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摄影基本法则
- 格式:doc
- 大小:192.00 KB
- 文档页数:9
摄影的基本原则
摄影的基本原则是指在拍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技巧,以获得高质量的照片作品。
以下是摄影的一些基本原则:
1. 曝光:合适的曝光是摄影成功的基础。
曝光过度或不足都会导致照片失真或过暗或过亮。
2. 对焦:对焦是保证照片清晰度的关键。
正确对焦可以突出重点,使照片更加有视觉冲击力。
3. 构图:构图是指在取景过程中合理安排景物和元素的位置和比例,以创造出有吸引力和平衡的画面。
4. 视角: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和视角可以给照片带来不同的效果和表达,增加视觉冲击力。
5. 光线:光线的质量和方向直接影响照片的效果。
了解光线的特性,善于利用自然光或闪光灯来创造理想的光线效果。
6. 背景:注意背景,避免杂乱或与主题不相关的元素干扰主体,同时背景可以用来增强照片的氛围和故事性。
7. 快门速度:快门速度的选择可以决定照片中运动的表现,选择合适的快门速度可以冻结或模糊特定的动作。
8. 白平衡:合适的白平衡可以保持照片中的颜色真实性,尽量避免出现色偏。
9. 合理用光:避免过度或不足的光线,合理利用高光、阴影和中间调来增加照片的层次感。
10. 细节处理:后期处理是摄影的重要环节之一,善于运用调色、剪裁和修饰等技术可以提升照片的表现力。
这些基本原则可以作为指导,但摄影艺术是非常个人化的,摄影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和风格进行自由发挥和探索。
⽐较全的摄影构图法则(⼗四种)三分法构图这种构图法则⼀直以来被各种风格的摄影师⼴泛地使⽤,当然,如果所有的摄影都采⽤这样的构图⽅法也就没有趣味可⾔了。
倘若适时地破坏三等分的原则,灵活地使⽤不平衡的构图,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画⾯。
下⾯就为⼤家介绍风光摄影中⼏种⽐较常⽤的构图⽅法。
摄影师在构图时,将地平线与三分线重叠,⽽画⾯中起伏的沙丘与三分线重叠的同时,突破了地平线的束缚,增强了画⾯的视觉冲击⼒。
⽔平线构图⽔平线构图⼜称⼆等分构图,就是把画⾯分成相等的两半。
这种分法可以为画⾯营造出⼴阔和横向延伸的氛围,同时也会因⽔平线位置的不同,表达出不⼀样的画⾯情趣。
⽔平线放在画⾯⼆分之⼀处,将画幅留给河⽔和天空。
这样的⽔平线位置充分地表现了天空的绚丽,同时也增强了画⾯的延伸性。
垂直线构图垂直线构图是利⽤垂直线的延伸感使画⾯更加紧凑,⽽且合理地利⽤这种构图⽅式,可以使画⾯富有节奏感。
利⽤横构图表现⾼低不⼀的树⽊,画⾯中的树⽊线条感⼗⾜,使画⾯显得紧凑⽽富有节奏感。
斜线构图斜线构图有助于为画⾯营造出富有活⼒和节奏的动感,是存在画⾯中的⼀条斜线。
当然,如果还想表现⼭峦远近的空间感也是可以选⽤此构图⽅法的。
图中的对⾓线将画⾯分成了两部分,强烈的对⽐使画⾯充满了视觉冲击⼒,⽽天空中冷暖⾊调的对⽐,让画⾯显得更有⽓氛。
留⽩处树与动物的剪影处于对⾓线上,使画⾯显得宁静⽽和谐。
曲线构图曲线能给风景增添圆润与柔滑的感觉,使画⾯充满动感和趣味性。
曲线的线条感让⼈从画⾯中得到优美与稳定的感觉。
流畅的线条给平稳的⼭峰带来了灵动感和韵律,让⼈们觉得它们仿佛是在演奏着⽓势雄伟的交响乐。
放射性构图这种构图⽅式主要通过向上下左右延伸开来的对象形态来表现⼀种开放性和⼒量感。
三⾓形构图从⼏何学中我们知道,三⾓形是最稳定的结构,运⽤到摄影的构图中,同样如此。
三⾓形构图是指画⾯上的拍摄对象所呈现的形态类似于三⾓形,或者⼏个拍摄对象的关系正好组成⼀个三⾓形。
以下是摄影技法口诀大全:1.曝光口诀:快门、光圈、ISO,三者配合得当,曝光得当。
2.对焦口诀:选择对焦点,半按快门,对焦完成,再按下快门。
3.构图口诀:对称、平衡、对比、留白,构图得当,画面美丽。
4.焦距口诀:短焦拍近大远,长焦拍远小近,焦距变化,画面不同。
5.稳定口诀:三脚架、快门线,避免手抖,照片清晰。
6.逆光口诀:光圈小、曝光补偿,减少过曝,保留细节。
7.背景口诀:突出主体,减少杂乱,背景简单,画面清晰。
8.镜头口诀:广角拍景,长焦拍人,微距拍花,镜头不同,画面不同。
