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31.00 KB
- 文档页数: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总结青霉素类1. 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对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有效,对G+、厌氧菌无效)2. 抗肠杆菌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G+:链球菌、肺炎球菌、粪肠球菌;对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无效;G-、厌氧菌作用极弱;铜绿耐药)3. 铜绿敏感:哌拉西林、美唑西林(对铜绿等G-作用强,对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无效)4. 梅毒首选青霉素,金葡最怕是苯氯,氨苄可杀李斯特,哌拉美唑爱铜绿。
5. 青霉素适用于A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感染,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心内膜炎等。
6.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主要适用于产青霉素酶的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感染。
肺炎链球菌、A组溶血性链球菌或青霉素敏感葡萄球菌感染则不宜采用。
头孢菌素类1. 一代:头孢唑林、头孢硫脒;二代: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替安三代: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他啶2. 头孢唑林和头孢呋辛主要用于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对于盆腹腔感染需与抗厌氧菌药物合用。
3. 头孢哌酮在胆道浓度高,与维生素K合用可预防出血。
4. 肠球菌对头孢天然耐药;5. 经过肾脏代谢的药物,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用药;肝功能不全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适量调整剂量。
6. 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
7. 头孢呋辛可透过炎性脑膜致脑脊液中,是一二代中血脑屏障通过性较高的药物。
8. 头孢哌酮在CNS浓度低,不用于中枢感染(包括复方)。
9. 尿排除由高到低: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前两个用于尿路感染佳,肾功能损害调整剂量。
10. 头孢哌酮用于腹腔胆道感染佳,对凝血功能有影响(可补充维生素K)。
11. 头孢曲松蛋白结合率90%,半衰期8.5h,可一天一次给药。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1. 他唑巴坦:抗菌弱抑酶强;舒巴坦:抗菌强抑酶弱;克拉维酸:抗菌弱抑酶强。
2. 头孢哌酮舒巴坦:流血嗜血杆菌、克雷伯、不动杆菌、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始单胞菌(耐药较高)。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指南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指导原则,以帮助医生正确选择和使用抗感染药物,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耐药性的风险。
2. 抗感染药物分类抗感染药物可以根据其作用机制和抗菌谱进行分类。
常见的抗感染药物分类包括:-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霉素。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和阿奇霉素。
-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土霉素和强力霉素。
-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
3. 抗感染药物选用原则在选择抗感染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病原体特点:对病原体的敏感性和抗药性情况。
- 患者特点:包括年龄、性别、孕妇状态、肝肾功能等。
- 感染部位和类型:不同部位和类型的感染可能需要选择不同的药物。
- 胞内或胞外感染:某些药物对胞内感染更有效,而某些药物对胞外感染更有效。
4. 药物联合应用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耐药性,有时可以考虑药物的联合应用。
联合应用时需注意以下原则:- 不同药物作用机制的联合:避免同一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以防止相互作用和药物耐药性的风险。
- 利用药物的互补作用:选择作用机制不同但对病原体具有互补作用的药物联合使用。
5. 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特点进行调整。
一般原则包括:- 剂量调整:根据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
- 给药途径选择:根据感染部位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口服、静脉注射等。
6. 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监测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7. 药物的合理使用为了减少抗感染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风险,应注意以下事项:- 严守药物使用指南:按照临床指南和药物说明书的建议使用药物。
- 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减少耐药性的风险。
- 限制药物使用时间:尽可能缩短药物使用时间,以避免药物依赖性和耐药性的产生。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抗感染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治疗各种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感染。
然而,不正确的使用抗感染药物不仅会减弱疗效,还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等问题。
因此,正确使用抗感染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南。
一、遵循临床诊断及用药指南在使用抗感染药物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患者的病原体类型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
临床医生应当遵循相应的临床诊断及用药指南,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适当的抗感染药物。
不同的病原体对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在选择抗感染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原体类型、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患者年龄、过敏史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根据药物的抗菌谱、药代动力学、药物剂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尽量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过度使用抗生素。
三、注意调整用药方案在使用抗感染药物的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动态调整用药方案。
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方案,避免因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导致治疗失败或出现毒副作用。
四、合理使用联合疗法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感染,如严重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等,可以考虑联合应用多种抗感染药物。
联合疗法能够增加疗效、降低耐药风险、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但联合疗法也存在一些风险,如药物相互作用、耐药性选择压增加等问题,因此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五、防止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滥用是目前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加剧。
