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实验评价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将通过探究性实验设计、探究性实验教学、学生探究性实验能力的培养这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从设计到折射学生的过程以及其中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实验教学、学生探究能力前言: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础。
新课程将科学实验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将科学探究专设为学习主题,而这样的改革也为相应的实验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
一、探究性实验设计(一)、不同的实验应采取不同的实验设计思路。
可以说实验的类型以及进行实验的前期条件是实验设计的关键因素。
由于探究性实验室学生运用自身的知识基础,自主的通过实验手段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必须基于其自身有一定对该实验的知识基础的情况之下,才能引导学生达到实验探究目的。
因此在不同的实验时因充分考虑学生以前的知识体系,方便学生提取自身的知识储备以支持完成探究性实验的过程。
在考虑前提条件时应用不同的设计思路之外,实验的类型也极大的影响了实验的设计思路。
条件因素类实验就应当注意控制变量思想,要把握对不同条件或因素加以控制,这一实验最根本的原理,再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探究;成分鉴定类实验需要确定探究性实验加入的物质是否会对实验原本的物质产生干扰,同时需要注意设计实验的加入物质步骤,不同的步骤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鉴定类的实验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实验的严谨性,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逻辑思路;原理分析类实验需要注意使实验现象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在设计时可以将实验现象设计的更为明显,从而达到使学生能通过实验现象探究实验原理从而得出结论的结果。
(二)、探究性实验设计应当遵循探究性教学的教学目的及设计原则。
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均应当使基于在教学目的的基础上,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均是经典的化学实验,探究性学习的引入使我们需要进行实验的探究性设计,而设计的目的最终如果无法达成那还是遵照原本的实验来进行更符合教学知识体系。
化学实验课评价目标怎么写
化学实验课评价目标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写作:
1. 实验操作技能: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包括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试剂的配制和添加、实验条件的控制等方面。
例如,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光谱测量,或者能够准确地称取药品并配制溶液。
2.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评价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以及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例如,学生能够正确地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准确的结论。
3. 实验报告撰写能力:评价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表达能力,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和结论等方面的清晰陈述。
例如,学生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实验过程,准确地呈现实验结果,并提出合理的结论。
4. 安全意识和实验室规范遵守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和对实验室规范的遵守程度。
例如,学生能够正确佩戴实验室个人防护装备,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等。
5.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包括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分工协作、交流讨论等方面。
例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实验思路和方法。
初中化学教案评议
教案标题:《化学反应速率》
评议人:XXX
评议时间:2021年XX月XX日
评议内容:本教案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主题,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速率受何因素影响,并
引出了表面积、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影响因素。
整个教案设计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并通
过实验操作、观察结果、数据记录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探究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和
实验的能力。
评议结论:
1. 教案设计合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技能;
2. 教案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并培养了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兴趣;
3. 教案操作简单、直观,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验条件,能够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优点:
1. 实验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2. 关于实验结果的数据记录和分析有利于学生学习,增强了实验的可视化效果;
3. 通过实验中的讨论和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不足之处:
1. 教案中关于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实验的环保意识方面可以再加强,提高学生的
安全意识;
2.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
建议改进:
1. 在实验细节设计方面,加强实验的安全意识和环保理念,确保实验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2. 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并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的
理解。
总体评价:本教案设计内容丰富,操作简便,能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
技能和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
建议在安全意识和环保理念方面加强,提高教学效果和学
生的综合素质。