9.景深口诀:光圈小、距离远,景深变深,画面清晰。
10.快门口诀:快门快,拍动态,快门慢,拍静态。
11.光线口诀:早上、晚上、阴天,光线柔和,适合拍摄。
12.黑白口诀:去色彩,留感觉,黑白照片,更有情感。
13.手机口诀:稳定、对焦、灯光,手机拍摄,也可以很专业。
14.人像口诀:眼睛、表情、姿势,突出人物,照片生动。
15.风景口诀:高处、低处、对称,拍摄风景,角度重要。
16.色彩口诀:冷暖、对比、色彩搭配,色彩丰富,画面更美。
17.漫反射口诀:利用墙壁、白纱,漫反射光线,拍摄柔和。
18.线条口诀:对角线、三分线,线条构成,画面有趣。
19.运动口诀:追焦、跟拍、抓拍,记录运动,照片生动。
20.云彩口诀:云彩变化,构图丰富,视觉冲击,画面更美。
21.水滴口诀:水滴落下,快门抓拍,记录瞬间,照片惊艳。
22.远景口诀:远近结合,构图有趣,视野开阔,画面震撼。
23.道具口诀:利用道具,增加趣味,画面更生动。
24.对比口诀:冷暖、明暗、大小,对比强烈,画面更有感染力。
25.剪影口诀:利用逆光,拍摄剪影,画面简洁,意境深远。
26.透视口诀:利用透视,构造画面,增加层次,画面更立体。
27.轮廓口诀:利用侧光,突出轮廓,画面简洁,意境深远。
28.色调口诀:色相、饱和、亮度,调整色调,画面更有氛围。
29.纹理口诀:利用纹理,增加画面质感,画面更有层次感。
摄影口诀摄影法则摄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口诀和法则,才能拍出优美的照片。
下面,我们将按照类别介绍一些摄影口诀和摄影法则。
构图构图是摄影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一个好的构图可以让照片更加生动、有趣。
以下是一些构图的口诀和法则:1. 三分法则:将画面分为三个部分,将主体放在其中一个部分的交叉点上,可以让画面更加平衡。
2. 对称法则:将画面分为两个对称的部分,可以让画面更加稳定。
3. 空间法则:在拍摄运动物体时,要留出一定的空间,让物体有足够的空间运动。
4. 前景法则:在拍摄风景时,可以加入一些前景,让画面更加有层次感。
曝光曝光是指相机对光线的控制。
正确的曝光可以让照片更加清晰、明亮。
以下是一些曝光的口诀和法则:1. 快门速度:快门速度越快,照片中的运动物体就越清晰。
2. 光圈大小:光圈越大,景深就越浅,可以突出主体。
3. ISO值:ISO值越高,照片中的噪点就越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ISO值。
4. 曝光补偿:在拍摄高反差场景时,可以适当调整曝光补偿,避免过曝或者欠曝。
色彩色彩是照片中最能吸引人眼球的元素之一。
以下是一些色彩的口诀和法则:1. 对比色:将两种对比强烈的颜色放在一起,可以让画面更加生动。
2. 色彩搭配:不同的颜色搭配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要根据主题和氛围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
3. 色彩平衡:在拍摄时要注意色彩平衡,避免画面过于单调或者过于花哨。
4. 色彩饱和度:适当调整色彩饱和度可以让画面更加鲜艳。
细节细节是照片中最能体现摄影师技术水平的元素之一。
以下是一些细节的口诀和法则:1. 焦点:要注意焦点的准确度,避免出现模糊的情况。
2. 噪点:要注意噪点的控制,避免照片过于杂乱。
3. 景深:要根据主题和氛围选择合适的景深,突出主体。
4. 姿态:要注意被拍摄对象的姿态,避免出现不自然的情况。
总结以上是一些摄影口诀和摄影法则,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拍出更加优美的照片。
当然,这些口诀和法则并不是绝对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摄影构图法则全解析摄影是一门艺术,摄影师通过捕捉光线和构图将所见之美呈现给观众。
摄影构图是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进行的关键决策之一,它决定了最终照片的视觉效果和吸引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全面解析摄影构图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法则,帮助您提升摄影技巧,创作出更具艺术感和吸引力的照片。
