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手法
- 格式:ppt
- 大小:912.00 KB
- 文档页数:19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1、化虚为实。
例(1):于金池的《思念》结尾段“依稀中,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草原,有一个女孩,她那随风飘动的衣襟,犹如系在草原上的飘带……”。
这样的文章结尾段,就把“思念”这一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实的影象,既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起到了言已尽而回味无尽的表现效果,又再现了女孩美丽的形象。
使文章生动、优美、富有灵气。
例(2):王灵芝的《妈妈的爱》结尾段“妈妈的爱,为我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彩虹桥,我踏着它走向幸福、美好……”。
妈妈的爱,是抽象的,文章用具体形象的事物“美丽的彩虹桥”,来表现抽象的妈妈的爱,是化虚为实的写法。
这样,就赋予了妈妈的爱以优美的形象感,并由此顺势关联了“踏着它走向幸福、美好”意象,使中心鲜明、深刻;使结尾段优美、形象。
例(3):吴彦鹏的“作文片段练习”中的“我的回忆被一道强烈的声波所震碎”。
回忆被唤醒是虚的,震碎的是形象的实的。
此句运用了化虚为实的写作技法。
有文采,表现力强。
例(4):张可的“作文片段练习”中的“妈妈的这番话,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中的乌云,露出了我那片晴朗的天空。
而心里的石头,也好像变成了羽毛,使我变得轻松自在。
”妈妈的这番话,带给我的感受,是抽象的难以直接表达的,此处巧妙地化虚为实(乌云、明朗天空、羽毛,形象易感知,是实的),就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并且优美、灵动。
2、引实入虚。
例(1):吴彦鹏的“作文片段练习”中的“我全天都束缚在数字与ABC之间,一个人坐在桌子前,看着数学书上密密麻麻的阿拉伯数字,我的脑袋都大了。
此时,一阵微风将我吹回童年时光,那时多么快乐呀!和小伙伴们在蓝天白云下玩耍,在绿草上、野花旁平躺。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翁,将我们带到软绵绵的白云上,七彩缤纷的彩虹上”。
此语段中,写学习的苦恼、受束缚是写实,忆童年的自由、快乐是写虚。
“一阵微风”巧妙的引实入虚,形成对比,反衬效果强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当然了,童话色彩也是此语段的一个特色,只不过与本文话题无关,就免谈了。
虚实结合手法赏析
虚实结合是中国文学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将现实与想象、具体与抽象、已知与未知、主观与客观等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以产生深远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在诗歌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用来营造特定的意境和表达情感。
例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中,上片描述的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而下片则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这是虚写。
通过这种方式,诗人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此外,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运用了“己方为实,对方为虚”的写法。
诗中说自己思念家乡和亲人,却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说对方如何思念自己。
这种写法比单方面表达自己的思念更加委婉,情感更加深沉和真挚,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文学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深远的艺术效果。
它不仅可以帮助诗人和作家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虚实结合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与拟人不同。
虚与实是相对的。
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使文章写得更加生动,更吸引人,使人可以有很好的想象空间。
“虚”是指理论、观点、政策、思想。
“实”是指事实、实践、业务、材料。
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在写作上既要反映事物具体的方面,更要揭示抽象的本质的方面。
离开了抽象的方面,光讲具体的方面,容易陷于就事论事的事务主义的泥坑;同时,离开了具体的方面,光讲抽象的方面,也会让人感到腾云驾雾,大而无当。
只有将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文章才会有血有肉。
虚实结合的例子现代文虚实结合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在描述事物或情景时,既使用具体的实例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可信度,又运用抽象的概念来体现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现代文中,虚实结合的例子有很多,下面列举了十个例子。
一、《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其中对孔子的描写既有具体的举止动作,又有深邃的智慧言辞。
比如,书中记载了孔子的言谈举止,如他的回答:“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些具体的描写使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孔子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两个深受读者喜爱的人物形象。
贾宝玉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年,他的言行举止充满了童真和天性的纯真;而林黛玉则是一个才情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她的形象中融入了很多现实中女性的心理和情感。
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孙悟空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不仅具备神通广大的本领,还有着人性化的情感和喜怒哀乐。
他既是一个有着仁义道德的正义使者,又是一个有着人性弱点和矛盾心理的形象。
《活着》是余华的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
小说中的福贵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通过他的一生,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历史变革中的命运和生活状态。
福贵的形象既具体又抽象,既是一个普通农民的缩影,又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坚韧。
五、《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形象《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描述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时期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青年孙少平的成长经历。
小说中通过对孙少平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青年在改革开放中的追求和变革,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坚持和努力。
六、《围城》中的方鸿渐形象《围城》是钱钟书的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方鸿渐的成长和婚姻困境。
小说通过对方鸿渐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和迷茫,以及他们在面对婚姻和事业选择时的犹豫和纠结。
七、《白鹿原》中的草地形象《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中国北方农村的百年沧桑。
概念:虚实结合法就是导游员在导游讲解中将典故、传说与景物介绍有机结合,即编织故事情节的导游手法。
就是说导游讲解要故事化,从而产生艺术感染力,使气氛变得轻松愉快。
