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重点考点
- 格式:docx
- 大小:20.98 KB
- 文档页数:3
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总结一、基础词汇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汇是我们现代汉语中不常见的,但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
这些词汇是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需要重点掌握。
例如:“吾”、“尔”、“乃”、“若”、“之”、“所”等。
还有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名词,如:“昔日”、“尧舜禹”、“中国”、“洛阳”等。
此外,还有一些表示动作、情感和状态的动词要注意,如:“纣王丧心病狂”、“夫妇有仇”、“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伐”等。
二、句法结构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我们重点掌握。
一般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例如:“吾爱尔”、“雷公打雷”、“孔子教学生读书写字”等。
另外,古代汉语中有很多修饰语的用法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明月照我尧舜之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
三、文言文阅读在学习古代汉语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阅读一些文言文,这是古代文献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
阅读文言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字义翻译:文言文中的词汇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需要进行字义翻译。
例如,“明”在文言文中表示“明亮”、“清晰”,而不仅仅是指白天的意思。
2. 语法特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咂了咂舌道:你爷也好少道理呵,凡这些东西都是天生的,怕不便作得如数,可是你爷爷到底是老成持重之辈,不出来就不出来,何必瞒着他去做这无益处之事?”这句话中,句子的语序比现代汉语要灵活。
3. 文化背景:阅读文言文还需要了解其中所涉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要求学习者不能只空谈,而要思考。
四、重要文献了解古代汉语的重点内容还需要研读一些重要的文献。
例如《论语》、《史记》、《文选》等,这些文献是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同时,通过阅读这些文献,还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和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一、宾语前置句(P288~P293)1、疑问代词作宾语(1)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
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放助动词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放在介词前例: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睢说秦王》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3)先秦的凝固格式。
如“何以、何如、若何”等例: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1)宾语必须是代词(2)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3、宾语用代词复指(1)在宾语前置的同时,在宾语后用代词“是”或“之”复指,“是、之”放动词前。
例: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诗经•小雅*节南山》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2)宾语本身就是代词“是”或“之”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二、判断句★1、(基本)判断句式(1)主语+谓语例: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2)主语+谓语+也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3)主语+者+谓语例: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4)主语+者+谓语+也例: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PS:表示否定判断,在谓语前加“非”(非是副词)例: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四》2、特殊词语的辨析(1)“是”①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
作判断句的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②判断词例: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
(柳宗元《封建论》)(2)“为”①动词例: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②判断词例:余为伯條,余而祖也。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中古汉语史
1、中叴汉语是汉语从西汉时期开始,到宋代的一个发展阶段;
2、中古汉语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语的积极影
响至今仍在。
3、中古汉语的词汇脱胎于西汉语,但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不同。
4、中古汉语的发音差别也比较大,属于变调语言,声调改变词义的
方式也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二、中古汉语的文字
1、中古汉语使用的文字有两种:秦汉文字(即甲骨文)和隶书,前
者一般用于官用文书,后者用于普通百姓书写。
2、秦汉文字又称甲骨文,指从西汉到明朝之间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汉
字文字,它是汉字的始祖,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字。
3、隶书则是汉字书写技法之一,它是中古汉语使用的官方文字之一,是中国经典的文字,它的灵活性强,可以表现汉字的特殊形态。
三、中古汉语的语法
1、中叴汉语的语法又分为句法和句式两部分。
2、句法指的是语成语法规则,汉语的句法主要有动、不动、状语、
定语等。
3、句式指的是组成句子的形式和结构,中古汉语的句式有主谓宾结构、主宾状补结构、主谓补宾结构等。
四、中古汉语的文类
1、中古汉语的文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礼仪文章、礼记、汉书、史记、世说新语等。
2、礼仪文章是对礼乐仪礼。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以下是一份关于古代汉语自考的重点笔记,涵盖了常见的知识点和考点:一、语音1. 声母:古代汉语声母包括唇音、舌音、齿音、喉音等,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2. 韵母:古代汉语韵母比较复杂,包括平上去入四声,不同声调的韵母也有所不同。
3. 声调:古代汉语有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不同声调的发音和意义都有所不同。
二、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比较广泛,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2. 词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不同词类有不同的语法特性和用法。
3. 习惯用语:古代汉语的习惯用语包括成语、习语、俚语等,这些用语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特别注意。
三、语法1. 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等。
2. 词组类型:古代汉语的词组类型包括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这些类型的结构和意义需要掌握。
