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上海春考高考语文考题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南海九江中学语文科组提供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是【】A、(宦)官(豢)养(盥)洗(患)得患失风云变(幻)B、(莅)临乖(戾)官(吏)呕心(沥)血不寒而(栗)C、(翌)日对(弈)(肄)业苦心孤(诣)雄关险(隘)D、(羡)慕汗(腺)(霰)弹谄(媚)阿谀借花(献)佛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部署备受青睐恰如其分可望而不可即B、报道伶牙利齿群贤毕至一年之计在于春C、揣度共商国是唾手可得冒天下之大不违D、通谍猝不及防大相径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相当的一组是【】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___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做出了贡献。
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___,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____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___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 莅临计划不仅是/而且是B 莅临规划不是/而是C 亲临规划不仅是/而且是D 亲临计划不是/而是4、下列各句中加括号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当时全校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我们的“海风社”是最大的,参加的学生纵跨三个年级,并出版了最漂亮的文学刊物《贝壳》。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上海市的春季即将迎来高考,高考语文的备考大家做好准备了吗?语文试卷的都做得差不多了吧?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题目一积累应用(l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家住吴门,________________。
(周邦彦《苏幕遮》)(2)蒹葭萋萋,白露未唏。
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
(《诗经•________•蒹葭》)(3)杜甫《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以光的明暗写山的高大,王维《终南山》诗中运用了相似手法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小明跑步健身,坚持一段时间后想放弃,以下句子适合用来激励他的一项是( )。
(2分)A.行百里者半九十。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班干部改选,小洁被选为班长后发表感言,以下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3分)A.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将翻开新的一页。
B.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
C.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乐意为大家效犬马之劳。
D.很荣幸当选班长,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
(16分)天开图画即江山王风①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天然”就是自然而然。
“天”与“人”是一组对举的概念,二者同为创造者。
“人”在创造,“天”更在创造。
大自然的自我创造,称为“天工”,与此相对的“人工”,通常认为是远远不及的。
而对于人的创造,最高贵的赞美就是“巧夺天工”。
与此相类,大自然的声响被称为“天籁”,对于人间的歌唱,其最高赞美也就是用这个词来形容。
②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人格在山水中获得共鸣,这种人与山水的关系延续至今。
音乐中大量的是对大自然的抒写,古代最著名的器乐曲,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引发了千古的赞叹和惆怅。
上海市语文散装同步试卷(春季高考)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①现代汉语,这里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②统一汉语语音,必须以一个地点方言的语音作标准音,不能以虚拟出来的语音或者用各种方音拼凑起来的语音作标准音,也不能以北方整个地域的语音为标准音。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每个汉字的北京话读音是确定的,这样各方言区的人才能有所依据。
多少年来,话剧、电影和广播等大都采用北京语音。
北京语音的标准地位,早已为人们所公认。
③北方方言分布的地域最大,使用北方话的人口最多。
自十三世纪以来,北方话词汇就随着“官话”和白话文学传播开来,因而它在全国有极大的普遍性。
尤其是建国以来,由于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教育的普及,交通的发展,各地人民接触的频繁,再加上报纸杂志、文学作品以及广播影视的影响,北方话词汇的传播就更加深人、更加广泛了。
④普通话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所谓“典范的著作”,是指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著作,例如现代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经过许多人反复推敲定稿的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些著作在语言规范的巩固和发展上能起一定作用。
所谓“现代白话文著作”,就是说,这种著作是白话的,同时又是现代的,因为语言在不断发展,早期白话文作品有些地方已同现代语法不合了。
