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基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194.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京剧脸谱知识介绍篇一:京剧脸谱教案京剧脸谱教案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设计:1.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起源,脸谱文化,谱式,色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脸谱艺术富有图案美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培养学生对京剧脸谱艺术的欣赏能力。
2.实践目标:1.准确的掌握到脸谱各方面的知识,对中国民间艺术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2.通过课堂对京剧脸谱特点,色彩的学习,临摹或设计京剧脸谱。
3.情感目标:通过对京剧脸谱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热爱中国脸谱艺术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课业类别:欣赏课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1.教学内容:学习京剧脸谱知识、京剧脸谱赏析。
2.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热爱。
(通过多媒体、范画、解决)。
3.难点:对京剧脸谱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具:1. 学生:脸谱资料。
2. 教师:课本、京剧脸谱资料、图片、视频、ppt课件。
五.教材分析:脸谱是中国戏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以写实与象征相合的艺术夸张手法,鲜明地表现某些男性人物的面貌,揭示出人物的类型、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
脸谱又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脸谱艺术历史悠久,它的起源与面具有密切的关系。
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但仍然保持着传统脸谱的基本特点。
京剧脸谱通常分净角与丑角脸谱两大类。
约有十余种谱式,净角主要有:“整脸”、“三块瓦(窝)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花脸”、“歪脸”等。
丑角谱式较少有:“豆腐块脸”、“腰子脸”、“枣核脸”几种谱式。
京剧脸谱的颜色一般以某一种颜色象征某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这种颜色成为“主色”,它是一个脸谱最主要的直觉表现手段。
每个脸谱至少用三种以上的颜色,各种色彩显示不同的作用与象征,可以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
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且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京剧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本课学习内容,能在理解教师意图的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
京剧基础知识题库100道及答案1. 京剧的“四功”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唱B. 念C. 做D. 画答案:D。
京剧的“四功”指唱、念、做、打。
2. 京剧的“五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手B. 眼C. 身D. 心答案:D。
京剧的“五法”指手、眼、身、法、步。
3. 京剧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的()。
A. 榜首B. 第二C. 第三D. 第四答案:A。
4. 京剧的主要腔调是()。
A. 西皮、二黄B. 昆腔、高腔C. 梆子腔、皮黄腔D. 南腔、北调答案:A。
5.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陆续进入北京的四大徽班不包括()。
A. 三庆班B. 四喜班C. 启秀班D. 春台班答案:C。
四大徽班是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6. “生”行不包括以下哪种分类?()A. 老生B. 武生C. 彩生D. 小生答案:C。
“生”行包括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等。
7. 以下不属于老生分类的是()。
A. 安工老生B. 衰派老生C. 武老生D. 文老生答案:D。
老生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
8. 以武功见长的“生”行角色是()。
A. 老生B. 小生C. 武生D. 红生答案:C。
9. “旦”行中扮演性格活泼的女子通常是()。
A. 青衣B. 花旦C. 刀马旦D. 老旦答案:B。
10. 以下属于刀马旦的代表角色是()。
A. 红娘B. 秦香莲C. 穆桂英D. 青蛇答案:C。
穆桂英是刀马旦的典型角色,红娘是花旦,秦香莲是青衣,青蛇是武旦。
11. “净”行通常被称为()。
A. 花脸B. 白面C. 红脸D. 黑脸答案:A。
12. “净”行中以唱功为主的是()。
A. 正净B. 副净C. 武净D. 油花答案:A。
正净重唱功,称铜锤花脸、黑头。
13. 架子花脸主要侧重于()。
A. 唱功B. 念白C. 做功D. 打功答案:C。
架子花脸重工架表演。
14. “丑”行一般扮演的是()的角色。
A. 正面B. 反面C. 滑稽D. 严肃答案:C。
传统音乐知识介绍京剧基础知识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起源于北京地区,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音乐体系、曲调和表演方式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的“国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关于京剧的基础知识。
1.京剧的历史渊源:京剧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是由当时的皇家乐团和民间戏班结合发展而来的。
起初,京剧主要在戏园和宫廷演出,后来逐渐走向民间,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欢迎。
2.京剧的表演特点:京剧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演形式。
演员需要通过唱腔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台词,通过手势、动作和表情来塑造角色形象,通过打击乐器进行配乐和打击效果。
京剧的表演注重形体塑造和动作的精准和协调性,演员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精通。
3.京剧的音乐体系:京剧的音乐体系包括乐曲和唱腔两个部分。
乐曲是由五音十三管组成的乐团演奏,包括主奏乐器如二胡、琵琶、板胡等,以及伴奏乐器如锣、鼓、钹等。
唱腔则是演员用特定的音调和节奏来演唱剧中的对白和情感表达。
4.京剧的剧目和角色:京剧有丰富的剧目,其中包括历史剧、传奇剧、戏曲剧等。
京剧中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形象特点。
