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 格式:docx
- 大小:37.07 KB
- 文档页数:4
混凝土施工规程以下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混凝土施工规程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混凝土施工规程:1.0混凝土施工规程总则1.1本混凝土施工规程适用于房屋建筑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工程中混凝土拌制、运输、浇筑和养护的施工操作过程。
1.2本混凝土施工规程引用了:⑴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⑵DB32/296-1999《江苏省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
2.0混凝土施工准备2.1材料及主要机具2.1.1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试,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等的规定。
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一个月)时,应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结果使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
检验方法: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试报告。
2.1.2混凝土中掺用外加剂的质量及其应用技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等和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外加剂。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当使用含氯化物的外加剂时,混凝土中氯化物的的总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
检验方法: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试报告。
2.1.3混凝土中氯化物和碱的总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原材料试验报告和氯公物、碱的总含量计算书。
2.1.4普通混凝土所用的粗、细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的规定。
检验方法:进场复试报告。
2.1.5混凝土中掺用矿物掺合料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的粉煤灰》GB1596等的规定。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技术规程一、前言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技术规程是为了保证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长期保持其承载能力和使用功能,避免出现损坏和事故而制定的标准化技术规范。
本文将从混凝土材料的选择、混凝土构件的设计、施工工艺的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二、混凝土材料的选择1. 水泥的选择混凝土结构中使用的水泥应根据环境和使用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水泥。
在常温环境下使用的水泥应选择普通硅酸盐水泥,而在高温、高强度、高耐久性要求的场合下应选择硅酸盐水泥、高炉水泥等特殊水泥。
2. 骨料的选择混凝土结构中使用的骨料应根据环境和使用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骨料。
在普通的混凝土结构中,可采用石子、砂石等骨料;在高强度、高耐久性要求的场合下,应采用耐磨性好、强度高的骨料。
3. 混凝土掺合料的选择混凝土结构中使用的掺合料应根据混凝土的使用条件和要求选择不同的掺合料。
在一般情况下,可选用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但在一些特殊场合下,如海洋、氯离子等腐蚀性环境下,应选用硅灰、石英粉等掺合料。
三、混凝土构件的设计1. 混凝土构件的截面设计混凝土构件的截面设计应根据其承载能力和使用条件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设计。
在一般情况下,混凝土构件的截面设计应保证其正常承载能力和使用功能不受影响;在特殊场合下,如地震、风载等荷载作用下,应采用更为严格的设计要求。
2. 混凝土构件的布置设计混凝土构件的布置设计应根据建筑结构、使用功能和空间布置等要素进行设计。
在一般情况下,混凝土构件的布置应保证其正常承载能力和使用功能不受影响;在特殊场合下,如地震、风载等荷载作用下,应采用更为严格的布置要求。
3. 混凝土构件的钢筋设计混凝土构件的钢筋设计应根据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和使用条件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设计。
在一般情况下,混凝土构件的钢筋设计应保证其正常承载能力和使用功能不受影响;在特殊场合下,如地震、风载等荷载作用下,应采用更为严格的设计要求。
四、施工工艺的管理1. 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的浇筑应根据混凝土的使用条件和要求选择不同的浇筑方法。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修订简介徐永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二○一○年九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修订简介依照原建设部建标(2006)77号文《关于印发〈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打算(第一批)〉的通知》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研、总结工作经验、地震震害经验和研究成果,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本规程进行了修订。
本规程包括13章,6个附录,13章为:1、总则;2、术语和符号;3、结构设计差不多规定;4、荷载和地震作用;5、结构计算分析;6、框架结构设计;7、剪力墙结构设计;8、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9、筒体结构设计;10、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11、混合结构设计;12、地下室和基础设计;13、高层建筑结构施工。
共有三十一条强制性条文,即:3.8.1条;3.9.1条;3.9.3条;3.9.4条;4.2.2条;4.3.1条;4.3.2条;4.3.12条;4.3.16条;5.4.4条;5.6.1条;5.6.2条;5.6.3条;5.6.4条;6.1.6条;6.3.2条;6.4.3条;7.2.17条;8.1.5条;8.2.1条;9.2.3条;9.3.7条;10.1.2条;10.2.7条;10.2.10条;10.2.19条;10.3.3条;10.4.4条;10.5.2条;10.5.6条;11.1.4条。
