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导管插入法诊疗常规
- 格式:docx
- 大小:13.12 KB
- 文档页数:1
肠梗阻导管临床应用指南一肠梗阻的定义及类别(一)肠梗阻的定义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统称为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
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排便及排气停止等症状。
(二)肠梗阻的分类肠梗阻按发病原因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三大类。
1、机械性肠梗阻各种原因引起肠腔狭窄,使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可因(1) 肠腔阻塞:如寄生虫、粪块、异物等。
(2) 肠管受压:如粘连带压迫、肠管扭转、嵌顿疝或者胂瘤压迫。
(3) 肠壁病变:如先天性肠管闭缩、炎症性狭窄、肿瘤等引起。
2、动力性肠梗阻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剌激引起肠壁肌功能紊乱,使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以至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但无器质性肠腔狭窄。
可分为麻痹性肠梗阻和痉挛性肠梗阻两种。
3、血运性肠梗阻由于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使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
临床上通常也把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但无肠管血运障碍的肠梗阻称作单纯性肠梗阻,而通过障碍伴血运障碍的肠梗阻称为绞窄性肠梗阻。
其他分类:肠梗阻按梗阻部位分两类:高位梗阻(如空肠上段)、低位梗阻(如回肠末段、结肠梗阻)。
按肠腔通畅程度分二类:完全性、不完全性。
按发病缓急分二类:急性、慢性。
若一段肠袢两端完全阻寒,如肠扭转,则称闭袢性肠梗阻。
上述各种类型的肠梗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三)不同部位肠梗阻发生的性质和频度小肠梗阻中80%以上为机械性梗阻,这里面又有85%以上为粘连性梗阻。
大肠梗阻基本均为机械性梗阻,其中85%以上为大肠癌梗阻。
二肠梗阻导管的发展演变(—)肠梗阻导管(long tube )对比短管(short tube )在治疗方法上的演变肠梗阻导管是日本医科大学齐藤昊先生命名的,在国外被称为(long intestinal tube/long tube)。
肠梗阻导管现在已经成为针对粘连性肠梗阻不进行外科性治疗,用保守性疗法积极地对肠梗阻进行改善和解除的不可缺少的导管。
肠梗阻导管技术要求一、导管选择在进行肠梗阻导管技术时,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导管。
常用的导管有软质导管和硬质导管两种。
软质导管适用于较为柔软的肠道,而硬质导管则适用于较为僵硬的肠道。
二、导管长度导管的长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导管的长度应超过肠梗阻部位,以便顺利进入梗阻区域。
三、导管直径导管的直径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直径过大会增加肠道损伤的风险,而直径过小则可能无法顺利通行。
因此,在选择导管直径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体格以及肠道病变的严重程度等因素。
四、导管材质导管的材质应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耐受性,以减少对肠道的刺激和损伤。
常用的导管材质有硅胶和聚氨酯等。
五、导管操作在进行肠梗阻导管技术时,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和操作要求。
操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和技术,以确保导管的正确放置和操作过程的安全性。
六、导管位置确认在导管放置后,需要进行导管位置的确认。
常用的确认方法包括X 线检查和腹部触诊等。
确认导管位置的准确性对于后续治疗和护理的进行至关重要。
七、导管护理导管放置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导管护理工作。
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导管周围皮肤的情况,保持导管通畅,避免导管脱落或滑出。
八、导管拔除在导管不再需要时,应及时拔除导管。
