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必曰利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1.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想想看,利益真的是唯一追求吗?就像在一个团队里,如果大家都只盯着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那这个团队还能和谐吗?仁义才是凝聚人心的关键啊!比如在一个家庭中,家人之间讲的更多是关爱而不是利益。
2.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呀!难道只想着利益就能拥有一切吗?这就好比在比赛中,只想着赢却不顾及公平和道德,能赢得光彩吗?仁义才是长久之道啊!就像朋友之间,靠的是真诚和互助,而不是利益的交换。
3.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哟!利益真的那么重要吗?难道仁义就不值得追求了?这就好像在建造房子,只注重外表的华丽而忽略了根基的稳固,能长久吗?仁义就是那稳固的根基呀!看看那些真正让人敬佩的人,不都是心怀仁义的吗?4.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啊!光盯着利怎么行呢?仁义才是更应该重视的呀!好比在航行中,只想着快点到达目的地而不顾及天气和安全,能顺利吗?仁义就是指引方向的灯塔!就说那些成功的企业,哪个不是注重仁义的呢?5.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只讲利益多无趣呀!仁义带来的温暖和感动不是更珍贵吗?就像在沙漠中,水比金子还重要,仁义就是那生命之水啊!想想那些互相扶持的伙伴们,不都是因为仁义吗?6.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利益能带来的真的比仁义多吗?这就好像只追求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心的善良,真的好吗?仁义才是真正让人尊敬的品质呀!看看历史上那些伟人,不都是仁义之士吗?7.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光想着利会迷失自己的呀!仁义才是指引我们的明灯呀!好比在黑暗中,只有仁义的光芒能照亮前路。
想想那些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人,他们是多么伟大啊!8.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利益难道就是一切吗?仁义的力量可是无穷的呀!就像在战场上,勇敢和忠诚比武器更重要,仁义就是那最强大的武器!看看那些充满爱心的志愿者们,不就是仁义的践行者吗?9.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只追求利会让人变得自私的呀!仁义才能让我们变得更美好呀!好比在花园里,鲜花的芬芳比金钱更让人陶醉,仁义就是那醉人的芬芳!想想那些乐于助人的人,他们的笑容多么温暖!10.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利益不是唯一的呀!仁义才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呀!就像在人生的道路上,仁义是我们最忠实的伙伴。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贼其父兄,民之叛也,如崩山。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民亡聊生,则国非国也。
【翻译】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也一定有什么对我国家有利的东西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一定要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怎样使我国得利?’大夫问:‘怎样使我家得利?’士人和百姓问:‘怎样使我自己得利?’上上下下都只追求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国君被杀,父兄被杀,百姓叛变,就像山崩一样。
城墙虽然很高,护城河虽然很深,武器装备虽然很坚固锋利,粮食虽然很充足;但百姓如果生活无望,那么这样的国家也就不成其为国家了。
”《庄子·逍遥游》【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翻译】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不知道有几千里那么大。
鲲变化成鸟,它的名字叫做鹏。
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那么长。
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彩。
这只鸟,如果海水运动起来,它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
南方的大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池。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也。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凡此六者,以尽天地之道也。
故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以立乾坤,故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天下之理也;万物之终始,未既乎来物也;吉凶生而大业兴矣。
是以古之圣人,其有病也,求可医者而已矣。
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孟子》“四书”之一。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而《梁惠王下》属于《孟子》中的一篇。
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王何必曰利翻译赏析【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翻译】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梁惠王|阅读答案翻译译文孟子见梁惠王|孟子·梁惠王|阅读答案翻译译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③,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孟子见齐宣王。
