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和他的绘画语言
- 格式:doc
- 大小:21.25 KB
- 文档页数:3
巴勃罗·毕加索有着怎样的创作灵感?他的绘画风格又是怎样的本文导读: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
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
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
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
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
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
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
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
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艺术作品是伟大的人物创造的。
立体主义1908年,在巴黎秋季沙龙的展览上,当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那些风格新奇独特的作品时,不由得惊叹道:“这不过是一些立方体呀!”同年,评论家沃塞尔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借马蒂斯的这一说法,对布拉克展于卡思维勒画廊的作品评论说:“布拉克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
他首先采用了“立体主义”这个字眼。
后来,作为对毕加索和布拉克所创的画风及画派的指称,“立体主义”(Cubism)的名字便约定俗成了。
探析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语言特点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艺术运动,它主张通过超越现实的方式来表达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想象和情感。
在绘画领域,超现实主义的作品通常具有离奇、梦幻、荒诞性和超现实的特点,通过对形式语言的运用和创新,使得超现实主义绘画在艺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析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语言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观者产生的影响。
一、形式语言特点1.离奇的图像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中通常出现一些离奇的图像,这些图像可能是脱离现实逻辑的,或者是来自艺术家的潜意识。
达利在其著名的作品《记忆的持久性》中,画面中出现融化的钟表和头部,这种离奇的图像给人一种超出现实的感觉,同时也引发了观者对画面的深入思考。
2.梦幻的色彩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色彩通常是梦幻、奇特的,艺术家通过对色彩的大胆运用和想象,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氛围。
马格利特在其作品中经常使用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光影对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这些色彩让观者对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冲击。
3.错位和变形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中常常出现错位和变形的表现手法,画面中的物体可能会呈现出不符合常理的形态和位置。
这种错位和变形给人一种混乱和荒诞的感觉,同时也让观者反思现实世界的局限性和束缚。
4.肖像的破坏与重构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艺术家常常对传统的肖像画进行破坏和重构,通过对形象的扭曲和重组,达到超越现实的目的。
毕加索的作品《盲人就餐》中,他把人物的形态分解和重组,使得人物的形象变得扭曲和离奇,这种形式语言的破坏和重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思想上的震撼。
二、对观者的影响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语言特点不仅在于艺术家的创作手法,更重要的是它对观者产生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作品通常能够引起观者的强烈兴趣和共鸣,让他们在观看作品时产生一种超现实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
超现实主义作品常常让观者感到惊讶和好奇,对那些离奇的图像和梦幻的色彩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引发他们对作品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西⽅艺术史:⽴体主义的艺术-毕加索【121】⽴体主义的艺术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Pabol Picasso,1881-1973)西班⽛画家、雕塑家。
从⼗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直持续到⼆⼗世纪七⼗年代最具有影响⼒的现代派画家。
⼆⼗世纪艺术中最引⼈注⽬的现象,⼆⼗世纪的⼤部分艺术史都可以按照他的成就来写。
⼀⽣画法和风格迭变。
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