拔除导管时需要注意操作的温和和轻柔,以避免对肠道造成额外的伤害。
九、并发症预防和处理在进行肠梗阻导管技术时,需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导管脱落、导管移位、肠道穿孔等。
操作者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结起来,肠梗阻导管技术要求操作者具备良好的操作技术和专业知识。
在导管的选择、长度、直径、材质等方面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选择。
导管的放置和护理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并及时确认导管的位置。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肠梗阻导管置入技术诊疗规范概念:肠梗阻是常见急腹症之一。
基本治疗方法主要是禁饮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等。
其中胃肠减压常通过鼻胃管来施行。
传统的鼻胃管长度较短,只能减少胃内压和抽吸胃液,而对肠腔内的液体无法做到充分引流,致使大量气液积聚在肠道,造成肠壁扩张水肿,继而血流受阻,影响肠道功能恢复,可能导致治疗时间延长或失败。
肠梗阻导管长度大,通过前导子的重力作用和近端肠蠕动对前囊的推动作用,将导管向小肠远端推进,可以到达梗阻部位的近端,直接进行吸引减压,大大增加了肠内容物引流效率。
在减压充分的情况下缓解肠道水肿和恢复血运,为恢复肠功能奠定了良好基础。
后囊主要应用于肠腔造影,确定导管前端位置及判断梗阻部位。
目的:临时缓解梗阻症状,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条件,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治疗,不属于病因治疗。
对于无法完全缓解的肠梗阻在通过植入肠梗阻导管后可进行肠道准备,远端(经肛)的患者还可以经口给予适当的营养以改善体质,争取一次性病变根治治疗的机会。
适应症:第一诊断为肠梗阻患者:1 不愿和不宜外科手术(无外科手术机会、外科手术条件欠佳和预计外科手术预后不佳)的小肠及结直肠梗阻。
2 外科术后肿瘤复发引起浸润、压迫或粘连导致肠道吻合口或造瘘再次狭窄梗阻。
3 外科手术肿瘤无法切除或剥离且肠道旁路造瘘条件欠佳的肠道恶性梗阻。
4 作为外科择期手术前过渡期缓解肠道梗阻,改善手术条件的应急治疗。
5 作为其他原因导致肠道梗阻无积极治疗方法时的临时姑息治疗手段。
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应视操作器械及技术熟练程度而别。
但对下述情况应谨慎对待:1 有严重的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2 严重的心、肺功能衰竭预计无法耐受操作过程刺激。
3 广泛肠粘连并发多处狭窄或有无法疏通之肠道阻塞。
4 濒危病人无后续治疗措施。
5 肠梗阻伴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期。
6 结肠梗阻伴重度内痔或肛周静脉曲张出血期。
7 伴有急性炎症、急、慢性胃溃疡或溃疡性结肠炎。
经鼻肠梗阻导管在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肠梗阻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肠道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造成肠道内大量液体潴留,常见的急腹症之一[1]。
近年来,肠梗阻导管在临床运用疗效越来越突出,取得良好疗效[2,3]。
相对于普通鼻胃管而言,肠梗阻导管可直接有效的减压,迅速减轻肠管张力,恢复肠管血运,有效缓解患者症状。
同时导管造影可明确梗阻部位、程度及梗阻病因,对肠梗阻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意义。
标签:经鼻肠梗阻导管;肠梗阻;临床应用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且具有治疗难度大,易复发的特点。
肠梗阻治疗的关键是有效的胃肠减压,降低肠内压,减少梗阻近端肠管内的积气积液,尽早恢复局部肠管的血液循环[4]。
肠梗阻导管具有长度优势,能随着肠管蠕动和重力的作用到达梗阻部位,对各种部位的肠梗阻进行有效、快速的减压,缓解患者症状,降低手术率。
1肠梗阻导管的构造肠梗阻导管全场3m以上,分为头部(前段导向头、气囊、侧孔)、导管部(吸引腔、气囊腔、补气腔)和尾部(气囊口、补气口、吸引口)。
前段导向头起重锤作用,使导管容易通过幽门,其材质光滑柔软,容易通过肠道弯曲部及肠皱襞;前气囊可注入无菌水15ml~20ml,可随肠管蠕动帮助导管向梗阻部位移动,可在肠管中膨胀至所需的大小,直接扩张狭窄的肠腔;前导子的后方设有前段侧孔,可对前气囊前端肛门侧内容物进行吸引清除,前气囊后方管身上设有多个侧孔可吸引其后方的内容物;尾部后球囊注入空气,可对球囊头部所在肠腔进行造影,明确肠腔流畅度和肠管的梗阻部位。