本规程要紧的修订内容为:1、修改了适用范围。
2、修改、补充了结构平面和立面规则性有关规定。
3、调整了部分结构最大适用高度,增加了8度(0.3g)抗震设防区房屋最大适用高度规定。
4、增加了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差不多方法及抗震连续倒塌设计差不多要求。
5、修改、补充了房屋舒适度设计规定。
6、修改、补充了风荷载及地震作用有关内容。
7、调整了“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及部分构件内力调整系数。
8、修改、补充了框架、剪力墙(含短肢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筒体结构的有关规定。
9、修改、补充了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有关规定。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使用锚固技术的相关规程。
这些规程旨在确保锚固技术的安全可靠性,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的背景、目的、适用范围、一般要求、设计规定和施工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一、背景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而后锚固技术作为一种连接手段,在混凝土结构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混凝土易于开裂和渗透性较高,所以后锚固技术的规范性和可行性需要得到保证。
二、目的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后锚固技术在混凝土结构中应用的安全可靠性,有效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三、适用范围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适用于各类混凝土结构中使用的后锚固技术。
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物、桥梁、坝体、地下工程和隧道等。
四、一般要求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应符合以下一般要求:1. 合理选用合适的锚具和锚材料;2. 满足设计强度和稳定性要求;3. 确保锚固部位能够有效地传递荷载;4. 提供锚固的便利性和安全操作。
五、设计规定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的设计规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锚固的位置和数量;2. 确定锚固的尺寸和锚固长度;3. 确定锚固的受力状态和荷载组合;4. 考虑混凝土的材料和强度特性。
六、施工控制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的施工控制应符合以下要求:1. 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锚固位置准确无误;2. 确保锚固的混凝土表面质量和几何形状符合规范要求;3. 严格控制锚固材料的使用和质量检验;4. 进行随时检查和监测,确保施工质量的达标。
综上所述,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的制定对于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规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背景、目的、适用范围、一般要求、设计规定和施工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严格的施工控制,可以确保后锚固技术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达到安全可靠的效果。
混凝土结构质量检测与评定技术规程一、引言混凝土是建筑结构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而对于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检测与评定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应用,可以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各种检测与评定技术规程,评估其深度和广度,同时分享我对这些技术规程的观点和理解。
二、混凝土结构质量检测的重要性混凝土结构质量检测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通过质量检测,可以提前发现混凝土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修复和强化措施,保障建筑物的使用安全。
三、混凝土结构质量检测与评定技术规程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检测对象和目的,混凝土结构质量检测与评定技术规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力学性能检测技术规程力学性能检测技术规程主要关注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力学性能参数的评定。
通过使用一系列的试验方法和测试设备,可以准确测量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等关键参数,进而评估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性能表现。
2. 耐久性能检测技术规程耐久性能检测技术规程主要关注混凝土结构在长期使用和环境条件下的耐久性能。
通过检测混凝土结构材料和构件中的气体渗透性、湿度变化、热膨胀系数等指标,可以评估混凝土结构的抗老化、防水防潮和耐久性等方面的表现。
3. 结构完整性检测技术规程结构完整性检测技术规程主要关注混凝土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毁坏程度的评定。
通过使用非破坏性测试方法,如超声波检测、雷达测深、红外热像法等,可以对混凝土结构的缺陷、裂缝和损伤进行有效的检测和分析,从而判断结构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四、混凝土结构质量检测与评定技术规程的应用案例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混凝土结构质量检测与评定技术规程的应用案例,以展示它们在实际工程中的价值和意义:1. 压力与渗透性检测技术通过对混凝土中的气体渗透性和液体渗透性进行测试,可以评估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该技术规程的应用案例包括水库大坝和地下工程的混凝土质量检测,以确保工程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阻锈防水抗裂技术规程在地下工程建设中,混凝土结构的防腐阻锈、防水抗裂技术规程是至关重要的。
这项技术规程旨在保障地下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对于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和减少维护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入手,探讨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阻锈、防水抗裂技术规程的内容和意义。