比如生行当多演青年男性角色,旦行当演女性角色,净行当演丑角等。
5.京剧的服装和化妆:京剧的演员需要根据角色性别和特点来进行特殊化妆和服装的搭配。
比如男性角色的脸谱通常由红、黑、白、蓝等颜色组成,女性角色则多用粉红、白色作为主色调。
服装方面,男性演员通常穿着长袍、氅衣等,而女性演员则穿着旗袍、长裙等。
6.京剧的传承和发展:京剧作为一种优秀的戏曲艺术形式,自创立以来就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和新兴娱乐方式的涌现,京剧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困扰。
为了保护和传承京剧,中国政府以及一些文化机构和团队致力于推动京剧的发展,并引入一些现代元素和创新,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总结起来,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它的独特音乐体系、表演方式以及丰富的剧目和角色让人们欣赏和喜爱。
京剧基础知识自学系列苦瓜居士整理二○○七年五月十一日一、发声练习二、气息练习三、京剧唱腔访谈四、京剧身段谱口诀·基本功(钱宝森口述.潘侠风整理)五、花脸漫谈六、京剧的行当与流派概述:老生的流派(1)一、发声练习第一阶段:未曾出声先练气研究资料表明人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呼吸16—19次,每次呼吸过程约3、4秒钟,而演唱时,有时一口气要延长十几秒,甚至更长,而且吸气时间短,呼出时间长,必须掌握将气保持在肺部慢慢呼出的要领,所以要先做:(一)“深吸慢呼气息控制延长练习”。
其要领是:先学会“蓄气”,先压一下气,把废气排出,然后用鼻和舌尖间隙像“闻花”一样,自然松畅地轻轻吸,吸的要饱,然后气沉丹田,慢慢地放松胸肋,使气像细水长流般慢慢呼出,呼得均匀,控制时间越长越好,反复练习4—6次。
(二)“深吸慢呼数字练习”我们把第一步骤称为“吸提推送’,“吸提”的气息向里向,“推送”的气息向外向下,在“推送”同时做气息延长练习。
我们推荐三种练法:A.数数练习:“吸提”同前。
在“推送”同时轻声快速地数数字“12345678910”,——口气反复数,数到这口气气尽为止,看你能反复数多少次。
B.“数枣”练习:“吸提”同前。
在“推送”同时轻声:“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拿竹竿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吸足气)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四个枣五个……这口气气尽为止,看你能数多少个枣。
反复4—6次。
C.“数葫芦”练习:“吸提”同前。
在“推送”同时轻声念:“金葫芦,银葫芦,一口气数不了24个葫芦(吸足气)一个葫芦二个葫芦三个葫芦……”,这口气气尽为止,反复4—6次。
数数字、“数枣”、“数葫芦”控制气息,使其越练控制越,千万不要跑气。
开始腹部会出现酸痛,练过一段时间,则会自觉大有进步。
(三)“深吸慢呼长音练习”经过气息练习,声音开始逐步加入。
这一练习仍是练气为主,发声为辅,在推送同时择一中低音区,轻轻地男生发“啊”音(“大嗓”发“啊”是外送与练气相顺),女生发“咿”音(“小嗓”咿”是外送)。
戏曲唱腔基础知识题库100道及答案(完整版)1. 京剧的主要唱腔是()A. 西皮和二黄B. 高腔C. 昆腔D. 梆子腔答案:A2. 以下哪种不是昆曲的唱腔特点()A. 字少腔多B. 节奏缓慢C. 旋律激昂D. 婉转细腻答案:C3. 豫剧的唱腔风格通常是()A. 高亢激昂B. 委婉深沉C. 清新秀丽D. 诙谐幽默答案:A4. 黄梅戏的唱腔以()为主。
A. 高腔B. 平词C. 花腔D. 吹腔答案:C5. 评剧的唱腔属于()A. 板腔体B. 曲牌体C. 综合体D. 歌谣体答案:A6. 越剧的唱腔特点是()A. 刚劲有力B. 优美抒情C. 粗犷豪放D. 诙谐风趣答案:B7. 川剧的高腔具有()的特点。
A. 一唱众和B. 字正腔圆C. 节奏明快D. 以上都是答案:D8. 戏曲唱腔中的“板眼”指的是()A. 节奏B. 旋律C. 歌词D. 表演动作答案:A9. 京剧西皮唱腔的节奏特点通常是()A. 紧凑B. 舒缓C. 平稳D. 自由答案:A10. 二黄唱腔在情绪表达上多为()A. 欢快B. 悲伤C. 愤怒D. 喜悦答案:B11. 以下哪种不是戏曲唱腔的发声方法()A. 真声B. 假声C. 混合声D. 美声答案:D12. 戏曲唱腔中的“拖腔”作用是()A. 强调情感B. 增加旋律性C. 延长节奏D. 以上都是答案:D13. 昆曲中的“水磨腔”特点是()A. 细腻婉转B. 豪放粗犷C. 快速激烈D. 简洁明快答案:A14. 豫剧《花木兰》中的经典唱段常运用的唱腔是()A. 二八板B. 流水板C. 慢板D. 以上都是答案:D15. 黄梅戏《女驸马》中的唱腔多为()A. 花腔B. 平词C. 彩腔D. 以上都是答案:D16. 评剧《刘巧儿》中的唱腔以()为主。
A. 慢板B. 快板C. 反调D. 正调答案:D17.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运用的唱腔是()A. 尺调B. 弦下调C. 四工调D. 以上都是答案:D18. 川剧唱腔中的“帮腔”由()演唱。
关京剧的知识。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以下是关于京剧的一些基本知识:1.起源与历史:京剧起源于19世纪末的北京,是由多种戏曲艺术形式融合而成的。
它在清朝时期达到鼎盛,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
2.传统剧目:京剧的传统剧目包括历史剧、武打戏、文戏、生、旦、净、末等表演形式。
代表性剧目有《红字》、《霸王别姬》、《白蛇传》等。
3.四大行当:京剧的表演艺术分为生、旦、净、末四大行当。
生行扮演男性角色,旦行扮演女性角色,净行主要扮演丑角,末行则饰演丑陋的老年人。
4.脸谱与化妆:京剧中使用的脸谱有丰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性格和身份。
演员的化妆非常精致,不同的角色有着独特的妆容。
5.服饰与道具:京剧服饰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地位选择不同的服装。
演员通常使用一些传统的道具,如扇子、剑、花脸等。
6.京剧音乐:京剧音乐是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弹拨乐、管乐、打击乐等。
京剧的音乐风格独特,能够表现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
7.传承与发展: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一直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近年来,一些青年演员通过创新和融合现代元素,使京剧更加生动活泼,吸引新的观众。
8.京剧表演艺术:京剧表演注重动作、唱腔、唱腔、音律的协调。
演员的表演需要具备高超的唱、念、做、打的综合能力。
9.京剧院团:京剧院团是专业从事京剧演出的集体,有许多著名的京剧院团,如京剧团、京剧院等。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通过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观众喜爱,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走近国粹——京剧作者:邱彦红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年第12期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京剧艺术的基础知识,提高京剧鉴赏能力。
2.欣赏并学唱现代京剧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3.通过《唱脸谱》等戏歌,让学生通过京剧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京剧的行当及京剧表演形式。
教学难点:《甘洒热血写春秋》最后一句唱腔。
