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男子服装
- 格式:ppt
- 大小:1006.50 KB
- 文档页数:12
秦朝服饰1. 引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个朝代,其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秦朝的服饰在当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介绍秦朝的服饰包括男性和女性的服装、头饰以及配饰等方面的内容。
2. 男性服装秦朝男性的服装包括上衣、下衣、鞋履等。
上衣为襦,即一种领子开口的无袖衣服,通常长至腰部以下。
襦的领口通常是斜线形状,上面有扣子或蝴蝶结等装饰。
下衣为裤子,通常是宽松的直筒裤,长度大致到膝盖。
鞋履方面,秦朝男性通常穿圆头鞋,这种鞋子设计简单实用。
3. 女性服装秦朝女性的服装比男性更加多样化。
上衣为衿裳,类似于现代的上衣,但长度更长,通常盖过臀部。
衿裳的领子和袖口常常加上刺绣或彩色丝带等装饰。
下衣为裙子,通常为裙摆宽松且长至足部。
秦朝女性在外出时通常会搭配外套,也是一种袖子较长的上衣,有助于保暖。
4. 头饰秦朝男性和女性的头饰有所不同。
男性通常戴着头巾,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头饰称为礼帽,是帝王或高官专属的饰品。
这种礼帽通常高大华丽,点缀着羽毛和宝石等。
女性的头饰包括发饰和发髻,常常用花朵、珠子或者丝带等进行装饰,以增加女性的魅力。
5. 配饰秦朝的男女都喜欢佩戴一些配饰来装饰自己。
男性通常佩戴玉佩、玉璧等贵重的玉器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而女性则喜欢佩戴金银首饰、珠宝等,以展现她们的美貌和高贵。
6. 总结秦朝的服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注重实用性和独特性。
男性的服饰简洁而实用,女性的服饰则更加多样化且注重装饰。
头饰和配饰也是秦朝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以窥见秦朝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地位和身份的认同。
通过了解秦朝的服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文化和社会。
秦汉服饰总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国后,为巩固统一,相继建立了各项制度,包括衣冠服制。
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废周代六冕之制(大裘冕、衮gǔn冕、鷩bì冕、毳cuì冕、絺chī冕、玄冕),只着“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绶。
秦汉时代,在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
秦国本处西陲,向来不如中原的繁文缛节,服装样式较简单,而且开始将古代做为常服的袍,正式穿着。
在军事上,也效法赵武灵王的胡服,即扬弃周制的上衣下裳之韦弁服,改为上襦下裤便于骑射的形式。
汉取代秦朝(公元前206年)之后,对秦朝的各项制度多所承袭。
随着杜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汉初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
地主阶级统治地位业已巩固,追求奢靡生活的欲望日益强烈;加上与邻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交流的增强(如以丝绸为主的贸易商队曾两次出使西域),以及国内各民族间来往的加多,汉代的服饰也更为丰富多彩起来。
(可补充汉朝历史)发展由于纺织技术改进的关系,使得战国以后的服装,由上衣下裳的形式,演变为连身的长衣(深衣),这种衣着在秦代非常的普遍,它的样式通常是把左边的衣襟加长,向右绕到背後,再绕回前面来,腰间以带子系住,并且往往用相间的颜色缝制,增加装饰和美感的效果。
汉代流行的服装则是以连身的袍为主,样式以大袖为多,袖身宽大部分为“袂”,袖口紧小部分为“祛”。
从肩部直筒下垂到脚踝的长袍,是汉代人典型的穿着。
至于民间的百姓,有的会穿着比较短的袍子,长度大约是遮住小腿,以便于工作。
汉代的社会,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促使生活富裕,穿衣的风气也走向华丽。
秦汉时代也有裤子出现,源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骑马打猎时穿的,式样跟现代的灯笼裤很相似,汉族人民在种田,捕鱼时也穿着这种裤子。
说到秦汉男子的头饰,不能不提到头巾,因为一般男性戴头巾,是从秦汉才有的风俗。
秦汉时期的服饰和风俗习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服饰和风俗习惯也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秦汉时期的服饰和风俗习惯,希望读者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的文化风貌。
一、衣着装束秦汉时期,人们的衣着装束是相当讲究的。
有许多与之有关的规定和礼仪。
正式场合下,男子穿着方巾、五彩系带、长衫护膝裤,女子则穿着束腰长袍、发髻上面插着金银珠宝。
在婚礼、丧事、祭祀等重要场合,更有专门的服饰和规定,以表明身份和地位。