1. 线条与对称一条明确的线条可以引导人们的视觉,并带来视觉动感与层次感。
水平线、垂直线、对角线都可以起到引导作用。
例如,一个水平的海岸线可以用来分割画面,给人以平稳和宽广的感觉;一条对角线可以从画面一个角落引导观众目光穿过整个画面;垂直线可以用来创造垂直感或纵深感。
除了简单的线条,对称也是一个有力的构图元素。
对称可以平衡画面,并给人以安宁与稳重的感觉。
但是,完全对称的画面可能会显得呆板乏味,所以在构图时可以适当打破对称,增加一些不规则元素来增加趣味性与层次感。
2. 黄金分割与斜角构图黄金分割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摄影与绘画中的构图法则。
它将画面分成三个部分:两边占比约为1:1,中间占比约为2:3。
这种比例被认为是最美丽和最吸引人的比例之一,可以使照片更具平衡感和美感。
斜角构图,则是将主题放置在画面的四个角落之一,而不是中心位置。
这样做可以增加张力和活力,并创造更具有戏剧性和动感的照片。
3. 对比与层次对比是摄影中常用的构图手法之一。
通过使用明暗对比、颜色对比或者物体对比等方式,在画面中营造出强烈的对比关系。
例如,在明亮背景上拍摄黑色物体,或者在颜色鲜明的物体旁边放置灰色物体等等。
层次可以增加照片的深度与立体感。
通过在画面中设置前景、中景和背景等不同层次元素,可以使画面更有层次感,并让观众有一种置身其境的感觉。
4. 视角与透视视角指的是拍摄时相机与主题之间的位置关系。
通过调整视角可以改变拍摄对象的形象与外貌,并创造出不同效果。
透视则是通过调整位置和角度来表现远近距离关系。
大光圈拍摄近景并留下模糊背景,可以突出主题并创造出浅景深效果;小光圈拍摄远景并使整个画面清晰可见,可以展示广阔的空间感。
摄影构图的法则1、均衡式构图: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美无缺,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
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
2、对称式构图: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
3、变化式构图:景物故意安排在某一角或某一边,能给人以思考和想象,并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
富于韵味和情趣。
常用于山水小景、体育运动、艺术摄影、幽默照片等。
4、对角线构图: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
5、X形构图: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有利于把人们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景物具有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
常用于建筑、大桥、公路、田野等题材。
6、紧凑式构图:将景物主体以特写的形式加以放大,使其以局部布满画面,具有紧凑、细腻、微观等特点。
常用于人物肖像、显微摄影,或者表现局部细节。
对刻画人物的面部往往能达到传神的境地,令人难忘。
7、三角形构图: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一面的几何形成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
其中斜三角形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
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灵活等特点。
8、S型构图:画面上的景物呈S形曲线的构图形式,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人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