一、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阻锈技术规程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常常受到潮湿环境和地下水的侵蚀,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防腐阻锈措施来保护混凝土结构。
在地下工程建设中,选用防腐性能较好的混凝土材料和添加剂至关重要。
建筑设计中应该包含针对防腐的专门措施,比如使用防腐涂料、防腐胶泥等材料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涂覆,以增加混凝土结构的抗蚀性能。
定期进行防腐维护和检查是确保混凝土结构安全的重要环节。
二、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防水技术规程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必须具备较强的防水性能,以防止地下水泄漏和渗透。
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防水性能。
在防水设计方面,可以采用加固梁、槽等结构进行防水处理;在防水施工方面,可以采用防水膜、防水涂料等材料对混凝土进行防水处理,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防水性能。
另外,在日常维护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混凝土结构是否出现渗漏等问题,及时进行修补。
三、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抗裂技术规程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容易出现裂缝,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在施工和使用阶段,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抗裂措施。
在施工阶段,可以通过适当控制混凝土的收缩、设置预应力钢筋等方式来减少混凝土的开裂倾向;在使用阶段,定期进行结构的检测和维护是确保混凝土结构抗裂能力的关键。
总结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阻锈、防水抗裂技术规程是地下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通过合理的材料选用、施工工艺和定期维护,可以有效保障地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
在地下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都应该重视这些技术规程的实施和落实,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地下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混凝土结构的防腐阻锈、防水抗裂技术规程是确保工程耐久性和安全性的关键。
地下室混凝土技术交底一、工程概述本工程地下室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抗渗等级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地下室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技术要求进行施工。
二、施工准备1、技术准备(1)熟悉施工图纸和设计文件,明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抗渗等级、浇筑部位和浇筑方式等要求。
(2)编制混凝土施工方案,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运输方式、浇筑顺序、振捣方法、养护措施等。
(3)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使其了解混凝土施工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
2、材料准备(1)水泥:选用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
(2)砂:选用中砂,含泥量不大于 3%,泥块含量不大于 1%。
(3)石子:选用粒径 5~315mm 的碎石,含泥量不大于 1%,泥块含量不大于 05%。
(4)外加剂: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选用合适的外加剂,如减水剂、缓凝剂、抗渗剂等,外加剂应有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
(5)水:使用饮用水或符合国家标准的其他水源。
3、机械设备准备(1)混凝土搅拌设备:根据混凝土的浇筑量和施工进度,选用合适的混凝土搅拌设备,如搅拌机、搅拌站等。
(2)混凝土运输设备:选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或泵送设备,确保混凝土能够及时、连续地运输到施工现场。
(3)混凝土振捣设备:选用插入式振捣器和平板式振捣器,振捣器的数量应根据混凝土的浇筑量和浇筑面积确定。
4、现场准备(1)清理地下室施工现场,保证场地平整、干净,无杂物和积水。
(2)安装好模板和钢筋,并进行验收,确保模板的尺寸、平整度和垂直度符合要求,钢筋的规格、数量和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3)在地下室设置好混凝土浇筑的通道和卸料平台,确保混凝土能够顺利运输和卸料。
(4)在混凝土浇筑部位设置好标高控制点和水平控制线,以便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高度和表面平整度。
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抗渗等级、施工条件和原材料的性能等因素进行设计,并通过试验确定。
混凝土地铁车站地下室施工技术规程一、前期准备工作1. 地质勘察:进行地下水位、地层及土质等方面的勘察,确保地铁车站地下室的基础设计满足工程要求。
2. 地面平整:清除地表的杂物、垃圾和其他障碍物,确保施工区域地面平整。
3. 地下管线、电缆的迁移:清理并迁移地下管线和电缆,确保施工区域的安全。
4. 施工现场的布置:按照施工计划,对施工现场进行布置,包括施工设备、材料的摆放和通道的设置等。
5. 安全措施:制定安全施工计划,设立安全警示标志、安全防护网等,确保施工安全。
二、基础工程1. 地下室基础:根据设计要求,在地面上进行地下室基础的施工,包括基坑开挖、支撑、防水、回填等工作。
2. 地下室砼柱、基础板的浇筑:在地下室基础完成之后,进行砼柱和基础板的浇筑,确保基础的稳固和承重能力。
3. 地下水处理:在地下室基础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地下水的处理,包括地下水的抽排和排放等。
4. 基础工程验收:对地下室基础的施工进行验收,确保基础工程符合设计要求。
三、主体结构施工1. 立柱的施工:根据设计要求,在地下室基础上进行立柱的施工,包括立柱的模板制作、钢筋绑扎和混凝土的浇筑等。
2. 梁的施工:在立柱完成之后,进行梁的施工,包括梁的模板制作、钢筋绑扎和混凝土的浇筑等。
3. 地下室墙体的施工:在梁的施工完成之后,进行地下室墙体的施工,包括墙体的模板制作、钢筋绑扎和混凝土的浇筑等。