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人其穿着也都有所不同。
秦汉时期,北方的人们喜欢穿皮衣、毛衣、麻衣,而南方的人们则喜欢穿短衫、绸袍、罗衫等。
贫苦百姓们则只能穿着土布、麻布、草编制的衣物,颜色也相对简单。
二、饮食习惯秦汉时期的人们饮食也有着一定的规定和习惯。
例如:一年四季的饮食不同、每天的三餐要按时吃、吃饭时要有规矩等等。
此外,饮食方面也讲究素雅。
尤其是贵族、学士、文人等这些地位较高的人,更是有特定的饮食规定。
饮食也与地域、职业、财富等因素有所不同。
北方人们喜欢吃面食、肉类、豆制品等,而南方人则喜欢吃米饭、蔬菜、鱼类等。
贫苦的百姓则主要以小麦、杂豆、杂粮为主食,肉类则很少吃。
三、生活习惯秦汉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有着许多讲究,尤其是官员、贵族等地位较高的人,更是有特定的社交礼仪和行为规定。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该起立时起立,该跪时跪,所有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规定。
坐车、步行、进餐等时候也有所不同,都要符合特定的规定。
此外,《礼记》中也提到了关于人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包括了尊敬长者、尊重礼仪、注重规矩等。
四、婚俗在秦汉时期,人们的婚姻观念日益成熟和开放,婚俗习惯也日趋繁荣和多样化。
在婚姻方面,采取的是“媒妁之言”的方式,即是由媒人为红娘介绍,双方经过多次面谈、互相了解后,最终确定婚约。
此外,还有拜堂、交拜、交杯酒等礼仪。
百姓们一般在农历正月、三月、五月、九月等日子办婚礼,盛大而隆重。
中国历代服饰变化与特点
中国历代的服饰变化与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夏商周:古代中国的服饰主要以裳衣为主,男女通用。
男子穿长袍,女子穿长裙,材质多为麻布或丝绸。
衣物上通常以花纹、图案、腰带等装饰,展示社会地位和身份。
2. 秦汉:秦汉时期,男子的服装主要为短衫或长衫,女子则开始出现分裙裳和上衣的穿着方式。
服饰的颜色丰富多样,流行有褒禺服、袄、襦、褂等,丝绸成为主要的面料。
3.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开始出现了更加丰富的变化。
男性的服装包括长袍、兜裆裤等。
女性的服装则出现了单衣、襦裙等形式。
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如褶皱、花纹、刺绣等。
4. 隋唐:隋唐时期,服饰变得更加宽松大气。
男子的服装为袍褐,女子的服装则以长袍、长裙为主。
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装饰的华丽程度。
5. 宋元明清:这个时期的服饰注重礼仪和规范。
男子的服装为袍褐、青衫、衫褂,女子的服装以衣服的裙摆宽松、衣袖宽大为特点。
宫廷中的服饰更加华丽,采用丝绸、金银线等高级面料,并注重绣花、刺绣等技艺。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的服饰变化与特点体现了不同朝代的社会文化和时代风尚的演变。
尽管有很多差异,但继承和发展也是共同的特点。
同时,中国古代的服饰讲究细节、注重装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尊重礼仪和美学追求的精神。
汉代官吏袍服汉代官吏袍服灰地菱纹袍服图。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
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
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
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
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
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
从出土的壁画、陶俑、石刻来看,这种服装只是一种外衣,凡穿这样的服装,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
文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帻,并在帻上加戴进贤冠。
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
汉代皇帝冕服(图)秦汉服饰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
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
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汉代妇女服饰实物之一(图)汉代妇女服饰实物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中,服装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样式,但质料和纹样有汉族特点,还织着富有吉祥如意的汉字,是东汉时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产物。
秦朝服饰文化:秦朝男性服饰有什么特点?
