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11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节“秦岭——淮河线〞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秦岭——淮河的位置及地理特征;2、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识图、析图能力;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秦岭、淮河,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通过读图找出秦岭——淮河线的位置和两侧地理特征的差异,把已经学过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教学重点]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形成的原因。
[教学用具]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提问创情境导入新课:从南北方人的饮食谈起,刚刚这餐你主要吃的是什么?二、复习激兴趣我们曾学过的《晏子使楚》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秦岭与淮河到底在?你能用地理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吗?三、探究见真知1、让我们从图中找到它。
展示秦岭与淮河的位置图片,让学生通过找、画、说、想,熟悉秦岭——淮河的位置。
〔展示〕秦岭——淮河一线图,在图中显示。
(秦岭为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北侧是肥沃的关中平原,南侧是狭窄的汉水谷地;)①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秦岭——淮河的位置, 并在课本P7的中描出这条线。
②请再仔细读图:说出秦岭山脉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均为东西向。
)③秦岭—淮河的范围,包含哪些省区?a) 先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秦岭—淮河经过的各省名称。
b) 实战演习:湖北、河北、江西、山东、浙江、陕西、山西省分别位于秦岭---淮河线南北哪面。
④历史上人们将淮河称为〝害河〞。
什么是“夺淮入海〞?淮河为什么会成为害河?〔展示阅读材料。
〕黄河夺淮入海1128年,黄河在今河南原阳南岸破堤决口后,黄河水侵夺了淮阴以下的淮河的河槽,与淮河合流入海。
1855年,黄河又在北岸决口该由利津入海。
多媒体展示“秦岭以一己之力挡住南下冷空气?”短视频教师: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我国的哪一条山脉?图中有云的一侧代表的是南方的高空还是北方的高空?在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岭阻挡了南方的湿润气流北上,在南方的高空,云雾翻涌,而北方的高空,晴空万里。
秦岭南北两侧,景观差异明显。
在“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中,秦岭居于榜首,这也说明了秦岭的重要地位,那么它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它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秦岭——淮河。
一、找秦淮1、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东西绵延约1500千米,平均海拔在1500—2500米之间,高大的海拔为它阻隔气流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淮河发源于河南,全长约1000千米。
秦岭——淮河一线东西连接,形成了一条十分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在我国有极其重要的地理意义,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2、秦岭:东西走向淮河:自西向东流3、秦岭——淮河一线经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单位:甘肃省、陕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图”过渡语:成语南橘北枳出自故事《晏子使楚》,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橘子树因淮河南北的环境条件不同,结出味道不同的果实,也反映了秦岭——淮河两侧的差异。
那么秦岭——淮河两侧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4、秦岭之“力”过渡语:秦岭之“力”主要表现为对季风的阻挡作用。
①降水——教师:来自于海洋的暖湿气流自南向北推进,而秦岭像一面“挡风墙”一样,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北上,使秦岭以南降水充足,秦岭以北降水明显减少;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与该线大体一致教师:有没有哪位同学充当小老师,顺着老师的思路,从冬季风的风向、性质角度分析,秦岭是如何阻挡冬季风的呢?(学生分析,教师引导补充)②气温——教师:冬季风是自北向南推进的冷空气,秦岭阻挡了寒冷的冬季风南下,使秦岭南北冬季气温差异显著1月0℃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线一致过渡语: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了天然的大屏障,时常以一山之“力”阻挡北上暖湿气流与南下冷空气的步伐,使秦岭两侧气温、降水存在明显区别。
【课题】秦岭-淮河线【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岭、淮河的走向和流向,以及它们经过的主要省份,以及秦岭、淮河的基本概况。
(A、B、c、d)2.掌握秦岭-淮河线的重要的地理意义。
(A、B、c)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均能参与,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到祖国的各个地方去旅游,在课堂上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岭-淮河线的重要的地理意义。
难点: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工具,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学习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
屏显:动画片《晏子使楚》屏显: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此处的“淮”指的是什么?“淮北”“淮南”分别指哪里?(A、B)通过这则故事说明在25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认识到淮河在地理位臵上得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条重要的地理界线。
板书:第一节秦岭—淮河线首先请同学们在教材75面的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
板书:一、秦岭—淮河的位臵屏显:《中国地图》(一)通过这幅《中国地图》我们可以获得一些什么样的地理信息呢?请大家据图回答以下题目:屏显:1、根据地图请你说说秦岭的走向?( c、d)讲解:通过看图,我们可以看到秦岭呈东西方向延伸,所以我们说秦岭的走向为东西走向屏显:2、淮河的流向是自至。
(c、d)讲解:通过看图,我们可以看到淮河发源于西部山脉,向东注入海洋,所以我们说淮河的流向为自西向东。
屏显:3、图上填注秦岭—淮河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c、d)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点击鼠标,相应的省区凸现)屏显:4、判断下列,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有哪些?( A.C. F )(c、d)A、湖北B、山东C、江西D、山西E、河北F、浙江(承转)我们已经了解了秦岭、淮河的大致位臵,下面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
初中地理秦岭淮河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3. 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我国的主要山脉和河流。
2.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主要山脉和河流,那么你们知道秦岭和淮河吗?它们在地理上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出秦岭、淮河的位置。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查找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引导学生理解秦岭淮河线在我国地理上的重要性。
2.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四、课堂实践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秦岭淮河线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巩固练习1. 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六、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 强调秦岭淮河线在我国地理上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教材,复习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实践、巩固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但在课堂实践中,部分学生对秦岭淮河线的影响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第一节秦岭——淮河线一、指导思想根据《课程标准》“认识区域地理”中的标准,旨在突出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地理界线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本节重在通过地理界线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有一个整体把握,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及合作探究等能力,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秦岭与淮河,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区域等三部分内容。
这一节涉及的地图比较多,主要是综合复习前面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读图找出秦岭——淮河线两侧的地理特征的差异,把前面所学的内容做一个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通过读图找出其他的地理界线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分区,为下面分区地理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秦岭—淮河线的位置及地理特征。