2置管方法2.1胃镜下插入法在胃镜辅助下将肠梗阻导管通过幽门,送入十二指肠降段,打开肠梗阻导管前气囊,然后撤出胃镜,让肠梗阻导管随着肠蠕动和重力的作用移行到梗阻部位。
其特点是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避免医师和患者接触放射线。
缺点是不能将导管及时准确的送达梗阻部位,置管过程中若送入过多的气体,可能加重腹胀症状。
2.2 X线透视下插入法国内外多数医院现普遍采用X线透视下插入法[5]。
肠梗阻导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肠梗阻导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导管的定义:肠梗阻导管是一种用于治疗肠梗阻患者的医疗器械,通常由无菌材料制成,通过插入患者的鼻腔或口腔,进入胃肠道,以缓解或解除肠梗阻。
一、肠梗阻导管的类型与特点1.短期导管:主要用于急性、可逆性肠梗阻的患者,具有临时性的解决肠梗阻问题的功能。
2.长期导管:适用于长期不可逆性肠梗阻的患者,可保持长时间的通畅,减轻或解除肠梗阻带来的不适。
二、肠梗阻导管的适应症1.急性肠梗阻:包括机械性肠梗阻和动力性肠梗阻。
- 机械性肠梗阻:由于肿瘤、炎症、粘连等造成的肠腔阻塞。
- 动力性肠梗阻:由于肠道功能障碍引起的肠蠕动减弱或消失。
2.慢性肠梗阻:主要由肠道肿瘤导致的慢性机械性肠梗阻。
三、肠梗阻导管的使用方法1.导管的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肠梗阻的类型和位置选择合适的导管。
2.导管的准备:确保导管完整、无损伤,并进行必要的清洗和消毒。
3.插入导管:在消毒后,用适当的角度将导管插入患者的鼻腔或口腔,经过食管进入胃肠道。
4.导管的固定:使用适当的固定器材将导管固定在患者的鼻子或脸部,确保导管的稳定性。
5.导管的使用与管理:定期检查导管位置,保持导管通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四、肠梗阻导管的护理要点1.导管的固定:定期检查导管的固定情况,确保导管不松动或脱出。
2.导管通畅:每日检查导管通畅性,如发现阻塞,及时采取清洗或替换导管。
3.导管位置:定期监测导管位置,确保导管位于胃肠道正确位置。
4.导管护理:每日清洗导管,保持导管的清洁与干燥。
5.导管拔出:如需拔出导管,应注意患者的病情稳定性和拔出后的护理。
5.附件:本文档附带肠梗阻导管的相关研究资料和临床案例。
6.法律名词及注释:- 肠梗阻:指肠道因各种原因导致内容物不能正常通行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 机械性肠梗阻:由于肠腔的机械性因素(如肿瘤、炎症、粘连等)引起的肠梗阻。
- 动力性肠梗阻:由于肠道的动力因素(如肠蠕动障碍等)引起的肠梗阻。
肠梗阻导管在肠梗阻治疗上的应用关于肠梗阻的一般知识肠梗阻导管的沿革肠梗阻导管的适应病症及禁忌肠梗阻插入前准备肠梗阻导管的构造肠梗阻导管的插入方法并发症及防止措施肠梗阻导管以外的治疗方法(本书内容的大部分译自日本上泉洋医生所著的[肠梗阻导管基本及操作技术]一书关于肠梗阻的一般知识肠梗阻的定义及类别肠梗阻的定义: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发生向肛门侧的输送障碍的病态称为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病症。
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排便及排气停止等症状。
肠梗阻的类别:肠梗阻按病型及发病原因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及机能性肠梗阻两大类,机械性肠梗阻又分为无肠系膜血行障碍的单纯性肠梗阻以及有肠系膜血行障碍的复杂性肠梗阻,机能性肠梗阻分为麻痹性肠梗阻及痉挛性肠梗阻。
如表1所示表1 肠梗阻的分类阻(如空肠上段)、低位梗阻(如回肠末段)、结肠梗阻。
按肠腔通畅程度分二类:完全性、不完全性。
按发病缓急分二类:急性、慢性。
若一段肠袢两端完全阻塞,如肠扭转,则称闭袢性肠梗阻。
肠梗阻导管的沿革1. long tube vs. short tube,治疗方法的历史肠梗阻导管是日本医科大学齐藤昊先生在1953年命名的,在海外被称为long intestinal tube 。
肠梗阻导管现在已经成为针对粘连性肠梗阻不进行外科性治疗,用保守性疗法积极地对肠梗阻进行改善和解除的不可缺少的导管。
相对于胃管只能吸引胃内积存液体和胃液,使用肠梗阻导管可插入肠内,对咽下的空气以及异常发酵产生的气体、由于通过障碍积存的分泌亢进产生的胃液和肠液直接吸引,从而可达到积极地排除梗阻的目的。
肠闭塞一旦发生,肠管内就会产生异常的肠内细菌群变化,在不除去肠内存留物的情况下,随着肠内容物的增加,肠内异常分泌亢进,使肠内细菌群更加恶化,可能造成不能阻断的恶性循环。
