。
所以有人说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是“寓禁于征”。
《四库全书》对于继承保存文化有很大功劳,很多典籍原本散失,赖《四库全书》得以保存,但在编纂过程中,大量删改禁毁图书,又破坏了文化,故后人有“功魁祸首”的评价。
《四库全书》以内容按经史子集分类,意即四部中的书籍毕集于该书之中。
文澜阁《四库全书》传奇断桥、白堤、孤山,是杭州西湖最受游人欢迎的去处。
只是很多人不知道,隐身于其中的,还有一套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1772年,乾隆皇帝下了一道旨令,要求辑佚库书、广征遗书,开启了编撰《四库全书》的按钮。
十多年后书成,分送全国七阁保藏,其中一阁就是西湖畔的文澜阁。
《四库全书》共36000多册,因分经、史、子、集,故名四库,基本囊括乾隆中期以前中国历代主要典籍,总字数近8亿,远远超过了《永乐大典》的3.7亿字。
8亿字什么概念?一个人从一出生开始读,每天三万字,也要读到七十多岁。
这部集大成之作,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且来一探究竟。
《钦定四库全书》书影一众所周知,丛书编抄耗资巨大。
征书、整理、抄写、校订每一个环节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汇聚天下能人志士来修典,既是彰显文治、招揽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实力的秀场。
乾隆下了大决心。
从征书开始,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
“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
“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
当时,激赏之下,民间积极响应,七年时间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高居榜首;浙江进书4600种,位列榜眼,两地总计约占总进书数的80%,足见江南文化之鼎盛。
乾隆任命纪昀(晓岚)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先后选拔了3826人担任抄写工作,并规定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人一天工钱2.5钱白银。
8亿字的《四库全书》共抄写七部,56亿字花140万两白银。
七部《四库全书》分藏南北七阁,史称“北四阁”和“南三阁”。
“北四阁”,即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
四阁命名将浩瀚的文化典籍喻作江河之水,水由“源”出,汇合成“渊”,再由“津”“溯”流而上。
四库全书清乾隆1772年开始编纂,经十年编成。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
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
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
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
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
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
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
“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
“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
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
第二步是整理图书。
乾隆皇帝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
抗战时期文澜阁《四库全书》迁转史料的搜集整理及其价值作者:高远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21年第04期摘要:抗战时期文澜阁《四库全书》避寇西迁,为中国图书史与图书馆史上一段重要历史,更是中华民族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实物证据之一,对其后西南诸省市的文化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囿于史料分散各地及重视不够,致使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未能深刻挖掘。
文澜阁库书迁转史料属于抗战文献,至少应包括档案专卷、个人日记信札、时文报道、口述历史回忆录、遗留实物及史迹文物等,尤其是秘藏贵阳的档案史料。
搜集、整理和出版、研究文澜阁库书迁转史料,具有学术意义,可为今后四库学开拓重要方向,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不仅可以揭露侵略者对中华典籍和传统文化抢掠破坏的历史罪行,还可以呈现抗战时期各界人士守护文脉、保护文化遗产的壮举,对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及促进中华典籍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四库全书》文澜阁迁转文物抗战中图分类号:G256;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1)04-56-66清修《四库全书》分藏于“内廷四阁”与“江浙三阁”之中,江浙三阁库书向普通士子开放,可视为我国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圣谕公共图书馆”1。
