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酒文化的描写教学文案
- 格式:ppt
- 大小:3.07 MB
- 文档页数:20
《诗经》中的酒文化
《诗经》中的酒文化
酒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一直贯穿着中国古代文化历史。
而《诗经》中的酒
文化,则进一步诠释了这种文化的复杂性。
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人们认为酒是一种精神,很多人把它赋予了宗教意义。
因此,从诗歌中就可以看出,酒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示伊人》是《诗经》中最著名的一篇关于酒文化的诗歌。
这首诗歌描述了一
位精神英雄来到山河间,在一次饮酒之后,他让伊人归门,因为他的精神态度混乱不堪,但他也带来了一种刚毅勇猛的无畏精神,号召勇士开展冒险挑战。
进而说明,在这种风气中,酒不仅有着宗教意义,也与斗争精神和勇敢有关。
而在《国风》中,酒文化也得到了不同的表达。
在这首诗里,作者强调了慈祥
和深情,它强调了集体感情的重要性,表达了人们在灯油厅里聆听乐曲,一起饮酒唱歌,幸福安宁的心情,这也体现了仪式感和联结感的关系。
这也展示出,酒文化是一种增进睦邻友善的方式。
总而言之,《诗经》中的酒文化既代表着宗教意义,也表现出斗争精神和朋友
之间的情感纽带。
依靠酒,改善情绪,激发斗志,回应不同形式的号召,一切都源于此诗歌中的抽象想象,对精神需求的更深层次的概括。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深远而又有意义的思想精神。
《诗经》中的酒文化摘要: 《诗经》中的酒文化内容丰富、形象直观、生动可感、富有感情色彩和生活气息。
酒字,在《诗经》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诗经》的作者对于酒内在本质的认识已有较高水平。
了解《诗经》中的古代酒文化,对于我们当今探讨、改革酒文化大有裨益。
关于酒的起源,《战国策》曰: “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
”①《世本》曰: “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
杜康造酒。
少康作秫酒。
”②据此可知,酒是起源于夏代初年,发明人是仪狄、杜康、少康,比较可信。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批评太康,言其“甘酒嗜音”。
《尚书·夏书·胤征》篇记载,仲康之世,“羲和费厥职,酒荒于厥邑。
胤后承王命徂征”。
《尚书·商书·伊训》篇记载,伊尹告诫太甲切勿“恒舞于宫,酣歌于室”。
“酣”即以饮酒为乐。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好酒淫乐”,“以酒为池,县肉为林”。
可见,夏、商二代,酒风已盛。
到了周代,饮酒现象则更为普遍,酒文化已很完备。
探讨周代的酒文化,《仪礼》中的《乡饮酒礼》和《燕礼》是重要的资料。
但《仪礼》中的资料并不能代替我们探讨《诗经》中的酒文化。
因为《诗经》是文学作品,较之于《仪礼》的条文罗列,它显得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可感、富有感情色彩和生活气息。
因此,探讨《诗经》中的酒文化,有着特别的意义。
一、与酒相关的概念酒字,在《诗经》中出现共63 次,频率很高。
如“君子有酒”《小雅·鱼丽》、“鲁侯戾止,在泮饮酒”《鲁颂·泮水》等。
“酒”在《诗经》中有不同的称谓,或曰“醴”,醴,是一种甜酒,《小雅·吉日》: “以御宾客,且以酌醴。
”或曰“酤”《商颂·烈祖》: “既载清酤。
”或曰“鬯”《大雅·江汉》:“秬鬯一卣。
”“秬鬯”,是用黑黍和郁金香草釀成的一种香酒。
另外,“浆”常与“酒”连用,古人用以代酒。
如《小雅·大东》: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浆”是一种带酸味的饮料。
《诗经》酒诗之文化观照
《诗经》中的酒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酒诗,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首先,酒诗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
在《诗经》中,酒常常被用作礼仪的象征,如“宾之初筵,左右秩秩”,“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这些诗句都描绘了宴饮场合的礼仪和规矩。
这种礼仪文化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和谐、秩序和尊重的追求,也反映了酒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酒诗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审美文化。
在《诗经》中,酒往往与自然风光、美丽景象联系在一起,如“微雨丹蒀”,“白云遏绝”,这些诗句描绘了饮酒时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情感体验。
这种审美文化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再次,酒诗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情感文化。
在《诗经》中,酒常常被用来表达情感和情绪,如“我姑酌彼金罍”,“酌以大斗”,这些诗句都表达了饮酒时的欢乐和豪情。
