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3
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事件一、二级预防的利弊张石革【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年(卷),期】2013(013)001【总页数】4页(P1-4)【作者】张石革【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药剂科,北京100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2远在19世纪末,民间曾应用柳树汁中的水杨酸以退热;后由费利克斯·霍夫曼和阿图尔·艾兴格林确定合成路线,直至1999年3月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由德国拜耳公司研制而注册、上市,并成为“世纪之药”。
阿司匹林可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路径及代谢物的作用而产生解热镇痛作用,20世纪70年代,由于发现其具有抗血小板作用,通过抑制环氧酶而抗血小板、抗血管内膜过氧化和抗血栓形成,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成为抗血小板激活、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一、二级预防用药。
1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评价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业绩昭著,已被多项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所确立,其可使任何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1/4、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1/3、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下降1/6、心绞痛发作率下降1/20。
目前已有6个随机对照试验(RCT)(BMD、HOT、PPP、PHS、TPT 和 WHS)对总计 98000例心血管高危因素者在无心血管疾病史(CVD)患者中的作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阿司匹林能使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下降15%、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总体降低23%[1]。
英国对13356例行外科手术者(髋关节骨折、膝关节置换术、矫形术)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1或安慰剂预防静脉血栓事件(深部静脉、肺栓塞),连续2 a,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可使静脉血栓相关危险减少36%(P=0.003),2组年再发率分别为6.6%和 11.2%(HR=0.58,95%CI=0.36 ~0.93)[2]。
迄今,包括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指南(2011年版)、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和美国脑卒中协会(ASA)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年版)、中国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2011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的国内、外新指南,均对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方面的作用予以充分的肯定与全面推荐[3]。
规范使用阿司匹林防治心脑血管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近年来心脑病发病率越来越高,我院神经内科、心血管科两个病区的病人持续增长,每年死于脑卒中、心肌梗死的患者明显诊断,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病,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
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议心血管疾病(CVD)十年风险≥10%的50岁~69岁非出血高危人群应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来预防CVD。
一级预防不再区分性别,只要符合条件,无论男女都建议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疾病。
这些人群是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出血风险无增加,愿意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至少10年且预期寿命大于10年者均应该开始服用阿司匹林。
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与性别、血脂、血压、是否吸烟等有关。
如果是男性,吸烟且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那么心血管病风险就会很高。
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需要兼顾获益与风险。
剂量过大会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而合理的剂量和剂型可减少不良反应。
建议大家小剂量服用,每日75mg~100mg,肠溶片可以减少胃肠刺激。
应该早晨还是晚上服用阿司匹林,目前有不同说法,阿司匹林对于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
虽然该药的血浆半衰期只有15分钟~20分钟,但其抗血小板作用却可以持续7天~10天。
从此角度来讲,每天任何时间服用阿司匹林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此前有研究认为晚上服用阿司匹林可能更好,主要是因为新生血小板的活化多在晚上,而聚集明显时多在夜间。
其实,大家不必纠结早晨服药还是晚上服药,重要的是能坚持每天服药。
肠溶剂型的阿司匹林应该在餐前空腹服用。
在该药的设计方面,其肠衣在强酸性环境中是不崩解的。
空腹状态下,胃内的pH值约为1~2,是一个强酸环境。
而十二指肠内的pH值>7。
精确肠溶的阿司匹林在此环境下方能崩解,故不会对胃黏膜产生直接的刺激与损伤作用。
若餐后服用,某些食物可以改变胃内的酸碱环境,可能会导致药物在胃内崩解,从而增加胃部不良反应的风险。
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综述作者:郭春志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03期摘要:阿司匹林是经典的非甾体解热镇痛药,最初只作为解热止痛剂使用。
现今其被临床广泛应用为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一级预防)和改善疾病发生后的预后和复发(二级预防)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急性期的治疗的一线药物,本文就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现状做一综述。
关键词:阿司匹林,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图分类号】R97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最初仅作为解热镇痛药,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长久的临床实践证明,其药理作用除了解热镇痛抗风湿以外,还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且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今临床上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多年来临床试验已提供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应用阿司匹林可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1/4,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1/3,血管性死亡减少1/6。
本文就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现状做一综述。
1、作用机制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基础,可引起心肌梗死、脑卒中、心绞痛等。