医生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时应积极遵守抗生素使用原则,杜绝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的现象,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范围和用量。
同时,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也应按照医嘱完成全程治疗,避免中途停药,以免产生耐药菌株。
六、注重药物安全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时,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和医生指导进行用药,不要擅自更改用药剂量和用药频率。
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用药反应和不良事件,及时报告医生。
抗感染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细菌逐渐进化形成了抗药性,导致很多传染性疾病难以治疗。
抗感染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是当前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科学家们在不断地研究创新,开发新型的抗感染药物,以期能够更好地解决抗药性问题,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一、特种药物的研究1、基因药物基因药物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药物类型。
它可以直接改变人类基因组的表达,从而达到控制病毒和细菌感染的目的。
例如近些年来开发的CAR-T细胞疗法,是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体免疫细胞重组后再植入患者体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目前还无法广泛应用,需要进一步投入研究。
2、生物抗体生物抗体是一类能够高效结合靶标进行作用的蛋白质分子,它能够通过设计特定的结构,更好地精准作用于感染源,达到治疗抗感染作用的目的。
这是一种非常新颖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二、新型药物的应用前景1、对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临床研究表明,经过特别设计的新型药物在治疗传染性疾病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例如,近年来开发的“未来病毒”呼吸道合成病毒感染防控技术,能够有效地抵御病毒的入侵。
此外,遗传修饰的免疫细胞也被证明在治疗各种毒菌感染中有了很大的作用。
2、科学的精准医疗新型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患者需求,通过针对性的治疗,大大提高了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例如,基因药物能够通过患者基因的特性,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达到更加有效的治疗效果。
科学精准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医疗资源和医疗成本的浪费。
三、药物研发的挑战1、研究经费有限抗感染药物研究需要巨大的经费支持。
尽管多个国家和机构投入了非常大的人力和物力,但还是难以满足庞大的研发需求。
2、研究路径较长药物研究需要经过多年的临床实验,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治疗方案。
这使得研究计划的周期长、成本高,需要耐心等待。
四、未来展望抗感染药物研究是一个充满着创新机会和展望的领域。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是一类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在临床上,抗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细菌感染的治疗,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菌血症等。
但是,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这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其相关问题。
常见抗菌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以下七类: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菌素、氨苄青霉素等。
2.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青霉素V、阿莫西林等。
3.大环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
4.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等。
5.磺胺类抗生素,如甲硝唑、复方磺胺等。
6.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四环素等。
7.氯霉素、万古霉素等。
这些药物具有各自不同的治疗范畴和适应症,并且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和副作用。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病情确定选用何种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治疗原则抗菌药物的治疗原则是通过选择合适的药物、给予足够的剂量和足够的时间来控制感染。
临床上,选择哪种抗菌药物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感染部位:不同部位的感染需要不同的抗菌药物。
2.病原菌类型:对于不同的病原菌,需要选择对其敏感的抗菌药物。
3.患者情况: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病史等。
使用抗菌药物时还需要根据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浓度、药物代谢和排泄等因素考虑给药方式和剂量。
只有在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并在正确的剂量和时间内应用,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许多细菌逐渐产生耐药性,这不仅增加了治疗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治疗的成本。
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是导致抗生素耐药性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误用:如未遵从使用指南,忽略了药物的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等重要因素。
2.滥用:如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或者将抗菌药物视为非必需药物而过度使用。
3.选择不当:如选择不适合的抗菌药物、不透彻了解病原菌药物敏感性等。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版)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版)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版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
这些原则旨在帮助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选择和使用抗感染药物。
以下是这些指导原则的重点:原则一:个体化治疗- 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 临床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病原体类型等因素,制定最合适的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案。
原则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在选择抗生素时,应优先考虑病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 病原体的敏感性测试结果应由合格的实验室进行确认,并依此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原则三: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
- 医生应正确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等信息,以确保抗生素的有效使用。