钠与水反应的改进实验综述及新设计作者:刘玉荣王阳来源:《化学教学》2018年第12期摘要:對近四十年来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进行文献综述,依据实验装置的相似性对经典的改进装置进行归类分析。
共分四类,前三类实质是由反应端和贮水端两部分组成的连通装置,方便教学演示;第四类是集收集检验于一体的注射器改进,适合学生实验。
为了方便学生实验,聚焦分析注射器的改进案例,简化钠与水的接触方式,设计出更优的实验方案,更好地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钠与水反应; 实验综述; 注射器; 实验创新设计文章编号: 10056629(2018)12007506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B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是高中探究金属钠物理化学性质的经典实验,为了获取更全面的实验信息,教育工作者们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延续着对该实验的改进与完善,设计了符合教学需要的各式装置。
然而多数改进因装置复杂或仪器需特制等原因仅适合教师演示,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很少,而学生的直接参与更有利于钠性质的探究。
本文整理分析了已有的钠与水反应的创新装置,简化钠与水的接触方式,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验的新方案。
1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综述现行的苏教版[1]、人教版[2]、鲁科版[3]教材均采用向培养皿(或烧杯)中加适量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到水中观察现象的实验方案,其中人教版在实验步骤旁添加提示栏目“注意钠与溶液的变化,有没有气体产生,反应是否放出热量”来帮助学生聚焦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观察点。
该方案操作简单,钠块的游动轨迹、形状变化以及水变红的现象十分明显,但是单从钠块四处游动并伴有嘶嘶声难以直观地推测有气体产生,并证明该气体就是氢气。
以往教材也设计有收集检验气体的方案,但因存在安全隐患、操作有难度等原因被现行方案所替代。
因此,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依据教学环境、教学需要等原因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改进装置。
以“钠与水反应实验”为主题在知网上进行检索,自1979年至今一直延续着对该实验的讨论,发表文献共197篇,其中有17篇围绕钠的用量、实验安全、酚酞何时加入等问题展开讨论,其余180篇均是实验装置的改进,在围绕仪器的改造及连接方式、实际操作的难易、钠块游动轨迹是否便于观察、收集氢气的纯度、检验效果是否明显等五个方面进行装置改进,以此提高实验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陈玉良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6()10X
【摘要】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部分,但长期被忽视。
尤其是化学实验评价仅仅局限于书面考试。
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
本文从实验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实验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并对如何丰富和完善实验评价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手段作了一些探讨。
【总页数】2页(P148-148)
【作者】陈玉良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桐乡第一中学,浙江桐乡314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3
【相关文献】
1.地方高校院系科研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以常州大学学院科研评价体系构建为例 [J], 龚婧
2.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学理研讨——全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 [J], 程海威;李树;
3.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学理研讨——全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 [J], 程海威;李树
4.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J], 陈玉良
5.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J], 欧阳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理念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行为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教学和评价在教育中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二者的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教学评价既是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个人评价的重要依据。
传统的教学评价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变革的需要,教学评价的方式需要创新。
因此,将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理念逐渐被引入到教育中,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中学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一体化的理念,将教学与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
同时,化学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实验来巩固和深化,综合实验和理论知识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有更加科学的评价方式。
本研究旨在探索“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理念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行为,旨在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化学学科的发展水平。
本研究对于探索如何将教学与评价有机结合,提高化学学科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二、研究问题和主要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探究:1. 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理念及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 化学实验教学中传统的评价方式及其不足。
3. 探究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4. 制定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方法和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文献资料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方式相结合。