3. 句子时态:古代汉语的句子时态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完成时等,不同时态的用法和意义需要理解。
四、文选1. 先秦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先秦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诗经》、《左传》、《论语》等。
2. 汉魏六朝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汉魏六朝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史记》、《汉书》、《古诗十九首》等。
3. 唐宋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唐宋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唐诗、宋词、唐宋散文等。
4. 元明清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元明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元曲、明清小说等。
五、文化常识1. 历史文化: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历史事件、制度、风俗习惯等。
2. 文学艺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历程和特点,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3. 思想哲学: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哲学体系和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节构成的词,叫做单⾳词。
在书⾯上,单⾳词⽤⼀个字来记录。
2古汉语的单⾳词的特点:多义性,模糊性,单⾳词向复⾳词的发展⾳节构成的词,叫复⾳词。
在书⾯上,复⾳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来记录。
联绵词:指两个⾳节连缀成义⽽不能拆开的词。
如蝙蝠”、“唏嘘”、“朦胧”、“囫囵(双声联绵词,叠韵词)复⾳词,⼜称合成词。
复合式合成词(词根加词根)附加式合成词(词根加词缀)6复合式合成词偏正式天⼦⼩⼈诸侯先⽣联合式⼲⼽国家社稷朋友动宾式将军执事司命知府主谓式⽉⾷霜降体验⾯熟补充式击破持久平定助长7附加式合成词①前附式阿爷第⼀有苗阿母②后附式欣然燕⼦⽯头率尔第⼀节古今词义的异同1词形上古今通⽤(不论其词义变化),被称为古今通⽤词。
历史词“膢”、“倡优”现代汉语新⽣词“电视”、“⽹络”2古今词义的异同情况a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这类词⼤多为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样,从古到今变化不⼤,相对稳定。
如:⼈、⽔、⼭、马、天等。
b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常⽤义和古代汉语中的常⽤义完全不同。
⽐如“该”,在现代汉语中,常⽤的意义是“应当”,⽽在古代汉语中,该词的常⽤意义却是“完备”、“具备”。
c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这是古今词义对⽐中最常见到的情况。
如“劝”,古今皆有“劝说”之义,但古代侧重于积极提倡,即“勉励”,今义侧重于消极阻⽌,即“规劝”,既有不同,有相互联系。
3、词义的发展和变化a词义的扩⼤b词义的缩⼩c词义的转移d词义的⾊彩变化(贬义词,褒义词,中性词)(1)古今褒贬意义的变化(2)古今词义轻重程度的变化第三节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1、词的本义指⼀个词由⽂字形体所表现出来的,并有上古⽂献资料印证的初始意义2、如何探求词的本义?a 分析字形如“诛”从⾔,本义是谴责,(⽌⼽为武)b 考核⽂献如“狱”在先秦⽂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本义是“诉讼”。
3、为什么分析字形可以探求词的本义?⽂字形体据义绘形词的引申义因形求义4字形分析的主要材料是什么?为什么?古⽂字6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举例?(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
考核要点一、常用文言虚词及其语法功能。
主要用法:答题技巧:是什么词+起的作用+翻译成现代汉语连词而:1.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构成并列关系。
2.连接的前后项在时间上的承接、事理上的联系。
3.连接前后项的转折关系。
4.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修饰关系。
5.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不可能、不应该。
则:1.表示两个分句在事理上是条件和结果关系2.表示两种情况的列举或对比3.表示转折、发现(常用于连接倒叙的两件事) ,有“原来已经”的意思4.表示假设以1.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行为动作前后两项的并列或顺承关系;2.连词两动词性成分个,表示因果或目的关系;3.连词状语和中心语,表示修饰关系。
介词之:用于名词性中心语之前,表修饰、领属关系用于动词性中心语之前,取消独立性(1)使该主谓结构变成名词性结构,充当主语或宾语(2)使该主谓结构成为复合句中的分句。
用于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使两者结合为一个整体,充当某个成分乎、于、於1.引进动作行为时间、处所及所涉及的范围2.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3.引进动作所涉及的对象。
4.引进比较的对象。
5.引出原因以表示凭借,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身份、原因等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对象引进动作行为所发生的时间、范围等为: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和目的引进动作行为的的主动者语气词:也: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用在句中,表示提顿的语气矣:表示动作已完成或事情已发展到某阶段的语气二、理解并运用古注术语读懂文言材料;体例、术语、三、了解近体诗和古体诗在形式上的区别,重点掌握近体诗格律。
能从句式、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说明两者的不同。
掌握近体诗平仄格式和粘对规则,并根据规则排除分别一四中不同平仄格式为起句的五言律诗的基本格律,能分析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四、古文句读掌握古书句读的常识和方法,能够在正确理解古文整理意思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并加上现代标点符号。
古代汉语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
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最早见于《玉篇。
五音声论》。
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
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
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
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知识点11.押韵:把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
2.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整个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
3.调值:是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4.调类: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
/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5.音变:连音变化,在动态的语言序列中有些音节的结构受前后其他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它通常是由前后的音节结构和音素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
6.轻声: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7.儿化: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音节带上卷舌音色的特殊音变现象。