“语法规范”还必须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的“一般的用例”,也就是最具有普遍性的用例。
⑤现代汉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⑥现代汉语是在近古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近古汉语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宋元以后有两种明显的趋势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出现:一种表现在书面语方面,就是白话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种表现在口语方面,就是。
⑦汉民族在历史上长期用“文言”作为统一的书面语。
这种书面语最初必定是建立在口语基础上的,但是后来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学习起来非常困难,能够使用的人只占全民中的极少数。
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子曰:“__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
(杜牧《_________》)(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流连山景、不知不觉已是暮色四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作答。
(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上海博物馆日前发布“大博物馆计划”,将构建“3+X”新发展格局,打造博物馆“航母群”: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与此同时,上海博物馆将实施藏品扩增计划,助力上海加速迈向“博物馆之都”。
①预计2023年年底前后,东馆将建成开放②其中,东馆展陈以常设展为主③以人民广场馆、东馆、考古主题博物馆为核心④人民广场馆也将迎来整体更新改造升级⑤在海内外设立若干分馆A.③①④②⑤B.①④③⑤②C.③⑤①④②D.①④②⑤③(2)小明诚请李老师担任他的生涯导师,他提交的书面申请中有一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在以下四处画线句中找出并修改。
(3分)尊敬的李老师:您好!我是高一(1)班的小明。
【甲】早就听说您德高望重,对学生关爱有加,指导有方,【乙】我对您十分仰慕,恳请您担任我的生涯导师。
【丙】若能如愿,我将加倍努力!【丁】希望您尽早答复,不胜感激!敬祝教安!您的学生小明2022年9月15日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 分)《爱犯错的智能体》序①①本书主角是被称作“智能体”的人(尤其是生物学上的人),暂时称之为人智能体;另一个与之进行比较的智能体是机器智能体,简称程序体。
人是万物之灵,却不能避免犯错,那么遇到同样的问题时,程序体会犯同样的错吗?②人智能体犯错,客观上可能是因为面临复杂的环境,主观上则往往可以归结为______。
一、阅读( 80 分)(一)阅读下文,达成第1-5 题。
( 12 分)①“眼光”作为一种特别的“光”,仿佛也拥有各样物理光学特色。
②眼光能聚焦。
过着正常生活的人们,他们的眼光应当是分其他。
像物体上漫反射的自然光相同,人们的视线也应当是涣散的。
假如生活中全部人的眼光都有序地聚焦于一点,那准是失事了,一个健康的、有理性的社会,人们的眼光应当分别在各自所关怀的事业领域中,散落在各样不一样的兴趣喜好以及各自的亲爱者身上,这才是正常平定的生活。
③眼光有投射。
物本无影,影乃光之所为。
“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夕阳拈出来”就是这个道理。
当全部人的眼光都从同一个方向(如正面)投向某个人时,这个人必然成为一个逢迎某种潮流的“刺眼人物”。
可是他的身后也必然留下一片暗影——视觉上的盲区。
若大家的眼光能够分别开,把他看作我们中的一员,多角度、全方向地察看到他的不一样侧面,使他的前后左右上下都同意有眼光,他也就除去了这类暗影,成为一个生活在自然光下的凡人,艺术家成功的秘决就在于他懂得如何指引大家的眼光集中在他最想表现的地方。
为此,罗丹敲掉了巴尔扎克雕像那双极为优美的手。
④眼光有光压。
早在 1901 年尼柯尔斯就已用实考证了然光有压力。
相同,眼光也有压力,一个人若老是处在大庭广众的眼光压力之下生活得必然很不自在。
假如再是个名人,又没法避开四周八方强盛的眼光压力,他就很难以一种轻松平易的心境去思虑、去创建,去过那种不用布防、自主自由的舒心日子。
自然,假如完好没有眼光投向你,或是眼光一瞥到你就立刻躲开也不是好事。
⑤眼光有颜色。
正如只有自然光(白光)才能反应出物体的真切相貌相同,用任何有色眼光去察看都会偏离真切的客观世界,故一个人要尽可能使自己的眼光靠近“白光”。
实质上,每一个人的眼光都带有自己特定的颜色,这不足为怪,或许这正是他的风格所在。
可是全部人的眼光之总合,必然会是靠近白色的自然光。
为此,要相信大众眼光的正确性。
因为白光自己就是由七种颜色的光合成的,并且要的就是这类大家都拥有自己不一样色彩的眼光,缺了哪一种颜色,合成出来的都不是自然光。
上海高三春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作品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朝花夕拾》2. 下列哪个不属于唐宋八大家?()A. 韩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李白3.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A. 曹雪芹B. 高鹗C. 施耐庵D. 罗贯中4. 下列哪个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A. 曹操B. 关羽C. 张飞D. 林黛玉5. 下列哪个不是《水浒传》中的人物?()A. 宋江B. 武松C. 林冲D. 孙悟空二、判断题1.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绝密★启用前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1—5页,第Ⅱ卷5—8页。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45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取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取涂其它答案。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宦.官豢.养盥.洗患.得患失风云变幻.B.莅.临乖戾.官吏.呕心沥.血不寒而栗.C.翌.日对弈.肄.业苦心孤诣.雄关险隘.D.羡.慕汗腺.霰.弹诌.媚阿谀借花献.佛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部署备受青睐恰如其分可望而不可即B.报道伶牙利齿群贤毕至一年之计在于春C.揣度共商国是唾手可得冒天下之大不违D.通谍猝不及防大相径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________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做出了贡献。