4. 地下室板的施工:在墙体的施工完成之后,进行地下室板的施工,包括板的模板制作、钢筋绑扎和混凝土的浇筑等。
5. 竣工验收:对主体结构施工进行验收,确保主体结构符合设计要求。
四、室内装修1. 地下室内墙面和地面的装修:对地下室内墙面和地面进行装修,包括清洁、防水、涂料、瓷砖等。
2. 安装地下室内的设施:安装地下室内的设施,包括照明、通风、电力等。
3. 清理和验收:对地下室内的装修工作进行清理和验收,确保装修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五、环保措施1. 垃圾处理: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确保环保要求。
浅析高层建筑地下室埋深1、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2.1.8条:(1)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可取房屋高度的1/15;(2)桩基础,不计桩长,可取房屋高度的1/182、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5.1.3条是强条:高层建筑基础的埋深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稳定性要求.5.1.4条:在地震设防区,除岩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形基础其基础的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箱或桩筏基础的埋置深度(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2、根据广东省高规13.1.7条:6、7度区地下室不少于一层(常规地下室层高约4m左右‘P280条文说明’)及8度区地下室层数不少于两层时,可不验算基础(包括桩基础)在地震作用下的水平承载力.评价:1、国家规范没有按地震烈度划分埋深,6~9度的埋深都是1/15或1/18,但是9度的水平地震力是6度的8倍,8度是6度的4倍,如果在不同的地震区是相同的埋深,那么在低烈度区合适,在高烈度区就不合适,反之在高烈度区合适,在低烈度区就不合适.所以今后在修订国家规范时,要注意这个问题.2、广东省规范,比国家规范有进步,对地震烈度区进行了划分,对6、7度作为一档,设置一层地下室,对8度区作为一档设置二层地下室,缺点按照高规或者广高规10层及以上或高度大于28米的住宅建筑;高度大于24米的其他建筑是高层建筑,一个在汕头市或者潮州市8度区一个28.5高的住宅需要两层2x4.0米8米左右的地下室,合1/3.56,是不是有点浪费.广东省高规虽然进行了划分,但是其合理性需要在修订规范中考虑.3、如果不满足以上三个规范的要求,把嵌固端放在基础顶面的情况.(1)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1.4条文说明,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张在明在8度区的试验,当25层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为3.8米(1/17.8),则稳定安全系数达到1.64,如果该稳定安全系数是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6.7.5-2条公式(6.7.5-6)抗倾覆稳定性计算,那么就是不安全的.B—基础宽度.F—基底反力的合力X—非零应力区宽度G—建筑结构上部重力V—建筑上部水平力合力H—建筑物高度MON—V*2H/3(倾覆力矩)MO—G*B/2(抗倾覆力矩)零应力区所占基底面积比例公式(B-X)/B=(3MON /MO-1)/2.(1)a、公式(1)当MO /MON=3时(B-X)/B=0,零应力区所占基底面积比例为零,即没有零应力区.如果你看看SATWE和其他软件的计算结果中抗倾覆验算,当抗倾覆力矩/倾覆力矩≥3时,零应力区(%)是0,如果当抗倾覆力矩/倾覆力矩<3时零应力区(%)就大于0.b、公式(1)当MO /MON=1时(B-X)/B=1,零应力区所占基底面积比例为1,即全部零应力区.建筑物处于倒塌的零界状态.c、按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7条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2.4条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零应力区所占基底面积比例小于15%,按照公式(1)计算得MO /MON=2.31d、按照张在明的8度区试验公式(1)当MO /MON=1.64时(B-X)/B=0.4146,零应力区所占基底面积比例为41.46%,即有41.46%是零应力区.e、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6.7.5-2条公式(6.7.5-6)抗倾覆稳定性计算的要求:抗倾覆力矩/倾覆力矩=1.6.(B-X)/B=0.4375,即有43.75%是零应力区.以上4、5款中1.6或者1.64的安全系数是指要倒塌的安全系数,不是零应力区的安全系数.零应力区过大对建筑物的危害计算如下:当按照a情况计算,最大荷载处是平均值的2倍,如果是桩基础,桩的承载力是按照极限承载力的0.5倍取值,也就是说,此时最大荷载处正好达到桩的极限承载力.当按照b情况计算基础,如果假定地基是刚性,那是在倒塌的边缘,但是地基不是刚性的,当地基压缩变形时,实际楼已经倒塌了.当按照c情况计算基础,平均承载力由(p)/1变为(p)/(1-0.15)=1.17p,最大边缘处的压力为2*1.17=2.35,2.35>2,即大于桩的极限承载力.建筑物可能发生倾斜.当按照d情况计算基础,平均承载力(p)/(1-0.4146)=1.71p,最大边缘处的压力为2*1.71=3.42,3.42>2,即远大于桩的极限承载力.建筑物倾斜很大,也可能倒塌.该情况是在8度区试验的结果,在6、7度区情况会比8度区好,因为没有试验,只能参考判断结果.当按照e情况计算基础,平均承载力(p)/(1-0.4375)=1.78p,最大边缘处的压力为2*1.78=3.42,3.56>2,即远大于桩的极限承载力.建筑物倾斜很大,也可能倒塌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附录Q.0.10条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确定方法.(p)由图1、图2、图3可以看到不管用那种方法确定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如果单桩压力超过单桩极限承载力,单桩的沉降就会进入陡降段,随着压力的继续增大,由上图曲线就知道结果.(2)如果把嵌固端放在基础顶面,按广东省规范13.1.7条就需要验算基础(包括桩基础)在地震作用下的水平承载力,按照13.1.7条文说明有地下室承担的水平剪力,现在由桩基承担,就需要验算桩基的水平承载力.(3)以上a~e的五种情况,只有d情况不知道是不是在大震情况下的试验,e情况是在静力情况下的计算,a、b、c情况都是在多遇地震情况下的情况.如果把嵌固端放在基础顶面,那么就需要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1.0.1条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进行大震不倒的计算.可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分析.。