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核心步骤,而阿司匹林具有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因而能够防止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从而起到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作用。
血栓素A2(TXA2)是活化血小板,促使血小板聚集产生血栓的主要物质,而阿司匹林通过与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结合,致使TAX2合成减少,产生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影响血栓的形成,有效地预防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由于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是不可逆的,且作用时间较长,因此只需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就可以预防血栓的发生。
阿司匹林的推荐剂量为75mg~150mg/d。
2、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作用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采取的措施。
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是指对于从未发生过心脑血管栓塞事件的人群,采用各种措施防止首次血管事件的发生。
您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吗?——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六)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但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地位目前存在争议。
那么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应不应该应用阿司匹林预防血管疾病呢?这也是不少患者经常咨询的一个问题。
首先“中国专家共识”指出:所有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前均应仔细权衡获益—出血风险比。
强调只在10年冠心病风险≥10%并且没有禁忌证的人群才考虑选用阿司匹林。
具体建议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天作为以下人群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措施: (1) 糖尿病患者40岁以上,或30岁以上伴有1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白蛋白尿。
(2) 高血压且血压控制到150/90 mmHg以下,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年龄>50岁;②有靶器官损害;③糖尿病。
(3)未来10年心脑血管事件危险>10%的患者。
(有关风险测定在下面附表列出。
)(4)合并下述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①血脂异常;②吸烟;③肥胖;④>50岁;⑤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30岁以下人群缺乏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的证据,故不推荐使用。
80岁以上老人获益增加,但胃肠道出血风险也明显增高,应仔细权衡获益一风险比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决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
胃肠道出血高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建议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和雷贝拉唑等),或H2受体拮抗剂(常用的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溃疡病活动期或幽门螺杆菌阳性者,治愈溃疡病且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应用阿司匹林。
对阿司匹林过敏且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者(除外胃肠道疾病),如有应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指征,建议氯吡格雷75 mg/天口服替代。
附件:涉及到危险度评估的因素有:年龄、血压、血脂、吸烟、糖尿病、体重指数【有关体重指数我曾在前面博文中说明过:计算公式:体重指数= 体重(公斤)/身高的平方(米)】,您可以自己计算一下,将每项得分相加,总分在第三步表中查对,看看自己10年危险是多少。
冠心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服药依从性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摘要】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服药依从性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探讨自我效能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为冠心病二级预防患者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和冠心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服药依从性评价表调查疗养院疗养员254例,采用相关分析探讨服药依从性与坚持服药自我效能的相关性。
结果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阿司匹林服药依从者112例(44.1%),不依从者142例(55.9%);依从组自我效能得分(3.38±0.55)分,不依从组自我效能得分(2.74±0.76)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坚持服药自我效能越高,服药依从性越好。
结论自我效能是冠心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服药依从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设计和实施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措施时把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作为冠心病二级预防患者管理的关键。
【关键词】冠心病;二级预防;自我效能;服药依从性作为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抗栓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明:阿司匹林对于心脑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冠心病中高危人群)具有明显的疗效和极高的临床价值。
许多因素可影响二级预防的效果,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是其中常见而且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们对冠心病二级预防患者阿司匹林的服药依从性以及自我效能进行了调查,并分析自我效能对阿司匹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我们通过对2007-06—2008-09疗养期间疗养员病史进行筛选,选取其中既往确诊冠心病的、目前在服用阿司匹林或既往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262例,对这部分需要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1]的疗养员进行阿司匹林服药的依从性以及自我效能的调查。
1.2调查方法利用事先拟定好的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医生、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患者人口资料问卷,第二部分阿司匹林服药的依从性调查表,第三部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冠心病二级预防之药物预防引言概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二级预防,以降低再次发作的风险。
药物预防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冠心病二级预防中常用的药物预防措施。
一、抗血小板药物预防1.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冠心病二级预防中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的会萃和血栓形成,减少血管阻塞的风险。