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________,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________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________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莅临计划不仅是/而且是B.莅临规划不是/而是C.亲临规划不仅是/而且是D.亲临计划不是/而是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2003年度高考语文(全国卷)答案详解及分析1.B。
B中加点字读音都为lì。
A中盥(guàn)洗,其余为huàn;C中“雄关险隘”中的“隘”读音为“aì”,其余为“yì”;D中的谄(chǎn)媚,其余都为“(xiàn)。
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可能感到生僻的豢养、盥洗、霰弹也都在课本中出现过。
2.A。
B:应为伶牙“俐”齿;C:应为冒天下之大不“韪”;D:应为通“牒”。
本题中容易错误的有如下几项:A中的“恰如其分”中的“分”是“职责和权利的限度”之意,与其意相同的例词有“本分”和“过分”。
“可望而不可即“中的“即”为“靠近“之意。
C项中的“共商国是”中的“国是”是书面语,意思为“国家大计”。
这三个词用字都正确,学生容易看错。
3.C。
“莅临”与“亲临”都是“来到”的意思,前者一般表“敬意”,后者则强调“亲自到达”。
①句中强调孙穗芳女士以特殊身份亲自前往北大,所以排除A、B。
“规划与计划”都有预先拟定的做事的内容、步骤、方法之意。
但是计划一般较为具体,时间可长可短。
规划一般具有全局性,内容较为概括,多为大型项目,时间较长,从远景着眼。
据此可知本句应为“规划”。
“不是/而是”表转折,“不仅是/而且是”表递进,根据③句的文意很显然应选择“不仅是/而且是”。
本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根据第一词或第三词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
4.D。
“如数家珍”的释义为“好象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
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本句中各种老式钟表本身就是老王的“家珍”,谈不上“如”,因此是错误的。
A“捉襟见肘”的意思为“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
形容衣服破烂。
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B“未雨绸缪”中“绸缪”意为“紧密缠缚”。
全词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
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C“自惭形秽”得意思为“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
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渐愧。
”据释义可知前三项为正确的。
200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2分)①“目光”作为一种特殊的“光”,似乎也具有各种物理光学特征。
②目光能聚集。
过着正常生活的人们,他们的目光应该是分散的。
像物体上漫反射的自然光一样,人们的视线也应当是散漫的。
若是生活中所有人的目光都有序的聚焦于一点,那准是出事了。
一个健康的、有理性的社会,人们的目光应该分散在各自所关心的事业领域中,散落在各种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各自的亲爱者身上,这才是正常安定的生活。
③目光有投射。
物本无影,影乃光之所为。
“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就是这个道理。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从同一个方向(如正面)投向某个人时,这个人必定成为一个迎合某种潮流的“耀眼人物”。
但是它的身后也必定留下一片阴影――视觉上的盲区。
若大家的目光能够分散开,把它当作我们中的一员,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到它的不同侧面,使他的前后左右上下都允许有目光,他也就消除了这种阴影,成为一个生活在自然光下的凡人。
艺术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懂得如何引导众人的目光集中在他最想表现的地方。
为此,罗丹敲掉了巴尔扎克塑像那双极为优美的手。
④目光有光压。
早在1901年尼柯尔斯就已用实验证明光有压力。
同样目光也有压力。
一个人若总是处在众目睽睽的目光压力之下生活得必定很不自在。
倘若再是个名人,又无法避开四面八方强大的目光压力,他就很难以一种轻松平和的心境去思考,去创造,去过那种不必设防、自主自由的舒心日子。
当然,若是完全没有目光投向你,或是目光一瞥到你就立即躲开也不是好事。
⑤目光有颜色。
正如只有自然光(白光)才能反映出物体的真实面貌一样,用任何有色目光去观察都会偏离真实的客观世界,故一个人要尽可能的使自己的目光接近“白光”。
实际上,每个人的目光都带有特定的颜色,这不足为怪,也许这正是他的风格所在。
但是所有人的目光之总合,必定会是接近白色的自然光。
为此,要相信大众眼光的准确性。
因为白光本身就是由七种颜色的光合成的,而且要的就是这种大家都具有自己不同色彩的目光,缺了哪种颜色,合成出来的都不是自然光。