混凝土强度等级规范规定与设计使用表(原创)作者:CAD-CAM 提交日期:| 分类: | 访问量:Google混凝土强度等级规范规定与设计使用表(原创)更多相关内容请访问"CAD家园论坛",获取完整满意的答案!混凝土强度等级规范规定与设计使用表前言实际工作中广大设计人员往往忽略了混凝土强度等级的规定,出现了把所有垫层定为C15或更高,况,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或设计了很多肥梁胖柱,本人详细查阅了有关规范并整理如下:第一章《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中有关规定第4.1.2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当采用HRB335级钢筋时,混凝土强级钢筋以及承受重复荷载的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处理钢筋作预应力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
注:当采用山砂混凝土及高炉矿渣混条文说明:基础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采用C10。
第4.1.3条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ck,ftk应按表4.1.3采用。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2)表4.1.3强度种类混凝土强度等级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C80fck1013.416.720.123.426.829.632.435.538.541.544.547.450.2ftk1.271.541.782.012.22.392.512.642.742.852.932.993.053.11第4.1.4条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c,ft应按表4.1.4采用。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N/mm2)表4.1.4强度种类混凝土强度等级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C80fc7.29.611.914.316.719.121.123.125.327.529.731.833.835.9ft0.911.11.271.431.571.711.81.891.962.042.092.142.182.22注:1计算现浇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及偏心受压构件时,如截面的长边或直径小于300mm,则表中混凝量(如混凝土成型,截面和轴线尺寸等)确有保证时,可不受此限制;2离心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第4.1.5条混凝土受压或受拉的弹性模量Ec应按表4.1.5采用。
jgj 1-2014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是中国国家标准委员会颁布的技术规范,适用于建筑领域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和验收。
该规程共分为前言、范围、术语、材料、构件设计、构件制作、施工实施、验收和规范引用等九个部分。
该规程的前言部分介绍了规范的目的、适用范围和主要内容的来源等。
它的目的是规范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确保结构的安全可靠,提高建筑的工艺水平和质量。
范围部分对该规程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明确。
该规程所适用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包括预制板、预制柱、预制框架、预制墙板、立体拼装结构、预制楼梯和预制地下构筑物等。
它的要求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和其它相关规程的技术指导。
术语部分对该规程中使用的术语进行了定义和解释。
这些术语的准确理解和使用对于规范的应用非常重要,它们帮助确保相关人员对规范内容的一致理解,减少因术语造成的误解和错误。
材料部分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所使用的主要材料进行了要求和规定。
其中包括水泥、骨料、细集料、外加剂、钢筋和焊接材料等。
这些材料的质量和性能要求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规范对其要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构件设计部分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构件设计进行了规范。
其中包括预制构件的尺寸、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等方面的设计要求。
规范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结构的受力和承载能力,确保满足工程的安全需求。
构件制作部分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构件制作过程进行了规范。
包括对构件制作工艺的要求、模板和模具的使用、混凝土浇筑和养护等方面的规定。
规范要求制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构件的质量和准确性。
施工实施部分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进行了规范。
其中包括安装顺序、施工方法、连接和固定等方面的规定。
规范要求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确保结构的稳定和可靠性。
验收部分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验收标准进行了规定。
包括对构件尺寸的测量、钢筋的检查、混凝土表面的质量要求等方面的规定。
混凝土地下室内墙施工技术规程一、前言混凝土地下室内墙作为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本技术规程旨在规范混凝土地下室内墙的施工过程,保证施工质量。
二、材料准备1. 水泥: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物掺合料水泥。
2. 砂: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中砂或细砂。
3. 石子: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碎石或卵石。
4. 混凝土外加剂: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混凝土外加剂。
5. 钢筋: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普通钢筋或钢筋混凝土。
6. 模板: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模板,且表面平整、无裂缝、无毛刺。
7. 混凝土搅拌机: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混凝土搅拌机,其容积应根据实际施工需要确定。
8. 其他材料:如钢筋连接件、混凝土振捣器、水泥沙浆等,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