原则四:注意抗生素副作用和耐药性-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药物耐受性和不良反应情况。
- 长期、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医务人员应注意预防和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
原则五:定期评估疗效- 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疗效。
-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疗效评估结果,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和优化。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版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希望能为医务人员在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面提供有益的指导。
在使用本文档提供的指导原则时,请临床医生务必遵循个体化治疗、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注意抗生素的副作用和耐药性,并定期评估治疗效果,以确保患者的最佳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在医疗实践中,抗菌药物的应用是保障患者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有效治疗感染疾病,还可以减少药物滥用、抗药性产生等问题。
以下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1. 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原体类型、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患者的个体特征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
对于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应选用对感染病原体敏感的药物,同时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因素。
2. 合理确定抗菌药物剂量在确定抗菌药物的剂量时,需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情况。
剂量过低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剂量过高则可能增加药物毒副作用的风险。
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
3.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抗菌药物是双刃剑,过长或过短的使用时间都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者药物滥用。
一般情况下,感染性疾病在治疗48-72小时后,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和病原体的耐药性情况来决定是否继续使用抗菌药物。
4. 定期评估疗效和药物耐受性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治疗的疗效和药物的耐受性。
如出现治疗失败或明显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
5. 强调多学科合作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中,需要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多学科专家的密切合作。
只有多学科的合作团队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并减少滥用和耐药性的发生。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包括选择适宜的药物、合理确定剂量、控制使用时间、定期评估疗效和药物耐受性、强调多学科合作等几个方面,希望医疗工作者在实践中遵循这些指导原则,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使用,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原则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抗菌药物已经成为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因此,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成为防止抗菌药物耐药性产生和传播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原则。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明确感染类型抗菌药物的选择应该根据感染的类型和病原菌的敏感性来进行。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必须明确感染的类型和病原菌的敏感性,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
例如,对于咳嗽、感冒等病情轻微的患者,不应该使用抗菌药物,因为这些疾病往往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菌药物对病毒无效。
2.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该考虑到病原菌的敏感性、药物的毒副作用、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因素。
对于敏感菌株,应该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而对于耐药菌株,应该选择对其有抑制作用的抗菌药物。
例如,对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应该优先选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对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应该选择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
3.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时,应该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剂量、用法和用药时间来进行,避免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同时,应该注意抗生素的使用时机,避免过早或过晚使用抗生素。
例如,对于轻度膀胱炎患者,应该选择口服抗生素进行治疗,而对于重度膀胱炎患者,应该选择静脉注射抗生素进行治疗。
二、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1.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滥用是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产生和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应该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尤其是对于轻微的感染疾病,应该选择其他治疗手段,如物理疗法、中药治疗等。
例如,对于轻微的皮肤感染,应该选择外用药物进行治疗,而不是使用口服抗生素。
2.合理使用联合用药在某些情况下,联合用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但是过度使用联合用药也会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因此,在使用联合用药时,必须严格控制联合用药的范围和剂量,避免过度使用。
例如,对于肺炎患者,可以选择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抗感染药的临床应用抗感染药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其临床应用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抗感染药的分类、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抗感染药的分类抗感染药根据其作用机制及靶点的不同,可分为抗生素、抗病毒药、抗真菌药和抗寄生虫药等几大类。
抗生素是最常用的抗感染药,包括青霉素、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等。
抗病毒药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如流感、艾滋病等。
抗真菌药主要用于治疗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病等。
