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秦岭-淮河线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秦岭―淮河线》的教学设计《秦岭―淮河线》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秦岭-淮河线的位置及地理特征,了解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分界线位置;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填图等活动完成认知,让学生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目标,通过探讨更深层次的把握秦岭―淮河线在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了解我国地理区域的同时,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为将来建设祖国时能因地制宜,按自然规律办事。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①秦岭、淮河的空间位置在地图上的落实;②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学习设计(学生用)一、秦岭与淮河认知:识图:图4-1秦岭――淮河线示意图、p7页图1-5中国行政区划、p21页2-2中国主要山脉分布、p42页图2-28 中国主要河流分布 1、秦岭山脉的走向为走向,为水系和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其主峰是,北侧是,南侧是。
2、淮河发源于,流向是。
主流是经高邮湖南入,另一支东入。
3、秦岭山脉穿过、、等省级行政区,它们的省级行政中心分别是、、。
淮河了流经的省级行政从西到东依次是、、。
资料一、黄河夺淮以前的淮河古代淮河水系,大体上是独流入海的淮河干流以及干流南北的许多支流。
淮北支流主要是洪汝河、颍河、涡河和汴泗河、沂沭河等。
其中支流水系变化最大的是泗水水系。
古泗水源出蒙山,经曲阜、兖州、沛县至徐州东北角会汴水;又在邳县的下邳会沂水、沭水,在宿迁以南会濉水。
至今淮阴与淮河会流。
古泗水的上游部分与现在的泗河相似,下游部分由于黄河夺淮,已被南四湖和中运河所代替。
古泗水流域面积比现今骆马湖以上沂沭泗水系面积要大,当时是淮河最大的支流。
资料二:淮河本来属于外流河,即淮河水最终将由陆地流入海洋,淮河原本也有自己的入海水道。
多媒体展示“秦岭以一己之力挡住南下冷空气?”短视频教师: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我国的哪一条山脉?图中有云的一侧代表的是南方的高空还是北方的高空?在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岭阻挡了南方的湿润气流北上,在南方的高空,云雾翻涌,而北方的高空,晴空万里。
秦岭南北两侧,景观差异明显。
在“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中,秦岭居于榜首,这也说明了秦岭的重要地位,那么它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它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秦岭——淮河。
一、找秦淮1、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东西绵延约1500千米,平均海拔在1500—2500米之间,高大的海拔为它阻隔气流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淮河发源于河南,全长约1000千米。
秦岭——淮河一线东西连接,形成了一条十分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在我国有极其重要的地理意义,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2、秦岭:东西走向淮河:自西向东流3、秦岭——淮河一线经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单位:甘肃省、陕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图”过渡语:成语南橘北枳出自故事《晏子使楚》,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橘子树因淮河南北的环境条件不同,结出味道不同的果实,也反映了秦岭——淮河两侧的差异。
那么秦岭——淮河两侧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4、秦岭之“力”过渡语:秦岭之“力”主要表现为对季风的阻挡作用。
①降水——教师:来自于海洋的暖湿气流自南向北推进,而秦岭像一面“挡风墙”一样,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北上,使秦岭以南降水充足,秦岭以北降水明显减少;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与该线大体一致教师:有没有哪位同学充当小老师,顺着老师的思路,从冬季风的风向、性质角度分析,秦岭是如何阻挡冬季风的呢?(学生分析,教师引导补充)②气温——教师:冬季风是自北向南推进的冷空气,秦岭阻挡了寒冷的冬季风南下,使秦岭南北冬季气温差异显著1月0℃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线一致过渡语: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了天然的大屏障,时常以一山之“力”阻挡北上暖湿气流与南下冷空气的步伐,使秦岭两侧气温、降水存在明显区别。
第四章第一节“秦岭——淮河线”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秦岭、淮河,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分区等三部分内容。
这一节涉及的地图比较多,主要是综合复习前面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读图找出秦岭——淮河线两侧的地理特征的差异。
把前面所学的内容做一个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通过读图找出其他的地理界线让同学能清晰的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分区,为下面分区地理的学习打好基础。
知识目标:1.了解秦岭——淮河的位置及地理特征。
2.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及界线。
4.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5.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搜集处理资料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重点: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难点:分析秦岭——淮河南北两侧地理特征的显著差异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秦岭—淮河景观图片的课件,看同学们能从图片中读出哪些信息?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读出的秦岭—淮河地理信息。
二、合作探究(一)秦岭——淮河1.淮河为什么会称为“害河”“夺淮入海”?①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②“夺淮入海”:1128年,黄河在今河南原阳南岸破堤决口后,黄河水侵夺了淮阴以下的淮河河槽,与淮河合流入海。
直到1855年,黄河又在北岸决口改由利津入海。
更为严重的是,1938年国民党政府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水南流,再次侵夺淮河流域。