在有名的外科教科书《Principles of Surgery》中,Shields将狗的回肠做成闭塞,可观察到闭塞的肠内水的分泌严重以及口侧回肠的吸收停止,肠管壁呈现严重的缺血状态。
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方法分析摘要:急性小肠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常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小肠发生扭转或闭塞,从而影响了肠内容物通过,并继发了一系列腹部症状。
急性小肠梗阻治疗措施的关键原则的早期进行胃肠减压,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可以有效深入至梗阻肠管部位将阻塞的肠内容物吸出,从而减轻肠内压力,减少胃肠部水肿,有利于阻塞肠管恢复正常。
本文对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上规范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流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小肠梗阻;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护理方法引言急性肠梗阻是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通常腹部手术术后出现肠梗阻的概率可达10%-30%,常常导致肠壁血液循环障碍、水电解质紊乱、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是一种通过鼻腔将导管插入到胃肠道中,以缓解肠道阻塞的治疗方法,由于是一种无创的治疗方法,相对于开腹手术或经皮经腹肠减压术等治疗方法,避免了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恢复期。
本文将对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时的不同护理方法进行分析。
1.急性小肠梗阻概述急性小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它指的是小肠内腔阻塞或狭窄,导致小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
急性小肠梗阻的病因很多,主要包括肠道机械性阻塞、肠扭转、肠套叠、肠梗阻性肿瘤等,其中机械性阻塞最为常见。
机械性阻塞通常是由于小肠内腔内发生狭窄、压迫或阻塞物等引起的。
狭窄的原因包括炎症、结核、肿瘤、息肉等,压迫的原因包括外源性肿瘤、器官移位等,阻塞物的原因包括异物、粪块等。
肠扭转是指小肠环绕其自身轴向旋转,导致血供中断和小肠内容物停留,最终引起小肠梗阻。
肠套叠是指小肠的一段套入另一段小肠内,也会导致小肠梗阻。
肠梗阻性肿瘤是指肿瘤生长导致肠道腔道狭窄或者阻塞。
急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包括腹痛、呕吐、腹胀、便秘等。
腹痛的程度和位置与梗阻的原因和部位有关,一般为阵发性绞痛。
肠梗阻导管置入技术诊疗规范概念:肠梗阻是常见急腹症之一。
基本治疗方法主要是禁饮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等。
其中胃肠减压常通过鼻胃管来施行。
传统的鼻胃管长度较短,只能减少胃内压和抽吸胃液,而对肠腔内的液体无法做到充分引流,致使大量气液积聚在肠道,造成肠壁扩张水肿,继而血流受阻,影响肠道功能恢复,可能导致治疗时间延长或失败。
肠梗阻导管长度大,通过前导子的重力作用和近端肠蠕动对前囊的推动作用,将导管向小肠远端推进,可以到达梗阻部位的近端,直接进行吸引减压,大大增加了肠内容物引流效率。
在减压充分的情况下缓解肠道水肿和恢复血运,为恢复肠功能奠定了良好基础。
后囊主要应用于肠腔造影,确定导管前端位置及判断梗阻部位。
目的:临时缓解梗阻症状,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条件,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治疗,不属于病因治疗。
对于无法完全缓解的肠梗阻在通过植入肠梗阻导管后可进行肠道准备,远端(经肛)的患者还可以经口给予适当的营养以改善体质,争取一次性病变根治治疗的机会。
适应症:第一诊断为肠梗阻患者:1 不愿和不宜外科手术(无外科手术机会、外科手术条件欠佳和预计外科手术预后不佳)的小肠及结直肠梗阻。
2 外科术后肿瘤复发引起浸润、压迫或粘连导致肠道吻合口或造瘘再次狭窄梗阻。
3 外科手术肿瘤无法切除或剥离且肠道旁路造瘘条件欠佳的肠道恶性梗阻。
4 作为外科择期手术前过渡期缓解肠道梗阻,改善手术条件的应急治疗。
5 作为其他原因导致肠道梗阻无积极治疗方法时的临时姑息治疗手段。
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应视操作器械及技术熟练程度而别。