8.口音: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通畅,这时发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鸣,叫做口音。
9.鼻音:软腭和小舌下垂时,口腔成阻,气流只能从鼻腔中呼出,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鼻音。
10.鼻化音: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
11.声母:音节中语音前头的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声母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
/ 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12.语音: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
13.音质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又因为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
14.音段音位:声调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高不是音质,属于非音质音位,因非音质音位不受音段的局限,所以叫非音段音位。
古汉语词分成: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现代汉语中代词、副词并入实词。
(重点):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现代汉语没有,一是无定代词“或”与“莫”,一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⑴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⑵第一、二人称代词+“侪chái、属、曹、辈”(名词,意思是“同一类的” )表示复数。
谦称:愚、臣、仆、妾、寡人;尊称:君、子、公、先生、足下、大王第一人称有“我、吾、予(余)、朕” 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而、乃”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代词,常用的是“之、其、彼”。
(先秦时本没有第三人称代词)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百姓中很多人知道他很贤良,但不知道他已经死了)指示代词:2、种类:近指,远指,特指和泛指,近指代词:所指的人或事在时间、空间上靠近说话人。
(2)远指代词:代词所指的人或事物在时间、空间方面远离说话人。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那是一个时期,这又是一个时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这个人的力量,我就到不了这个地方)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位:指特定的、适合的职位。
其政:特定的政事(重点)] (不在这个位置上,就不要想这个位置上的事)疑问代词:三种形式:1、问人:主要有“谁”和“孰”。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还与谁同道呢?)2、问物:常用的是“何、安、焉、胡”客何好?(客人爱好什么?)胡不见我于王?(为什么不引我去见楚王?)胡可雍也?(怎么可以堵塞呢?)四.无定代词:代词所指代的对象是不固定的,它代替不必或不能指出的人或事物。
常用的是“或”和“莫”(重点)注:虚指代词或叫无指代词,不必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人或事物叫虚指,如“或”。
没有人或事物,排除一切对象,如“莫。
”“或”表示肯定性的无定代词,表“有的人”,一般指人;“莫”表示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译成“没有谁(人),没有什么(物)”可指人,也可指物,汉代以后产生了否定副词的用法。
古代汉语必考重点
古代汉语的必考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字:包括汉字的起源、字义、字形和演变,特别是对重要汉字的字义、来源、用法等的掌握。
2. 词汇:包括对古代汉语中常见词汇的掌握,理解其意义、用法及其在句子中的功能。
3. 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理解句子成分、词序、虚词等要点,并能够辨析常见的语法现象。
4. 音韵:理解古代汉语的音韵特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并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诗词格律知识。
5. 文法:掌握古代汉语中的文法,包括句式、语气、时态等,理解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6. 文化背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等,理解这些因素对古代汉语的影响。
在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以上各个方面的问题,因此考生需要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1、说出《说文》四大家的名字以及代表著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2、举例说明许慎对汉字六书的解释;每类主要特点是什幺?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
答: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
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如:日月牛羊;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
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
如:上下本末;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如:莫盥兼涉;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盛货煮减。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义相受。
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
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
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4、举例说明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答: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语意上的被动句。
如:A、蔓草犹不可除。
B、西伯拘而演《周易》。
(二)被动句式:1、“于”字句。
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
如: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2、“见”字句。
动词前加“见”字表示被动。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见……于”句。
动词前加“见”字,其后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表示被动。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为”字句。
动词前加“为”字表示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为……所”句。
动词前加“为、所”字表示被动。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被”字句。
动词前加“被”字表示被动。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判断句。
答:古汉语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1、“主语+谓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古代汉语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反切: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2、叶音: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3、古音通假: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4、声纽: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
