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均衡的含义
- 格式:pptx
- 大小:62.83 KB
- 文档页数:12
试述序数论的消费者均衡论序数论是主张序数词表示效用大小的理论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能够用最少的消费支出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状态包括收为已定时,使效用为最大;效用为已定时,使支出为最小。
实现:在几何图形中,消费者均衡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的切点确定;在数学中,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正好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即MRS1.2=P1/P2.从主观方面说,消费者可作出多种多样的选择以得到满足,这种选择由无差异曲线表示出来;从客观方面说,消费者又必然受到货币收入和价格的限制,这种限制由预算线表示出来。
如何把客观限制和主观选择结合起来以求得消费的最大满足,或者说,如何以有限的货币收入在可买到的商品间作合理的配置以求得最大效用,是一个消费行为如何达到最佳境界的问题,消费行为的最佳境界称为消费者均衡(Consumer-equilibrium)。
在序数效用论中研究消费者均衡所用的工具是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
分析证明,在无差异曲线图上能够使消费者得到最大满足,即消费者最大效用均衡之点恰是预算线同它可能达到的最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的一点。
在切点上所代表的两种商品的量就是消费者用一定的货币收入所获得的效用达到最大值的最优购买量的组合说图1-1在图1-1中预算线MN与一条尽可能高的无差异曲线I2的相切之点E就是消费者的均衡点,在这一点,消费者既用尽了既定的货币收入,又得到了最大的效用满足。
当然,在图1-1中无差异曲线I3代表的效用水平更高,但受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现行商品价格的影响,这是不能实现的,I1与预算线MN虽然有C、D 两个交点它能够实现,但I1给消费者提供的满足水平要小于I2所提供的满足水平,因而是不足取的。
只有在无差异曲线I2与预算线MN的相切之点E,才是消费者行为的最佳境界。
在这一点,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正好相等。
预算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的价格比,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消费者达到最大效用的均衡条件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或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即:ΔY /ΔX=MU X / MU Y = P X/P Y调整得:MU X/P X= MU Y/ P Y采用本章第一节消费者均衡的求解方法,我们同样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证明这一结论(证明过程在这里略去)。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1.什么是消费者均衡?效用的基数和序数假设所得出的均衡条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解答:消费者均衡指的是消费者选择的能够使其效用达到最大的商品组合。
从几何上说,该均衡是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
其条件是:在既定的收入约束之下,为了获得最大的满足,消费者所选择的最优商品数量组合应该使得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相应的价格之比。
借用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上述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可以变换成我们更加熟知的条件,即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或者,消费者每单位货币支出购买任意一种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这也进一步说明,效用的基数度量或者序数表示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二者的实质相同。
2.正常品的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解答:正常品价格对正常品的需求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从替代效应来看,正常品价格下降使得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正常品的价格上升使得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因此,正常品价格变动对其本身需求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从收入效应来看,正常品价格下降使得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增加,而伴随着收入增加,消费者对正常物品的最优消费数量也增加。
因此,作为正常品的价格下降对该商品需求所产生的收入效应一定使得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正常品的价格上升使得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因此,正常品价格变动对其本身需求所产生的收入效应使得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由于无论从替代效应还是从收入效应上看,正常品价格的下降都会使得对它的需求量增加,故正常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3.何为吉芬物品?其需求曲线形状如何?试利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解答: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对这种低档物品来说,它的需求量与价格是成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于是,对吉芬商品来说,其需求曲线不再像通常所见到的那样向右下方倾斜,而是相反,向右上方倾斜。
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对吉芬商品来说,其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对需求量的影响与替代效应刚好相反,且其强度还大于替代效应。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西方经济学简答题1.什么是消费者均衡效用的基数和序数假设所得出的均衡条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解答:消费者均衡指的是消费者选择的能够使其效用达到最大的商品组合。
从几何上说,该均衡是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
其条件是:在既定的收入约束之下,为了获得最大的满足,消费者所选择的最优商品数量组合应该使得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相应的价格之比。
借用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上述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可以变换成我们更加熟知的条件,即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或者,消费者每单位货币支出购买任意一种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这也进一步说明,效用的基数度量或者序数表示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二者的实质相同。