1915-1920年,画风⼀度转⼊写实。
1930年⼜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
晚期制作了⼤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作品对现代西⽅艺术流派有很⼤的影响。
《亚威农少⼥/亚维农少⼥》由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是第⼀张被认为有⽴体主义倾向的作品。
毕加索以他青年时代在巴塞罗那的“亚威农⼤街”所见的妓⼥形象为依据。
这条街以妓院林⽴⽽闻名。
画上的⼥⼈形象,就是这条街上的妓⼥们。
过去的画家都是从⼀个⾓度去看待⼈或事物,所画的只是⽴体的⼀⾯。
⽴体主义则是以全新的⽅式展现事物,他们从⼏个⾓度去观察,从正⾯不可能看到的⼏个⾓度去观察,把正⾯不可能看到的⼏个侧⾯都⽤并列或重叠的⽅式表现出来。
在《亚威农少⼥》中,五个裸⼥的⾊调以蓝⾊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近的感觉,⼈物是由⼏何形体组合⽽成的。
画家把这五个⼈物不同侧⾯的部位,都凝聚在单⼀的⼀个平⾯中,把不同⾓度的⼈物进⾏了结构上的组合。
看上去,就好像他把五个⼈的⾝体先分解成了单纯的⼏何形体和灵活多变、层次分明的⾊块,然后在画布上重新进⾏了组合,形成了⼈体、空间、背景⼀切要表达的东西。
就像把零碎的砖块构筑成⼀个建筑物⼀样。
⼥⼈正⾯的胸脯变成了侧⾯的扭曲,正⾯的脸上会出现侧⾯的⿐⼦,甚⾄⼀张脸上的五官全都错了位置,呈现出拉长或延展的状态。
画⾯上呈现单⼀的平⾯性,没有⼀点⽴体透视的感觉。
所有的背景和⼈物形象都通过⾊彩完成,⾊彩运⽤的夸张⽽怪诞,对⽐突出⽽⼜有节制,给⼈极强的视⾓冲击⼒。
毕加索蓝色时期绘画色彩语意研究作者:李永光来源:《色彩》2024年第03期摘要:毕加索蓝色时期的画作具有超凡感染力,人们普遍认为画作带有浓烈忧郁情感,其蓝调的运用更成为研究焦点。
对于色彩作用,当代学者从歌德突破科学性和符号象征性的色彩理论出发,以多角度展开色彩语意研究。
本文将归纳色彩语意的不同论点,研究蓝色时期蓝调色彩作用及其对不同背景观者的影响,认为毕加索蓝色时期的色彩作用能跨越时代和地域,触动不同文化和经历的观者情绪。
关键词:毕加索;蓝色时期;色彩语意Abstract:Picasso’s paintings in his blue period are extremely appealing, people are convinced that these paintings are full of melancholic emotions, making his use of blues the focus of researches.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color, contemporary schol ars had run the gamut from Goethe’s Color Theory that had made breakthroughs in color’s scientific and symbolic natures, to Color Semantic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This study reviews major arguments on Color Semantics, and investigates the color effect of blues in the Blue Period and their impact on viewers with dissimilar backgrounds,concluding that the color effect of Picasso’s Blue Period can transcend eras and regions, thus eventually having power to arouse the emotions of viewers with wide variety of cultures and experiences.Keywords: Picasso;blue period;color semantics0 引言色彩是繪画表现形式,历代艺术家钻研色彩,力寻色彩作用更佳路向。
西方绘画形式语言作者:杨昆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摘要:毕加索的名字对中国人来说是既熟悉而又陌生。
熟悉在于我们已经大量地见到了有关他作品的复制品和一定的流于表面的介绍文字,而陌生在于他后期作品的形式语言的确很难读懂,这种变了形的和过于夸张的手法是很难令人理解的,特别是看惯了以形似为依据的人来说尤其感到困惑。
《格尔尼卡》、《亚威农少女》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作出表态的代表性作品,他以自己的理念从分解中进行了归纳,而后重构造型为画面出新,他的绘画语言已经进入了这样的阶段:“不让作品留有自然原型的痕迹”。
关键词:绘画形式;语言;毕加索;语境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114-01毕加索是西方立体主义绘画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在西班牙南部。
在毕加索一生的道路上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19岁的毕加索来到巴黎,这时他画了一些穷困潦倒的友人题材的油画,画面充满着一层阴冷的蓝色调,这便是他的“蓝色时期”;1904年4月画了许多流浪艺人生活题材的画,色调出现温暖的粉红色,这就是他的“粉红色时期”。
早年的蓝色时期和红色时期的画风有德加的影子。
而后由于受到塞尚艺术的影响,在塞尚的基础上对绘画结构进行探讨研究,作品显示出几何化倾向,开始将形象分解成各个画面,并重新予以组合,于1907年创造出划时代的作品《亚威农少女》。
《亚威农少女》244cm*233.5cm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这幅作品是一幅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
在这幅画上,观者多少可以感受到画家着意于纯粹的田园风趣。
五个裸体女人的色调是以蓝色背景来衬托的,蓝色使他想起戈索尔那美丽迷人的风光。