当需要采用曲线形式表现被摄体时,应首先想到使用S形构图。
常用于河流、溪水、曲径、小路等。
9、小品式构图:通过近摄等手段,并根据思想把本来不足为奇的小景物变成富有情趣、寓意深刻的幽默画面的一种构图方式。
具有自由想象、不拘一格的特点。
本构图没有一定的章法。
10、向心式构图:主体处于中心位置,而四周景物呈朝中心集中的构图形式,能将人的视线强烈引向主体中心,并起到聚集的作用。
具有突出主体的鲜明特点,但有时也可产生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
摄影精髓一、构图:通过对点、线、面、光、影、色的布置,使整个画面产生美感、空间感、透视感;二、构图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框架式、前后虚实式、对角式、倒三角式、正三角式、排列式、S形、C字形、A字形、放射形、对称形、高低式、黄金分割等等;三、构图的基本法则1、宜简不宜繁;2、宜藏不宜露:能让人产生联想、遐想;3、宜纯不宜硬:指质感,调色要有个度,不要调得太浓;4、遵循旧路不如大胆创新:首先得掌握,然后再突破。
这样图片才有特色;5、有一个十分恰当的前景;6、有一条十分合意的斜线;7、有一个十分灵活的黄金位置。
四、焦距的选择很重要;五、构图要构满它,裁剪只是补救;六、A字形构图,宜用广角镜,A字形构图具有极强的稳定感、冲击力、视觉引导力;七、用超广角镜头拍摄时,走到跟前去,可加强透视效果;八、S形的路、河构图:角度一定要高,用俯拍,否则表现不了;九、如果有横线穿过画面,一定要找竖线破掉它;十、横线也不应平分画面,宜偏高或偏低;十一、C形构图:这种构图很有曲线美,有多种变异。
主体一般安排在C线的缺口处;十二、拍静物时,越清晰越好,光圈取小,景深要大,曝光要准;十三、拍摄风景时,确定了主体后,每一个前景要用心去找,前后、左右、高低,都试试,要走动,要去找,不能懒;十四、光线是拍摄时第一个要考虑的因素,用什么光?侧光?顺光?逆光?还是侧顺光?如果只有太阳光,就要走到合适的光线的位置才拍;十五、拍河流、道路用对角线构图时,从高处拍,地平线看不到了,所以相机不一定要平,可以转到相机可取对角线的角度拍;十六、对角线构图时一定要注意平衡;十七、顺光拍摄时,以前景测光曝光,天空的云彩会很美。
十八、顺光拍的画面,色彩一定是很鲜艳的;十九、多看电视中的MTV台,留意它的构图;二十、找拍摄景点,先找远景,再找中景,然后找近景,最后找微景,始终有东西可拍!PS入门1、处理图片应先裁剪再改大小;2、用修复画笔,可以盖掉不要的图象和脏东西;3、用摩棒+套索,可以选择要处理的图象范围,加上档键(s hift键)可增加选择范围;4、羽化半径会影响处理与不处理的图象之间的衔接效果,如果要有清晰的分界,羽化半径应取小,例如:天空与山脉的分界,只想压暗天空时,先把天空选出来,再调暗,这时的羽化半径应取1,否则会有白边。
摄影定理知识点总结初中摄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在学习摄影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摄影定理。
这些定理不仅是摄影技术的基础,也是摄影艺术的灵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些初中时期学习摄影所需要掌握的摄影定理知识点。
一、构图定理1. 第三方定律第三方定律是摄影中常用的一个构图定律。
简单来说,就是将画面分为九个等分,然后将主体放在其中的交叉点上,可以使画面更有层次感,更有吸引力。
2. 画面留白画面留白是构图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通过适当地留出空白的区域,可以让画面更加简洁、清晰,也能够突出主体。
3. 对称构图对称构图是指通过画面上的对称元素来达到平衡和稳定的效果。
对称构图可以让画面更加和谐,也更容易引人注目。
4. 主体居中主体居中是一种构图方式,通过将主体放在画面中央,可以使画面更加集中,吸引人的目光。
5. 黄金分割黄金分割是一种构图的特殊比例,通过将画面分为特定的比例,可以使画面更加和谐、美观。
二、曝光定理1. 快门速度快门速度决定了照片的曝光时间,通过调整快门速度,可以捕捉到不同时间段的运动状态。
2. 光圈光圈大小决定了照片的景深,通过调整光圈,可以控制照片的背景虚实的效果。