2.正常品的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解答:正常品价格对正常品的需求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从替代效应来看,正常品价格下降使得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正常品的价格上升使得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因此,正常品价格变动对其本身需求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从收入效应来看,正常品价格下降使得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增加,而伴随着收入增加,消费者对正常物品的最优消费数量也增加。
因此,作为正常品的价格下降对该商品需求所产生的收入效应一定使得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正常品的价格上升使得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因此,正常品价格变动对其本身需求所产生的收入效应使得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由于无论从替代效应还是从收入效应上看,正常品价格的下降都会使得对它的需求量增加,故正常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3.何为吉芬物品其需求曲线形状如何试利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解答: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对这种低档物品来说,它的需求量与价格是成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于是,对吉芬商品来说,其需求曲线不再像通常所见到的那样向右下方倾斜,而是相反,向右上方倾斜。
《经济学原理》部分练习题参考答案(微观部分)一、名词解释: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人的需求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就需要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而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资源总是有限的,相对不足的资源与人类绝对增长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
2、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3、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4、需求:指市场上的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可能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
5、供给:是指市场上的卖方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可能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出售某种商品的数量。
6、需求函数: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7、供给函数:把影响供给量的所有因素作为自变量,把供给量作为因变量,则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供给量和这些影响供给量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这种函数被称为供给函数。
8、需求定理: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一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就增加,而商品的价格上升,该商品的需求量就减少,商品的需求量和其价格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需求定理。
9、供给定理:某一商品的价格越低,商品的供给量越小,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供给量越大,这就是供给定理。
10、供求定理: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1、均衡价格:就是当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时的价格。
此时,价格既不上升也不下降,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12、最高限价:也被称为限制价格,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限价总是低于市场均衡价格。
13、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
最低限价总是高于市场均衡价格。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消费者在特定条件下(如喜好,商品价格和收入既定等),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到各商品的购买中,以达到总效用最大。
在这种情形下,消费者货币分配比例达到最佳,即分配比例的任何变动都会使总效用减少,因此,消费者不再改变其各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这被称为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
对于消费者均衡,基数效用理论与序数效用理论各有不同的描述。
基数效用论中的描述基数效用理论认为,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时,其最大满足受支付能力的制约。
如果消费者将其收入(R)全部都用于支出,那么他所购买的各种消费品的数量还必须符合一个条件,即预算支出等于收入总额(R=PAQA+PBQB+PcQc+……其中P表示商品价格,Q表示商品数量)。
当消费者的支出既等于预算支出,又使每一种支出所得到的各种商品边际效用相等时,该消费者在其收入许可的条件下,已得到最大的满足,他再也不能从改变消费品构成与数量中得到更多的效用。
该消费者不再改变其消费品构成与数量,这叫做消费者均衡。
序数效用中的描述序数效用理论认为,假设消费者收入一定,并全部用于消费,同时假定商品X与Y的价格不变,那么消费者可能消费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必等于消费者收入,在平面坐标上会形成一条线ABAB线上在任一点,都是消费者收入(或预算)在许可的条件下两种商品可能的组合,所以AB线被称为消费者可能线。
AB线上方的任一点,都表示消费者购买力不及;AB线下方的任一点,表明消费者没有取得他能够取得的商品量;AB线上的各点则是消费者在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以其收入可购得的两种商品的各种量的组合。
消费者为其收入许可条件下选择能获得最大满足的商品组合,应将其无差异曲线图(见序数效用理论)与消费可能线置于同一图中,由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切点来决定其应取的商品组合,消费者既然在其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切点所示的商品组合中可以取得最大的满足,就不再改变其消费品构成,所以被称为消费者均衡。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和中英文对照【经济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供求定理】。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理论结构。
【弹性】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弧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点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相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百分比。
【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之间能够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恩格尔定律】。
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用弹性的概念来表述它则可以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