2003年上海春考高考语文考题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用钢笔或签字笔将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答题时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13分)中国菜是一个总名称,它是由名地区颇有特色的菜系所组成的。
如果没有绚丽多彩的各地风味菜,中国菜就不可能如此丰美,如此诱人。
正像京剧之有“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那样流派纷呈,中国菜有四大菜系(川、京、苏、粤)、八大风味(浙、沪、闽、皖、湘、鄂、豫、秦),是它高度成熟,高度繁荣的一种表现。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物产资源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各地人民的饮食品种和口味习惯不同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这个道理是毋需多说的,但是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和转移,也是地方菜系和促成和催化因素。
从上古到东周,华夏族的主要繁衍、活动地区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
因此,以陆产作为主要原料的北方菜,源远流长,对我们民族饮食习惯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战国时期,边长江以南的楚、吴、越等国逐渐强盛,出现另一种色调的楚文化,我们只要读一下《楚辞·招魂》,就可以看到南方菜以水产和禽类居多,显然与北方菜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在当时,无论北方菜或南方菜,都还处在发展的不自觉阶段,远没有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独立的流派。
秦始皇统一中国,扩大了我国的版图,并组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开发了边疆地区,于是西汉时,西南部巴、蜀(今四川省)的经济文化获得发展,风土人情也进一步汉族化,扬雄的《蜀都赋》中胪列的丰富物产和多种烹调技术,升起了川菜的曙光。
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迁徙的年代,北方民族统治中原后,与汉族逐渐融合;而汉族中的贵族阶级移居南方,带来了长江中下游经济的繁荣。
这对日后出现苏菜、浙菜肯定极有影响。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为南北打开一条通道;他的扬州之行,更使扬州在全国的地位日益显要,到唐代,扬州成了中外、南北的交通枢纽,因而有“扬一益二”之说。
扬州菜系,于此已见端倪。
南宋时的临安(今杭州)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密集的大城市之一。
《武林旧事》中开始有“南食店”“北食店”之称,可见那时还只有南北菜系的分野,其实浙菜也已经崭露头角了。
自辽、金、元开始,北京几乎一直是我国的首都,经过数百年的酝酿、积累,北京菜广泛吸收北方菜的众长,终于成为独树一帜的菜系。
康熙和乾隆的多次“南巡”,各处地方官百般张罗,美肴纷呈,这对发展地方风味菜大起作用。
即以苏菜来说,经过百花齐放式的争妍斗奇,又派生出扬州菜、南京菜、镇江菜、无锡菜、苏州菜等不同口味和不同特色。
至于粤菜的出名,也许要到鸦片战争以后,因为它明显地吸收外来成分,是从中外交流中发展起来的。
各地菜系的最后完成,取决于必须涌现一大批名店、名厨和名菜,还必须有一大批名人、名著和名句和揄扬,北京的“全聚德”、杭州的“楼外楼”都是很好的例子。
现在外国友人到中国来,对中国菜一般并没有某地某帮的概念,更无先入为主的偏爱,总想遍尝各种地区风味菜,这就促使很多宾馆、饭店的酒席,常容全国各地名菜于一席,帮派特色逐渐消失,看来这是一种“合”的趋向,经过一番融合,然后在新的基础上分成新的菜系,这就有可能使中国菜“更上一层楼”。
1,文章开头提及京剧“四大名旦”和“四大须生”是为了说明(2分)A.。
八位著名的京剧演员对中国菜很有研究。
B.中国菜已经形成了诱人的四大品牌。
C.京剧艺术像烹调技术一样流派纷呈。
D.中国菜已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A.南方菜以水产和禽类居多,《楚辞·招魂》中就有所记载。
B.南北朝时的社会变迁,对以后江浙菜系的形成极有影响。
C.四川菜脍炙人口,《蜀都赋》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川菜食谱,它升起了川菜的曙光。
D.南宋时,南北东西各帮菜肴在繁华的杭州竞相斗奇,《武林旧事》有详细的记录。
E.扬州菜之所以名闻天下,与大运河的开凿带来的交通便利密切相关。
F.粤菜的发展与成熟稍后于其他菜系,并吸收了更多外来文化的成分。
3.从文章看,各地菜系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除了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与物产资源不同外,还有(1)____(2)_____(3)______(3分)4.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所以对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研究与继承没什么意思了。
请谈谈你的看法。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9题。
(14分)判断一个人的历史功过,主要看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他所发挥的作用。
每一个社会成员,根据他所处的社会地位来尽他的职责(或称义务),传统谓之尽伦尽职,伦是秩序、次序,人在社会中生存,必须站在一定的社会位置上,有时同一件事(一种行为),由于行为者的社会位置不同,人们对他的行为可以作不同的评价。
梁武帝信佛教,有极深厚的宗教修养,写过不少佛教经典注释流传于世。
他坚持素食,营养不良,操劳过度,面黄肌瘦。
有人奉劝他,作为一个皇帝,职责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得富足,不在于“辍半日之食,全一禽之命”。
梁武帝如果不在皇帝的位置上,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的行为值得称赞;作为一个皇帝,他是个亡国之君,不及格。