在现存之阁书中,文澜阁《四库全书》更具其特殊价值,历经三次补抄,见证了跌宕起伏的散书、补书、配书之壮阔历史;尤其是抗战期间,避寇西迁,辗转数省,成为炮火连天中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经典案例;迄及晚近,此书已成为浙江士人文化精神、集体记忆之象征物,已成为整个《四库全书》作为世界记忆遗产之重要部分2。
目前学界关于抗战时期文澜阁《四库全书》迁转的研究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对基本史实(背景、路线、途经各地、参与人物、意义)的叙述,如顾志兴《文澜阁四库全书史》一书第五章“民国时期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补抄和抗战中的西迁”,就有论述书迁西南史实3。
徐永明《文澜阁〈四库全书〉搬迁述略》一文,将文澜阁库书所历十二次搬迁之经过予以列示,含有避寇远徙于黔、渝史事4。
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皇極經世書.邵雍撰* 觀物篇五十一物之大者無若天地,然而亦有所盡也。
天之大,陰陽盡之矣;地之大,剛柔盡之矣。
陰陽盡而四時成焉,剛柔盡而四維成焉。
夫四時四維者,天地至大之謂也,凡言大者,無得而過之也。
亦未始以大為自得,故能成其大,豈不謂至偉至偉者歟?天生於動者也,地生於靜者也,一動一靜交,而天地之道盡之矣。
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一陰一陽交而天之用盡之矣;靜之始則柔生焉,靜之極則剛生焉,一柔一剛交而地之用盡之矣。
動之大者謂之太陽,動之小者謂之少陽;靜之大者謂之太陰,靜之小者謂之少陰。
太陽為日,太陰為月,少陽為星,少陰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體盡之矣。
靜之大者謂之太柔,靜之小者謂之少柔;動之大者謂之太剛,動之小者謂之少剛。
太柔為水,太剛為火,少柔為土,少剛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體盡之矣;日為暑,月為寒,星為晝,辰為夜,暑寒晝夜交而天之變盡之矣。
水為雨,火為風,土為露,石為雷,雨風露雷交而地之化盡之矣;暑變物之性,寒變物之情,晝變物之形,夜變物之體,性情形體交而動植之感盡之矣;雨化物之走,風化物之飛,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飛草木交而動植之應盡之矣。
走感暑而變者,性之走也,感寒而變者,情之走也,感晝而變者,形之走也,感夜而變者,體之走也。
飛感暑而變者,性之飛也,感寒而變者,情之飛也,感晝而變者,形之飛也,感夜而變者,體之飛也。
草感暑而變者,性之草也,感寒而變者,情之草也,感晝而變者,形之草也,感夜而變者,體之草也。
木感暑而變者,性之木也,感寒而變者,情之木也,感晝而變者,形之木也,感夜而變者,體之木也。
性應雨而化者,走之性也,應風而化者,飛之性也,應露而化者,草之性也,應雷而化者,木之性也。
情應雨而化者,走之情也,應風而化者,飛之情也,應露而化者,草之情也,應雷而化者,木之情也。
形應雨而化者,走之行也,應風而化者,飛之行也,應露而化者,草之行也,應雷而化者,木之行也。
體應雨而化者,走之體也,應風而化者,飛之體也,應露而化者,草之體也,應雷而化者,木之體也,性之走善色,情之走善聲,形之走善氣,體之走善味。
文宗阁与四库全书一、文宗阁总体简介我们知道《四库全书》总共收藏在七处藏书楼,即廷四阁(又称北四阁)和江南三阁.廷四阁包括:文渊阁乾隆四十年(1775)建,位于北京紫禁城内。
第一部《四库全书》写成后就藏在这里。
文源阁乾隆四十年(1775)建,在北京西郊圆明园内。
文津阁乾隆四十年(1775)建,在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文溯阁乾隆四十七年(1782)建,在今辽宁省沈阳市故宫之西。
江南三阁包括:原在镇江金山寺文宗阁。
文澜阁乾隆四十九年(1784)就杭州孤山圣因寺藏书堂改建。
文汇阁乾隆四十五年(1780)建,原在江苏扬州市大观堂。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皇家藏书楼之一的文宗阁,创建于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曾收藏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和手写本《四库全书》等经典古籍书。
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存世不到75年,文宗阁的格局仿照了宁波天一阁的建筑模式,继承了宁波天一阁“天一生水”的设计理念。
古代藏书是非常困难的,既怕兵荒马乱、天灾人祸,又担心发生火灾,如果是偷盗,那还只是局部的损失,而发生火灾,则是藏书楼的灭顶之灾。
古书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天一阁的涉及取“以水克火”之义。
天一阁的结构为两层六间,楼下六间,楼上无分间壁,是一个完整的大统间,以合“天一地六”的意思。
乾隆听说天一阁的涉及后,命杭州织造曹寅详细考察,看过考察报告后规定从那以后,管家藏书楼都要按这个模式修建。
这里有一张《两淮盐法志》中找到了文宗阁实景写真图。
复建:2009年11月启动,2010年3月动工,2011年11月建成。
总建筑面积1286㎡,其中,主体藏书楼673㎡,御座房76.2㎡,门厅68.25㎡,廊、亭总面积468.55㎡,仿照天一阁,建筑坐北朝南,为古典四合院形式,藏书楼平面面宽六间、进深五间,楼的式样是硬山顶重楼式,二层中有一夹层,实际上有三层楼。
二、文宗阁名字由来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共同特征:1、字数一样三个字;2、首字均为“文”;3、除了文宗阁,其余阁名中间一个字均有“水”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