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共66页
- 格式:ppt
- 大小:5.28 MB
- 文档页数:66
疾病名:溃疡性结肠炎英文名:ulcerative colitis缩写:UC别名:colitis gravis;colitis ulcerativa;溃结;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ICD号:K51.9分类:消化科概述: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简称溃结,1875年首先由Willks和Moxon描述,1903年Willks和Boas将其命名为溃疡性结肠炎,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正式命名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是侵及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常始自左半结肠,可向结肠近端乃至全结肠,以连续方式逐渐进展。
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可有缓解与发作相交替,患者可仅有结肠症状,也可伴发全身症状。
流行病学: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它的发生与该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
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斯堪地那维亚国家和苏格兰,其次为英格兰和北美国家。
本病在这些国家中的发病率为(2~10)人/10万人口,女性比男性1∶0.8,高发年龄为30~60岁,而在亚洲及发展中国家,本病的发病率较低。
我国目前尚无大宗有关发病情况的统计资料。
据1986年在全国慢性腹泻学术会议上的报告,全国12所大医院在20年内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例仅581例,少于美国1家医院同期内的病例数。
发病率之低可见一般。
另据北京协和医院的报告从1974~1984年间经纤维结肠镜检查1428例病人中,检查出80例溃疡性结肠炎,检出率为5.6%。
且77.5%的病人为21~50岁的中青年人。
随着诊断技术设备的改进,本病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升高趋势。
病因:溃疡性结肠炎确切病因还不明确。
目前关于本病的病因学有以下几个学说。
1.感染学说 已经证明某些细菌和病毒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因本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与细菌痢疾非常相似,某些病例粪便中培养出细菌,部分病例应用抗生素治疗有效,似乎提示细菌性感染与本病有关。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确诊因人而异,请勿根据搜索结果擅自治疗,如需获取治疗方案和用药指导请向专业医生咨询疾病介绍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结、直肠粘膜的弥漫性炎症,其临床特点为原因不明的、时好时坏血性腹泻。
难以设想如此一个破坏性疾病却无一个可确定的病因或一个特异的内科治疗方法。
虽然切除全部病变的结、直肠可完全治愈此病;但付出的代价将是有可能从此终身腹部回肠造口。
展开全部就诊科室内科、消化内科展开全部高发群体无特定人群展开全部传染无传染性展开全部症状溃疡性结肠炎的最初表现可有许多形式,血性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其他症状依次有腹痛,便血,体重减轻,里急后重,呕吐等,偶尔主要表现为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发热则相对是一个不常见的征象,在大多数病人中本病表现为慢性,低恶性,在少数病人(约占15%)中呈急性,灾难性暴发的过程,这些病人表现为频繁血性粪便,可多达30次/d,和高热,腹痛,因此,本病的临床表现谱极广,从轻度腹泻性疾病至暴发性,短期内威胁生命的结局,需立即进行治疗。
体征与病期和临床表现直接相关,病员往往有体重减轻和面色苍白,在疾病活动期腹部检查时结肠部位常有触痛,可能有急腹症征象伴发热和肠鸣音减少,在急性发作或暴发型病例尤为明显,中毒性巨结肠时可有腹胀,发热和急腹症征象,由于频繁腹泻,肛周皮肤可有擦伤,剥脱,还可发生肛周炎症如肛裂或肛瘘,虽然后者在crohn病中更为常见,直肠指检总是疼痛的,在有肛周炎症的病例指检应轻柔,皮肤,粘膜,舌,关节和眼部的检查极为重要,因为如这些部位有病变存在,那么腹泻的原因可能就是溃疡性结肠炎。
展开全部病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至今仍不明,虽有多种学说,但目前还没有肯定的结论,细菌的原因已经排除,病毒的原因也不象,因为疾病不会传染,病毒颗粒也未能证实,克隆病患者血清溶酶体升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则为正常。
基因因素可能具有一定地位,因为白人中犹太人为非犹太人的2~4倍,而非白人比白人约少50%,最近gilat等对特拉维也夫的犹太人的研究中报道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为3.8/10万,而丹麦哥本哈根为7.3/10万,英国牛津7.3/10万和美国明尼苏达州7.2/10万,此外,女性与男性比例也仅0.8而其他报道为1.3,显然地理上和种族上的差异影响本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