但对下述情况应谨慎对待:1 有严重的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2 严重的心、肺功能衰竭预计无法耐受操作过程刺激。
3 广泛肠粘连并发多处狭窄或有无法疏通之肠道阻塞。
4 濒危病人无后续治疗措施。
5 肠梗阻伴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期。
6 结肠梗阻伴重度内痔或肛周静脉曲张出血期。
7 伴有急性炎症、急、慢性胃溃疡或溃疡性结肠炎。
小孩高位肠梗阻的治疗方法
小孩高位肠梗阻是一种急性疾病,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三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首先,禁食是治疗小孩高位肠梗阻的必要措施。
当小孩出现肠梗阻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进食和饮水,以避免对肠道产生更多的刺激。
同时,禁食也有助于减轻肠道的负担,有利于后续的治疗。
在禁食期间,医生会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为小孩提供必要的营养和水分,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其次,灌肠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灌肠,可以将肠道内的粪块和气体排出体外,从而缓解肠道堵塞的症状。
灌肠时,医生会将一根导管插入肛门,并将适量的液体或气体注入肠道。
灌肠的过程可能会有些痛苦,但医生会根据小孩的病情和年龄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最后,如果小孩的肠梗阻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清除肠道内的堵塞物,修复肠道的狭窄部分,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
在手术前,医生会对小孩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必要性。
手术后,小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恢复,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对于小孩高位肠梗阻的治疗,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
禁食、灌肠和手术治疗都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具体的
治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而定。
同时,家长应密切关注小孩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肠梗阻症状,以避免病情加重。
在治疗后,小孩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预防肠梗阻的再次发生。
肠梗阻诊疗常规
一、诊断要点(一)梗阻 1、腹痛:呈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重,可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
2、呕吐:高位梗阻者呕吐频繁,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胆汁、肠液等,吐后腹痛减轻;低位梗阻者呕吐较少发生或较迟发生。
3、腹胀:小肠梗阻时脐周腹胀明显,结肠梗阻时腹周腹胀明显,两者比较以后者腹用较重。
4、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不完全性肠梗阻者仍可有少量排气或排便。
5、腹部可见肠型或蠕动波,早期压痛不明显,后期可有明显压痛,肌紧张及反跳痛;肠吗亢进,可闻及气过水音,绞窄时肠吗减弱或消失。
6、血象:血细胞中性粒细胞汁数轻中度增多,显著升高时要警惕绞窄性肠梗阻。
7、腹平片:可见到多个阶梯状气液平面,结肠梗阻时可见到结肠腔明显扩张。
(二)梗阻的部位、程度及原因 1、部位:可分为小肠梗阻、结肠梗阻、高位性肠梗阻及低位性肠梗阻。
2、梗阻的程度:(1)完全性肠梗阻;(2)不完全性肠梗阻;(3)单纯性肠梗阻:肠壁无血运障碍;(4)狭窄性肠梗阻:肠壁有缺血、坏死,腹膜刺激征明显。
3、梗阻的原因:(1)肠扭转:青壮年好发,多见于饱食后运动;乙状结肠扭转多见于老年人;(2)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3)粘连性肠梗阻:多有腹部手术史,偶见于结核性腹膜炎;(4)肠蛔虫:有不结饮食史;(5)肠道肿瘤:小结肿瘤、结肠肿瘤、肠系膜肿瘤及腹膜后肿瘤等,多有消耗体质、病程较长。
