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王何必曰利》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30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1.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想想看,利益真的是唯一追求吗?就像在一个团队里,如果大家都只盯着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那这个团队还能和谐吗?仁义才是凝聚人心的关键啊!比如在一个家庭中,家人之间讲的更多是关爱而不是利益。
2.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呀!难道只想着利益就能拥有一切吗?这就好比在比赛中,只想着赢却不顾及公平和道德,能赢得光彩吗?仁义才是长久之道啊!就像朋友之间,靠的是真诚和互助,而不是利益的交换。
3.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哟!利益真的那么重要吗?难道仁义就不值得追求了?这就好像在建造房子,只注重外表的华丽而忽略了根基的稳固,能长久吗?仁义就是那稳固的根基呀!看看那些真正让人敬佩的人,不都是心怀仁义的吗?4.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啊!光盯着利怎么行呢?仁义才是更应该重视的呀!好比在航行中,只想着快点到达目的地而不顾及天气和安全,能顺利吗?仁义就是指引方向的灯塔!就说那些成功的企业,哪个不是注重仁义的呢?5.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只讲利益多无趣呀!仁义带来的温暖和感动不是更珍贵吗?就像在沙漠中,水比金子还重要,仁义就是那生命之水啊!想想那些互相扶持的伙伴们,不都是因为仁义吗?6.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利益能带来的真的比仁义多吗?这就好像只追求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心的善良,真的好吗?仁义才是真正让人尊敬的品质呀!看看历史上那些伟人,不都是仁义之士吗?7.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光想着利会迷失自己的呀!仁义才是指引我们的明灯呀!好比在黑暗中,只有仁义的光芒能照亮前路。
想想那些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人,他们是多么伟大啊!8.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利益难道就是一切吗?仁义的力量可是无穷的呀!就像在战场上,勇敢和忠诚比武器更重要,仁义就是那最强大的武器!看看那些充满爱心的志愿者们,不就是仁义的践行者吗?9.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只追求利会让人变得自私的呀!仁义才能让我们变得更美好呀!好比在花园里,鲜花的芬芳比金钱更让人陶醉,仁义就是那醉人的芬芳!想想那些乐于助人的人,他们的笑容多么温暖!10.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利益不是唯一的呀!仁义才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呀!就像在人生的道路上,仁义是我们最忠实的伙伴。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孟子见梁惠王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二、王何必曰利孟子的义利观与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价值主张是一致的,为我们提供了极具内省的启示。
利益是全社会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唯有仁义。
义带给人们的不是贪婪索取,而是“民胞物与”的仁爱,义呈现给世界的不是残酷征服,而是“和协万邦”的王道。
【课内挖掘】课内素材孟子的义利观孟子的义利观,实质上是价值观。
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孟子所讲的“义”实质上是一种利,一种社会功利,国家的长远利益。
孟子言义,反对利,但并非完全不言利,只是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的义利观形成于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初期,它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起到过积极作用。
但由于受到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难免包含一些封建糟粕。
但是孟子的“义”所要求的尊敬长辈、非有勿取、修养气节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珍贵的精神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诸如大公无私、无私无畏、廉洁奉公、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历史上的许多仁人志士正是在它的激励下,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之时,挺身而出,执干戈以卫社稷,同外来入侵者展开英勇斗争;“舍生取义”“义者必急其君”的道德原则,造就了灿若群星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者,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鼓舞民族斗争的伟大精神力量。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孟子提倡义,反对利,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以“义”为先,追求社会正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原则,反对见利忘义、放弃仁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用“义”衡量人们对利益、财富的态度,“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认为不是自己的却取过来,是为不义。
孟子的义利观实质上是价值观。
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孟子·告子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窃其国,不为贼;孰当为贼?天下有道,以仁政治天下;无道,以暴政乱天下。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征伐自诸侯出,则天下多事矣。
今天下,诸侯互相征伐,战争不息,是以吾得见王也。
然而,王将何以教之?”
翻译:
孟子拜访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辞辛苦,远道而来,难道是为了给我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说利益呢?不也有仁义吗?大王问如何使国家得利,大夫问如何使家族得利,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个人得利,上下都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弑君篡位,窃取国家,我们不说他是盗贼;那谁是盗贼呢?天下如果是有道的,就用仁政来治理天下;如果没有道,就用暴政来扰乱天下。
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都由天子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都由诸侯决定。
’征伐权由诸侯掌握,那么天下就会多事。
现在天下诸侯互相征伐,战争不断,所以我才得以见到大王。
然而,大王打算如何教导他们呢?”。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孟子见梁惠王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孟子全文及译文读解《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1.《梁惠王上》1.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2.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
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2.《公孙丑上》1.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王何必日利原文加翻译王何必日利原文加翻译导语:《王何必曰利》是描写梁惠王的一篇文言文。
现在常备中学生宣威阅读材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何必日利原文加翻译。
欢迎大家阅读。
《王何必曰利》原文及翻译1、【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文化经典阅读(《孟子》)板块精练参考答案1.(1)【参考答案】D【解析】这句话说的是要行仁义。
【参考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
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
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2)【参考答案】仁义思想。
“保民而王”说的是行仁义就能行王道,而上述文字的中心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说的也是要行仁义。
2.(1)【参考答案】B【解析】“老百姓要到别的国家,就要顺其自然”错。
【参考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不是不锋利,甲胄不是不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
《孟子》全文及注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於沼上顾鸿□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於□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U9F08。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子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U9F08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U9F08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於时数口之家可以无□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