从决口到堵口的9年中,造成了54000平方千米的黄泛区。
②分组讨论:学生搜集的有关淮河称为“害河”的原因③师生共同总结:成为“害河”的原因:在黄河夺淮的700年中,黄河多次泛滥,携带大量的泥沙。
淤高了淮河的河床,使中游的河槽变成了半地上河、下游的入海出路淤塞。
每遇汛期,上游来水大增,下游有无通畅泄水渠道,一直破堤决口,泛滥成灾。
(过渡)秦岭—淮河到底在哪里?让我们从图中找到它。
2.课件展示图4—1: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秦岭——淮河的位置,让学生在课本上描出这条线。
第一节秦岭——淮河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及经过的主要省区,了解秦岭—淮河的基本情况;
②记住秦岭—淮河线的重要意义;
③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景观图片和视频材料、列表比较、读图、思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探究秦岭—淮河线和四大区域划分等方面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淮河成为“害河”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淮河水质日趋恶化的趋势,树立治理和保护淮河以及当地水资源污染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①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②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①秦岭、淮河的空间位置在地图上的落实;
②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形成原因。
教学用具: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自制幻灯片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板书设计:
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
第一节秦岭—淮河线
一、四大地理区域
1.名称: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2.位置:
3.界线: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二、秦岭—淮河线
1.概况
2.南北两侧的差异。
【课题】秦岭-淮河线【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岭、淮河的走向和流向,以及它们经过的主要省份,以及秦岭、淮河的基本概况。
(A、B、c、d)2.掌握秦岭-淮河线的重要的地理意义。
(A、B、c)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均能参与,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到祖国的各个地方去旅游,在课堂上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岭-淮河线的重要的地理意义。
难点: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工具,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学习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
屏显:动画片《晏子使楚》屏显: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此处的“淮”指的是什么?“淮北”“淮南”分别指哪里?(A、B)通过这则故事说明在25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认识到淮河在地理位臵上得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条重要的地理界线。
板书:第一节秦岭—淮河线首先请同学们在教材75面的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
板书:一、秦岭—淮河的位臵屏显:《中国地图》(一)通过这幅《中国地图》我们可以获得一些什么样的地理信息呢?请大家据图回答以下题目:屏显:1、根据地图请你说说秦岭的走向?( c、d)讲解:通过看图,我们可以看到秦岭呈东西方向延伸,所以我们说秦岭的走向为东西走向屏显:2、淮河的流向是自至。
(c、d)讲解:通过看图,我们可以看到淮河发源于西部山脉,向东注入海洋,所以我们说淮河的流向为自西向东。
屏显:3、图上填注秦岭—淮河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c、d)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点击鼠标,相应的省区凸现)屏显:4、判断下列,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有哪些?( A.C. F )(c、d)A、湖北B、山东C、江西D、山西E、河北F、浙江(承转)我们已经了解了秦岭、淮河的大致位臵,下面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
第一节秦岭——淮河线一、指导思想根据《课程标准》“认识区域地理”中的标准,旨在突出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地理界线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本节重在通过地理界线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有一个整体把握,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及合作探究等能力,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秦岭与淮河,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区域等三部分内容。
这一节涉及的地图比较多,主要是综合复习前面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读图找出秦岭——淮河线两侧的地理特征的差异,把前面所学的内容做一个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通过读图找出其他的地理界线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分区,为下面分区地理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秦岭—淮河线的位置及地理特征。
2、掌握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地图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再通过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采取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均能参与,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到祖国的各个地方去旅游,在课堂上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秦岭——淮河线的重要的地理意义五、教学难点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形成的原因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方法读图法、多媒体教学法八、课时安排第1课时九、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晏子使楚》,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走进秦岭——淮河:活动一:读图回答问题1、在图上找出秦岭和淮河的位置2、看一看,秦岭山脉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活动二:找出秦岭—淮河线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单位。