二、治疗常规 1、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2、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记24小时出入量; 3、酌情选用抗菌,预防合并感染;
4、保守治疗无效时采用手术探查,根据成因进行手术;
5、蛔虫性肠梗阻可口服花生油、乌梅汤等中药安蛔驱虫,止痛治疗,无效时可采用手术治疗。
肠梗阻导管临床应用指南2017-11-15 建波视觉转自haoyishengpp修改微信分享:一肠梗阻的定义及类别(一)肠梗阻的定义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统称为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
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排便及排气停止等症状。
(二)肠梗阻的分类肠梗阻按发病原因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三大类。
1、机械性肠梗阻各种原因引起肠腔狭窄,使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可因(1) 肠腔阻塞:如寄生虫、粪块、异物等。
(2) 肠管受压:如粘连带压迫、肠管扭转、嵌顿疝或者胂瘤压迫。
(3) 肠壁病变:如先天性肠管闭缩、炎症性狭窄、肿瘤等引起。
2、动力性肠梗阻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剌激引起肠壁肌功能紊乱,使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以至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但无器质性肠腔狭窄。
可分为麻痹性肠梗阻和痉挛性肠梗阻两种。
3、血运性肠梗阻由于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使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
临床上通常也把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但无肠管血运障碍的肠梗阻称作单纯性肠梗阻,而通过障碍伴血运障碍的肠梗阻称为绞窄性肠梗阻。
其他分类:肠梗阻按梗阻部位分两类:高位梗阻(如空肠上段)、低位梗阻(如回肠末段、结肠梗阻)。
按肠腔通畅程度分二类:完全性、不完全性。
按发病缓急分二类:急性、慢性。
若一段肠袢两端完全阻寒,如肠扭转,则称闭袢性肠梗阻。
上述各种类型的肠梗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三)不同部位肠梗阻发生的性质和频度小肠梗阻中80%以上为机械性梗阻,这里面又有85%以上为粘连性梗阻。
大肠梗阻基本均为机械性梗阻,其中85%以上为大肠癌梗阻。
二肠梗阻导管的发展演变(—)肠梗阻导管(long tube )对比短管(short tube )在治疗方法上的演变肠梗阻导管是日本医科大学齐藤昊先生命名的,在国外被称为(long intestinal tube/long tube)。
肠梗阻导管现在已经成为针对粘连性肠梗阻不进行外科性治疗,用保守性疗法积极地对肠梗阻进行改善和解除的不可缺少的导管。
肠梗阻导管肠梗阻导管是一种医疗器械,用于治疗肠梗阻患者。
肠梗阻是指肠道腔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梗阻,使肠内容物不能正常通过,引起腹痛、呕吐、便秘等症状。
严重时会导致肠道坏死、感染和穿孔等风险,危及患者生命。
肠梗阻导管的出现,解决了一部分不适合手术治疗的患者的困扰,成为了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手段之一。
肠梗阻导管是由多种材质构成的管状器械,一般为软性管材或硬性管材制成。
软性管材主要为聚氨酯或聚乙烯材质,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可以通过肛门或嘴腔插入到梗阻的部位。
硬性管材主要为聚氨酯或聚氯乙烯材质,它的主要特点是较为坚硬,可以较好地保持肠道的通畅性。
肠梗阻导管的长度一般为40-60厘米,直径为10-20毫米左右,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选择。
肠梗阻导管的使用需要经过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操作,一般情况下是在影像学的引导下进行。
首先,医生会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梗阻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等,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并进行插入操作。