2、掌握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地图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再通过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采取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均能参与,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到祖国的各个地方去旅游,在课堂上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秦岭——淮河线的重要的地理意义五、教学难点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形成的原因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方法读图法、多媒体教学法八、课时安排第1课时九、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晏子使楚》,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走进秦岭——淮河:活动一:读图回答问题1、在图上找出秦岭和淮河的位置2、看一看,秦岭山脉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活动二:找出秦岭—淮河线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单位。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岭——淮河线的位置及地理概况;(2)掌握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3)了解贺兰山的位置和地理意义;(4)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搜集处理资料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课堂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开展各种形式活动,如:讨论、填表等,使学生在合作中自主地学习和探究秦岭——淮河线的地理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质得到不同程度地提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通过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学习、提高学生归纳能力、牵引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地理特征的显著差异。
让学生通过对比的形式进行组织教学,利用视频,图片等动态资源对教材进行整合包装,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组合作探究,类比思想都能丰富大家学习地理的有效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春佳节之际来自哈尔滨和海南的小伙伴打电话新春问候引入,这个情景说明了什么呢?让学生意识到各个地区在过年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地理差异。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在古时候晏子使楚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二、讲授新课:活动一:画一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落实秦岭、淮河的空间位置。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读图、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屏幕展示“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等。
各个地理分界图让学生自己画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分界线,然后小组讨论完成这些分界线有哪些异同点?说明其地理意义,这些分界线大致都经过哪里?活动二:学生观看秦岭—淮河分界线的南北差异视频!小组辩论赛“谁能不说家乡好,南北对话话不同”为什么说:秦岭——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通过回忆和联系,以及在学生迅速阅读的基础上,以便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秦淮线的地理意义,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在比较中获取秦淮线两侧地理差异显著的感性认识,并让学生热爱我们的祖国。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3节《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3节《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主要介绍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和作用。
教材通过详细的文字描述、地图、图片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及其在我国地理环境、气候、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分区、地理特征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地理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及其在我国地理环境、气候、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及其在我国地理环境、气候、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
2.难点:秦岭淮河一线在地理意义上的作用和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为例,分析秦岭淮河一线对我国地理环境、气候、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图片等资料。
2.教学多媒体设备。
3.分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分区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让学生初步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地理环境、气候、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初中教案秦岭淮河线教学目标:1. 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意义。
2. 掌握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合作讨论能力。
教学重点:1.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意义。
2.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教学难点:1.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教学准备:1. 地图册或电子地图。
2. 教学PPT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找出秦岭和淮河的位置。
2. 提问:秦岭和淮河有什么特殊的地理意义吗?二、讲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10分钟)1. 讲解秦岭淮河线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有显著差异。
2. 引导学生阅读地图,找出秦岭淮河线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单位。
三、探究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差异(10分钟)1. 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省级行政单位,通过阅读地图和资料,分析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2. 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包括气候、植被、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差异。
2. 强调秦岭淮河线对中国地理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让学生设计一次旅行计划,选择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景点进行游览。
2. 学生分享旅行计划,互相交流对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认识和体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讲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分组探究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合作讨论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地图,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通过拓展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3节《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区域差异》中的第三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旨在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理解其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文字、地图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两个方面来认识秦岭淮河一线,进而理解其作为我国南北分界线的地理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和作用,以及其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秦岭淮河一线,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意义,理解其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从 multipleperspectives 去认识和理解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增强对国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意义。
2.难点: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和作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找出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详细阐述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和作用。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从 multiple perspectives 去认识和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案秦岭淮河【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以及与四大地理区域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地理思维。
【教学内容】1. 秦岭淮河的位置和特点。
2.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 四大地理区域的概念和范围。
【教学重点】1. 秦岭淮河的位置和特点。
2.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1. 秦岭淮河一线与四大地理区域的关系。
2. 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秦岭淮河的位置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秦岭淮河一线与四大地理区域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找出秦岭淮河的位置。
2. 让学生描述秦岭淮河的特点。
二、讲授(15分钟)1. 讲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秦岭淮河一线与四大地理区域的关系。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案例,让学生分析秦岭淮河一线在案例中的作用。
2. 让学生讨论秦岭淮河一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秦岭淮河一线与四大地理区域的关系。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秦岭淮河的位置和特点。
2. 强调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课后作业】1. 绘制秦岭淮河一线示意图。
