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7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与近现代外交
- 格式:ppt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50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一.知识归纳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1919年初,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一息传到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列强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中国古代到近代对外关系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到近代的对外关系,具体内容涉及教材《中国历史》第五、六章。
其中包括: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与对外交流;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与使节往来;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与鸦片战争;以及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与民族觉醒。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到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脉络,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
2. 分析我国古代到近代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提高历史思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到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把握各个时期的特点。
重点: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以及近代的鸦片战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教学视频、地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盛况。
2. 讲解:详细讲解汉唐、宋元、明清、近代各个时期的对外关系,结合地图展示相关事件。
3. 例题讲解:以闭关锁国政策为例,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到近代对外关系2. 内容: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对外交流宋元时期:海外贸易、使节往来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鸦片战争近代:半殖民地化、民族觉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作用。
分析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请谈谈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答案: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外部威胁较小。
影响有: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科技、文化相对落后。
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为民族觉醒奠定了基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例题、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到近代的对外关系。
专题七对外交往史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汉朝中外交流: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2、开通丝绸之路;隋唐时进一步向西延伸至西亚、欧洲。
(了解丝3、设西域都护府;绸之路路线及开通历史意义。
)二、唐朝中外交流:(唐朝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开放王朝,对外交往总体上比较活跃)1、开放性的国际性大都会:长安;2、玄奘西行印度取佛经;3、鉴真东渡日本传佛法;4、日本多次派“谴唐使”来华学习交流。
三、元朝中外交流:开放性国际性大都市:大都(今北京)马可·波罗来华四、宋朝时商业繁荣(陆、海丝绸之路非常活跃),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世界第一大港:泉州)五、明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1、郑和下西洋:促进明朝与亚非国家(未到达欧洲)经济文化交流;2、外国贡使来华:3、明末清初传教士纷纷来华。
(利玛窦、汤若望)六、清朝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经济文化交往,只保留广州为唯一的通商口岸),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一、建国后外交成就:(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20世纪50 年代的成就: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2.20世纪70年代: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第26届联合国大会);②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20世纪90年代: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4.2001年: ①中国加入WTO;②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③促成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二、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1、原因①主要原因: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根本原因)②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中日关系史一、古代:日唐朝时日本实行大化改新(646年)学习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二、近现代:明治维新后,日本发动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1、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及澎湖列岛。
近代现代中国外交第一:历届政府的外交:1840-1912一、清政府的屈辱外交。
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
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
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
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1、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所谓对外政策,主要是指一国对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考察认识、判断评价及相应的决策措施。
19世纪及20世纪初,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比较零散,未形成明显的特征框架。
笔者按其历史发展的进程将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大致分为四个历史时期:(1)第一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
当时清朝认为中国是优越和强大的,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藩属邻国以至海外列国是落后野蛮的,应该向中国朝拜进贡。
自中外通商以后,清统治者视来华的西人为非我族类的野蛮人,认为应严格加以防范。
在这种意识支配下,19世纪初的清朝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并不拒绝与各国交往,只是强调对方必须承认中国为天朝上国,追求名义上的藩属朝贡关系,重视名分礼仪等细节。
(2)第二个时期,19世纪40至50年代,清朝缺乏主权观念,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蜂拥而来,中国最初的反应主要是从族类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待西方的入侵,不是以是否损害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实际利益为对外交涉的目的,而是以是否见容于自身的传统和陈腐的体制为圭臬,因此常常出现以主权换定制的可悲局面。
新考纲高考系列历史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三韩中辰韩被称为“秦韩”B光武帝赐日本“汉委奴国王”金印C.甘英出使大秦出色完成使命D.汉代文明远播欧非1.C解析:甘英没能到达大秦。
2 隋唐时期同印度联系的主要纽带是 ( )A 科学技术 B.佛教 C.商品 D.艺术2.B解析:隋唐时,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大大加强。
3 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充分体现出唐文化 ( )A高度繁荣的特征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特征C.泽被东西的影响D.兼收并蓄、对外开放的特征3.D解析:鉴真是向外传播唐文化,而玄奘是吸取外国文化。
4丝绸之路的开通,源于 ( )A张骞通西域 B.西域都护设置 C.班超经营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4.A解析: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被称为“丝绸之路”。
5 唐朝时,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抵达 ( )A印度半岛南端 B.波斯湾 C.红海沿岸 D_非洲东海岸5.B解析:注意结合地图落实知识点。
6 下列历史人物,对中外交往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有 ( )①甘英②法显③鉴真④义净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6.A解析:注意历史人物与其事迹的充分结合。
7 郑和下西洋时,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从本质上看这些贸易属于 ( )A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B 工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C.赚取利润维持航海巨大开支的需要D.扩大交往影响的手段7.D解析:郑和下西洋的主旨是进行政治交往,其贸易是为这一主旨服务的。
8郑和下西洋不能持续的根本原因是 ( )A不以经济效益为目的 B.明政府国力衰退 C.亚非国家的竞争 D.倭寇封锁我国东南沿海8.A解析:中国是自然经济,不能为航海的持续提供内在驱动力。
9下列历史现象体现了外来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的是 ( )①白马寺的建造②敦煌莫高窟的修建③唐朝长安城的布局④《农政全书》的编写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B解析:白马寺的建造、敦煌莫高窟的修建是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原的结果;《农政全书》是受西方传教士影响介绍了西方文化;而唐朝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葩,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朝代都城建筑的特色,是传统文化的代表。
中国古代到近代对外关系课件一、教学内容1.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2.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到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脉络。
2. 掌握汉唐丝绸之路、宋元海外贸易、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3. 分析近代中国对外关系演变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近代中国对外关系演变的原因及影响。
2. 教学重点:汉唐丝绸之路、宋元海外贸易、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重大事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对外关系的特点。
2. 课堂讲解:(1)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商品、文化交流等。
(2)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讲解广州、泉州等港口的海外贸易发展,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3)鸦片战争: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南京条约的内容。
(4)甲午战争:阐述甲午战争背景、过程、马关条约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当时的历史人物,如何应对近代中国面临的对外关系挑战。
4. 例题讲解:解答关于汉唐丝绸之路、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的选择题、简答题。
5. 随堂练习:布置关于宋元海外贸易、甲午战争的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古代中国对外关系: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宋元时期:海外贸易2.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汉唐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2)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3)论述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 答案:(1)汉唐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深了各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