与梁武帝情况类似的还有宋微宗赵佶,他绘画、书法都是第一流,可以传世,踢球的技术也不错,就是把国家弄得一团糟,成了亡国之君,也是个不够格的皇帝。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两军对阵,项羽用刘邦的父亲为人质,胁迫刘邦屈服;如不屈服,就油锅烹死刘邦的父亲,刘邦说,我们曾经结为兄弟,“我父即尔父,若烹太公,幸分我一杯羹”。
刘邦为了天下,可以不管父亲的死活,刘邦成了汉朝开国之君。
他的政绩比秦朝好,后人没有深责刘邦的不孝。
俄国的彼得大帝是个有为之君,对俄国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但他又好色,然而历史学家对他这点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未加苛求。
人们对千百年前的历史人物,可以看主流。
对古人的主要贡献,历史作用给以通盘考虑是通常采用的方法。
因为时隔多年,古人的小失误已不再发生影响,留存下来的是他们发生社会影响的那一部分。
如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为人很不好,纵子横行乡里,但几百年以来,人们还是承认他的书画的成就。
我们评论当前的人物和言行,就不可以硬套评论历史人物功过的粗略方法。
因为目前的小事,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特别是负有领导责任的各级官员。
更应起好榜样的作用。
如果追求享受,脱离群众的监督,胡作妄为,也许自己以为是小节无碍,实际上亏了大节,不必等到百年以后,当前就难逃公论的指责。
①小节失误,②也是失误,③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如果不注意小节,④就是对社会不负责的表现。
当时不及格,企图从后来的评论家笔下得到宽恕,这是不现实的,对社会,对自己有害无益。
5.本文列举梁武帝等历史人物,是为了证明____这一观点。
(2分)6.文中画线句是多重复句,它的第一层次应划在___句之前。
(2分)7.从文章表现手法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文章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B.说古论今,引经据典,随手拈来,娓娓而谈是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
C.作者借古讽今,笔锋犀利,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D.文中多处使用了引证、例证、对比等论证方法,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8.议论文的论据要典型精当,本文用了四个封建帝王和一个文人的例子来论证观点,读来并不感到重复累赘,请简析原因。
(4分)9.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____。
(3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5题。
(18分)(1)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__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2)蒙古包、轱辘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梁、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
而杨柳岸、乌蓬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
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这样的选择费思量,难端详。
(3)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绵长,虽然高山流水,我们只见过俞伯牙的那具焦尾琴;浔阳江边,我们也只闻见白居易的那把琵琶。
虽然众多的唐诗宋词元曲明剧之中,我们很难吸得二胡的那一场低泣,触到二胡的那一脉无奈,但是谁能说,倘无焦尾琴和琵琶,二胡就不会在江南寂寞地流浪呢?(4)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蓬、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5)我真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漫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
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地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他的《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寒春风雨》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听松》流浪着的也是一种彻骨和沧桑,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土地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6)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7)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
而流浪,不只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更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它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注】: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无锡人。
10.第(2)段写的是:不同地域不同风貌注定了各种____具有不同的个性。
(2分)11.第(4)段画线句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正确的两项是(2分)A.比拟 B.比喻 C.排比 D.对偶 E.借代12.用以下的句型仿写一个句子。
(3分)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绵长。
____之于___,恰如___之于___。
13.为什么作者认为二胡不属于文人官宦,而属于平民百姓?(3分)14.有人说,这段文字优美流畅,但有点消极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