二、教学过程1.导入:欣赏《苏三起解》伴奏(准备:各种乐器图片)师:请大家仔细听有哪些乐器(京胡、京二胡、月琴、板、大锣、铙、钹)。
生:区分京胡与京二胡、铙与钹的不同。
提问:你对京剧还有哪些认识(教师补充讲解)?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是我国三四百种戏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是一门把高度艺术化的声音、动作、脸谱、服饰和音乐融在一起的综合艺术,被称作“东方歌剧”,它也是第一个走向国际舞台的,代表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所以它是中国的国粹。
提问:你们知道京剧的源头在哪吗?为什么叫京剧?清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帝祝80大寿。
后又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演变为京剧。
因为最后在北京形成所以称为京剧。
2.京剧行当与表演形式(准备:课件)(1)京剧行当师:京剧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它把不同性格、性别、年龄及身份的人物划分成四大行当,你们知道是那四大行当吗?生:生、旦、净、丑(原来有末,后来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
师:在每个行当里,不同的年龄职业的人物又有不同的行当名(课件——京剧人物行当,教师随课件作口头讲解)。
①生(男性正面人物):老生戴胡须,小生清秀,武生等。
分别介绍各种角色的代表人物(诸葛亮、许仙、林冲等人)。
师:一般判断老生的标志是什么(胡须,京剧的行话中也叫“髯口”)?表演体会:学生一起学捋胡子的动作。
京剧基础知识表现⼿法 京剧⼜称京戏,在台湾⼜称平剧、国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
那么你对京剧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京剧知识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京剧的表演特⾊ 京剧耐⼈寻味,韵味醇厚。
京剧舞台艺术在⽂学、表演、⾳乐、唱腔、锣⿎、化妆、脸谱、服饰等各个⽅⾯,通过⽆数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段⼗分丰富,⽤法⼜⼗分严格。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剧种。
要求它所要表现的⽣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
同时也相应地减弱民间乡⼟⽓息,纯朴、粗犷的风格特⾊相对淡薄。
因⽽,其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法,最⼤限度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爆勇猛取胜,⽽以“武戏⽂唱”见佳。
京剧的表现⼿法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乐性的念⽩,⼆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要素之⼀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要素之⼀的“舞”。
戏曲演员从⼩就要从这四个⽅⾯进⾏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有的⾏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
但是要求每⼀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
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物形象。
京剧⾏当 京剧⾓⾊的⾏当划分⽐较严格,早期分为⽣、旦、净、末、丑、武⾏、流⾏(龙套)七⾏,以后归为⽣、旦、净、丑四⼤⾏,每⼀种⾏当内⼜有细致的进⼀步分⼯。
“⽣”是除了花脸以及丑⾓以外的男性⾓⾊的统称,⼜分⽼⽣(须⽣)、⼩⽣、武⽣、娃娃⽣。
古代京剧知识点总结一、京剧的特点1、音调京剧的音乐以宣传凸显的曲调为基础,集汉、蕃、西多种音乐要素于一体,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2、唱腔京剧的唱腔有大小唱、二黄、三黄、唢呐、龙袍、宣鼓等多种唱腔,各具特色。
其中,大小生、花旦、老生、丑角四大行当各自有着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技巧。
3、表演形式京剧注重形体和动作的协调配合,强调形神兼备,要求演员的动作端庄大方,姿态优美。
4、化装服饰京剧的化装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细节的处理,既要突出角色特点,又要符合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造型美观又不失真实感。
五、发展历程1、清代京剧起源于清代的北京,继承了明代的弹词、说唱和评剧的表演元素,融合了水浒、西湖、青松、昭君等各类戏曲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剧种形式。
2、民国时期民国时期,京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在各地流传开来,形成了以京、派、豫三家为代表的三大流派。
3、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京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注重对外交流和继承发展,形成了以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演员。
六、表演内容1、主题内容京剧的主题内容广泛,包括历史传奇、名著传说、古今题材、官场故事、军事传奇、民间传说等,展现了各种社会生活和人物命运。
2、脸谱京剧的脸谱十分鲜明,主要有红脸、黑脸、白脸、花脸等,寓意不同,形象栩栩如生。
3、表演技艺京剧的表演技艺包括唱腔、念白、动作、化装、道具等多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技术要领和表演要求。
七、技艺要领1、唱腔京剧的唱腔要求演员音准精确,力度适宜,音调圆润,音色悦耳动听,声音穿透力强。
2、念白京剧的念白要求演员语言清晰,抑扬顿挫分明,行文匀速,节奏感强,语气自然。
3、表演动作京剧的表演动作以划拳、打盹、扭身、扑打、拐子为基本功底,动作要求端庄大方,姿态优美。
4、化装京剧的化装要求演员妆面精致,色彩搭配协调,突出角色特点又不失真实感。
通过以上的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到京剧的特点、发展历程、表演内容和技艺要领。
《国之瑰宝-京剧》教案第一章:京剧的起源与发展1.1 介绍京剧的起源:清朝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奠定了京剧的基础。
1.2 讲解京剧的发展历程:道光年间,京剧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进入繁荣时期;民国以来,京剧不断创新发展。
1.3 分析京剧在我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其他戏曲剧种的影响。
第二章:京剧的行当与角色2.1 介绍京剧的行当分类:生、旦、净、末、丑。
2.2 讲解各个行当的特点与代表角色:生行(老生、小生、武生等)、旦行(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等)、净行(架子花脸、铜锤花脸等)、末行(生行的一种,如老生、须生等)、丑行(文丑、武丑等)。
2.3 分析京剧角色之间的配合与表演技巧。
第三章:京剧的唱腔与音乐3.1 介绍京剧的唱腔分类:二黄、西皮、南路、北路等。