3. ISOISO值决定了照片的感光度,通过调整ISO值,可以应对不同光线环境,使照片更加清晰、细腻。
4. 相机稳定相机稳定是保证曝光准确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使用三脚架、防抖等手段,可以确保相机在拍摄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模糊。
5. 曝光补偿曝光补偿是在拍摄过程中对相机的曝光参数进行微调的方式,通过曝光补偿,可以使照片的曝光更加准确。
三、构图定理1. 视角不同的拍摄视角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通过改变视角,可以使照片更具有立体感、动感。
2. 前景通过使用前景,可以让画面更加有层次感,也可以为画面增加趣味性。
3. 主体在构图中,主体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通过合理地选取主体,可以使画面更加突出。
4. 色彩色彩在构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组合,可以给照片增添不同的氛围和感觉。
摄影的基本要求摄影的基本要求是指在进行摄影活动时必须注意和遵守的几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摄影的基本要求:1. 构图:一个好的构图是成功照片的关键。
合理的构图可以使照片具有艺术感和吸引力。
摄影师应该学习和掌握构图规则,如平衡、对角线、黄金分割等,以提高照片的视觉效果。
2. 光线:光线是摄影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摄影师应该学会观察和利用光线的变化和效果,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光线条件拍摄。
清晨和傍晚的柔和光线通常被认为是最适合摄影的时段。
3. 对焦:焦点的准确性能够使照片更加清晰和锐利。
摄影师应该学会使用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或手动对焦来控制焦点,确保主题得到清晰的呈现。
4. 曝光:正确的曝光是摄影中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
摄影师应该学会使用光圈、快门速度和ISO等设置来控制曝光量,确保照片的亮度和细节得到合理呈现。
5. 合理利用构图元素:摄影师应该注意利用具有吸引力和引导视线作用的构图元素,如对比、线条、形状等,以增强照片的表现力和动感。
6. 背景和景深:一个合适的背景和适当的景深可以营造照片的氛围和深度感。
摄影师应该注意选择背景和调节光圈大小来控制景深,以突出主题或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
7. 主题和故事:摄影师在拍摄时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故事来表达。
照片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焦点或故事线,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产生共鸣。
8. 合理选取装备:摄影师应该选择适当的相机、镜头和其他摄影配件来满足自己的拍摄需求。
合适的装备能够帮助摄影师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总之,摄影的基本要求包括构图、光线、对焦、曝光、利用构图元素、背景和景深、主题和故事,以及合理选取装备等。
遵循这些要求可以帮助摄影师拍摄出更有艺术性和表现力的照片。
继续写入1500字的相关内容如下:9. 角度和视角:摄影师应该尝试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拍摄照片,以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有时候,改变拍摄的角度或者采用特殊的视角可以使平凡的主题变得引人注目。
10. 瞬间捕捉:摄影师应该善于捕捉瞬间,拍摄出令人难忘的瞬间。