但观者看到是一群几何形变异的女人,右边坐着的一个女人像戴了假面具一般,当她转过身来,脸容十分可怕,就像从阴沟里爬出来的鬼魅,颜色又像烤熟了的乳猪。
最左边的一个女人,正拉着赭红色的布幕,以展示她姊妹们的菱形身体。
浅谈毕加索作品中的“几何构成”及符号语言摘要:毕加索作为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力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作品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本文以作品《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为例,阐述毕加索绘画语言的魅力——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毕加索的艺术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的成就在于他所发展、完善的立体主义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推动了整个二十世纪现代造型艺术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毕加索;几何构成;立体主义;符号语言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75-01一、毕加索绘画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毕加索,无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家。
他出生于西班牙的海滨城市马拉加,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13岁的时候他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
毕加索一生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1900年,毕加索只身来到了梦想中的艺术城市巴黎。
接触了新的艺术流派——印象派、后印象派,进入了艺术创作的“蓝色时期”(1901—1904);1905—1906年,毕加索的艺术创作步入明亮的“粉红色时期”;1906年毕加索的艺术创作开始进入“黑色时期”;在1907年,毕加索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即“立体主义”;1925—1932年,毕加索进入超现实主义时期,呈现其创造力的自由展示的美。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丰富而精彩,开拓了崭新的艺术发展道路。
二、毕加索绘画语要素言及艺术形势分析(一)几何形的构图在绘画作品中,作者最基本的心理特征是通过绘画的构图结构折射出的。
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不仅呈现出外在的艺术形式,而是进入作品深层精神领域。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呈现出隐藏在人们所能观察之外的永恒与真实的美。
就像达芬奇所说的:“绘画是一门绝妙的科学,因为它用点,线,面,体的流动过程,反映了一切自然现象的构造和运动的连续性。
”1907年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形成,标志着立体主义风格的开始。
美术艺术语言的审美认识各个艺术门类,在长期的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
如绘画以线条、形状、色彩、色调等艺术语言,构成绘画形象:艺术语言以表现内容为目的,同时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随着艺术创作实践的发展,艺术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
一、艺术语言的形成来源于精神生活从原始社会开始,艺术活动就在人类社会实践之中萌芽。
随着人类童年时期美术作品《野牛》的发现,艺术语言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就成为许多艺术家探讨的问题。
在一万多年前的人类祖先所进行的艺术活动,是属于一种带有主观因素的艺术活动。
他们在狭长的洞窟墙壁上描绘的野牛,无论出于祈求狩猎丰收、进行巫术活动或者娱乐,可能都是体现原始人类企图用这种抽象的符号和图形征服自然的愿望。
那些简单而准确的轮廓,生动有力的线条以及控制得很好的光影。
富有装饰性的红黄黑等颜色,都可以看作是原始人类运用艺术语言的一种迹象。
它体现出原始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
以及有活力的艺术表现手法。
人类最早的绘画作品出现在法国和西班牙洞窟中勾勒的动物线条,以及最早的雕塑作品,这些线条和独特的造型与视觉的直观无关,而与某种精神世界相联系。
比如,为了对母性的崇拜、祈求人类的繁衍,他们可以尽情夸张女性的特征;为了取得狩猎的成功,他们在洞窟的墙壁上画各种各样的动物,或难以对付的动物,以便在巫术礼仪中对其实施致命的打击或诅咒,导致这种艺术创作具有了神秘的精神性质。
在中国的原始岩画、四五千年的彩陶上的人物也是如此。
如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稷神崇拜图》,原始人在岩壁上画了十个植物人面型,其目的是祈望它们在稷神的保护下代代相传,年年丰收。
所以说,无论是强调理性的西方,还是更注重感性的东方,人类早期艺术语言的形成与发现都是来源于原始时代生活环境和原始艺术家的审美意识以及精神活动。
二、艺术语言的创造来源于审美理想艺术语言在经过原始的创造动机和崇拜自然物的巨大激情,创造了自己的稚拙艺术形式之后,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探索也在不断进行之中。
文艺理论41摘要:对于绘画这方面来说,女性形象这一题材在西方绘画题材中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创作对象之一,从佛洛伦萨画派的波提切利的作品《维纳斯的诞生》然后再到新古典主义画派安格尔的作品《泉》等,因此以女性形象为题材的绘画在每个时期都会出现经典作品。
