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11
- 格式:ppt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19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第二目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教学目标:1、了解公民享有的肖像权和姓名权的内容2、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合法权益受到侵犯要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护3、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教学重点:1、了解公民享有的肖像权和姓名权的内容2、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合法权益受到侵犯要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护教学难点:1、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小品表演“为什么会这样?”引言:每个人都有自己作为人的尊严,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虽然我们尚未成年,但同样拥有受法律保护的人格尊严。
在家里应该得到父母的尊重;在学校里应该得到老师的同学的尊重;在社会上,应得到其他人的尊重。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形象的小品情境,将人格尊严的有关问题展示给学生,其中的很多问题是学生身边的问题,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你说我说师:看了小品后你发现了几个侵犯人格尊严的问题?小良侵权:老师的肖像权同学的姓名权他人侵权:老师、父母侵人格尊严权同学侵名誉权好友侵隐私权设计意图:从小品中得出相关的侵权问题,一方面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可引出下面的课题,即如何面对以上侵权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课第二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板书)二、设疑自探:学生设疑:1、公民的肖像权包括几个方面?2、公民如何行使自己的肖像权?3、侵害公民肖像权的行为有哪些?4、当肖像权受侵害时该怎么做?5、什么是姓名权?6、侵害姓名权的表现?7、当姓名权受侵害时该怎么做?学生自探三、解疑合探:1、2、阅读教材P41材料回答问题。
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教师总结: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
注意:未成年人在使用自己肖像和获取报酬方面须由监护人代理或同意。
3、4、阅读教材P41下及P42上材料回答问题。
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案(精选3篇)《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篇1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案一、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本单元讲我们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而本课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它是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最起码的底线权利,因此,对学生讲述这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十分必要。
二、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明确侵害公民人格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
能力目标:使学生关注自身、关注他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
觉悟目标:使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意识。
2、本课安排依据(1)学生所处的情况:在道德、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也不难看到我们的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一些权利并未得到真正的维护和落实,如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善意恶意的会受到来自同学、老师的歧视,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社会和家庭对未成年人在人格上的伤害等现状依然存在,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安全感、无助感、自卑感,甚至做出违法的行为。
因此,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他们明确他们的人格权受法律的保护,并积极引导他们去尊重他人的人格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新课标的要求:“我与他人的关系”的第三部分“权利与义务”中指出: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逻辑分析和课时安排本课线索:围绕我们的权利——侵害权利的行为表现——侵害权利应承担的责任来讲述。
具体为:法律权利法律行为法律责任人格尊严权名誉权侮辱、诽谤等如是违法行为则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轻者承担道德责任)肖像权恶意毁损、玷污、丑化肖像;利用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姓名权盗用、冒用他人姓名隐私权(第五课内容)课时安排:两课时4、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明确我们依法享有的人格权及侵害人格权必须承担的道德、法律责任。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懂得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的同时,自觉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意识。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能正确区分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具体行为表现;使学生关注自身尊严、关注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明确侵害公民人格尊严和名誉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尊严和名誉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教学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拟采用活动式教学法、可运用:情景创设、案例分析、主题探究等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个乞丐在行乞时,又一个乘客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物用力地人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根据这件事,许多网友发表了评论。
请你以“乞丐有尊严吗?”参与讨论。
议一议:乞丐有尊严吗?教师小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绝不能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
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
二、讲授新课:1、人格尊严不可辱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34页图文材料)议一议:你的看法如何?如果你是小光,会有什么感受?板书:“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贫富贵贱,年龄大小。
那么,什么是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与人格权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1)人格尊严权的平等性人都有人格和尊严。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认识到维护人格尊严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习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增强法律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人格尊严的概念与内涵2. 维护人格尊严的重要性3. 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体现4. 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5. 案例分析与讨论三、教学重点1. 人格尊严的含义与重要性2. 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方法与技巧3. 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的途径与方法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人格尊严的深层含义2. 如何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习惯3. 如何让学生掌握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的方法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格尊严的概念、含义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格尊严。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习惯。