三、施工前准备1. 墙体图纸审核:在施工前,应审核混凝土地下室内墙的结构图纸,确认墙体尺寸、位置、形状等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 墙体基础处理:在墙体基础施工前,应对基础进行清理、夯实、检查,确保基础平整、牢固、无沉降。
3. 模板安装:在模板安装前,应对模板进行检查,确认模板是否完好无损,表面是否平整。
模板安装时,应按照墙体尺寸和形状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固定,确保模板不移位,墙体表面平整。
4. 钢筋加工:在钢筋加工前,应按照结构图纸要求确定钢筋的型号、数量和长度,加工时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加工。
加工完成后,应进行检查,确保钢筋符合要求。
四、施工过程1. 混凝土搅拌:在混凝土搅拌前,应按照设计要求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和用量。
混凝土搅拌时,应将水泥、砂、石子等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混凝土搅拌机中,加入外加剂后搅拌均匀,直至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和均匀度。
2. 拼装钢筋骨架:在拼装钢筋骨架前,应对钢筋骨架进行检查,确保钢筋的尺寸、数量、位置等符合设计要求。
拼装钢筋时,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绑扎,钢筋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钢筋之间的连接应牢固。
十、地下防水工程1总则1.1为使地下工程防水的设计和施工符合确保质量、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要求,制订本工艺规程。
1.2本工艺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地下工程、市政隧道、防护工程、山岭及水底隧道、地下铁道等地下工程防水的设计和施工。
1.3地下工程防水的设计和施工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1.4地下工程防水的设计和施工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并采取相应措施。
1.5地下工程的防水,应采用经过试验、检测和鉴定并经实践检验质量可靠的新材料,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
1.6地下工程防水的设计和施工除应符合本工艺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2.1地下防水工程指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地下工程、防护工程、隧道及地下铁道等建(构)筑物,进行防水设计、防水施工和维护管理等各项技术工作的工程实体。
2.2防水等级根据地下工程的重要性和使用中对防水的要求,所确定结构允许渗漏水量的等级标准。
2.3刚性防水层采用较高强度和无延伸能力的防水材料,如防水砂浆、防水混凝土所构成的防水层。
2.4柔性防水层采用具有一定柔韧性和较大延伸率的防水材料,如防水卷材、有机防水涂料构成的防水层。
2.5初期支护用矿山法进行暗挖法施工后,在岩体上喷射或浇筑防水混凝土所构成的第一次衬砌。
2.6盾构法隧道采用盾构掘进机进行开挖,钢筋混凝土管片作为衬砌支护的隧道暗挖施工法。
2.7土工合成材料指工程建设中应用的土工织物、土工膜、土工复合材料、土工复合材料的总称。
2.8遇水膨胀止水条具有遇水膨胀性能的遇水膨胀腻子条和遇水膨胀橡胶条的统称。
2.9可操作时间单组份材料自容器打开或多组份材料自混合起,至不适宜施工的时间。
2.10涂膜抗渗性涂膜抵抗地下水渗入地下工程内部的性能。
2.11涂膜耐水性涂膜在水长期浸泡下保持各种性能指标的能力。
2.12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以聚合物乳液和水泥为主要原料,加入其他添加剂制成的双组份水性防水涂料。
后浇带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2.2条地下室和基础设计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
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
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4.13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
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3 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4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3.4.13 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
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
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在45d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5.2条5.2.1 后浇带宜用于不允许留设变形缝的工程部位。
GB50936-2014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 4.1.8 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在浇筑混凝土前,其轴心应力不宜大于钢管抗压强度设计值的60%,并应满足稳定性要求。
4.1.11 直径大于2m 的圆形钢管混凝土构件及边长大于1.5m 的矩形钢管混凝土构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小钢管内混凝土收缩对构件受力性能的影响。
5.4.1 对轴压构件和偏心率不大于0.3的偏心钢管混凝土实心受压构件,当由永久荷载引起的轴心压力占全部轴心压力的50%及以上时,由于混凝土徐变的影响,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心受压稳定承载力设计值 Nu 应乘以折减系数0.9。
7.2.1 等直径钢管对接时宜设置环形隔板和内衬钢管段,内衬钢管段也可兼作为抗剪连接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上下钢管之间应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缝,坡口可取35°,直焊缝钢管对接处应错开钢管焊缝; 2 内衬钢管仅作为衬管使用时(图7.2.1a ),衬管管壁厚度宜为4mm ~6mm ,衬管高度宜为50mm ,其外径宜比钢管内径小2mm ; 图7.2.1 等直径钢管对接构造 1-环形隔板;2-内衬钢管3 内衬钢管兼作为抗剪连接件时(图7.2.1b ),衬管管壁厚度不宜小于16mm ,衬管高度宜为100mm ,其外径宜比钢管内径小2mm 。
7.2.2 不同直径钢管对接时,宜采用一段变径钢管连接。
变径钢管的上下两端均宜设置环3.1.4 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 伸长率不应小于 的冲击韧性。
9.4.1 用含氯化物类的外加剂。
形隔板,变径钢管的壁厚不应小于所连接的钢管壁厚,变径段的斜度不宜大于1:6,变径段宜设置在楼盖结构高度范围内。
7.2.3 钢管分段接头在现场连接时,宜加焊内套圈和必要的焊缝定位件。