3.2 讲解各种唱腔的特点及代表剧目:如二黄的《宇宙锋》、西皮的《玉堂春》等。
3.3 分析京剧音乐在剧情推进和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第四章:京剧的服饰与道具4.1 介绍京剧服饰的分类:蟒袍、官衣、褶子、裤子等。
4.2 讲解各种服饰的特点及象征意义:如蟒袍代表官员身份、褶子象征书生气质等。
4.3 分析京剧道具在表演中的重要作用:如刀、枪、剑、扇等。
第五章:京剧的表演技巧与艺术特色5.1 讲解京剧的表演技巧:唱、做、念、打。
5.2 分析各种表演技巧在实际演出中的应用:如唱腔的抑扬顿挫、动作的规范与优美等。
5.3 总结京剧的艺术特色:优美、精湛、富有表现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本教案旨在让学员了解京剧的起源、发展、行当、角色、唱腔、音乐、服饰、道具以及表演技巧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使学员对京剧这一我国国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第六章:京剧的经典剧目6.1 介绍《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空城计》等经典剧目。
6.2 讲解剧目背后的历史故事及寓意。
6.3 分析经典剧目在京剧艺术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七章:京剧名人介绍7.1 介绍京剧大师梅兰芳:生平、艺术成就、代表剧目(如《宇宙锋》、《贵妃醉酒》等)。
京剧基础知识——京剧的行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其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瓜为主;所以旧时称之为“皮黄”..另有西皮反调即“反西皮”、二簧反调即“反二黄”以及南梆子、四平调、吹腔、高拨子、南锣等唱腔..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二胡、月琴、三弦为辅..有的唱腔及乐曲以唢呐、笛等伴奏..打击乐器有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星子等..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京剧传统剧目有上千个;流行的有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镯、打渔杀等..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200 余出;例如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华滑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其题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对儿戏、群戏、折子戏、本戏等..各种形式的剧目;统称为传统戏..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1894—1961;江苏人;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程砚秋1904—1958;北京人;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尚小云1900—1976;河北人;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着称;世称“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荀慧生1900—1968;河北人;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着名..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有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妾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老生/甘露寺小生/柳荫记"生"分为:"老生"--指成熟的中年男子;以正派人物或帝王将相出现.."小生"--表现的是青年男子..青衣/贵妃醉酒武旦/穆桂英花旦/拾玉镯老旦/秦香莲"旦"分为:"青衣"--指中年妇女;一般指贵族家庭的夫人、小姐.."武旦"--指能打斗的女性.."花旦"--指青年小姑娘;社会底层的女性;如"丫鬟"..武净/战宛城铜锤/打龙袍"净"指各类花脸;一般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末"也属老生类;但在年龄上应更老;思维糊涂;生活在底层的老人..由于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以小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同净角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文丑/群英会武丑/连环套"丑"指小花脸;大多也是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间义士等多表现机敏、滑稽..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着名琴师孙佑臣、梅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着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因为梅兰芳这部电影;使我爱上了京剧;昨天晚上;看了现场直播的穆桂英挂帅;从头看到尾;感觉真的很不错;被里面的乐器及唱腔深深的吸引;但是对于真正的知识还是欠缺的很多;所以从网上摘录下来..京剧的行当京剧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它把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行当;一般说来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由于京剧人物造型形象鲜明、风格多样;有强烈的剧场效果;常常更易于激起观众的欣赏兴趣..图二京剧中的 "生";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其中又可细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老生";顾名思义就是中老年男子角色;在剧中多扮演正直刚毅的人物形象;例如京剧伍子胥中的伍子胥.他们演出时要戴挂在耳朵上的假胡须;在京剧的行话中也叫"髯口";因此还专门有一套髯口上的表演功夫..胡须的颜色表示了人物的年龄..京剧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年约三十岁;所戴胡须为黑色..京剧秦香莲中王延龄年约六十;所戴胡须为白色..老生在剧中一般注重演唱和细腻表演;唱腔上也最为丰富..台词用京剧中的韵白来表现;演唱用真声;风格刚劲、挺拔、质朴、醇厚;动作造型也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图一与老生相对应的是 "小生";在京剧中指青少年男子角色;他们在剧中的动作造型儒雅倜傥、秀逸飞动..在演唱上采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演唱风格华美和明亮..例如京剧白蛇传中的许仙..图二"武生"是指扮演剧中年轻的男性武将;他们用高超的武打技术来展示剧中人物的武艺高强..不重演唱;注重武打动作的娴熟和技巧的难度..例如京剧长坂坡中的赵云..图三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图四旦行中的"花旦";多扮演天真活泼或放荡泼辣的青衣妇女;在表演上注重做工和念白;例如红娘中的红娘..