抗寄生虫药主要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如疟疾、弓形虫病等。
二、1. 抗感染药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感染疾病是医院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抗感染药可以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控制感染的扩散和加重,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2.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类型及其耐药性,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进行治疗。
合理使用抗感染药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过度或不正确使用抗感染药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3. 抗感染药的给药途径多样,包括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
不同的药物给药途径对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有着重要影响,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选择。
三、抗感染药的注意事项1. 在使用抗感染药之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明确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类型及其耐药性。
只有根据确切的诊断结果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 在使用抗感染药时,应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不可随意更改用药剂量或给药时间。
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3. 在长期使用抗感染药的情况下,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关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以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结语:综上所述,抗感染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生和患者应共同合作,严格按照医嘱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的抗感染与抗菌药物应用抗感染与抗菌药物在医学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细菌的耐药性问题不断增加,正确的药物治疗策略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抗感染与抗菌药物的应用,包括选择适当的药物、合理用药的原则以及相关的治疗指南。
一、适当选择药物在抗感染与抗菌药物治疗中,选择适当的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不同的感染类型和病原体特点,医生应准确判断并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一般而言,药物选择应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 病原体敏感性:了解不同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是选择适当药物的前提。
临床实验室检测可以提供有关病原体敏感性的信息,帮助医生作出选择。
2. 细菌耐药性:考虑到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医生需要了解当地的耐药模式和危险因素,以便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耐药性高的细菌,可能需要使用更强效的抗菌药物。
3. 患者特征:患者的年龄、性别、妊娠情况、既往病史等因素也会影响药物的选择。
特殊人群可能需要特殊的治疗方案,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
二、合理用药原则除了选择适当的药物外,合理用药也是抗感染与抗菌药物应用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合理用药的原则:1. 治疗指导:依据权威的治疗指南进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治疗指南通常根据最新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制定,可以提供对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式的建议。
2. 频谱和剂型:考虑到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类型,选择药物的频谱和剂型也至关重要。
不同药物对不同类型的细菌有不同的疗效,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 用药时间和剂量:按照医嘱正确地使用药物是确保疗效的基础。
患者应遵守医生建议的用药时间和剂量,不可随意停药或增减剂量。
4. 耐药性监测:为了预防细菌耐药性的进一步发展,对患者的抗菌药物疗效和耐药性应定期进行监测。
如果出现耐药问题,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治疗指南的应用治疗指南提供了在不同感染情境下的建议,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几个常见感染类型的治疗指南应用示例:1. 上呼吸道感染:根据最新的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指南,对于轻度感染,通常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与管理规范抗感染药物是临床应用范围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物。
我院抗感染药物使用量占总用药量的20%〜25%。
为了有效控制感染,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减轻患者的负担。
根据《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指导方案》并结合我院特点,制订我院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管理措施并逐步推出。
一、医院对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的管理1.每季度统计分析全院及各科室的抗感染药物使用率、用量,随时掌握任何异常使用情况;2.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公布本院及某些重点科室常见致病细菌及耐药情况,提出临床经验用药方案。
3.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公布本院各科室病原学检查的样本送检率。
4.门诊处方抗感染药以单用为主,以不超过三天量为原则,最多不超过7日(抗结核药物除外)。
严格控制多药联用,多药联用应在病历中详细记录并说明情况。
5.对使用、更改、停用抗感染药物均要求在病历上有详细的分析记录。
6.提倡使用或更改抗感染药物前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做到有样必采,送检率必须达到60%以上。
对有样不采者应制订相应处罚措施。
7.抗感染药物使用率控制在50%以下。
二、抗感染药物的分线用药标准及管理措施1.抗感染药物分线标准(1)第一线药物: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货源充足的抗感染药物,依临床需要使用。
(2)第二线药物:疗效好、不良反应较明显或价格较贵的药物,例如第三代头孢菌素,应控制使用。
(3)第三线药物:疗效好、价格昂贵或新研制上市的抗感染药物,例如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唑烷酮类等,应严格控制使用。
2.抗感染药物分线使用管理措施(1)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二线药物治疗时,有药敏结果证实;若无,应由高级职称医师签名,无高级职称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签名,或有感染等相关专业科室医生的会诊记录。
(2)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三线药物治疗时,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的科主任或医疗组组长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生会诊记录,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