患者通常每天口服75-325毫克的阿司匹林,但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1.2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另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与阿司匹林可以联合使用以增强预防效果。
氯吡格雷通过阻断ADP受体,抑制血小板会萃,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患者通常口服75毫克的氯吡格雷,但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
1.3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联合应用对于高风险的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联合应用时,通常使用氯吡格雷75毫克和阿司匹林75-100毫克,但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
二、血脂调节药物预防2.1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冠心病二级预防中常用的血脂调节药物。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
患者通常根据具体情况口服适当剂量的他汀类药物。
2.2 胆酸螯合剂胆酸螯合剂是另一种常用的血脂调节药物,可以通过与胆汁酸结合,促进胆汁酸的排泄,从而降低胆固醇水平。
常用的胆酸螯合剂有考来烯胺、奈韦拉贝等。
患者通常根据具体情况口服适当剂量的胆酸螯合剂。
2.3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是一类可以抑制肠道胆固醇吸收的药物,如依折麦布。
它们通过抑制肠道中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患者通常根据具体情况口服适当剂量的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三、抗血压药物预防3.1 ACE抑制剂ACE抑制剂是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之一,也可以用于冠心病二级预防。
合理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病郑秋甫【期刊名称】《中华保健医学杂志》【年(卷),期】2006(008)002【摘要】阿司匹林最早用于镇痛,1945年Singer首先发现阿司匹林能影响凝血过程,至20世纪80年代,充分的证据证明它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中起重要作用。
目前阿司匹林已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二级预防、一级预防。
但也存在一些误区。
如对一些健康且无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高血压尚未控制好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而糖尿病患者却往往被疏忽;患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也没有全部应用。
如何合理使用阿司匹林?所谓“合理”即哪些情况下应该服用?哪些情况下不应该使用?应用什么制剂最好?多大剂量?何时服?以使患者获益最大而副作用降到最小。
但这种“合理”是相对的,仅仅根据目前的知识而论,因为近30多年来,有大量的有关阿司匹林的文献问世,尤其在一级预防中尚有争论,其他治疗领域内也有不同的观点,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随着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和更深入的研究,今天认为是合理的,将来可能部分变成不正确甚至是错误的。
正如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认识的提高,各国的指南也在不断的修订一样。
国内一些专家共识建议“规范”使用阿司匹林,笔者认为目前远远还谈不上“规范”问题,因为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
所以,本文建议“合理”使用阿司匹林。
【总页数】5页(P67-71)【作者】郑秋甫【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2;R969.3【相关文献】1.阿司匹林: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药物 [J], 韩咏霞2.阿司匹林: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药物 [J], 韩咏霞3.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病老年人应慎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J], 任德旺;韩海俊;任芳;孙青萍;任梁岗;任仲仪;任仲玉;任仲杰;黄明杰;杨澈;宁萱4.阿司匹林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病的疗效 [J], 柳小飞5.预防心脑血管病,阿司匹林你用对了吗 [J], 惠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司匹林与心脑血管病的预防【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059-01【摘要】人们所熟悉的阿司匹林就是一种既便宜又很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在存在动脉硬化性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中,阿司匹林的治疗能使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危险总体降低1/3—1/4,目前世界各国均把阿司匹林推荐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必用药物之一。
然而在我国,公众对阿司匹林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认识仍显不足…【关键词】阿司匹林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全球因心脏病和卒中死亡的人数为1750万,在每3个死亡的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居致死原因首位。
世界心脏联盟公布了其组织开展的对全球8个国家2400名40岁以上者的心脏健康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40岁以上人群中,62%已经不同程度地存在心血管病或危险因素,而他们中80%尚未充分了解如何保持心脏健康。
人们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认识仍然不足。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国际性大规模众多研究显示,90%以上的严重心血管事件可以通过已知的危险因素预测到,这些危险因素依次是: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紧张、不健康饮食和缺乏体育锻炼。
这些危险因素都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恰当的药物治疗来控制。
针对危险因素积极预防和控制,10个心肌梗死9个可以预防。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需要实行连续的终身管理策略,即从青少年抓起,中年强化,老年继续。
如果能始终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并配合使用适当的预防药物,可以明显延缓老年人心脏老化,实现人老心不老;但是如果不重视预防,即使年纪很轻,心脏很可能已经不年轻。
维持心脏健康,延长生命,主要靠自己。
他请大家记住几个与健康相关的数字:第一是“0”,即吸烟是零;第二是“5”,总胆固醇要降到5毫摩尔/每升以下;第三是“30”,每天运动30分钟;第四是“140/90”,把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
冠心病二级预防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作者:任文林2010-3-30 10:10:33 点击:次发表评论文字大小:大中小文章号:W035060关键词:冠心病动脉硬化心肌梗死药物治疗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增长的趋势不减,带病生存的人数逐年增加,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并将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针对冠心病发病各环节的积极预防干预,可以有效遏止其发病增长趋势,并可改善已患冠心病者的预后。