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答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答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今译:孟子拜访梁惠王,王曰:“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是特意来为我国家谋利的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一定要说‘利’呢?其实仁义就可以了。
”夫仁义者,国之根本也。
孟子以仁义为重,盖因其深知国之兴衰,不在于一时之得失,而在于民心之向背。
是以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若国家失道,则民不聊生,国将不国。
是以王者必先正心修身,而后治国平天下。
孟子又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此言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有仁义之心。
若人皆行仁义,则国自安,民自乐。
是以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此言民为国家的根本,社稷次之,君王则应轻视自己的地位,而以民为重。
孟子尝言:“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无不爱也,无恶也。
”此言仁者之心,无偏无私,爱民如子,故能得民心。
而王者若能行仁政,则民自归附,国家自然昌盛。
孟子又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此言孟子之乐,在于教育天下英才,使之成为仁义之人。
而王者若能行教育之道,使民皆知仁义,则国家自可长治久安。
孟子又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此言君臣之间,应以仁义相待。
若君能以仁义待臣,则臣必以忠心报之。
王者若能行仁义之政,则天下归心,国家大治。
孟子曰:“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有仁义之心也。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礼也。
礼也者,仁义之貌也。
”此言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有仁义之心和礼。
若人能行仁义之礼,则国家自可和谐,民自可安居乐业。
孟子又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此言君子之乐,不在于王天下,而在于家庭和睦、心地坦然、教育英才。
综上所述,孟子之言,皆以仁义为本,以民为本。
孟子全文及译文读解《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1.《梁惠王上》1.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2.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
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2.《公孙丑上》1.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何以利吾国?’夫仁者,爱人也;义者,正也。
所以仁者爱人,所以义者正我。
仁者无敌于天下,正者天下莫能违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诸侯有能仁者,则天下之民皆为之矣。
仁者无敌,天下一家,为天下兴利除害,天下之民莫不称贤。
”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
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之遥而来,想必也是为了我国的利益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一定要谈利益呢?只要有了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们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和普通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只追求个人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君主的,必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君主的,必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从万中取千,从千中取百,这并不是不多。
但如果是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即使不争夺也不会满足。
从未有仁德的人会遗弃他的亲人,也从未有讲义的人会背叛他的君主。
大王也问:‘如何使我国获利?’仁德的人是爱人的,义德的人是正直的。
仁德的人之所以爱人,是因为他们有一颗仁爱之心;义德的人之所以正直,是因为他们坚守正义。
仁德的人天下无敌,正直的人天下无人能违背。
如今,如果天下的君主都有好仁之心,那么各国的诸侯都会为之效劳;如果诸侯中有能行仁德的人,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为之效劳。
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天下如同一家,为天下谋利除害,天下的百姓没有不称赞他们的贤德的。
”这篇文言文节选自《孟子·离娄上》,主要讲述了孟子与梁惠王关于仁义与利益的对话。
《孟子·离娄上》曰:“孟子见梁惠王,王问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孟子曰:‘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辱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在《离娄上》一书中记载,孟子拜访了梁惠王的时期,梁惠王问孟子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难道不是为了我们的国家谋取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定要提及利益呢?只要我们秉持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您说,怎样能使我国受益?孟子接着说:‘从未有仁心之人会遗弃自己的亲人,也从未有讲义之人会侮辱自己的君主。
大王您也认为仁义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强调利益呢?’”