新手必学的20个基本的摄影构图技巧0.构图的定义《辞海》:“造型艺术”术语。
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
了解完了何为构图之后,马上进图正题吧。
1. 三分割法(英: Rule of Thirds)摄影的基本技巧之一,国也把它称之为“九宫格构图法”。
用两条水平线和垂直线将画面九等分,将主题元素置于线的交点之上,既突出主题,又能使画面更为舒适。
三分割法-例图1三分割法-例图22. 对称法(英: Centered position and Symmetry)对称是构图的基础手法之一,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
左右对称适用于道路、建筑摄影。
上下对称适用于反射、倒影等情况。
上图可谓是三分割法和对称法的完美结合之作。
3. 突出前景营造深入感。
(英: Foreground Interest and Depth)将感兴趣的主体置于前景中,有效追加深入感,可以营造立体氛围。
例图1-1例图1-2上例的下图将石头作为前景,更突显出石头的质感。
例图2-1例图2-2上面的例子,仔细对比一下,下图的主题元素是不是更有立体感呢?4. 框中框构图法(英: Frame within the Frame)框中框构图法-例图1上图利用拱形门作为里面的教堂的图框,给人一种向里面延伸的立体感。
框中框构图法-例图2框中框不一定是人工的拱形建筑或者窗户,像上图就是有效利用了树干作为非完全封闭的Frame,带给人一种立体感。
5. 引导线构图法(英: Leading Lines)引导线有助于将看图的人的视线集中在最重要的元素上。
可以利用道路、墙壁、规则图形等作为引导线。
引导线构图法-例图1上图有效利用地板图案上的线条作为引导线,将我们的目光引向照片的主题元素--埃菲尔铁塔。
同时该图还采用了上述的左右对称法。
引导线构图法-例图2如同上面的例图一样,引导线可以不必是直线,有时候曲线更有魅力。
12个摄影基本法则当你拍摄时需要遵守哪些基本规则呢?都有哪些基础知识是你在拍摄时要时时记在头脑中的呢?有什么基本原则是通向精彩照片的必经之路呢?那就是下面这12条基本的摄影法则。
1.阳光16法则这条基本法则适合于在白天拍摄明亮的、照明均匀的场景,即用光圈为f16,快门速度用感光度指数的倒数,例如光圈f16,感光度为ISO100,快门速度可以选择1/100秒。
在此基础上,如果在海滩上拍摄可以将光圈缩小到f22,如果遇到多云天气可以将光圈放大到f11,以此类推。
2.月亮11、8和5.6法则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法则,它只有在拍摄月亮时才有效:满月时光圈为f11,快门速度高于感光度指数的倒数;月缺时快门速度不变,但光圈改为f8;如果只剩一弯新月,则在相同的快门速度下选择f5.6光圈。
3.机震法则手持相机拍摄最低的安全快门速度为所用镜头焦距倒数,低于这一快门速度,机震可能导致照片锐度下降。
比如使用50mm镜头,快门速度应高于1/60秒,如果现场光照度不足,可以使用闪光灯、三脚架或让相机借助某些固定物体来加以解决。
4.灰卡法则在拍摄过程中,使用18%灰卡测光是获得一张曝光均匀、准确照片的最佳方法,即使你忘带灰卡也没关系,你可以伸出手来,让它面对光源,用测光表或机内测光计测光,以测光值为基础增加1级曝光量即可(不同的皮肤色调可能导致测光精度有一点偏差)。
5.景深法则对远处的被摄体聚焦时,通常景深区域在被摄体前方的长度是在被摄体后方长度的2倍。
换言之,被摄体通常在景深的后三分之一处。
这在所有光圈和焦距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光圈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你能够拍摄的清晰长度就越大。
6.最大数码打印法则为了计算你手头数码相机能够输出的照片的最大打印规格(是在人们能够接受的成像质量作为前提的情冴下),可以将你相机的最大分辨率除以200,就能算出这台数码相机打印规格(有的摄影文章和摄影图书将其称为展览级照片质量),如果除以250就是该机的极限打印规格,所得结果的单位是英寸。
7.曝光法则最经典的阐释是:“按照高光部位曝光,然后按照暗部来冲印”,这对传统反转片和数码相机来说都是一样准确的,不过使用负片———特别是彩色负片,最好还是曝光过度一档。