这种情感文化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情感的重视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最后,酒诗还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
在《诗经》中,酒常常被用来象征生命、自然和宇宙,如“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这些诗句都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哲学思考。
这种哲学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哲学追求。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酒诗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酒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诗经》中的酒文化
王克强博士
《诗经鹿鸣》中有“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此所谓“我”,是指“君王”、“主人”。
“有旨酒”,浅言之,谓“君王”、“主人”备有“美酒”,以供“群臣”、“宾客”之享用也。
深言之,则须从“旨酒”二字以求之。
《说文解字》曰:“旨,美也。
从甘,匕声。
”所谓“甘”,非由“口舌”而言,乃是由“心”而言;“甘”之性,中和而不偏;惟其“中和而不偏”,故可谓之“美”,本义为“美味”,由此而引申为“中和之美”。
后以“甜”字表“美味”之义。
“中和之美”与“酒”何关?《说文解字》曰:“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
从水,从酉,酉亦声。
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
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
杜康作秫酒。
”由此而言,“酒”与“人性”有关。
“人性本善”,何以言“人性之善恶”?告子所谓“食色性也”,是兼及人与禽兽而言,而“善性”则是“人”区别于“禽兽”之所在。
是故,若贪图美食美酒而蒙蔽“善性”,则可谓“人趋于禽兽之途”;若虽有美食美酒而“善性”不渝,则可谓成就其“善”。
或许因此,夏禹尝仪狄之美酒而疏远仪狄,周公使人戒酒、节酒;然而,如《说文解字注》所言:“宾主百拜者,酒也;淫酗者者,亦酒也。
”是故,美酒既可礼事鬼神、燕待嘉宾,亦须知节,如《论语·乡党》所云:“唯酒无量,不及乱。
”若乱性,则恶矣。
从《诗经》所见周代酒礼及酒文化精神摘要】《诗经》设酒诗反映了周人丰富的酒文化内涵。
其中主要反映了周代繁复有序的酒礼仪式,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忧患意识、温良恭让的酒德与和谐快乐的酒文化精神。
【关键词】《诗经》周代酒礼酒文化精神《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乐作品集,其中有大量设酒诗,为今人了解周代丰富的酒文化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据本人统计:《诗经》305篇中设酒诗共有48首:其中《国风》8首,《雅》32首,《颂》8首。
占现存《诗经》作品近百分之十六的比例。
①而与酒相关的字词使用频率非常高。
查向憙《诗经词典》统计:“酒”字用了63次,“醉”字用了25次,“饮”字用了25次,“酌”字用了11次,意指饮酒的“燕”(通“宴”)字用了26次,“酬”(通“醻”)字6次,“酤”字2次,“酢”字2次,总计使用160次;[1]再加上各种酒器使用20次,故总计多达180次。
而从《周礼》等文献记载可知,周代是我国酿酒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非常重视对酿酒业从酿造、消费各环节的严格管理。
朝廷专门设置“酒府”的酿造与管理机构,下设酒正、酒人、浆人、鬯人等职官。
其中“酒正”有“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酒人”有“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
”“浆人”亦与酿酒相关,有“奄五人、女浆十有五人、奚百有五十人。
”[2]“鬯人”有“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八人。
”[3]总计从事酒业生产与管理者多达数百人,其繁荣盛况可见一斑。
《诗经》设酒诗真实反映了周代酒文化的丰富内涵,其中包括造酒原料的生产、不同品质规格的酒类酿造与精美的青铜酒器等内容。
而本文主要阐述《诗经》所见周代酒礼及酒文化精神。
一酒礼《诗经》中与酒相关的宴饮活动最能体现周代繁复的宴饮仪式与规程——酒礼。
周代几乎所有的仪式活动都离不开酒的参与,正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所云:“酒以成礼”;《礼记·礼运》所云:“夫礼之初,始于饮食”;《汉书·食货志》所云:“有礼之会,无酒不行。
诗经中关于酒的描述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自有其独特的风采与文化魅力。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关于饮食的描述,其中尤以酒的描述最为引人入胜。