2. 写一篇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文章,可以是介绍、感悟或者分析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秦岭淮河的位置和特点,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以及与四大地理区域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地理思维。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作用和影响。
第五章第三节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 秦岭—淮河教案1. 教学目标•知道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了解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对中国经济、气候和生态的影响•了解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能够运用地图等资源,进行相关的地理分析和判断2. 教学内容2.1 地理位置和特点•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的位置•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的主要特点: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特征等2.2 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的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农业和工业布局的变化等•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气温、降水量、季节变化等•对中国生态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植被分布等2.3 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的历史地位•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对国家统一和边防防御的意义2.4 地理分析和判断•运用地图等资源,进行相关的地理分析和判断•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结果3. 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的地理位置和特点•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对中国经济、气候和生态的影响•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3.2 教学难点•学生对地理分界线的概念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等资源进行地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培养4. 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分界线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知识讲解:讲解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以及它对中国经济、气候和生态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并汇报结果,促使学生运用地图等资源进行地理分析和判断。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国家统一和边防防御的意义。
5. 总结梳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强调地理分界线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秦岭——淮河线》(湘教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秦岭、淮河,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分区等三部分内容。
这节涉及的地图较多,主要是综合复习前面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读图找出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特征的差异,把前面所学的内容做一个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通过读图找出其他的地理界线让学生能清晰地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分区,为下面的分区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岭、淮河的位置及地理特征。
2、了解秦岭-淮河线的重要的地理意义。
3、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界线。
4、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读图、填图搜集分析资料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产生热爱家乡及祖国大好河山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线的重要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时安排:一节分图、温度带分布图描画在同一张白纸上,说说你的发现。
五、板书设计:秦岭--淮河线秦岭:范围、海拔、主峰、南北差异淮河:源地、长度、流经、注入四大地理区域界线:400mm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和秦岭--淮河线六、我的反思:读图、析图是初中阶段要着重培养的水平,本节课涉及地图较多,让学生从以前学过的1月平均气温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地图中获取有用信息解决本节遇到的难题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出示重要的图片,指导学生在图上指认秦岭--淮河的位置、范围、流向、走向,观察秦岭--淮河线与800mm等降水量线、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的关系,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注重过程,既解决了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及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这样的重点难点问题,又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世界,获得体验,避免老师给学生灌输一个世界。
秦岭----淮河线教学案课前延伸:(一)、教学目标1、了解秦岭—淮河线的位置及其地理特征。
2、了解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人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
3、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分界线的位置。
4、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辽阔的美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分界线的位置教学难点:如何去比较区域自然地理之间的差异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1、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资料2、多媒体课件(二)、预习检测:1、秦岭的走向是(),淮河的流向是()。
2、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在它的南北两侧,()和居民的()有显著的差异。
3、秦岭淮河线以北,一月平均气温在(),秦岭淮河以南,一月平均气温在()。
课内探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我国有座东西走向的山脉,山北人们以旱地为主,山南以水田为主;山北树木冬季落叶,山南树木大多常绿。
猜一猜这是我国的哪一条山脉?(秦岭)2、请同学们观察大屏幕四幅地图: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的温度带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分别找出1月份0摄氏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说明它们的地理意义?这些分界线大致都经过哪里?(秦岭---淮河线)(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秦岭-淮河的位置及其重要的地理意义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75-76页图文资料及活动”,解决以下问题:(1)、看插图4—1秦岭—淮河线示意图,谁能说出秦岭—淮河一线的走向?结合我国政区图,谁能说出秦岭—淮河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区?(2)、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_____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和_____;以南耕地类型以______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
第五章第三节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
河教案
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三节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教学目标
知道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及其地理特征;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法、讨论法,掌握“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为、难点
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同学们,听过《晏子使楚》的故事吗?故事讲到晏子出
使楚国时,讲过这么一句话“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就是说橘子生长在淮南是橘树,生长在淮北则是枳树,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讲授新课]
秦岭与淮河的位置
[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说出秦岭山脉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找出“秦岭—淮河”一线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单位。
下列省级行政单位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是
①湖北②河北③江西④山东⑤浙江⑥山西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学生活动]1.在地图中找出0℃等温线与“秦岭—淮河”一线的关系,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气温差异;2.找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秦岭—淮河”一线的关系,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降水差异;3.通过这两气候要素的差异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学生活动2]填写下面表格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温度带
干湿区
水资源丰富程度
河流是否结冰
耕地类型
耕作制度
植被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主食
其他
[学生活动3]以“到底北方好还是南方好”作为辩题,进行辩论。
在教室两边分别挂上反映北方和南方地理风情的图片,请代表北方、南方的学生分坐两边,同组学生的座位相邻。
辩论前几分钟由南、北方各出一名学生播放代表当地风情或歌曲录音,以营造一个虚拟的良好情境,然后让学生自由辩论,不受约束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板书设计
一、秦岭与淮河的位置
走向
经过的省区
二、“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