8.快速闪光曝光法则当使用没有自动降低闪光灯输出量、实现闪光补光的自动闪光灯时,可以将闪光灯上的感光度设置提高到你所用焦距感光度的2倍。
9.闪光灯工作范围法则要了解你的闪光灯最大的工作范围,就需要这条规则了。
这条规则是:“距离加倍,感光度速度提高4倍”。
举例而言,如果感光度为ISO100时,闪光灯最大有效距离是6米,那么更换ISO400胶卷或将数码相机感光度提高到ISO400时,闪光灯最大有效距离为12米。
10.百万像素乘数法则为了使数码相机分辨率提高一倍,你必须将数码相机的有效像素数乘以4才能做到这一点(不是2倍!),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要将分辨率提高一倍,必须让影像传感器有效像素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增加1倍,因此影像传感器上像素数的数量自然就是2倍×2倍=4倍啦!11.动体凝固法则为了记录下垂直于镜头光轴运动的物体,你需要在物体面向或背向相机移动时所需快门速度基础上将其提高2级;当物体以与镜头光轴呈45度夹角面向或背向相机移动时,所需快门速度为物体面向或背向相机移动时所需快门速度基础上将其提高1级。
举例而言,如果一个人以中速面向你跑来,需要用1/125秒将运动固定下来,当他以同样速度从取景器中横向跑过时就需要1/500秒快门速度了,如果他是以斜向跑过时只需1/250秒快门速度即可。
12.日落法则为了在日落时分拍摄能够获得准确曝光,测光区域应位于太阳上方,但不能包括太阳本身,如果你希望整个场景看起来像是日落半小时后的效果,可以在此基础上缩小1档光圈或减一级曝光量。
人像摄影的光比摄影师采用适当的光比,就能充分利用彩色负片乳剂固有的曝光宽容度。
照明良好的人像照,因有讨人喜欢的光照效果和较好的色彩质量,顾客容易接受,通常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光比:两只用来照明某一被摄对象的灯光,就其产生的总效应来说,它们之间的强度差,就称为光比。
这通常可用数字比来表示。
例如:3:1比率是指受到两支光总效应的被摄对象的部位,其亮度三倍于只受到一支光的部位.这也可以用光度单位来表示.例如:高光部位为300英尺/烛光,阴影部位为100英尺/烛光.但“3:1”表示式并不意味着光圈级差为3:1,正如下面要指出的。
通常,形成光比的两种光线,就是补光和主光。
补光:所谓补光,就是通常位于或邻近相机轴心线的、对被摄对象作总体照明用的光源,其目的在于使阴影部的细节能获得恰当的曝光。
仅有补光,其提供的照明相当平淡。
因为来自摄影光轴的照明,无法显示一个立体对象的令人满意的轮廓或造型。
这种光线不能产生重要的高光,所以许多摄影师采用一种相对柔和的,或者比较漫散的光源。
白色反光伞,天光装置,或大范围的漫射光线常被用作补光。
主光:它是布光中占支配地位的光,常称为“基调光”或“造型光”。
这两个术语都对,因为主光确实决定着景物的“调子”(高调或低调),而其位置会产生高光和阴影所形成的造型轮廓。
相对地说,如将较柔软和的光源选作为补光,则较“刺目”的光线常被选作为主光。
抛物面反射器、小型银色反光伞以及会产生闪烁高光的灯,均可选作为主光。
比数:光比概念的混淆不清,源自说明光比的那些数字。
应当记住:主光只是用来照明被摄对象的高光部位或明亮部位,它不能照明被摄对象的阴影部位。
还应当记住:补光如位于相机轴心线之上,可照明镜头所能见到的一切,即高光部分和阴影部分。
以数字表示的光比,是指照射在高光部位的总光量,与阴影部位的光量之比。
高光部分能同时接受主光和补光所造成的总效应,而阴影部分则只能接受到补光的效应。
如能理解平方反比定律,则控制正确的光比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假如一支特定光源与被摄体距离10英尺,被摄体受光为100英尺。
烛光照度,那么距离20英尺时,被摄体受光度是多少?如果你回答时设想距离增加了一倍,即认为亮度就是一半--50英尺/烛光,那么,你也许得复习复习平方反比定律了,因为你错了!一切光在某种程度上所遵循的平方反比定律指出,光能的递减)递增也然),是以距离平方的变化为依据的。
平方,是指一个数字自身相乘。
举例来说,如果灯光离被摄对象一英尺,被摄体受光度的计算方法是:一乘一等于一,再求其倒数即一分之一,或一除以一,此时被摄体受光度为X(以光度单位表示)。