4. 实践演练法:模拟情境,让学生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格尊严?为什么我们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讲授新课】1. 人格尊严的概念与内涵讲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强调其重要性。
2. 维护人格尊严的重要性分析为什么要维护人格尊严,举例说明不维护人格尊严可能带来的后果。
3. 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体现讲解如何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4. 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讲解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的途径和方法,强调法律意识。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深入理解人格尊严的重要性。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看法和经验。
【实践演练】教师设置模拟情境,让学生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布置作业】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
2. 讲授新课:讲解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体现,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意识。
3. 引导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二、教学重点:1. 人格尊严的含义。
2. 维护人格尊严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格尊严的侵犯。
2. 如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勇于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模拟: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会正确处理相关问题。
2.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内容:1. 人格尊严的含义:介绍人格尊严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应该得到尊重。
2. 尊重他人:讲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从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 维护人格尊严的方法:教授学生在面对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时,如何正确处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4. 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尊严问题: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尊严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维护人格尊严的必要性。
5. 勇于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在现实生活中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六、教学活动:1. 情境模拟:设计一个场景,例如在学校里,一个同学嘲笑另一个同学的成绩。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处理这种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成不同角色,例如受害者、施害者、旁观者等,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情况,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检验学生对维护人格尊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故事或经历,分享自己的感悟。
2. 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人格尊严的认识,例如有关尊重他人、自尊自信的文章。
【课题】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人格尊严权的内容,了解公民享有的名誉权、肖像权和姓名权的具体内容。
(2)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和姓名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护。
(3)明确每个公民都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肖像权和姓名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格尊严的内容;通过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好的名誉可贵,引导学生讨论侵害名誉权的案例,学会如何使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珍爱、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尊严,能够自学尊重他人。
【学情分析】针对部分学生缺乏独立人格的问题、不能分辨侵犯自己人格权的行为、不懂得尊重他人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人格尊严、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的内容,侵权方式。
难点:学会依法维权。
突破方法:依据《民法通则》中民事责任的规定,让学生在总体上把握 民事责任 ,学会触类旁通。
【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阅读法、设疑讨论法、体验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素材,自制课件。
学生:预习预做P33-44课本问题。
【课时计划】共3个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引入课题视频《晏子使楚》。
问题是:晏子除了极力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外,还在极力维护了自己的什么权利?导入课题。
讲授新课新闻:《辽宁首例刑事犯罪嫌疑人“蒙面出庭”》,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人格尊严不可辱”观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P34-35,回答下列问题:(1)现代社会,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
(2)人格尊严权的含义、表现、具体体现。
(3)侵犯人格尊严权的方式有哪些?要承担什么责任新闻《小学要求调皮和学习不好学生戴绿领巾》组图引导学生思考:你想对这些戴绿领巾的小同学说点什么呢?继续拓展:侵犯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的现象还有哪些,举例。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P35-36回答下列问题:(1)名誉的含义(2)良好名誉的作用(3)侵害名誉的行为的危害性问题探究:中学生大江关心集体,热心助人,学习成绩优良。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权利。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习惯,增强法制观念。
3. 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人格尊严的含义。
2. 维护人格尊严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法律是如何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的。
2. 如何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通过设定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格尊严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学会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人格尊严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案例分析:分享有关维护人格尊严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是如何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的。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人格尊严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4.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实践如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维护人格尊严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人格尊严含义和维护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技能性评价:通过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人格尊严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态度和行为。
七、教学资源1.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侵犯人格尊严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 法律知识:整理有关人格尊严保护的法律条文,为学生提供参考。
3. 情景剧本:编写或搜集适合课堂表演的情景剧本,用于情景模拟环节。
八、教学准备1. 准备案例材料,提前发给学生,让其阅读并准备讨论。
2. 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情景模拟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