图五"武旦"和"刀马旦"相当于生行中的武生;扮演的是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装扮和武生差不多;也扎靠服;她们多在剧中扮演女侠、女将甚至女仙、女妖等..武旦和刀马旦的表演往往还伴随着热闹的锣鼓点;烘托场上的气氛..图六图四 图六 图七"老旦";指在剧中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行当..为突出老年人的特点;走路迈一种沉稳的横八字步;服装色调为色彩偏暗的秋香色、墨绿色;演唱用真声表现..图七在京剧中;"净"角是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人物类型;脸部化妆最为丰富彩.."净"因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又俗称"大花脸".. 图八一般扮演品貌或者性格有特点的男子;在京剧中多为将军、神化人物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虽有文武善恶之分;但在性格气质上都近乎粗犷、奇伟、豪迈;因而在演唱上要求用真声演唱;音色宽阔洪亮、粗壮浑厚;动作造型也要求粗线条;气度恢宏;以突出扮演人物的性格和声势.. 图九京剧中的"丑"角演员又称为"小花脸".."丑"行的化妆虽与大花脸有点相象;可是他的表演风格却完全不同;有点像夸张的漫画..丑角的出场常会带来满堂的笑声..图十"丑"分"文丑"和"武丑"两类..武丑扮演的经常是一些机警风趣、武艺高超的人物;象绿林好汉、侠盗小偷等等.."文丑"经常扮演花花公子、狱卒、酒保、更夫、老兵等..不管 图八 图十图十一文丑或武丑;虽有文武善恶、身份高低之分;在剧中都是幽默、滑稽的喜剧人物;也并不都是反派..图十一京剧的行当是经过长期的提炼和规范;突出人物的内在特征;把人物的内在特征加以外化而形成的;是京剧与其他戏剧形式不同的重要特征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当时;徽班所唱的声腔是以二黄为主..二黄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在徽戏“吹腔”和“高拨子”的基础上演变成的“四平调”进一步发展变化而成的..四大徽班和以后陆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十九世纪初年清嘉庆、道光年间;湖北汉戏艺人李六、王洪贵等进京;并参加到徽班中演出..汉戏所唱的声腔除了二黄之外;还有西皮..西皮是源于甘肃、陕西一带的秦腔流传到湖北襄阳地区后;与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的..徽、汉艺人的合作;二黄和西皮的合演和相互影响;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时;昆曲虽然已逐步衰落;但因其艺术水平较高和受到当权者的支持;在北京戏曲舞台上仍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此外;在北京还有秦腔、京腔由弋阳腔进京后演变而成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戏;都拥有一定的观众..徽班为了与昆曲、秦腔、京腔等剧种相对抗;适应北京观众的需要;在艺术上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在继承徽调和汉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其他戏曲的长处;特别是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艺术;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步形成了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1840年清道光20年以后;京剧正式形成..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角色行当也发生新的变化;拥有了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其中;有被称为老生“三鼎甲”的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程长庚对京剧的形成贡献很大;对京剧后来的发展影响很大;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十九世纪后半期至二十世纪初年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舞台上活跃着享有盛誉的老生“三杰”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小生徐小香;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等..其中;谭鑫培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创造了影响巨大的京剧“谭派”;曾形成“无腔不学谭”的局面..后世老生的很多流派;都是从谭派演变而出的..这时的京剧经常被招进宫廷内演出;逐步取代昆曲数百年来在戏曲舞台上的统治地位;成为流行于全国的大剧种..由于北京曾更名北平;所以京剧又曾被称为“平剧”..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二黄曲调苍凉深沉;长于抒发悲郁激愤之情;分为正二黄与反二黄..西皮曲调活泼刚劲;长于表现昂扬欢快之情..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和吹腔..总之;京剧唱腔曲调丰富;旋律优美;节奏起伏;变化鲜明..京剧的伴奏和配乐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即管弦乐;主要有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小三弦以上称为四大件;以及笛子、笙、唢呐、海笛等..武场即打击乐;主要有鼓板、大锣、小锣、铙钹;以及堂鼓、水钹、大铙、镲锅、碰钟等..京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常演的有三四百个。
京剧的系统知识点总结一、京剧的起源与发展1、京剧的起源京剧起源于中国清代,它是以湖北襄阳民间戏曲和陕西腔为基础,融合了多种戏曲元素发展起来的新型戏曲剧种。
它的诞生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约18世纪中叶),在北京的戏院开始演出,并在中国北方地区逐渐流行。
京剧的发展充分吸收了襄阳地方戏曲、汉白高腔、汉白沙腔、秦腔、河北梆子等多种民间戏曲的优秀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形成阶段(约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鼎盛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现代发展阶段(20世纪以后)。
在初期形成阶段,京剧的基本形式和特点逐渐确立,形成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剧目和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在鼎盛时期,京剧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当时中国戏曲界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现代发展阶段,京剧在历史的变迁中,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化,但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永恒的艺术价值。
二、京剧的艺术特点1、唱腔京剧的唱腔以“三板两砖”为基本套路,包括“大唱板”、“小唱板”、“二黄板”、“砖头高”和“砖头、砖角”等五种。
