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地域分异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675.50 KB
- 文档页数:37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时1地域差异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案例,说明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综合思维)2.通过案例分析不同尺度地域分异的影响因素。
(综合思维)3.结合不同尺度的陆地自然地带分布图,分析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特点与表现。
(区域认知)目标一地域差异1.地域差异的表现和成因表现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成因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________运动的结果外部条件包括__________、距海远近等,常常影响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2.典型地域差异的成因地区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结果同纬度地区沿海地区太阳辐射较多地用于_____,水循环强烈形成湿润区和干旱区不同的景观内陆地区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____不同纬度地区低纬地区吸收太阳辐射量多使得水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_____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热带与寒带不同的景观高纬地区吸收太阳辐射量少3.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差异空间尺度举例全球尺度__________分异和海陆分异中等尺度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小尺度山坡和山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______的差异(2023·江苏泰州期末)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自然环境区划图”。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①③两区域地域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地势B.海陆位置C.太阳辐射D.人类活动2.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自然景观叙述正确的是()A.①大漠胡杨B.②雪域高原C.③碧海蓝天D.④茫茫林海3.图中各地典型植被景观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林木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B.②地林木叶子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C.③地林木生长较快——冬季温和湿润D.④地林木四季常青——夏季高温多雨重庆市山王坪镇平均海拔1 000多米,该地某季节有一处罕见的景观,一条狭长绵延的公路,将森林鲜明地分隔为两种色系,一侧翠绿,另一侧金黄。
•第五章地理环境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第一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什么是地理环境的结构呢?这就是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所谓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但是整体性不等于均一性,由于地球是一个球形。
它表面所吸收的太阳能,各部分是不均衡的;同时地表的组成和结构又不是均质的。
因此,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又存在着差异性”《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李春芬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综合体概念:自然环境各要素或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而成的一个整体。
整体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并不断发展和演变。
自然综合体洪堡提出了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的整体道库恰耶夫预言将会产生一门研究各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的科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前苏联地理学家建立严格的地理体系自然地理系统概念: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成分在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下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自然整体。
系统: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卡列斯尼克认为,“自然地理结构”是指各要素之间互相作用和互相联系的性质。
伊萨钦科把自然地理结构定义为:建立在景观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动态系统基础上的空间-时间组织(《现代地理学》,1997年)。
索恰瓦(1976年)则认为,每个地理综合体的结构应从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空间结构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时间结构是维持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综合体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根据上述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就是地球表层这个物质系统的整体性结构和由此产生的整体功能及其时间演化的规律性。
第五章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重点:讲明基本概念,自然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地域分异在不同尺度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及相互关系,为综合自然区划和土地分级与分类奠定理论基础。
难点:本章似乎是纯理论内容,但也是从实际的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很多规律均有实际内容,因此学习本章时要注意从事实上去理解各种规律,不必离开客观实际去背诵这些理论。
第五章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前面讲到地球表层的整体性,地球表层不断从外界输入能量(负熵流)才能维持一定的有序性,使地球表层具有整体特征。
从整体上看,地球表层具有整体性,那么内部有无差异呢?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由于输入地球表层的能量(太阳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差异:a.时间上,公转产生四季,自转产生昼夜,一天中接受的太阳能不同。
b.空间上,赤道、中纬、高纬不同的纬度获得的能量不同。
由于内力作用结果,使地球表层不均匀,产生了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
所以内部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自然综合体在不同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分纬向、经向、垂直和局部。
热带亚热带(土壤、植被相应的1.从赤道——极地温带表现出不同的类型)(纬向变化)亚寒带寒带湿润森林2.从沿海——内陆半湿润森林草原(经向变化)干旱草原半干旱荒漠3.从山下——山顶,自然带垂直变化。
4.局部小到一个山地的阴坡、阳坡都不相同。
前述现象都是地球表层各组成成分分异的结果。
第一节地域分异的基本概念1.地域分异: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
2.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现象各组成部分及整个的综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是指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的各级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按一定的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
狭义的是指陆地表面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的分异。
3.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各种分异的原因):导致地域分异差异的各种原因及因素,称为地域分异因素。
第26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素养考查] 1.综合思维: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以及不同山体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
2.区域认知: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分布特点,认识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自然景观的特点。
3.地理实践力:结合具体区域,解释地方性分异规律。
考点一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一、地域差异1.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
2.空间尺度差异(1)全球性: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较小尺度: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