5、入派三声: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
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
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
6、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破读、如字:“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
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8、读若、读如: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9、浑言、析言: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
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
10、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11、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12、黏对:“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
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一一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丿听。
” 打瞌睡一一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一一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一一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 泛指居处、房屋一一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一一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 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参考古代汉语重点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单元:《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游天都》第二单元:《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晏婴论季世》、《孙膑》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第一单元(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古代汉语的时限,1919年5月4日之前称古代汉语,“五四”是下限,上限无法确定。
2、字典辞书排列汉字的方法a按音序排列。
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按照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如《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c按号码排列。
如《四角号码新词典》3、《康熙字典》的作者是张玉书和陈廷敬,采用直音法和反切法的注音方法。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直音法是用同音字来注音。
反切法可以避开生僻字,方法有效,是古代的主要注音方法。
直音法简明准确,但难以避开生僻字,还有互注。
4、工具书:刘淇(清)《助字辨略》王引之(清)《经传释词》杨树达(近人)《词诠》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汉字的发展演变阶段: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六书: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024年福建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重点考点一、古代汉语基础知识1. 古代汉语的定义和特点:古代汉语是指古代的书面语言和文字,包括古代的诗歌、散文、铭文、铭文等。
古代汉语的特点包括用字规范、用词准确、语法结构严谨等。
2. 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规则。
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节为主,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也有很大的不同。
3. 古代汉语的音韵学:古代汉语的音韵学是指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等。
了解古代汉语的音韵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二、古诗词赏析1. 古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古诗词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题材包括山水、田园、离别、怀古等。
古诗词的体裁包括诗、词、曲等。
2. 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古诗词的语言优美、精炼,表达方式多样,包括抒情、叙事、描写等。
3. 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古诗词中常常出现一些意象,如山水、花鸟、明月等,这些意象可以帮助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对古诗词的意境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其语言特点包括用字生僻、用词简练、语法结构复杂等。
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2.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断句、语气、语调等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同时,还需要注意文言文的用词和语法结构,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以上是2024年福建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重点考点的一部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自考。
更多内容请参考官方教材及相关资料。
古代汉语小知识点:●常用词:报P44;复P46;次P47;襲P49;克P54;無P55;介P60;河P65;池P66;谢P132;让P133;属P135;去P137;即P139;赴P141;冯P142;习P147;疾P147;饿P148;厌P149;固P153;再P154;识P217;见P217;患P222;信P226;臭P241;间P243;行P317;适P319;畜P324;淫P327;戚P328;孰P329;殊P331;江P337;宫P338;贾P340;年P341;岁P342;称P421;鬻P422;假P423;因P424;为P425;已P434;参P436;什P436;伯P437;晦P438;朔P438;期P439;权P441;归P511;采P514;叔P515;振P515;斯P517;伐P517;错P519;被P520;用P521;惩P523;薄P525;悠P526;皇P526;庶P527;裳P528;领P532;徵P576;发P578;封P578;迁P580;徒P580;遗P581;坐P582;省P587;曲P591;直P592;长P592;重P595;食P600;或P607;更P607;尔P610;●否定句+否定词:不+弗P264;毋+勿P265;未P266;否P267;非P267;无P268;莫P270●连词+介词:而P447;以P450;介词“以”P454;于P456;古音通假:P543;●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有三种: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按编码排列P67—68●《康熙字典》P69;《辞源》P71;《说文解字》P77●研究《说文》清代最受推重的四大家P79;●《经籍纂诂》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P80●《词诠》是杨树达所著P80;《诗词曲语辞汇释》是张相所著,是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P81;●异体字的定义P173;●《论语》通行的注本有《论语注疏》、《论语集注》和《论语正义》P18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P186●《孟子》现在通行的注本有《十三经疏》、《四书集注》、《孟子正义》P286●《庄子》名周P37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P471;●《楚辞》P555,最早的《楚辞》注本书《楚辞章句》P555大知识点:●【通论大致包含六方面的知识】P5●【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P1●【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P88●【古汉语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P93●【《触龙说赵太后》】P127—131郄(xì):同“隙”,空隙,引申为毛病。