注释:
1. 《孟子·离娄上》:这是《孟子》一书中的篇章,名为《离娄上》,是记载孟
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
2. 梁惠王:战国时期梁国的君主,名梁惠王,是孟子的一个重要对话对象。
3. 叟: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此处是对孟子的尊称。
4. 利吾国:使我国家受益,即为国家谋求利益。
5. 仁义: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指仁爱之心,义指道义之行为。
6. 遗其亲:遗弃自己的亲人,指不孝的行为。
7. 辱其君:侮辱自己的君主,指不忠的行为。
8. 必何:为何一定要,表示疑问和强调。
这段对话反映了孟子对于仁义与利益的看法。
孟子认为,国家的利益并非唯一追求的目标,仁义才是治国理政的根本。
他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梁惠王认识到,国家的繁荣稳定不仅仅依赖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更依赖于道德伦理的维护。
这种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强调了道德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
王何必曰利说课稿
说教材
《王何必曰利》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孟子》选读的第二节,本单元共选七节,每一节都围绕一个主题来编排,从不同方面展现了孟子思想的精深与伟大。
对于孟子的思想,学生较陌生,但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不陌生,在教学中通过课文的延伸,联系实际生活,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进行联系、思考、探究,领略“纯中国学时期”文学的艺术魅力。
“纯中国学时期”的诸子文章,是我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他给我们以生长在大地的信仰,增长我们的见识,开启我们的智慧,涵养我们的德行,砥砺我们的人格,《王何必曰利》一节主要介绍孟子的义利观,孟子把仁义张扬为私利之上更高的价值,对我们省察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念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设计思路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及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的要求,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在设计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落实“以学定教、先学后导”理念,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选文重点的实词、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读懂文章内容,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诵读鉴赏、讨论探究并展示,在探究时,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恰当评价孟子及其现代价值,从中汲取生存智慧,在展示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孟子思想的精髓,努力展示孟子思想的深度、高度、特色,与现实和人生结合,引导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树立忧患意识,先忧后乐,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总结升华,使学生乐观向上,走向未来。
《先秦诸子选读》不是知识型课程,而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选文,启发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基本功,提高对我国古代文化优良传统的认识,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促使学生正确认识、把握社会、人生问题,要努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视角发现和挖掘孟子思想的精华,引导学生学会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和立身处世,用先哲的睿智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人生现实问题。
这样,激发、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就尤为重要。
根据教学要求及本文的特点,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文言知识。
2、掌握孟子对比论证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首尾呼应的结构;
2、诵读课文,对比孟子和孔子的义利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孟子的义利观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点拨法:布置预习,让学生利用课本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教师点拨突破第一个教学目标,对知识点进行巩固。
(2)引导法:对于孟子的思想,学生较陌生,但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不陌生,通过课文的延伸,联系实际生活,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进行联系、思考、探究,以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1)自主学习,诵读课文,梳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2)合作探究:借助课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
利用网络搜集中国儒学及孟子有关图片、著作及评价资料,以及现在这个市场经济社会人们逐利的一些极端手段图文资料,制作PPT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形象理解孟子其人其事,准确认识评价孟子“何必曰利”的立论支持。
把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组长负责,课前自主预习,要求课堂上学生组内、全班充分展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
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
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二、学习选文第一则
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2、说明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犯上
B、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忠君
总结: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讨论:
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弊端?谈谈你的看法。
并讨论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点拨:唯利是图会使人丧失对道义的关怀,不体恤关爱他人,损人利己,危害社会。
例如:贩毒,走私等
板书:
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
亮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反面分析
利的坏处====== 国危矣
通过正面阐述
义的好处
再次强调论点:
首尾呼应,突出立场——义先于利
三、学习选文第二则
1、探讨选文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反面:人与人沦为利益关系。
破坏社会和谐
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
正面:用仁义来打动人
结论:何必曰利
2、探讨:“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提示: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
(非标准答案)
总结:行为本身是否合乎仁义,乃是行为主体判定某事当行不当行的唯一根据,至于其结果的利与不利,则不仅不应计较,而且不应考虑,甚至可以说不求。
可以说,仁义所在,利亦往,不利亦往,勇往直前,万死不辞。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
四、学习选文第三则
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扬善——圣贤之君
逐利——杀人魔王
五、深度探究
1、儒家义利观
A、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B、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先义后利”
C、后世儒者主张存义去利、讳言财利
2、诸子义利观
A、道家倡“无为”、“寡欲”,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B、商鞅,一反儒家义本利末思想,提出:“利者,义之本也。
”
C、韩非则强调政治强制与强烈的“计算之心”,完全否定道德规范对利的制约。
3、孟子义利观的局限性
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
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
4、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的义利观不仅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的积极意义。
六、课文小结
所谓义,一般是指与礼制紧密相关的封建道德规范。
所谓利,范指利益,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利益。
可见,义利问题就是指人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
孟子的义利观的真正含义,对于我们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作业:从孟子思想的精华中,汲取智慧,学以致用。
2011年江西高考语文作文题: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
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