《秦岭一淮河线》教学案例普迹中学黄凤英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秦岭一淮河线》第一课时。
本章是中国地理总论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只对区域地理宏观进行介绍,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而这一节又是这一章的引子,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不同的地理区域会有很大的差异,并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探究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为后面区域地理的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和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秦岭、淮河的走向和流向,它们经过的主要省份,以及秦岭、淮河的基本概况。
2.掌握秦岭一淮河线的重要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均能参与,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到祖国的各个地方去旅游,在课堂上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秦岭一淮河线的重要地理意义本节教学难点是:秦岭一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形成原因突破途径:秦岭一淮河两侧图片的对比与分析,观看影片发现秦岭一淮河线两侧地理差异再引导学生从气候、地形等方面合作探究原因二、教材处理1、学生状况及对策:学生在学习中,总是不能将所学知识贯通起来,找出其中的联系,并发现由此产生的影响。
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地形、气候等知识,通过对一些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通过合作、讨论发现各地理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此解释秦岭一淮河线南北两侧地理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
地理初二上湘教版4教材分析:本章要紧介绍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各区域的自然、经济、人文等方面的特点;学习时应第一了解区域的划分和区域之间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的一些相关知识:0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潮湿与半潮湿地区的分界、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等;其次,头脑里复习前面学过的地势区、山脉、省区、气候类型、周边的海洋等,如此再了解其他就容易了;再次,把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五个知识结构:位置、地势、气候、经济进展状况、其他。
学会进行总体概括,把握区域图的相关填图内容(这专门大程度取决于前面的基础了)学习预备:1、知识储备:前面三章内容中的1)我国的海陆位置2)34个省区的分布3)地势地势特点;要紧的山脉、地势区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山脉)4)要紧河流5)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6)要紧的气候类型及分布、季风气候的成因7)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的概况2、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1)位置(侧重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2)地势(了解该区域的要紧地势区及分布)3)气候(了解该区域的气候类型、气温顺降水状况)4)经济(工业(进展条件、要紧工业部门及工业区(基地)(农业(进展条件、农业带(区)、要紧农作物)5)其他(旅行资源、环境爱护、资源开发等)第一节秦岭——-淮河线学习目标:1、了解秦岭——-淮河线的位置2、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居民生产生活适应的差异3、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分界线的名称和位置重点、难点:秦岭——淮河的位置及两侧的地理差异,四大区域及分界线名称一、秦岭——淮河1、引导学生读图4—1,找出秦岭——淮河的图上位置及其走向和流向2、找出秦岭——淮河通过的省区,明确其位置3、学生阅读“秦岭”和“淮河”,了解相关内容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1、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地理区域:地理界线:作用:地理区域表达区域内部的地理性,地理界线放映区域之间的地理性。
第一节秦岭—淮河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秦岭、淮河的位置及地理特征。
2.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搜集处理资料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秦岭—淮河南北两侧地理特征的显著差异。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不同景观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秦岭与淮河
1.出示中国全图并结合课本图4-1,小组讨论活动1—3,并汇报结果。
2.指名学生介绍秦岭、淮河。
3.探究:①黄河夺淮入海是怎么回事?
②淮河为什么会成为“害河”?
(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4.教师介绍淮河水质的变化和淮河的治理。
承转:以上是我们对秦岭淮河表面的认识,下面我们深入探究秦岭—线的地理意义。
(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秦淮线)
1.让学生回顾《中国的气候》一节内容,并小组讨论完成下列填空:
(1)我国线;
(2)我国线 ;
(3)我国分界线;
(4)我国分界线;
(5)我国分界线;
(6)我国分界线.
2.完成76页活动1。
3.师指导读图4-4,然后让学生完成77页活动2 。
4.让学生探究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5.学生齐读76页两段,师强调重点(区域性、差异性)。
三.小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一节秦岭-淮河线
一.秦岭—淮河线的走向、范围:二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我国线;
①东西向 2.我国线;
3.我国分界线;
②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 4.我国分界线;
5.我国分界线;
6.我国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