7.2.4 钢管混凝土柱的直径较小时,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之间可采用外加强环连接(图7.2.4-1),外加强环应为环绕钢管混凝土柱的封闭的满环(图7.2.4-2)。
db11t 1200-2015 超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跳仓法技术规程超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是指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用量较大、厚度较厚、尺寸较大、跨度较大等,需要采用特殊技术和工艺来保证其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跳仓法是一种常用的施工技术,适用于超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中。
本文将对db11t 1200-2015超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跳仓法技术规程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技术规程的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超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跳仓法施工工程。
超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主要包括桥梁、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大型工业厂房、大型地下工程等。
二、施工前的准备1.施工前应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和工序,包括跳仓的具体位置、高度、厚度等参数。
同时,要制定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
2.检查混凝土浇筑模板和支撑结构的稳定性,确保能够承受混凝土的自重和施工过程中的振动和侧压。
3.检查混凝土搅拌站和输送设备的工作状态,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供应的连续性。
三、施工工艺1.搅拌混凝土时,应采用高强度、高流动性的混凝土,以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抗压强度。
2.采用泵送或输送设备将混凝土输送至跳仓位置,避免出现堆积和浇筑的不均匀现象。
同时,要注意混凝土浇筑的速度和坍落度,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工艺。
3.在跳仓的过程中,要定期检查混凝土的高度和厚度,及时调整输送设备的位置和速度,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四、施工中的质量检验1.定期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密实性进行检测和记录,确保混凝土的质量符合要求。
2.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模板和支撑结构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3.对混凝土跳仓后的表面进行养护和保温,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五、施工后的验收与总结1.在混凝土结构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相关的验收工作,确认超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跳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2.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相关的技术规程和施工工艺,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上是db11t 1200-2015超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跳仓法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DBJ/T 15-92-202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在某六度区超限高层中的应用郭俊鸿徐榕华发布时间:2023-05-28T09:08:13.456Z 来源:《建筑实践》2023年6期作者:郭俊鸿徐榕华[导读] 本项目为一栋B级高度的超高层,位于六度区,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
本工程采用新版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T 15-92-2021)进行超限分析,分析采用"二阶段、二水准"的性能设计方法。
分析对比了风荷载及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基底剪力、倾覆弯矩等,并补充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结果表明,低烈度区的超高层风荷载起控制作用时往往可以满足性能目标B而不增加投资,更能增大建筑使用面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契合绿色发展理念。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华南),广州 510000)[摘要]:本项目为一栋B级高度的超高层,位于六度区,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
本工程采用新版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T 15-92-2021)进行超限分析,分析采用"二阶段、二水准"的性能设计方法。
分析对比了风荷载及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基底剪力、倾覆弯矩等,并补充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结果表明,低烈度区的超高层风荷载起控制作用时往往可以满足性能目标B而不增加投资,更能增大建筑使用面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契合绿色发展理念。