1.文献资料研究:阅读相关的中学化学教学与评价方面的文献资料,对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行为有所了解。
2.实证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中学教育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实验观察和深度访谈,了解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行为的情况,制定并实施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
四、预期结果和可行性分析本研究预计将会得到以下成果:1.探究“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理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推动学科的教学改革。
2.深入探究化学实验教学评价的传统方式,提出改进意见,并制定新的评价方式。
3.分析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特点和规律,为教师提供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建议。
九年化学质量分析报告素材一:九年化学质量分析报告化学质量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化学品的成分和质量进行检测和分析,为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几种常用化学实验方法,对给定样品进行化学质量分析。
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常用的质量分析方法,如酸碱滴定、气体法、沉淀法等;2.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如滴定管、天平、热解仪等;3. 分析给定样品中的化学成分和含量,并得出准确的结果。
实验步骤:1. 酸碱滴定法:将给定的酸碱溶液分别加入滴定瓶中,再用滴定管分别滴加酸碱溶液,直到出现颜色转变,记录滴定体积;2. 气体法:利用热解仪将给定气体样品加热,收集产生的气体,并通过排量法计算气体的体积;3. 沉淀法:将给定溶液分别加入烧杯中,加入沉淀剂后搅拌,然后放置,观察是否产生沉淀,并记录沉淀的质量。
实验结果:通过酸碱滴定法对给定的酸碱溶液进行滴定,得到了准确的滴定体积,从而计算出了溶液中酸碱的浓度。
通过气体法,成功地计算出了给定气体的体积,并推断出其组成成分。
通过沉淀法,观察到样品溶液中产生了沉淀,并测量了沉淀的质量。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样品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和质量。
讨论与结论:本次实验中,我们运用了酸碱滴定法、气体法和沉淀法等常用的化学质量分析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成功地对给定样品进行了化学分析。
通过我们的努力,准确地测量出了样品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和质量,并得出了客观可靠的结果。
本次实验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如实验条件的控制和仪器的操作等。
但通过团队的协作和不断的实验改进,我们最终成功地完成了实验目标,并得出了准确的实验结果。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化学质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培养了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
本实验在未来的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提供支持和保障。
总而言之,本次九年级化学质量分析实验,通过酸碱滴定法、气体法和沉淀法等质量分析方法,成功地对给定样品进行了化学成分和质量的分析。
高中+化学实验达标验收自评报告
背景
本校高中化学实验室作为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场所,为保障学生安全及实验教学质量,需要进行达标验收。
目的
本次自评旨在发现和解决高中化学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化学实验及实验室管理质量,确保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安全。
自评内容
本次自评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 实验室环境及设施
- 实验操作规范
- 实验室安全教育
- 实验室管理制度
自评结果
通过对实验室进行自评,我们发现实验室存在以下问题:
- 实验室环境不够整洁,需要加强清洁卫生工作;
- 部分设施设备有一定老化,需要及时更新维护;
- 实验操作规范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需要遵守实验操作规范才能进行化学实验;
- 实验室安全教育需要加强,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 实验室管理制度需要完善,建立健全制度。
解决措施
我们将根据以上实验室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 加强实验室清洁卫生工作,确保实验室环境整洁;
- 及时更新维护部分老化设施设备;
- 制定并严格执行实验操作规范,确保学生遵守规范进行化学实验;
- 加强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制度框架。
结束语
本次自评发现了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相信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化学实验及实验室管理质量,推动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同时,也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和配合!。
作者: 马雅森
作者机构: 江苏省教研室
出版物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页码: 39-40页
主题词: 实验教学改革;中学化学实验;改革方向;江苏省;元素化合物;理科实验教学;教学目标;
实验室管理;实验条件;教研人员
摘要: <正> 一 近年来,江苏省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比如,全省乡乡都建立了农村实验中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许多农村初中的实验条件;全省96所重点中学在近十年中,实验条件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和教研人员对现行教材中每一个实验都反复进行了研究,改进了其中的不少实验,并且在实验教学评估、测量和考核方面作了颇有价值的研究等等。
但是,实验教学仍然是中学。
中学化学实验分析范文
引言
实验题目:酸碱中和反应的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定量分析方法,加深对酸碱中和反应原理的理解。
实验步骤
1. 首先,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烧杯、容量瓶、酸碱指示剂、酸和碱溶液等。
2. 将烧杯清洗干净,并用蒸馏水彻底冲洗干净。
3. 使用容量瓶准确地称取一定量的酸溶液,记录其体积。
4. 将酸溶液倒入烧杯中。
5. 加入几滴酸碱指示剂,使其溶解均匀。
6. 使用容量瓶准确地取一定量的碱溶液,记录其体积。
7. 将碱溶液滴加到酸溶液中,同时搅拌。
8. 持续滴加碱溶液,直到酸碱溶液的颜色发生明显变化。
9. 停止滴加碱溶液,记录此时的酸碱溶液的体积。
10. 计算出酸碱溶液的准确体积。