本文将就诗经中关于酒的描述,从酒的材料、制作、品质、文化含义等多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酒的材料在诗经中,酒的材料主要包括“黍”、“稷”、“米”、“薇”等。
“黍”,是指高粱类作物,也是酿制酒的一种主要原料之一。
例如《大雅·荡》中有“既醉既饱,君之弟子,以我燕酒,以燕我黍”之句,就是描述君子之间在享受美食佳酿的过程中代表食材的黍。
而“稷”,是指谷类中的一种,也是酒的主要原料之一。
例如《小雅·硕鼠》中的“稻粱菽麦,庶矣哉”中的“稻”即指稷。
此外,诗经中还有形容高粱、稷的诗句,如《大雅·抑》中的“既醡醢以醴,既藏蓄以遗”,就是描述用高粱、稷制成的酒,所带来的收藏珍藏之感。
二、酒的制作在诗经中,对于酒的制作过程也有所涉及。
酒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糟化”、“发酵”、“过滤”等几个阶段。
在《小雅·谷风》中有“谁谓女之不酒,酒也何不酒,糟为糠矣,酒为汁矣”之句,其中提到了糟,便是指酒的糟化阶段。
而“发酵”则是酒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例如《魏风·硕人》中的“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水中坐兮,含糗而饮之”,就是描述了酒正在发酵的过程。
最后,酒需要过滤,使得质量更加纯净。
如诗经中《大雅·荡》中的“醍醐餮我,以燕我饮矣”,意指美酒清澈透亮,略带糟香是品质优良的体现。
三、酒的品质诗经中对于酒的品质有着相当的描述。
酒的品质不仅取决于原材料,也与制作工艺有关。
例如,诗经中提到的“美酒佳肴”、“酒香飘逸”、“色泽清澈透亮”,都是品质优良的表现。
而《小雅·采薇》中则提到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舒适感受:“清浊有度,上下相期”。
这体现了一款好酒所具有的平衡性。
饮用好酒不仅是为了安乐自在,也可以激发诗人创作灵感,如《小雅·天保》中的“乃献君子,君子不饮”,就是描述诗人饮用上等佳酿,提高诗歌创作的精神状态。
知味:《诗经》中的酒香文/蓝月光酒是一种魔液,自从远古以来,酒就与人相伴。
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很多关于饮酒的描述。
“微我无酒,以遨以游。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宜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携老。
”这些关于饮酒的描述,可以看出,酒这种因食物发酵形成酒精,而带有神奇魅力的魔液,已经深入先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食物一样重要。
而且,它还特别有诱惑力。
自制力不强的人极易堕入其中,为其所控。
殷纣王贪图享乐,建酒池肉林,以满足个人的享受。
就连圣人孔子,也欢喜不已,只是“不及乱”。
这就是酒的魅力。
酒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消忧,这也被古人运用得淋漓尽致。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
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相思难解,愁绪满腹,何以缓解呢,只有喝酒了。
我就喝这一大杯酒吧,只有这样,才能忘怀解忧。
千载之下,时至今日,依然如是。
很多人,依然离不开酒,酒依然是生活的主角。
亲朋欢聚,有了高兴的事,要喝上几杯,让快乐更快乐,把一份快乐变成几份。
有了忧愁,难以排解,要喝上几杯,借酒消愁,麻木自己,除去忧烦。
也常常感叹,如果没有酒,几个人在一块吃饭是寡淡的,很快就结束了。
而有了酒,就热闹了,气氛就活了,时间飞逝,却浑然不觉。
很多平时不能说的话,在酒桌上就说了,很多内敛或沉默的人,就打开了话匣子。
尽兴、兴奋,这皆是酒之功也。
酒不只是情感的喧泄与表达,酒还是交际和传情达意的工具。
许多不能说的话,就用酒说了。
我见过很多人,捧起满满一杯酒:“兄弟,啥都不说了,就在这一杯酒里了。
”一仰脖,一饮而尽。
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深,一口闷。
舍命陪君子,在中国人心里,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当然,酒还充满了个性,不对劲,性格不投的人,再好的酒,也饮得寡淡。
而要饮出真正的酒味,不在酒之好坏,更在饮酒之人也。
诗用来吟诵,酒用来品味。
古往今来,凡声名遐迩的美酒,都曾飘香于诗人脍炙人口的佳句,可谓诗中徜徉着酒意,酒中流淌着诗情。
据宋叶廷珪《海录碎事·酒门》:“李白每醉为文,未尝差,人目为醉圣。
白乐天自称醉王,皮日休自称醉士”,可见,诗人们与酒的关系多么密切。
翻开中国浩如烟海的诗册,诗人们写的饮酒诗,也是俯首可拾,比比皆是。
饮酒想起了诗,赋诗时又想到酒。
酒与诗恰似孪生兄弟,其缘难解。
有学者统计,成书于先秦时代的《诗经》中有三十多首诗歌提及酒,占全部诗歌的十分之一以上。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中我们也能闻到从远古飘来的浓冽而又清雅的酒香。
比如《小雅·鹿鸣》有云:“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描写酒人宴客的情态,旨酒是当时最高贵的酒。
又如《楚辞·东君》谓:“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状述的是南国酣饮之风。
当酒置入到人际互动的社会生活中并形成风尚时,也就有了酒文化。
饮酒乃乐事,但由于受生产力的制约,使酿酒不易。