[关键词]:6度设防区;B级高度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性能目标;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Application of an out of code high-rise building in 6-degree seismic region under DBJ/T 15-92-2021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of tall buildings"Guo Junhong,Zhen Shuofeng,Xu Ronghua(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Engineering Division.Corp.Ltd(South China).,Guangzhou 510000,China)Abstract:This project is a B-Level height super high-rise building,located in 6-degree seismic region,adopts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corewall structure.The over-limit analysis of this project is DBJ/T 15-92-2021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of tall buildings",The performance design method of "two stages and two levels"was adopted.The base shear and overturning moment under wind load and earthquake intensity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the dynamic elastic-plastic time history analysis under rarely occurred earthquake is supplemen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wind load plays a controlling role in the low-intensity area,it can fulfil B-level seimic performance design goal without 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increase the applicable building area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land resources,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Keywords:6-degree seismic region;B-Level height super high-rise building;frame-corewall structure;Seismic performance objectives;Dynamic elastic-plastic time history analysis1.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九龙镇,主要功能为办公及公寓,地下室共两层,功能均为车库,埋深约10.4 米。
地下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地下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一、前言
地下建筑是现代城市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混凝土结构是保证地下建筑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关键因素。
本技术规程旨在规范地下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控制,提高地下建筑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设计要求
1.地下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同时考虑地下建筑的荷载、使用功能、地质条件、施工工艺等因素。
2.地下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应采用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地下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应考虑到施工工艺的可行性,减少施工难度和施工风险。
三、材料要求
1.混凝土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强度等级不低于C30。
2.钢筋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应有质量保证书。
3.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
4.混凝土中应控制砂率、骨料粒径和含水率等技术指标,确保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耐久性。
四、施工要求
1.地下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质量。
2.混凝土浇筑前应进行模板检查,确保模板的平整度和尺寸精度。
3.混凝土浇筑前应进行钢筋检查,确保钢筋尺寸和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4.混凝土浇筑前应进行模板处理,确保模板表面光洁、无松动和无明显裂缝。
5.混凝土浇筑应采用机械化作业,确保混凝土均匀浇注、密实和无空隙。
6.混凝土浇筑应采用渐进浇筑法,避免浇筑高度过大造成结构变形和开裂。
7.混凝土浇筑厚度应控制在100-200mm之间,避免混凝土热裂和收
缩裂缝。
8.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养护,确保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
五、质量控制要求
1.地下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控制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
2.混凝土强度应进行采样检测,确保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3.钢筋尺寸和位置应进行检测,确保钢筋符合设计要求。
4.混凝土表面应进行质量检查,确保混凝土表面光洁、无明显裂缝和漏筋现象。
5.混凝土中应进行含水率检测,确保混凝土含水率符合设计要求。
6.地下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检查应由专业质检人员进行,确保质量可靠。
六、安全防护要求
1.地下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和标准。
2.混凝土浇筑前应进行现场安全检查,确保现场安全。
3.混凝土浇筑时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工人人身安全。
4.混凝土浇筑现场应配备应急救援设备和人员,确保应急情况能够及时处理。
七、结论
地下建筑混凝土结构是地下建筑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关键因素,其设计、施工和质量控制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同时考虑地下建筑的荷载、使用功能、地质条件、施工工艺等因素。
混凝土浇筑应采用机械
化作业和渐进浇筑法,避免浇筑高度过大造成结构变形和开裂。
质量
控制应进行采样检测和现场质检,确保质量可靠。
安全防护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和标准,确保工人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