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转归再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110.11 KB
- 文档页数:1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相关药物分析发表时间:2018-01-12T15:06:41.05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3期作者:杨芳[导读] 本文主要对DILI的临床特点及相关药物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天津海滨人民医院 300280摘要:近年来,随着医药研究的深入及制药技术发展,新药物不断出现应用,同时各类药物联用情况增加,使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发生率增高,DILI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主要对DILI的临床特点及相关药物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相关药物DILI是临床患者用药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就是在用药过程中,由于药物自身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细胞造成的毒性损害或肝损伤。
其可发生于无肝病史人群,也可发生于有肝病史人群。
随着临床药物品类的增加、新药的不断出现及广泛应用,DILI的发生率逐年增高。
特别是在老年人群,往往合并多种病症,用药较多,再加上肝脏代谢功能减弱,更易发病。
DILI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验室检测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差异较大,尚未形成明确的诊断标准。
现阶段,DILI已成为临床最为多见的肝病,受到医学界及药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综述方式对DILI的病理机制、类型、临床特征及相关药物的研究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
1.DILI的临床特点1.1病理机制DILI的发病机制通常涉及到毒性药物或者毒性代谢产物,或引发机体免疫反应,或对肝脏细胞生化造成损害,致细胞凋亡出现肝炎症状。
药物代谢基本是通过肝脏完成的,所以肝脏对于药物性损伤易感。
具体而言,就是药物基于肝细胞微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作用会形成活性代谢物,即亲电子化学物或者自由基,再和蛋白、脂质或核酸等物质共价结合或基于氧化应激诱导脂质过氧化,引起多种化学反应,例如:大量线粒体受损、细胞内应激、免疫反应等。
而这都会对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等造成直接性损害[1]。
浅谈药源性肝损害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时,在正常剂量下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称为药品不良反应。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
随着药品种类日益增多,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
其中药源性肝损害位列其首。
1药源性肝损害的定义由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导致肝脏发生不同程度的器质性和/或功能性损害。
它可发生于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人,也可以发生在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患者。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大多数药物均系在肝内进行氧化、还原、水解、羟化、脱疏基和脱羧基、排出等代谢过程。
即药物进入人体后必须通过肝脏的肝细胞摄取药物,经肝内代谢,再由胆道系统中排泄。
这使肝脏与药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决定了肝脏易受到药物损害。
2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病机理①药物直接毒害肝细胞。
通过药物的毒性代谢物同肝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共价结合,致使肝细胞坏死;②干扰肝胆红质代谢的某一环节;③药物通过免疫复合体。
产生变态反应性病变;④抑制肝细胞对蛋白质的合成;⑤药酶被诱导。
加速药物本身的代谢,舵速其本身及其它药物的代谢作用;⑥因特定的年龄,发育情况,机体特异性招致药物肝损的反应。
也有的学者认为主要是三大因素:一是肝脏的微粒体内混合功能氧化酶(细胞色索P )可使药物的药物作用降低或缩短,但亦可在脂溶性化合物转变为水溶性化合物时。
产生对肝脏有高度反应性的有毒代谢产生;二是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食、营养乃至吸收的其他药品所造成的外界因索。
3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病特点①在正常剂量时不一定引起肝损,超剂量时发生;②单独用药+正常剂量时不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合用时容易发生,甚至后果严重;③近年中草药或中成药引起肝损害报告增加,甚至可导致死亡。
④影响范围广泛(肝细胞,胆管,胆小管,血管内皮细胞,储脂Ito细胞)⑤临床表现和病理复杂。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与分析发表时间:2013-05-06T11:39:38.9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齐玉光[导读] 体征:肝肿大、肝区叩击痛39例,占66.1%齐玉光(抚顺市中医院辽宁抚顺 113000)【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7-0168-01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治疗过程中诱发药物性肝损害状况。
方法搜集近7年药物性肝病患者的资料,总结归纳分析。
结果发现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以抗结核药物、抗癌类药物、素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及镇静催眠药较多见。
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上是普遍存在的,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品很多,引起的原因也较复杂,如何合理用药防范药物性肝损害以及治疗过程中及早发现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医生应予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临床应用日趋广泛,而由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发病率也有所上升[1],为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提高对本病的警惕及预防,本文总结分析了我院7年来诊治的59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对其药物的种类、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2005--2011年间住我院59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男31例,女:18例,年龄17~82岁,平均年龄54.6岁。
2、诊断标准:有明确的服药史,用药后数天、数周或数月后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体征及肝功能检查异常,除外各种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遗传性及酒精性肝病,本组病例中病史最长的10个月,最短的2周。
二、结果1、本组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种类较多详见下表。
注:引起药物性肝损害以抗结核药、抗癌类药物、抗生素、抗精神病类药物及镇静催眠药占比例最高,本组59例抗结核治疗药物按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频率顺序排列,抗结核类药物为利福平、吡嗪酰胺、雷米封等;抗癌类药物为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等;抗生素类药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抗精神病及镇静催眠药主要为氯丙嗪、安定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为芬必得等;抗霉菌药为酮康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