其中以“大唱板”为主要唱腔形式,它的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能够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京剧的唱腔以它高亢、激昂、富有表现力和戏剧性特点而著称。
2、表演京剧的表演特点主要表现在脸谱、动作、身段等方面。
脸谱是京剧表演中的重要元素,包括分解、变脸等多种技法。
动作与身段是表演的重要手段,它能够赋予角色以生动的形象、富有表现力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
3、化装京剧的化装又称为“倒马鬃”,是以铅粉、白蜡、颜料等为基本材料,经过细致的加工和绘制而成的脸谱。
京剧化装的特点是色彩明快、线条简练、造型夸张,能够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戏剧形象。
4、音乐京剧的音乐以引子、唱腔、咬字、乐曲为主要组成部分。
其中引子是京剧的开场音乐,通过一段乐曲引出唱腔。
唱腔是表演者用来演唱剧情内容的音乐节奏,要求表演者在唱腔中要做到音准准确、情感真实。
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教案《京剧》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材第四章《走进国粹》,详细内容为京剧的基础知识、京剧唱腔欣赏、京剧脸谱的认识和简单动作模仿。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京剧唱腔的欣赏和理解。
2. 教学重点:京剧脸谱的认识和简单动作模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京剧视频、京剧脸谱、京剧音乐CD、图片等。
2. 学具:画纸、水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京剧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京剧的起源、发展、角色分类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对京剧有基本的了解。
3. 脸谱的认识与制作(15分钟)(2)分发画纸、水彩笔等材料,指导学生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脸谱。
4. 京剧唱腔欣赏(10分钟)播放经典京剧唱段,引导学生感受京剧唱腔的特点,学会欣赏。
5. 简单动作模仿(10分钟)教师示范京剧基本动作,如走步、亮相等,学生跟随模仿,提高动作协调性。
6.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自由组合,用学到的京剧动作和唱腔进行表演,培养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京剧》2. 内容:(1)京剧基础知识(2)京剧脸谱特点(3)京剧唱腔欣赏(4)京剧动作模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一幅自己喜欢的京剧脸谱。
(2)学唱一首京剧唱段。
2. 答案:(1)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自由发挥创意,完成脸谱作品。
(2)学生选择一首经典京剧唱段,学会演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基础知识讲解、脸谱制作、唱腔欣赏、动作模仿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了解了京剧艺术,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动作协调性。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京剧唱腔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京剧知识点总结一、历史渊源京剧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在清代群众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吸收了元杂剧、明清戏曲和地方戏曲的一些表演艺术元素,定型于乾隆年间,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如它的武生独具一格,既有戏曲传统的刚毅和勇猛,又有悠长舒展的舞蹈,形象刻画极为生动;曲艺方面,继续了民间曲艺和地方戏曲的吹弹唱腔;表演艺术上,吸收了汉文化优秀传统的表演艺术,使戏曲表演造型更为夸张和夺目。
因此,京剧也被称为“百戏之师”。
二、表演形式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
唱指的是京剧的唱腔,其特点是音调宽广,音域高低变化多端,声音响亮,声情并茂;念是念白,即话语的朗读,讲究字正音准,语气抑扬顿挫;做指的是表演动作,包括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等,通过这些动作表达角色的性格和情感;打是指武打动作,包括各种拳术、刀枪棍棒的搏斗动作。
三、剧目京剧的剧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
主要包括历史剧、传统戏曲、武戏、曲艺等,涉及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题材。
其中历史剧以描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主,如《霸王别姬》、《三岔口》等,传统戏曲以中国古典传统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为题材,如《贵妃醉酒》、《阿里巴巴》等,武戏以武打为特色,如《三岔口》、《花城》等,曲艺则以京剧中的小品、评话、高腔等诸多形式为主。
四、唱腔京剧的唱腔包括数种,如嘹亮明快的唱腔、缠绵悠扬的长调、抒情激越的快板和诙谐幽默的滑稽等。
这些唱腔都有独特的音域和表现形式,能够很好地传达角色的情感。
五、服装化妆京剧中的服装和化妆也是独具特色。
男性角色的服装主要包括头冠、领子、衣袍、褂子、裙子和鞋袜等,化妆则着重突出角色的性别和年龄特征,如通过脸谱和发饰来表明角色的身份和性格;女性角色的服装则包括头饰、发饰、服装和鞋袜等,化妆则着重突出角色的娇美和妩媚。
六、道具京剧中还有许多特色道具,如兵器、乐器、茶具、书法等,这些道具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剧情和角色的性格息息相关。
戏曲剧种基础知识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京剧被视为中国的国粹,其唱腔主要包括()A. 西皮、二黄B. 昆腔、高腔C. 吹腔、四平调D. 南梆子、娃娃调答案:A解析:京剧的唱腔主要是西皮和二黄。
2. 以下哪个是昆曲发源地?()A. 北京B. 苏州C. 广州D. 成都答案:B解析:昆曲发源于苏州昆山一带。
3. 豫剧是哪个省的主要剧种?()A. 河南B. 河北C. 山东D. 山西答案:A解析: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
4. 黄梅戏的经典曲目《天仙配》中,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源于()A. 民间传说B. 神话故事C. 历史典故D. 小说改编答案:A解析: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民间传说。
5. 越剧发源于()A. 浙江绍兴B. 浙江嵊州C. 浙江杭州D. 浙江宁波答案:B解析: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
6. 评剧的代表性演员有()A. 常香玉B. 新凤霞C. 严凤英D. 马金凤答案:B解析:新凤霞是评剧的代表性演员。
7. 以下哪个不是京剧的行当?()A. 生B. 净C. 末D. 丑答案:C解析:京剧行当分为生、旦、净、丑,末行在京剧中已归入生行。