11. 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确定酸溶液和碱溶液的
摩尔比。
12. 结合酸碱溶液的体积和摩尔比,计算出酸和碱溶液的浓度。
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定量分析,并计算出酸和碱溶液的浓度。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掌握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并对酸碱反应的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避免溶液的溅出或误吞。
2. 在称取溶液和读数时要准确,避免误差。
3. 实验器材的清洗要彻底,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在进行酸碱反应时,要避免过量滴加碱溶液,以免超过中和点。
5. 实验结束后,要彻底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中学化学实验评价综述摘要: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对于实验的评价更是衡量实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直接手段,本文对传统实验评价方式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实验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而归纳了实验评价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化学实验评价发展阶段传统评价方式存在问题发展方向1.化学实验评价的发展阶段[1](1)实验教学的测验和测量时期测验和测量盛行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评价观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以测验(Testing)或测量(Measurement)的方式,对学生的实验知识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测定;作为评价者的化学教师的工作就是选择测验或考试(Examining)的方式,组织进行化学实验的测验或考试,并提供相应的分数。
(2)实验教学评价的描述时期在20世纪30~5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Discription)化学实验教学结果与化学实验教学目标相一致的程度,从而发现问题,改进化学实验教学;测验和考试是化学实验教学评价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评价(Evaluation)本身;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化学实验教学行为目标。
因而布卢姆(B.S.Bloom)等人基于“目标=行为=评价技术=测验问题”这一理论而倡导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其目的是为了客观地进行评价,而不是为了表述预期的教学质量标准。
(3)实验教学评价的价值判断时期这一评价观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理科教育现代化运动”时期,它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对化学实验教学结果做出价值判断(Judgement)的过程;评价不只是依据化学实验教学目标对化学实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描述,对化学实验教学目标(化学实验教学和化学实验教学评价的依据)本身的合理性,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因而使评价走出了预定目标的限制;做出判断的过程本身也具有价值,也应当成为化学实验教学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确立了评价的“过程性”这一化学实验教学评价思想的出现,导致了“化学实验教学过程性评价”等新的评价形式的产生。
(4)实验教学评价的“协商”、“共识”时期这一评价观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它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评价者(可以是学校、化学教师或者学生)之间通过“协商”、“沟通”,对化学实验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并形成共识的过程,评价不仅关注化学实验教学结果与化学实验教学目标的一致性程度,同时,还关注学生在达成化学实验教学目标过程中的体验,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化学实验教学目标之外的其他一些感受,这些感受只有通过学生以评价主体身份的积极参与和与教师的主动协商、沟通,才能对化学实验学习情况评价达成共识,因而,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评价主体不再仅仅是过去的评价者(如化学教师),还包括过去的被评价者——学生,从而使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开展学生自评,成为化学实验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之一。
2. 传统实验评价方式现行各级各类学校化学实验的考核,多借鉴刘知新先生主编的《化学教学论》(1990 年版) 以及《化学教学测量与评价》(1996 年版) 中指导思想,因为这二本书在国内的化学教学界影响比较广,书中提出的关于化学实验的评价,主要指观察能力与操作能力的评价。
从形式上将实验教学评价的方式分类,按测评的组织实施形式可分为平时测评和集中测评,按测评面向的对象可分为个别测评和集体测评,按测评所依据的主要方面可分为过程测评和结果测评。
[2]2. 1 平时测评和集中测评[2]按测评的组织实施形式可分为平时测评和集中测评。
平时测评是由任课教师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实验自己单独完成,在学生的分组实验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和规范性以及所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评定。
集中测评则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统一安排组织,进行集体命题,并由多名教师来监考和评分。
集中测评比平时测评要规范正式,可信度也较高。
2. 2 个别测评和集体测评[2]按测评面向的对象可分为个别测评和集体测评。
个别测评是着眼于个别学生实验操作的全过程,了解学生的操作手法和步骤,甚至包括测评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这种测评可以比较精确地考察出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但需要制定较详细的评分标准和配备相对较多的教师。
集体测评则面向一组学生,以检查学生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实验操作的结果为主。
这种测评主要依据学生的平均水平建立评定标准,所依据的项目一般有实验花费的时间、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巡视印象等4 项,不必有过细的评分表,所需的教师较少。
2. 3 过程测评和结果测评[2]按测评所依据的主要方面可分为过程测评和结果测评。
过程测评是通过直接观察、记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全过程,评定他们的操作水平。
过程测评常是个别测评。
结果测评一般只依据学生的实验结果的数量、质量、正确程度或结果分析解释的合理程度(包括实验时间) 对学生进行考查。
结果测评是集体测评的主要手段。