把灯光朝后移至二英尺处,运用公式,二乘二等于四,求其倒数,一除以四,即被摄体受光度仅为1/4X。
把灯光朝后移至三英尺处,三乘三等于九--即受光度只有1/9X。
现在再回到前面所讨论的问题,套用平方反比定律公式--距离自身相乘,再求其倒数--你就能确定,在10英尺处,被摄体接受光源的1/100光量,而在20英尺处,就只接受光源的1/400光量了。
这就是说,当距离增加一倍时,被摄体接受的光量只为原来的1/4。
光圈级数和距离许多摄影师发现,平方反比定律是和一些很重要的数字,即光圈级数密切相关的。
由于光圈级数通常是要记住的,所以这种关系很是重要。
请考虑下列事实:经试验,发现位于离光源4英尺处的被摄对象,受光量为100光度单位;离至5.6英尺处,受光量为50个光度单位;如果再离至8英尺处,则受光量只有25个光度单位了。
这不是有些似曾相识吗?这些用于光圈级的数字,当变换为距离时,就可以使你洞察平方反比定很的奥秘了。
你可以将光圈级的数字转换成任何距离测量单位,并且可确定在那些距离处的光度。
请考虑以下说明。
如果某一灯光在4英尺处能产生100个光度单位,则在不同“光圈级”距离时的下降率为:4英尺等于100个光度单位,5.6英尺等于50个光度单位,8英尺等于25个光度单位,11英尺等于12.5个光度单位,16英尺等于6.25个光度单位。
现测验一下你对这个原理的认识--上述灯光在2英尺处的光度单位是多少?在22英尺时又是多少?你可以用英尺、米、英寸,或者其他任何距离单位来测定某一灯光的反比下降效应。
光比计算方法为了进行这项练习,首先假定有二支灯光,其光输出和光质完全一致。
例题一,在4英尺处为主光,5.6英尺处为补光,问最后的比值是多少?主光比较近,其投射在被摄体上的光量要比补光大一级光圈,即其光量为补光的二倍。
阴影部位接受来自补光的光量为一个单位,高光部位接受来自补光的光量为一个单位。
但高光部位还接受了来自主光的二个单位的光量。
现在比值是多少?高光部位等于接受来自主光的二个单位和来自补光的一个单位,合计等于三个单位的光量。
阴影部位等于接受来自补光的一个单位的光量,故比值为3:1。
例题二;主光在4英尺处,补光在8英尺处,比值多少?恰如f/4光圈镜头所传入的光量为f/8的4倍,在4英尺处的光的强度为8英尺处的4倍。
这时,阴影和高光部位都同时接受一个单位光度--高光部位又另外接受4个单位光度。
结果光比是5:1。
这就是光比形成的过程。
景物反射比对某些人说来,这也许是一个新名词,然而在考虑光比时却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景物或被摄对象都有其反射范围。
例如,一个新娘穿一身白礼服,其反射的光量达到90%,新郎所穿的黑西服,其反射的光量仅为10%,当他俩出现在同一张照片上时,两者对光线的反射比为9:1。
另一例,一个白肤金发碧眼女郎,身穿粉红色裙子。
这个被摄对象的最明亮的部分(也许是好的白肤)可能反射的光为60%,而最暗的部分(也许是她的裙子)可能反射的光为30%。
在这种场合,女郎所提供的反射比只有2:1。
如果仅用补光拍摄,或者在照相机上装一只简易的闪光装置,软片将会记录下真实的被摄对象的反射比,照片调子很软。
负片的亮度记录范围什么是一张负片能够记录的被摄对象的最大亮度范围?整个负片一照片系统所能再现的亮度范围又有多少?这对于那些想获得最好质量效果,希望能揭示所有重要阴影细节和高光细节的摄影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通过对彩色负片试验能够看到,它们对超过150:1亮度比的景物,能够记录其可分辨得出的细节层次。
彩色负片在这方面显示了它有显著的宽容度。
然而,对这个系统有实际限制的却是彩色相纸。
印制彩色负片的彩色相纸,在确定其再现的景物亮度范围,即其最明亮的白色部分和最幽暗的黑色部分之间可达到怎样的程度时却是都有限制。
测定相纸的密度范围(从高光细节到阴影细节),证明了相纸的这个限制。
一般可测出其亮度比是40:1。
最暗色所能反射的光线只是最白色所反射的光的1/40,从而限制了摄影师的调色板。
那么,彩色反转片的情况又是如何呢?试验表明,大多数彩色反转片,对这种超过40:1的亮度比,是无法记录和再现的。
同样,黑白底片如洗印适当,虽有可能记录原始景物的200:1的亮度比,然而,用来印制最后照片的相纸,却只能再现原始景物的40:1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