秦汉时代也有裤子出现,源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骑马打猎时穿的,式样跟现代的灯笼裤很相似,汉族人民在种田,捕鱼时也穿着这种裤子。
说到秦汉男子的头饰,不能不提到头巾,因为一般男性戴头巾,是从秦汉才有的风俗。
秦朝男性服饰的特点
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始皇在冠服制度上,废除六冕,只采用一种祭祀礼服。
《后汉书舆服志》载:“秦以战国即天子位,减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
因此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的祭服,原因是他相信秦代属水德之故。
始皇廿六年,规定衣色以黑色为最上。
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穿绿袍,一般庶人穿白袍。
官员头戴冠,身穿宽袍大袖,腰配书刀,手执笏板(上朝用的记事工具),耳簪白笔。
当时的男子多以袍服为贵,袍服的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一般都有花边。
百姓、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领长衫,窄袖。
秦汉时期男子服装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男子服装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款式、色彩、材质和搭配等方面,详细介绍秦汉时期男子服装的特点。
一、款式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主要分为长袍和短衣两种款式。
1.长袍长袍是秦汉时期男子最为普遍的服装款式,其长度一般到膝盖以下,有的甚至拖地。
长袍的领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交领,一种是直领。
交领长袍的领子交叉在胸前,而直领长袍的领子则是竖直的。
此外,长袍的袖子也有宽袖和窄袖之分,其中宽袖更为流行。
在腰部,长袍都配有腰带,以固定衣物。
2.短衣与长袍相比,短衣更加轻便和实用。
短衣的长度一般在腰部以上,其款式类似于现代的马甲或坎肩。
短衣的袖子也有宽袖和窄袖之分,但总体来说,窄袖更为流行。
在腰部,短衣同样配有腰带。
二、色彩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色彩比较单一,主要以深色系为主,如黑色、深灰色、深蓝色等。
这些颜色不仅显得庄重沉稳,而且也比较耐脏。
此外,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婚礼、葬礼等,人们也会穿着白色或红色的服装。
三、材质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材质主要以丝绸和麻布为主。
丝绸是一种高档的面料,轻柔舒适,光泽度高,但价格也比较昂贵。
而麻布则是一种更为常见的面料,价格相对便宜,但质地较为粗糙。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面料,如葛布、苎布等,也被用于制作男子服装。
四、搭配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搭配比较简单,一般只需配上一条腰带即可。
腰带的作用不仅是固定衣物,还是一种装饰品。
在腰带上,人们常常会镶嵌一些金属饰品或宝石,以增加美观性。
此外,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朝见皇帝或参加宴会等,人们还会戴上一些头饰或佩饰,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长袍和短衣是主要的款式,色彩以深色系为主,材质以丝绸和麻布为主。
搭配简单实用,主要以腰带为主。
这些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男⼦服饰概述汉代皇帝冕服、冕冠、⾚舄图(图⽚来源百度) 秦汉时期,男⼦以袍为贵。
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三品以上者,绿袍、深⾐。
平民穿⽩袍,都⽤绢制作。
汉代四百年来,⼀直⽤袍作为礼服。
帝王 帝王 秦汉,仍遵循古代帝王⾂僚参加重⼤祭祀典礼时戴冕冠之规章不改。
冕冠其制为:綖板长⼀尺⼆⼨,宽七⼨,前圆后⽅,冠表涂⿊⾊,⾥⽤红、绿⼆⾊。
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纁裳组成,中单素纱,红罗襞积,⾰带佩⽟,⼤带素表朱⾥,两边围绿,上朱锦,下绿锦,⼤绶有黄、⽩、⾚、⽞、缥、绿六彩,⼩绶有⽩、⽞、绿三⾊;三⽟环,⿊组绶,⽩⽟双佩,佩剑,朱袜,⾚九、⾚舄,组成⼀套完整的服饰。
据汉朝制度规定:皇帝冕冠⽤⼗⼆旒,质为⽩⽟,⾐裳⼗⼆章;三公诸侯七旒,质为青⽟,⾐裳九章;卿⼤夫五旒,质为⿊⽟,⾐裳七章;通天冠为皇帝的常服,其⾐为深⾐制。
秦汉帝王的服饰是沿袭战国时期的冕服,它成为中国历史上传统帝王的典型帝服,直到明代。
冕冠,是古代帝王⾂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块前圆后⽅的长⽅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旒(即⼗⼆排),为⽟制。
冕冠的颜⾊,以⿊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孔,⽤以穿插⽟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处,还各垂⼀颗珠⽟,名叫“允⽿”。
不塞⼊⽿内,只是系挂在⽿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
后世的“允⽿不闻”⼀语,即由此⽽来。
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上⾐、朱⾊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舄等。
袍袍 袍的样式以⼤袖为多,袖⼝部分收的很⼩,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领⼝、袖⼝处绣⽅格纹等,⼤襟斜领,⾐襟开的很低,领⼝露出内⾐,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排密裥或剪成⽉⽛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曲裾袍,承接战国深⾐式,西汉早期多见,⽽东汉时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