然而,毕加索作为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描绘的女性形象都展现他绘画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毕加索;女性;表现手法引言毕加索是现代艺术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以展示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背景为主,具有立体主义绘画风格, 而且还开创了立体主义,为之后的画派奠定了基础。
女性题材在毕加索绘画中尤为重要。
本文试图解读毕加索绘画中女性形象及表现手法。
一、毕加索的简介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他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画在世界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毕加索和他的艺术风格对全世界的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毕加索的绘画风格毕加索一生的绘画风格变化很多。
童年时期以写实为主,蓝色时期以蓝色调为主,随后是认识到第一位女性开始转向为玫瑰时期,绘画作品主要色调呈粉红色,以及到后来的立体主义时期、古典时期。
三、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中的女性形象的特点1.造型 《椅子上的女人》这幅作品是以伊娃古丽埃为代表的,他将这幅画进行拆分,还将大小不同的几何形体,在重新进行组合,画面中用简单的形状,取代了复杂的小碎面。
《镜前少女》这幅作品在造型上,在造型上最令人惊叹的是采用了立体派进行绘画;1947—1954年这一段时期中,这时候女性形象看起来比以前更加抽象和简单,代表作品有《女人花》)以及《方斯华姿肖像》。
这两幅画面运用简单的线条,还有就是几何形状的叠加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尤其作品《方斯华姿肖像》完全看不出是女性的形象,两幅画面整体造型上多采用抽象语言。
2.色彩一幅完整的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一幅作品除了对造型有严格的要求之外还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有一定的要求。
毕加索的呐喊的绘画语言分析
《呐喊》(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
作品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
令人震颤的、色彩混淆的天与河、漫延到天际的无止境的道路,一个骷髅一般的人,双手放在耳朵上,声嘶力竭地大声尖叫,好像一个人的梦魇。
1893年创作的《呐喊》通常被认为是第一幅表现主义画作,也是蒙克“灵魂作画”这一概念最极端的体现。
表现情绪的途径更多依赖了绘画时的力度,颜色与线条大胆的运用令人震撼。
画中强烈失真变形的人物形象,血红的背景、动荡的线条是不可能取自于现实世界的——它来自于蒙克自己的“心里的地狱”,表达的是人类心灵深处那种无可救赎的绝望和不安,主题的深刻永恒强烈刺激着观众的视觉神经。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幅作品似乎是对当今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信仰状况的一种预言性的描述。
毕加索和他的画毕加索(1881~1973)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下面介绍毕加索不同时期的部分作品,供你欣赏。
一、蓝色时期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
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简化(《熨烫衣服的人》),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两姐妹》)。
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
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
这些特点是从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
这一时期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
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
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毕加索之所以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
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1、熨烫衣服的女人2、两姐妹3、一个盲人的早餐4、悲剧二、玫瑰红时期毕加索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
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永久地定居下来,随着他迁居巴黎、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的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
毕加索和他的绘画语言
巴勃罗毕加索是20世纪初在西方画界非常有影响和号召力的艺术家,也是一位立体视觉语言开创性画家。
其一生对绘画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绘画视觉语言表达多样性的探索。
他通过对抽象油画视觉立体语言的不断分析、整合,一变再变,最终形成了他梦寐以求的绘画视觉艺术语言:Cubism。