冠心病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在没有发生冠心病的人群中进行的预防被称为一级预防,其目的是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控制致病的危险因素,力求不发病或减少发病风险,以降低该人群的冠心病发病率。
一级预防的对象又可分为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两种类型。
一级预防的基本措施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参加体育活动,坚持有氧代谢运动,提倡健康饮食与戒烟。
一级预防的重点是对血糖、血脂和血压的有效干预。
对已有冠心病和(或)其他动脉硬化患者所进行的预防被称为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的目的是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措施以预防病情复发或加重,防止急性冠脉事件发生,延长患者存活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研究发现,大约70%的冠心病死亡和50%的心肌梗死发生于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患者发生或再发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机会比非冠心病者要高出4-7倍。
大量的研究证据显示,有效的二级预防可以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减少血运重建需要,降低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规范的预防行为是使患者充分获益的基本前提。
美国心脏病协会(AHA)于1995年公布了第一个冠心病二级预防指南,并根据不断积累的循证医学证据于2001年和2006年做过两次修订,指南为规范预防行为和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提供了指导依据。
二级预防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公认的与冠心病有明确因果关系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以防止疾病的复发和进展,包括:一、戒烟。
冠心病二级预防之药物预防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药物预防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药物预防的角度,详细介绍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相关内容。
一、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1.1 阿司匹林的作用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血小板活化因子,减少血小板粘附和聚集,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
1.2 阿司匹林的适应症阿司匹林适用于冠心病患者,特别是那些有冠心病家族史、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患者。
对于已经发生过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冠心病事件的患者,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再次发生的风险。
1.3 阿司匹林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注意患者是否有过敏史,以及是否有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同时,剂量的选择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建议使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降脂药物的应用2.1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常用的降脂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降低胆固醇的合成,从而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脂水平,还能够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2.2 降脂药物的适应症降脂药物适用于冠心病患者,特别是那些有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患者。
对于已经发生过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冠心病事件的患者,降脂药物的使用可以减少再次发生的风险。
2.3 降脂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降脂药物时,需要注意患者的肝功能和肌肉痛等不良反应的监测。
此外,降脂药物的使用需要长期坚持,患者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用药。
三、抗凝药物的应用3.1 抗凝药物的作用抗凝药物能够抑制血液的凝固过程,减少血栓的形成。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抗凝药物可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3.2 抗凝药物的适应症抗凝药物适用于冠心病患者,特别是那些有心房颤动、心瓣膜病、冠状动脉狭窄等高风险患者。
浅议阿司匹林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摘要阿司匹林是目前研究较多的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药物,已经开始被广泛应用在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
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它的正确用法和某些新的用途,从而影响治疗的效果。
本文就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表达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对临床患者有帮助。
关键词阿司匹林;心脑血管;疾病中图分类号r74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75-2156(2009)04-0037-01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增长迅速,要想逆转心脑血管疾病上升趋势必须做好预防工作。
在药物预防措施中,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显示出卓越的作用。
为了能更好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我们有必要去认识阿司匹林新的用途。
1 大众所知道的阿司匹林及其普遍用途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又叫乙酰水杨酸,醋柳酸或巴米尔,它是白色的结晶或是结晶性的粉末,无臭或稍带醋酸的臭,有点酸,易溶与乙醇,氯仿或乙醚,微溶于水。
广泛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头痛,以及牙痛,肌肉痛,关节痛,腰痛,月经痛,术后小伤口痛。
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较强,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体温几乎无影响,且能缓解症状。
还可减少炎症部位具有痛觉增敏作用的物质一前列腺素的生成,故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慢性疼痛效果较好。
阿司匹林在抗炎抗风湿的作用也较强,急性风湿热用药后24-48小时即可退热,关节红肿疼痛症状明显减轻。
为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首选药,可迅速缓解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
此外还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病,其有效率达90%以上,粉末外用还可治足癣。
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延长出血时间,防止血栓形成等功能作用。