8. 川剧的特色表演技法是()A. 变脸B. 喷火C. 水袖D. 甩发答案:A解析:变脸是川剧的独特表演技法。
9. 粤剧的唱腔音乐以()为基础?A. 梆子B. 二黄C. 高腔D. 板腔答案:D解析:粤剧的唱腔音乐以板腔为主。
10. 河北梆子的唱腔特点是()A. 高亢激昂B. 委婉细腻C. 诙谐幽默D. 清新自然答案:A解析:河北梆子的唱腔高亢激昂。
11. 吕剧是哪个地区的地方戏?()A. 山东B. 陕西C. 安徽D. 福建答案:A解析:吕剧是山东的地方戏。
12. 沪剧的代表性剧目是()A. 《雷雨》B. 《窦娥冤》C. 《梁山伯与祝英台》D. 《打金枝》答案:A解析:《雷雨》是沪剧的代表性剧目。
13. 秦腔流行于()A. 陕西B. 山西C. 河南D. 河北答案:A解析:秦腔主要流行于陕西地区。
六年级京剧知识点京剧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种精湛的艺术形式,京剧有着丰富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六年级学生应该了解的京剧知识点。
一、京剧的起源京剧起源于18世纪晚期的北京,是以北京方音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形式。
它继承了明清宫廷戏曲的元素,并吸收了其他地方戏曲的成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二、京剧角色京剧中的角色分为四大行当,包括文行、武行、净行和丑行。
文行主要扮演正派人物,如君王、文士等;武行扮演武将、刺客等;净行扮演世俗人物,如商人、百姓等;丑行则扮演滑稽搞笑的角色。
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身段动作。
三、京剧脸谱京剧脸谱是京剧演员在脸上涂刷的彩色面具,用来表达角色的性格、地位和情感状态。
不同的颜色和图案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如红色代表忠诚勇敢,白色代表阴险狡诈,黑色代表正直刚强等。
四、京剧服饰京剧演员的服饰非常华丽,通常由绸缎、锦缎、金线等贵重材料制作而成。
演员的服装分为正装和旦装两大类,正装通常是男性角色所穿,旦装则是女性角色所穿。
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服饰风格和配饰,能够通过服饰来体现角色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五、京剧唱腔京剧是一种以唱腔为主的戏曲形式,有独特的韵律和音调。
京剧唱腔分为主调和配腔两部分,主调通常由一个角色独唱,配腔则由其他角色和合唱团配合演唱。
京剧的唱腔有很高的音调要求,演员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够胜任。
六、京剧动作京剧的动作以身段为基础,通过特定的姿势、手势和动作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图。
既有舞蹈的柔美和优雅,又有武术的刚劲和力量。
演员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身段动作。
七、京剧剧本京剧剧本是京剧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剧情、台词和唱词。
剧本通常以四言或七言绝句的形式书写,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等。
八、京剧表演京剧的表演是一种高度讲究技巧和艺术的表演形式。
演员需要通过精湛的唱、念、做、打等技巧,将角色的情感、性格和内心世界展现给观众。
京剧的基础知识京剧的基础知识京剧曾称平剧,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学习京剧必须掌握京剧的基础知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京剧的基础知识,希望为大家做知识补充!一、京剧的基本特征1、综合性京剧中涵盖着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如一出剧目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艺术形式,并将其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2、虚拟性高度的虚拟化表演可以引发观众的想象,同时解决了舞台表演中空间与时间上的问题。
3、程式性表演的.过程及形式都已经形成高度的规范化和固定化。
演员表演中的动作、道具、服装都有相当严格明确的规定。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京剧独特的表演体系,也称之为“梅兰芳表演体系”二、京剧的审美特征1、以表演为中心,多种艺术元素综合2、虚实相生,写意的戏剧观3、形神兼备,注重形象美三、京剧的行当和流派行当:戏曲中的人物,根据人物的的性别、年龄、类型、性格、气质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划分的不同角色。
七行:生(末)、旦、净、丑武行、流行、上下手七科:剧通科、音乐科、剧装科盔箱科、容装科、交通科、经励 (经理)科以上被称为京剧的七行七科。
注:末行原本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一般扮演男性次角色,后并入生行,俗称“二路老生”。
生行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35岁以上),性格忠厚、正直、庄重的正面人物。
老生又分为:唱功老生,以唱工为主;做功老生,唱念并重;红生,以扮演关羽而得名。
小生:一般扮演20—30岁左右的青年男子。
念白及演唱时,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
小生分为:纱帽生,年轻的官员;翎子生,年轻的武将;穷生,穷困潦倒的书生;扇子生;风流倜傥的儒雅公子。
武生:大都扮演有武艺的正面那男性。
武生分为:长靠武生,武艺高强的将军,元帅;短大武生,扮演一些身份较低的江湖好汉。
娃娃生:扮演儿童角色。
旦行旦行是京剧的主要行当,是唯一代表女性人物的行当。
可分为以下七类:老旦:一般扮演50岁以上的女性,演唱用真桑,服装颜色深沉。
京剧基础知识——京剧的行当(2009-01-04 21:29:06)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
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其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瓜为主,所以旧时称之为“皮黄”。
另有西皮反调(即“反西皮”)、二簧反调(即“反二黄”)以及南梆子、四平调、吹腔、高拨子、南锣等唱腔。
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二胡、月琴、三弦为辅。
有的唱腔及乐曲以唢呐、笛等伴奏。
打击乐器有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星子等。
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
京剧传统剧目有上千个,流行的有《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镯》、《打渔杀》等。
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200 余出,例如《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华(滑)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其题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对儿戏、群戏、折子戏、本戏等。
各种形式的剧目,统称为传统戏。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1894—1961),江苏人,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