所以当拥有了一点酒的时候,往往首先会想到的先祖,并将之作祭祀之用,与神灵共享。
清酒既载,驿牡既备。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大雅·旱麓》祭祀者并非平白地请吃请喝,而是以一颗敬畏之心祈神。
水旱风雷,经常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也只能向神灵祈祷风调雨顺。
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那是宫廷宴会上最为常见的乐事。
他们投壶发矢,以决胜负。
《行苇》中对此有描写:“敦弓既坚,四金候既钧。
舍矢既均,序宾以贤。
”胜负既定,于是欢呼声即起,接着就是以大斗酌酒,互相碰杯,祈祷福禄。
当然,这里的祭祀也只是徒具仪式,让美酒浇灌自己的皮囊才是快活之本。
酒何其美妙,有了它,不仅可与神灵“共享”,而且还可招待宾客。
中华民族素有好客之风,有亲朋来访,奉上美酒不亦悦乎!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九歌·东皇太一》操余弧兮反沦降,授北吉兮酌桂浆。
——《九歌·东君》从屈原的诗句中,已经能看到酒里加入了“桂”、“椒”等香料,说明酒的品种变得丰富,也更具地方特色。
诗经之“酒”文化《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酒”字出现了65次,直接或间接写到酒的诗有五十余首,而《诗经》中提到关于酒的诗约有二十余首,这些诗一方面总结了酒的酿造及酒器的运用,展示了酒的材料种类,鉴赏了酒的器皿;另一方面概括了《诗经》中所蕴含的宴饮和祭祀的酒礼,同时《诗经》中的酒文化内涵,宴以合好与君子酒德,进一步反映了“诗经时代”丰富多彩酒文化的社会生活。
分为三个阶段:一、《诗经》中酒的酿造及酒器的运用二、《诗经》宴饮诗中的酒礼三、《诗经》宴饮诗中的酒文化内涵一、《诗经》中酒的酿造及酒器的运用中国酒的历史十分久远,在我国民间有许多关于酒起源的传说,我们的先民在创造了酒的同时,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一段段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蕴藏着浓浓的酒文化气息。
比如“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黄帝造酒说”、“杜康造酒说”等流传至今。
(一)酿酒的材料丰富《诗经》年代仍属于曲糵酿酒时期,故酿酒所需的材料来源必然取自周遭农务,遍观《诗经》宴饮所述适宜酿酒植物,不外乎黍、稷、稻和禾(梁)。
《诗经•小雅•信南山》云:“疆场翼翼,黍稷彧彧。
曾孙之檣,以为酒食”,(埸(yì):田界。
翼翼:整齐貌。
彧(yù)彧:同“郁郁”,茂盛貌。
穑:收获庄稼。
翻译:田地的疆界齐齐整整,小米高粱多茁壮茂盛。
子孙们如今获得丰收,酒食用谷物制作而成。
)这里“黍”,又名黍子、黄米、黏米、黏黍米;同时又是“稷”,又名大黍、嵇、稷米,乃不黏之黍;皆为禾本科,原产于中国北部,是我国最早栽培农作物之一。
《诗经•大雅•生民》云:“荏菽旆旆。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等,(旆(pèi)旆:草术茂盛。
役:通“颖”。
颖,禾苗之末。
穟(suí)穟:禾穗丰硬下垂的样子。
幪(méng)幪:茂密的样子。
瓞(dié):小瓜。
唪(fěng)唪:果实累累的样子。
大豆一片茁壮生。
种了禾粟嫩苗青,麻麦长得多旺盛,瓜儿累累果实成。
诗经中的饮食文化诗经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它记录了周代社会以民歌的形式表达的民间习俗和文艺形态。
饮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诗经中也有很多关于食物、酒和饮食文化的描写。
诗经中的饮食文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对我们了解古代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篇诗篇是《詹刺》。
在这首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传统的狩猎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猎人们酣畅地享用着猎获所得的野兽,他们喝酒吟诗,共享这个狩猎的胜利。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酒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娱乐方式,也是狩猎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
第二篇诗篇是《鹿鸣》。
在这首诗篇中,作者描述了一场狩猎之后人们共赴宴席的情景。
在这个宴席上,大家沉醉于露天宴会的氛围中,吃着美味的食物,喝着美酒,享受生活的乐趣。
可以发现,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丰盛的饮食和美味的食物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篇诗篇是《小雅·君子行》。
在这首诗篇中,作者描述了一个雅致的皇家宴席。
在这个宴会中,摆满了各种丰盛的食品和美味佳酿,大家享受着盛宴的同时,还能够听到美妙的音乐和优美的诗歌。
这种文化水平的宴会当然只有在当时的贵族中才有机会享受到。
第四篇诗篇是《小雅·酌》。
在这首诗篇中,作者描述了饮酒时要注意克制和节制。