2 目前国内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状况对阿司匹林的应用已有百余年历史,但直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特性才被发现,这一特性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方法:对照组116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降糖治疗、降脂治疗及降压治疗等,实验组117例患者在对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治疗,需持续治疗5年。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5-8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12±1.03)年,其中对照组心脑血管发病49例,心脑血管发病率为42.24%;实验组心脑血管发病20例,心脑血管发病率为17.09%,实验组心脑血管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溃疡病、出血性疾病及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阿司匹林(aspirin)又名乙酰水杨酸,应用于临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属于非甾体抗炎药类(nsaids)。
早先主要用于解热、镇痛和抗炎抗风湿,后发现它有抗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的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目前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
1.2方法对照组116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降糖治疗、降脂治疗及降压治疗等,实验组117例患者在对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即选择阿司匹林肠溶片(由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制造,其国药准字为h37023270)75mg,口服,每日1次,需持续使用5年。
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5-8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12±1.03)年,其中对照组116例患者中,心脑血管发病49例,心脑血管发病率为42.24%;实验组117例患者中,心脑血管发病20例,心脑血管发病率为17.09%,实验组心脑血管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如缺血性冠心病,脑卒中,周围血管疾病等,是现代社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简单有效地治疗方法,是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就可以减少50%的致死率或致残疾。
阿司匹林走下“神坛”阿司匹林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毫无争议,有关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获益或者获益风险比近年一直存在争议。
此次在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公布的有关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ARRIVE、ASCEND两项临床试验,笔者认为正逢其时,解决了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中的诸多困惑。
但试验结果一经公布,不但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轰动,民间更是激起一层层巨浪,似乎阿司匹林没有用了,以后不用吃了,也有人认为阿司匹林服用风险很大,不值得冒险。
一、阿司匹林对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预防到底还有效吗?首先,我们先明确几个概念。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等危险因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也就是形成斑块和导致动脉血管狭窄。
如果血管狭窄程度大于等于50%或者出现临床症状,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如果斑块破裂,在破裂基础上形成血栓,就会导致心血管事件,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脑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和急性下肢缺血,甚至导致死亡。
一级预防包括防止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出现,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和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随后发生的血管事件。
二级预防就是通过有效的干预手段,防止疾病进展为心血管事件和防止再发生心血管事件。
二、阿司匹林和他汀是好搭档阿司匹林是预防血栓形成,防治血管事件和血管性死亡的药物,只要存在斑块破裂(包括斑块侵蚀)和形成血栓的风险,就应口服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斑块破裂的那一刻。
反过来讲,如果不存在斑块破裂的风险或者风险很小,口服阿司匹林就没有用。
问题是谁该口服阿司匹林,谁不需要,这就要看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了,评价风险大小称为危险分层。
现国际上多采用两种危险分层方法,一是欧洲的SCORE评分,再就是美国的10年第一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的评分,北京阜外医院、安贞医院结合中国国情也制定了类似的评分标准。
阿司匹林的临床多用途阿司匹林为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尚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在临床应用已有百年的历史,由于本药用途广泛,新的药理作用不断被发现,临床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下面将阿司匹林的临床用途阐述如下。
1 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及急性期治疗中有明确的疗效,从而使得阿司匹林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础用药[1]。
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血小板的环氧化酶活性位点丝氨酸产生共价键性乙酰化而使该酶受到抑制,从而阻断花生四烯酸通过环氧化酶途径转变为前列腺素环内过氧化物,进而减少血栓素的形成。
低浓度阿司匹林能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减少血小板中血栓素的合成,而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形成,达到抗凝作用。
高浓度阿司匹林能直接抑制血管壁中合成酶,减少了前列环素的合成。
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血小板的聚集又是动脉血栓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中,对预防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死亡有明显效果。
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既往有心肌梗死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外周血管疾病等患者,都有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2 防治白内障每日口服小剂量的肠溶阿司匹林,可延缓和预防老年性白内障的形成,根据国外学者研究观察,对于患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其白内障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
这可能与阿司匹林降血糖、降低血浆色氨酸和对丙醛活性的抑制作用有关,从而使阿司匹林能抑制晶状体蛋白变性,预防和延缓白内障的形成[2]。
3 防治老年痴呆症美国学者研究发现,通过按时的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例如:心脏病及关节病患者,其大大减低了患老年痴呆的几率。
阿司匹林对老年痴呆有改善智能损害并延缓其症状发展作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每日60-100毫克)对老年痴呆症有防治作用[3]。
由于中枢炎症其加重了老年痴呆症, 阿司匹林能够防治本病的炎症过程, 研究发现阿司匹林不但可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减退,对老年健忘症患者也有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