所郄:是具有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有所郄:有什么毛病。
今者:近来。
不肖(xiào):原意是不像先辈(那样贤明),后来泛指儿子不成材、不成器。
肖:像,似。
●【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P161●【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P348;【名词用作状语】P349;【动词用作状语】P352●【“者”字】P363;【“所”字】P365;●【《非攻》译文】P371如果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
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会惩罚他。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
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义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
假如他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
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义的程度又超过了偷别人的狗、猪、鸡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
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义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
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拿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
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他的不道义就更加厉害,罪责也更加深厚。
对此,世上有道义的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义的。
现在到了放肆地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就(这件事情)来称赞它,说是道义的。
这能说是知道道义和不道义的分别吗?杀死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必会有一条死罪。
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类推,杀死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道义,必会有十条死罪;杀死一百人就是一百倍的不道义,必会有一百条死罪。
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
现在最不道义的是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指责其错误,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义的。
实在不知道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才会记载下来留给后世。
如果知道是不道义的,又怎么解释把那些不道义的事记载下来并留给后世这件事呢?现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较少时说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时就说是白色,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区别;尝到的苦较少时说是苦的,尝到的苦多了时就说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别。
现在做了小的错事,就明白是不对的。
最大的不义是攻打他国,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称赞它,说是道义的:这能说是知道道义和不道义的区别吗?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们,在区分道义与不道义上是多么混乱啊。
●【《逍遥游》译文】P384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
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
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
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
”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
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
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
’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
那时正逢越国有难,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
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
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静女》译文】P477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视线遮蔽看不见,搔头徘徊心紧张。
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新笔红笔管。
鲜红笔管有光彩,爱她姑娘好容颜。
远自郊野赠柔荑,诚然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节南山》译文】P501那嵯峨终南山上,巨石高峻而耸巅。
权势显赫的太师史尹,民众都唯你俩是看。
忧国之心如火炎炎,谁也不敢随口乱谈。
国脉眼看已全然斩断,为何平时竟不予察监!那嵯峨终南山上,丘陵地多么广阔。
权势显赫的太师史尹,执政不平究竟为何?苍天正又一次降下饥疫,死丧和祸乱实在太多。
民众言论中不再有好话,你们竟还不惩戒自我!你们史尹和太师二人,原该是咱周室的柱石。
掌握了国枢的钧轮,四方诸侯靠你们维系,大周天子靠你们辅佐,也使人民踏实心不迷。
老天爷实在太不良善,不该断绝人民的生机。
处事不诚心不亲自办理,百姓对你们就不相信。
不咨询耆旧不晋用少俊,岂不是欺罔了君子正人?施政应当平等应当躬亲,不应该与那些小人接近;瓜葛不断的裙带姻亲,不应该偏袒而委以重任!老天爷真是不光明,降下如此的大祸乱。
老天爷实在不聪慧,降下如此的大灾难。
君子执政如临渊履冰,才能使民众心安。
君子执政如碗水持平,憎恶忿怒才能被弃捐。
老天爷实在太不良善,祸乱从此再无法平定。
一月连着一月竞相发生,使庶民从此无法安宁。
忧国之心如醉酒般难受,有谁能掌好权平理朝政?如不能躬亲去施政,悴劳的仍是众百姓。
驾上那四匹久羁的公马,这四马都有肥大的脖颈。
我举目四望到处是祸乱,局促狭小无处可以驰骋。
当你们之间恶感正烈,你们彼此就倾轧不歇。
既已怒火平息回嗔作喜,又像宾主般互相酬酢。
老天以灾祸显示不平,我王天子也不得康宁。
太师史尹不自惩邪心,反而怨怒人们对其规正。
我家父作此一篇诵,以追究王朝祸乱的元凶。
该改变改变你们的邪心,以求德被四方万邦齐同。
●【《诗经》的用韵:从韵脚相互的距离看,分为三种】P537;●【《山鬼》译文】P563好像有人在那山隈经过,是我身披薜荔腰束女萝。
含情注视巧笑多么优美,你会钦慕我的姿态婀娜。
驾乘赤豹后面跟着花狸,辛夷木车桂花扎起彩旗。
是我身披石兰腰束杜衡,折枝鲜花赠你聊表相思。
我在幽深竹林不见天日,道路艰险难行独自来迟。
孤身一人伫立高高山巅,云雾溶溶脚下浮动舒卷。
白昼昏昏暗暗如同黑夜,东风飘旋神灵降下雨点。
等待神女怡然忘却归去,年渐老谁让我永如花艳?在山间采摘益寿的芝草,岩石磊磊葛藤四处盘绕。
抱怨神女怅然忘却归去,你想我吗难道没空来到。
山中人儿就像芬芳杜若,石泉口中饮松柏头上遮,你想我吗心中信疑交错。
雷声滚滚雨势溟溟蒙蒙,猿鸣啾啾穿透夜幕沉沉。
风吹飕飕落叶萧萧坠落,思念公子徒然烦恼横生。
●【《渔父》译文】P575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大家都迷醉了。
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
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