(3)更小尺度: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1)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2)分异基础:热量变化。
(3)分布规律: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
(4)分布地区⎩⎪⎨⎪⎧低纬度、高纬度地区,自然地带横穿整个大陆中纬度地区一定范围内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1)影响因素:海陆分布。
(2)分异基础:水分变化。
(3)分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大陆内部自然景观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变化规律。
自然地带、气候带与典型植被的区别植被是自然地带最明显的标志,因此自然地带多以植被名称命名,表现为“温度带+植被类型+带”的形式,如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是热带雨林带的典型植被,后边加个“带”字,则代表自然地带的名称,二者不可混淆。
三、地方性分异规律1.影响因素: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
2.形成:受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除地形及岩石风化物等因素外,影响地方性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还有海陆分布、洋流和大气环流。
1.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任何一个自然地带,都具有一定的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课时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以及不同山地垂直带谱的差异。
(综合思维)2.根据不同山地的海拔以及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
(地理实践力)3.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影响地方性分异的因素,总结地方性分异的分布规律。
(地理实践力)4.通过不同的区域图,结合某具体区域,分析影响自然环境非地带性分异的因素。
(区域认知)目标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山地垂直带谱1.形成原因:________的变化。
2.形成基础:________状况差异。
3.分布规律(1)从________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
(2)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________,__________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拓展延伸垂直带谱中,只有基带的名称包含热量带,基带以上的自然地带名称均不包含热量带名称。
如天山自然带谱:4.通过山麓自然地带判断山地的位置山地垂直自然地带是在水平自然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地带(又叫基带)与该山所在水平自然地带一致,因此可以根据山麓的自然地带确定温度带、纬度范围和气候区;反之亦成立。
如下图中山地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说明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
5.通过山地垂直带谱的数量判断山地的纬度和高度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海拔相关,具体如下图所示:(1)判断山体所在纬度①纬度越低垂直带谱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②纬度越低同一自然地带在山区分布海拔越高,纬度越高则分布海拔越低。
(2)判断山体海拔:海拔越高垂直带谱越复杂(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垂直带谱变化。
(3)判断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则越简单。
6.通过山地自然地带的倾斜,判断山地所在的半球及坡向(1)判断山地所在半球一般情况下,同一山体的同一自然地带,在阳坡分布海拔较阴坡高。
新教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第2课时[基础巩固练]芦芽山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海拔1 950—2 600 m区域分布有大面积的针叶林,海拔约2 650 m处形成林线,北坡林线高于南坡。
白杆(乔木,生长季5—9月)是芦芽山针叶林的优势树种之一,喜冷湿环境。
研究发现,芦芽山低海拔处的白杆生长速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而高海拔处的白杆生长速度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
图为芦芽山南、北坡林线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月均变化统计图。
据此完成1~2题。
1.芦芽山( A )A.南、北坡林线土壤水热条件变化趋势较一致B.南坡林线土壤温度大于北坡C.南、北坡林线9月土壤温度差异最大D.南坡林线土壤含水量小于北坡2.推测芦芽山北坡林线高于南坡的主要原因是( D )A.南坡夏季土壤湿度大,针叶林长势差B.南坡春季土壤升温慢,针叶林长势差C.北坡夏季光照较充足,针叶林长势好D.北坡冬季土壤温度高,针叶林长势好[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南、北坡林线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大致相同,A正确;图中夏半年南坡林线土壤温度整体高于北坡,而冬半年相反,B错误;12月和1月,芦芽山南、北坡林线土壤温度差异比白杆生长季(5—9月)大,C错误;全年南坡林线土壤含水量大于北坡,D错误。
故选A。
第2题,芦芽山南坡林线夏季土壤湿度较大,针叶林长势应该较好,A错误;南、北坡林线春季(3—5月)土壤升温速度大致相同,B错误;北坡为阴坡,夏季光照条件较南坡差,C错误;冬季北坡积雪更多,受积雪保温作用的影响,土壤温度更高,针叶林长势较好,且分布海拔较高,因而北坡林线高于南坡,D正确。
故选D。
南迦巴瓦峰,海拔约7 782米,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
贡嘎山,位于四川省康定以南,海拔约7 556米,是大雪山的主峰,也是四川省最高的山峰。
下图示意南迦巴瓦峰南坡和贡嘎山东坡典型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带幅(海拔范围)分布。
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南迦巴瓦峰南坡和贡嘎山东坡植被垂直带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A.水分和热量B.地形和坡度C.太阳辐射D.土壤有机质含量4.与贡嘎山东坡相比,南迦巴瓦峰南坡( B )A.植被垂直带幅分布范围均大B.基带植被对水热条件要求更高C.植被垂直带幅间过渡变化小D.植被垂直带幅的完整性更差[解析]第3题,据所学知识可知,南迦巴瓦峰南坡和贡嘎山东坡均位于迎风坡,且垂直高差大,水热条件变化显著,决定了植被垂直带幅的变化范围,所以水热条件是影响南迦巴瓦峰南坡和贡嘎山东坡植被垂直带幅变化的主要因素,A正确;地形坡度、太阳辐射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是影响垂直带幅变化的主要因素,B、C、D错误。
•第五章地理环境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第一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什么是地理环境的结构呢?这就是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所谓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但是整体性不等于均一性,由于地球是一个球形。
它表面所吸收的太阳能,各部分是不均衡的;同时地表的组成和结构又不是均质的。
因此,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又存在着差异性”《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李春芬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综合体概念:自然环境各要素或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而成的一个整体。
整体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并不断发展和演变。
自然综合体洪堡提出了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的整体道库恰耶夫预言将会产生一门研究各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的科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前苏联地理学家建立严格的地理体系自然地理系统概念: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成分在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下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自然整体。
系统: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卡列斯尼克认为,“自然地理结构”是指各要素之间互相作用和互相联系的性质。
伊萨钦科把自然地理结构定义为:建立在景观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动态系统基础上的空间-时间组织(《现代地理学》,1997年)。
索恰瓦(1976年)则认为,每个地理综合体的结构应从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空间结构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时间结构是维持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综合体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根据上述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就是地球表层这个物质系统的整体性结构和由此产生的整体功能及其时间演化的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