在插入导管之前,需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消毒、麻醉和固定导管等。
插入导管后,医生会通过影像学观察导管的位置,确保导管插入到了梗阻的位置,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
肠梗阻导管主要通过扩张和引流的方式来解决肠梗阻的问题。
在插入导管的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导管的通道将输液、营养液等输入到患者的胃肠道,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导管引流患者的肠液,减轻梗阻的压力,促进消化道内容物的正常排出。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还可以通过导管进行洗胃、排气等操作,以减轻患者的腹胀和不适感。
肠梗阻导管的使用有一定的风险,包括导管脱落、导管插入过程中的出血、感染等。
因此,医生在使用肠梗阻导管之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禁忌症,并予以适当的监护和处理措施。
此外,患者在使用导管期间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并及时告知医生。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总之,肠梗阻导管作为一种治疗肠道梗阻的手段,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肠梗阻导管置入护理配合一、术前准备(一)器械准备1、常规胃镜检查物品准备。
2、肠梗阻导管套件(含导管及导丝)、异物钳。
3、药品:盐酸利多卡因凝胶。
(二)患者准备(1)向患者做必要的解释、心理安慰等工作:向患者说明检查及治疗的目的和大致过程,交代注意事项,解除患者焦虑和恐惧心理,取得合作。
(2)询问病史,了解病情,掌握适应症。
(3)查看镜前四项的检查结果,并在申请单上注明检查结果。
(4)患者检查前10-15分钟,口服盐酸利多卡因胶浆。
(5)签署胃镜检查知情同意书及放置肠梗阻导管知情同意书。
二、护理配合(一)配合胃镜检查帮助患者取左侧卧位,配合医生完成检查过程。
由检查医生先行胃镜检查,查看患者食管、胃及十二指肠情况,确认可行置管后,方可遵医嘱拆开肠梗阻导管。
整个检查过程护士须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嘱患者唾液自然外流,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
一般情况差的患者需吸氧及心电监测。
恶心、呕吐剧烈的患者,给予必要的安慰,嘱其用鼻吸气、嘴呼气调整呼吸。
(二)肠梗阻导管的准备1、将肠梗阻导管内腔注满灭菌蒸馏水(由吸引口到前端侧孔)(可再次注入少量石蜡油)。
2、检查前囊(F):将前囊注满15ml灭菌蒸馏水(最大量30ml),检测前囊是否有破损,检测未见异常后,将15ml灭菌蒸馏水全部抽出。
3、亲水导丝护套内腔注满灭菌蒸馏水。
4、导丝从尾部插至肠梗阻导管前端,导丝前端不可从导管的前端或侧孔探出,旋紧螺旋封头,相对固定导丝。
(三)术中配合1、将肠梗阻导管前端部分涂抹适量利多卡因凝胶,由护士甲经鼻腔插入食管内。
在内镜直视观察下,缓慢将肠梗阻导管送入胃内;由护士乙用异物钳夹住前端随着医生操作胃镜将肠梗阻导管送入(异物钳夹取肠梗阻导管的力量要适中,过紧容易损伤肠梗阻导管,过松容易脱落);护士甲随医生进镜速度,将导管经患者鼻腔速度适中地送入十二指肠降部,(注意送入速度要适中,不宜过快,过快容易在胃内盘曲);决定留置位置后,护士乙先不要松开异物钳,由检查医生边退镜,边送入异物钳,待胃镜退入胃内后,松开异物钳,确认异物钳松开后,以半闭状态退出,(不宜开至最大,以免将肠梗阻导管带出,也不宜完全闭合,以免损伤粘膜)。
肠梗阻导管插入法诊疗常规
【目的】
减压扩张的小肠以解除肠梗阻。
【禁忌证】
麻痹性肠梗阻、腹膜炎。
【操作】
取得病人的合作。
导管涂润滑剂或止痛凝胶。
按鼻胃管插管方法插管,头端进入胃后,吸出胃内容物。
病人右侧卧位,向前端球囊注入蒸储水IOml,间断再插管10-20cm o为使导管进入十二指肠,还可试用俯卧位、头高位或在透视下用手在腹壁外按压等方法。
有导引钢丝的导管,可在透视下直接插入小肠。
此后让肠蠕动推下导管以接近梗阻部位。
开始吸引肠内容物或冲洗梗阻上方的肠段。
肠梗阻导管插入法诊疗常规
【目的】
减压扩张的小肠以解除肠梗阻。
【禁忌证】
麻痹性肠梗阻、腹膜炎。
【操作】
取得病人的合作。
导管涂润滑剂或止痛凝胶。
按鼻胃管插管方法插管,头端进入胃后,吸出胃内容物。
病人右侧卧位,向前端球囊注入蒸储水IOml,间断再插管10-20cm o为使导管进入十二指肠,还可试用俯卧位、头高位或在透视下用手在腹壁外按压等方法。
有导引钢丝的导管,可在透视下直接插入小肠。
此后让肠蠕动推下导管以接近梗阻部位。
开始吸引肠内容物或冲洗梗阻上方的肠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