过程测评可以很准确地评定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但过于繁琐;结果测评虽然不及过程测评精确,但也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实验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3]3.1 在评价功能上传统化学教学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并把它作为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导致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使得评价的教育效应大打折扣。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是关注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使得学生实验在枯燥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中进行,原本能给学生带来兴趣的化学实验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使实验教学失去了教学论的功能。
3.2 在评价的主体上传统化学教学评价中,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是评价的主体,而将学生排除在评价的主体之外,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被评价的地位,忽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
学生对评价结果只是全盘接受,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同时,在评价过程中缺乏学生的参与,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创新能力、反思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发挥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和发展功能。
反映在实验的教学中学生只是“照方抓药”,不知道实验的目的,不理解实验的原理,做完实验就完事大吉,至于是对还是错,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否达到了实验的目的根本不去想,学生缺少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这就使学生失去了很多进一步完善、发展自己的机会。
3.3 在评价内容上传统的化学教学评价,在内容上强调客观化,标准化和定量化,侧重认知领域的考察,即过分注重评价学生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不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在评价内容的选择上,过分强调学术性,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很少在真实情景或模拟情景中对学生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考查。
在实验教学中老师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是否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的存在,至于其它方面,如学生的实验态度等很少去关注,这就使实验失去了方法论、认识论的功能。
3.4 在评价方式与方法上传统的化学教学评价以纸笔测验作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手段。
过分强调量化方法,缺少质性评价。
在实验教学方面就是学生完成实验、写好实验报告就可以。
在考试时学生会做题就达到了做实验的目的,有的学校甚至不做实验,讲明白就可以,认为讲实验比做实验效果好。
在会考实验考察中也是敷衍了事。
4. 新课程倡导的评价观[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要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评价要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评价要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部分要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性的学习评价方式。
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在评价建议中强调: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要求: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在评价建议中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
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
5. 实验评价的发展方向5.1化学学习档案袋评价[4]5.1.1 档案袋评价的含义及意义化学实验教学的档案袋评价,是指评价者(可以是化学教师、家长、学生自己或同伴) 依据档案袋中的材料,对学生化学实验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一种客观、综合的评价。
对于化学实验教学的档案袋评价的含义,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理解。
档案袋中的档案,是与学生化学实验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有关的材料。
档案袋中的档案,主要由学生自己来收集、编排和保存。
因此,学生是“档案的制作者”,也是“档案的所有者”。
档案袋中的档案,是学生个人化学实验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方面的材料,因此,它反映和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展示了学生自己独特的化学实验学习过程。
换句话说,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化学实验学习档案。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的档案袋评价,有助于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情况,并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的快慢、大小做出较为恰当的判断,从而帮助学生制订进一步发展的计划;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化学实验学习档案,可以反思自己的化学实验学习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5.1.2 档案袋评价的内容从档案袋内容的格式来看,一个相对完整和规范的档案袋,应由以下6 部分构成。
前言。
对有关化学实验学习档案的一个总的说明和提示,具体阐明档案袋中材料的种类、收集的方法等。
目录。
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各部分化学实验学习材料的关联,并配有页码。
内容。
包括核心内容和选择性内容。
核心内容是每个学生档案袋中必须包含的内容,它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家长及同伴的评价提供基础性的信息,如“化学实验设计方案”“化学实验记录表”等;选择性内容是学生自我选择的、最能反映学生自己化学实验学习情况的材料,如“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对准确称量重要性的认识”、“化学实验小窍门”等。
时间。
对于每次收录在档案袋中的材料,应注明日期,以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取得的进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