比如说,毕加索视觉绘画立体艺术语言能够形成的原因,这种新异的绘画语言表达方式为什么能被人们接受和认可,该语言的出现是必然,还是偶然。
如果说毕加索没有生活在那个时期,该项视觉艺术表达方式是否就会不出现或者消亡。
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自西方20世纪初由法国画家马蒂斯等人所倡导的观念野兽主义在1928年出现松散消亡后,以致欧洲画界主流发展方向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迷茫。
然而事隔数月,一种新的绘画艺术风格代替了野兽派这一主流位置,那就是立体主义绘画视觉表现风格。
它不同于野兽主义并被世人接受认可的主要原因,便是其业已形成了一种艺术创作信念、一套科学而又系统的艺术创作理论和受人尊敬卓越的该项艺术运动领军人物:巴勃罗毕加索。
其1907年所创作的《亚威农少女》被公认为是绘画视觉立体语言的开山之作,在美术史上该画也一直被认为是传统美术和现代美术的分水岭。
因此,从实质上看,毕加索的艺术充满了Cubism主流绘画视觉语言的传奇色彩,是Cubism绘画语言的中流砥柱。
一、画家对自身所创Cubism艺术语言的阐释
Cubism 绘画艺术运动发生于 1907 至1914年,它打破了传统的体积概念并受塞尚、修拉思想,特别是非洲雕刻的影响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造型语言,即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表现各个物体内在的、眼睛看不到的物体的结构,在画面上表现自然物体重叠形成了无数的面等。
Cubism这一概念的诞生、理论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1908年,毕加索和其他推崇立体视觉绘画的画家们在巴黎正式推出Cubism绘画。
从作为画家方位角度讲他们知道自己所画的是一种继野兽派之后新的艺术风格,但具体叫什么他们也无从得知;其名称只不过是当时的美术评论家对其风格的一种评论之称。
因此1908年末,毕加索公开表示对于立体主义这一新兴词,他并不是有意创立;对于他来说,其只是创立了这种Cubism艺术视觉绘画风格和体架;关于对待Cubism理论问题,毕加索认为Cubism绘画不应具有理论的指导性,而应是凭个人感性、个人理念思想去探索,去完成。
毕加索说:我要按照我的想象来作画,而不是根据我们所看到的。
他对
自己头脑中的立体主义绘画轮廓很清晰,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在他看来所谓的立体主义绘画是一种几何结构的美,主要追求形式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二、大师对自身Cubism语言发展的探索
艺术来源于生活,为人们生活服务。
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定居在法国。
1900年在法国巴黎,他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当时穷苦人民的生活,所以这个时期所描绘的作品都极具早熟的忧郁情绪。
1901年至1904年是毕加索艺术绘画创作的奠基时期。
在这一时期,画家对自己未来绘画方向和定位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期待。
同时,在该时期他完成了大量以城市、百姓为素材的作品。
小丑、乞丐、卖花的人、卖艺的人都成为他的绘画素材,体现在他的绘画中。
《丑角的一家人和猴子》《少女肖像》等作品,为他本时期的绘画打下了朴实、回归大众、体味生活的风格,形成了他早期绘画的蓝色时期和玫瑰色时期。
这个时期作品形象虽然忧郁,但用色变为轻快温柔的粉红色,加之线条的灵活,人物表情虽然冷漠,但是这种和谐的美感并不令人感觉到孤独和寂寞。
1906年,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画的《斯坦因画像》代表着毕加索从Period of rose进入到了Cubism的跳板。
不同的艺术领域充满着共性和探索、挖掘的力量。
1907年是毕加索成为一代大师的开山年。
年富力强的毕加索已不甘心安逸于现状,他追求探索、创新。
此时的他在创新的探索、思考上徘徊。
当有一天他手中握起了非洲雕刻时,灵感导致命运改变了一切,改变了他艺术风格的未来,从此全新的Cubism绘画诞生了。
《亚威农少女》《三个女人》《镜前少女》和1937年的《格尔尼卡》等作品,成就了他在画坛上的不朽地位。
在创作之际,毕加索运用了独特的视觉表现方式,他以简练鲜明的几何形体多角度的组合形式表现出多角度的人物特征,综合Cubism时期侧重于用不同的素材内容组合,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
通过不断的挖掘和探索,他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将早期的Cubism归纳为一个体系即分析Cubism,在破碎的结构中,依然保持光线的光感和某种空间感;对于他来讲绘画不再是单纯的艺术,而是对社会的透析。
他选择了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的形象,创造性地加以组合,最终构成了一幅幅充满社会历史性和戏剧性的悲剧场景。
绘画的最终目标是返璞归真,回归本源。
毕加索要求艺术接近生活,接近平凡的真实。
最终他挖掘到了立体主义新的表现形式风格:综合Cubism,运用多种不同素材的组合,去创造一个新的主题。
《格尔尼卡》就是其不朽的代表作。
三、语言的归宿
毕加索的艺术语言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方向,因为他的实践和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观念给所有的艺术方面注入了新的艺术语言;同时他的作品涵盖了艺术全
部的过去,也预见了艺术的发展与未来。
毕加索一生以艺术先行者的伟大创造与探索,为21世纪的艺术指明了方向,掀开了新的篇章。
晚年的毕加索是孤独的,同时也是其Cubism绘画语言中兴的结尾。
他对于自己的绘画产生了怀疑,自己所绘的东西是否幼稚成了这段时期的阴影。
虽如此,但世人对他绘画的认可是公正和平等的。
因为当时的人们知道在世界上能够领悟自身绘画艺术语言的只有他毕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