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
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
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程砚秋(1904—1958),北京人,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
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
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尚小云(1900—1976),河北人,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
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
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
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荀慧生(1900—1968),河北人,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
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
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
红色有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妾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
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老生/《甘露寺》小生/《柳荫记》"生"分为:"老生"--指成熟的中年男子,以正派人物或帝王将相出现。
"小生"--表现的是青年男子。
青衣/《贵妃醉酒》武旦/《穆桂英》花旦/《拾玉镯》老旦/《秦香莲》"旦"分为:"青衣"--指中年妇女,一般指贵族家庭的夫人、小姐。
"武旦"--指能打斗的女性。
"花旦"--指青年小姑娘,社会底层的女性,如"丫鬟"。
武净/《战宛城》铜锤/《打龙袍》"净"指各类花脸,一般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
"末"也属老生类,但在年龄上应更老,思维糊涂,生活在底层的老人。
由于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以小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同净角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
文丑/《群英会》武丑/《连环套》"丑"指小花脸,大多也是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间义士等多表现机敏、滑稽。
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
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因为《梅兰芳》这部电影,使我爱上了京剧,昨天晚上,看了现场直播的《穆桂英挂帅》,从头看到尾,感觉真的很不错,被里面的乐器及唱腔深深的吸引,但是对于真正的知识还是欠缺的很多,所以从网上摘录下来。
京剧的行当京剧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
它把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行当,一般说来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由于京剧人物造型形象鲜明、风格多样,有强烈的剧场效果,常常更易于激起观众的欣赏兴趣。
京剧中的 "生",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其中又可细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
"老生",顾名思义就是中老年男子角色,在剧中多扮演正直刚毅的人物形象,例如京剧《伍子胥》中的伍子胥.他们演出时要戴挂在耳朵上的假胡须,在京剧的行话中也叫"髯口",因此还专门有一套髯口上的表演功夫。
胡须的颜色表示了人物的年龄。
京剧《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年约三十岁,所戴胡须为黑色。
京剧《秦香莲》中王延龄年约六十,所戴胡须为白色。
老生在剧中一般注重演唱和细腻表演,唱腔上也最为丰富。
台词用京剧中的韵白来表现,演唱用真声,风格刚劲、挺拔、质朴、图一图二醇厚,动作造型也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
(图一)与老生相对应的是 "小生",在京剧中指青少年男子角色,他们在剧中的动作造型儒雅倜傥、秀逸飞动。
在演唱上采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演唱风格华美和明亮。
例如京剧《白蛇传》中的许仙。
(图二)"武生"是指扮演剧中年轻的男性武将,他们用高超的武打技术来展示剧中人物的武艺高强。
不重演唱,注重武打动作的娴熟和技巧的难度。
例如京剧《长坂坡》中的赵云。
(图三)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
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
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图四)旦行中的"花旦",多扮演天真活泼或放荡泼辣的青衣妇女,在表演上注重做工和念白,例如《红娘》中的红娘。
(图五)"武旦"和"刀马旦"相当于生行中的武生,扮演的是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装扮和武生差不多,也扎靠服,她们多在剧中扮演女侠、女将甚至女仙、女妖等。
武旦和刀马旦的表演往往还伴随着热闹的锣鼓点,烘托场上的气氛。
(图六)"老旦",指在剧中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行当。
为突出老年人的特点,走路迈一种沉稳的横八字步,服装色调为色彩偏暗的秋香色、墨绿色,演唱用真声表现。
(图七)在京剧中,"净"角是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人物类型,脸部化妆最为丰富彩。
"净"因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又俗称"大花脸"。
(图八)一般扮演品貌或者性格有特点的男子,在京剧中多为将军、神化人物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虽有文武善恶之分,但在性格气质上都近乎粗犷、奇伟、豪迈,因而在演唱上要求用真声演唱,音色宽阔洪亮、粗壮浑厚,动作造型也要求粗线条,气度恢宏,以突出扮演人物的性格和声势。
(图九)京剧中的"丑"角演员又称为"小花脸"。
"丑"行的化妆虽与大花脸有点相象,可是他的表演风格却完全不同,有点像夸张的漫画。
丑角的出场常会带来满堂的笑声。
(图十) 图三 图四图五 图六 图七图八"丑"分"文丑"和"武丑"两类。
武丑扮演的经常是一些机警风趣、武艺高超的人物,象绿林好汉、侠盗小偷等等。
"文丑"经常扮演花花公子、狱卒、酒保、更夫、老兵等。
不管文丑或武丑,虽有文武善恶、身份高低之分,在剧中都是幽默、滑稽的喜剧人物,也并不都是反派。
(图十一)京剧的行当是经过长期的提炼和规范,突出人物的内在特征,把人物的内在特征加以外化而形图九图十图十一成的,是京剧与其他戏剧形式不同的重要特征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
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