作者认为,酒虽然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和放松,但是过量的饮酒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也容易引发一些不良的行为。
这种正确的饮酒态度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
第五篇诗篇是《小雅·甫田》。
在这首诗篇中,作者描述了春季的农耕生活。
人们在这个时候为了迎接丰收而奋力耕种,也为了疲劳一天后饱尝美食和美酒的滋味。
这是农耕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诗经中的饮食文化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源泉。
通过对这些诗篇的阅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
同时,诗经中也为我们传递了一些关于饮食文化的价值观和态度,这些价值和态度对我们现代社会依然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作者:邓庆红来源:《办公室业务》 2014年第5期文/邓庆红《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档案汇编,内容丰富,包含有农事诗,怨刺诗,爱情诗,战争诗,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等,是我们研究周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
宴饮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描写君臣上下、同宗近族、亲朋好友之间欢聚宴享的诗歌,并以其独特的方式记载了时人的民俗文化,是我们了解当时饮食民俗的重要档案资料。
这些档案,不仅生动地展示了西周时期丰盛的酒食,更深刻地体现了饮食中虔诚的祭祀,丰富的娱乐风俗。
一、丰富的食物及酒文化物质是人类生活的根本,物质民俗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人们的生活面貌。
饮食民俗中关于食物和美酒的记载,表现了西周时的人们对饮食的物质需求及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一)食物的种类、烹饪及营养搭配。
《大田》写到祭祀祖先的祭品“以其骍黑,与其黍稷。
”《甫田》中也说:“以我齐明,与我牺羊。
”都讲究的是黍稷与肉类综合搭配的营养食法。
周人当时的饮食就是如此,除了以黍稷等主食果腹中之饥,还配以菜蔬瓜果及牛羊肉类增加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西周时期农业文明兴盛,为周人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资源,后世所说的五谷、六谷在此时就已经基本齐备。
肉类品种非常丰富,不仅有农家饲养的六畜,还有野外狩猎所获虎、豹、熊、罴、猫、貔(《韩奕》:“有熊有罴,有猫有虎。
”“献其貔皮,赤豹黄罴。
”)犯、兕(《吉曰》:“发彼小豝,殪此大兕。
”)、兔(《瓠叶》:“有兔斯首”)等。
不过肉类通常是贵族阶级的专利,他们素有“肉食者”之称。
《孟子·梁惠王上》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都可以食肉矣。
”平民百姓,即使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也难以吃到肉,其他人更是可想而知了。
烹制肉类食品,周人“或剥或烹,或肆或将。
”(《楚茨》)先将牛或羊的皮剥下来,然后肢解其肉。
他们将肢解的肉“粗分为‘豚解’,别为7个部分,称‘七体’,细分为‘体解’,别为21个部位,称‘二十一体’。
关于“《诗经》与酒”的研究报告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象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
作为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产生于西周初期的《诗经》中就已经有了大量关于酒的记述和描写。
《诗经》作者广泛,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那么饮酒者、写酒者也自然应该包括社会各个阶层人士。
就诗歌的性质来说,《诗经》中的《风》主要是各地方的民歌,《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如宗庙祭祀)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经》既然最初主要用于典礼、娱乐等场合,那么酒在其中就是不可缺少的。
《诗经》305篇,“酒”字共出现了63次,一方面说明,只有在农业生产相对发达、有更多剩余粮食的基础上,大量地酿酒、饮酒才能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人们对酒的认识逐步加深时,酒才可能被大量写入诗歌作品中去。
《国风》160篇,其中共出现“酒”字7次,次数虽然不算多,但酒的表现形态却相当丰富:“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邶风〃柏舟》)。
一般认为,这首诗抒发的是一位女子自伤身世又苦于无处诉说的满腔的幽怨之情。
她坦言:不是无酒可以消忧,也不是没有地方遨游。
情到悲时,怨到深处,就是堪称“忘忧物”的酒也不能消除。
也有论者认为此诗是表现“贤臣忧谗悯乱,而莫能自远也”(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