运用建议:
• 这里的“实”是指景物的实体、实物、史实、艺术价值等。
“虚”指的是与景点有关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趣闻轶事等。
“虚”与“实”必须有机结合,以“实”为主,以“虚”为辅,并以“虚”加深“实”的存在。
在中国,几乎每一个景点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如杭州西湖有“西湖明珠自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的传说。
[小案例]
意大利的导游员擅长编造典故——介绍罗马城何处杀人最多、古庞贝城的大火从哪条街烧起、罗马大屠场的猛兽从哪个门出来的、圣彼德堡教堂如何建造的等。
他们眉飞色舞的表情、滔滔不绝的话语,很能令游客信服。
比利时的导游员在讲解时也很善于运用题材。
在游客游览比利时南部的滑铁卢时,导游员讲到了 1815年拿破仑和英、普联军作战双方兵力布置情况,并说明拿破仑本可获胜,不料天不作美,6月18日这一天下起了滂沱大雨,法军因雨水淋湿炮眼而无法开炮,拿破仑在滑铁卢这里打了败仗(6月22日拿破仑宣布退位并被流放)。
这样的导游讲解很能引发游客的凭吊之情。
• 在导游讲解中,虚实结合法运用得好可以增添游客的游兴。
但在虚实结合法的使用过程中,切忌胡编乱造,无中生有。
典故、传说等的运用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依托,以增强游客的可行程度。
古诗虚实结合手法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巧妙运用虚幻和现实元素,使诗歌更具意境和深远的内涵。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古诗中虚实结合的手法:
1. 对景抒情
例子:《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诗中,月光是真实存在的,而“地上霜”则是通过虚构赋予了诗歌更加凄美的意象。
2. 春风化雨
例子:《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诗人以“香雾云鬟湿”和“清辉玉臂寒”来描绘春天的美好,通过虚实结合,使意境更加鲜活。
3. 写景抒情
例子:《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夜色、画屏、流萤,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元素,但通过古人的想象和抒发感情,创造了一幅独特而富有诗意的画面。
4. 虚实相生
例子:《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更上一层楼”来表达诗人对追求进取、不断超越的向往,这里的楼可以看作是实实在在的建筑,也可以理解为精神境界的提升,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
5. 借景抒怀
例子:《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通过“白云深处有人家”以及“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人借景抒发了对山水景色的感怀,将现实景物与自己的情感巧妙结合。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常常能够让诗歌更加富有情感、意境和艺术性。
这种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古代诗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独特理解。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客观之景为实,梦境、仙境、誓愿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1、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对写法: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独难耐,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2、客观为实,想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
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出隐者的情况: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闲云野鹤,优者游者。
3、当前为实,追忆为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朱颜”是词人对故国的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红颜也已迟暮。
但这些都不是眼前的实景,所以是虚写。
4、当前为实,未来为虚:“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
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
诗歌鉴赏辅导:虚实结合手法1、什么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古诗的“虚”,指未来的、已逝的、抽象的、主观的、对方的;“实”指的是眼见的、具体的、已知的、客观的、当前的。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2、虚实结合手法一般有几种(1)虚实对比,突出主题。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巷口繁华富庶、热闹非凡,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虚实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2)虚实相衬,烘托主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实写赤壁雄伟壮阔的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下片联想(虚写)三国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史实,把雄奇的江山胜景与雄姿英发的英雄结合起来,虚实相生,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有何作用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突出诗歌主题(作者情感)4、虚实结合手法如何分析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然后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突出了诗歌怎样主题(或作者怎样情感】。
)。
6、举例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
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巴山的孤寂;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想像有一天与妻子相聚,一定会共剪烛花,谈论今日自己独在巴山的感受。
诗人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通过实景与虚景的相互映衬,增强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实景是指诗人所看到的真实景象,而虚景则是诗人通过想象、回忆等手法创造出来的景象。
在古诗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常常用于表达诗人的情感、思想或对人生的感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前两句实写月光洒在床前的景象,后两句则通过虚写明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再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两句实写秋风萧瑟、猿声哀鸣、沙洲白鸟飞回的景象,后两句则通过虚写落叶萧萧、长江滚滚,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总之,古诗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通过实景与虚景的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
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
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
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
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
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
①、哲理为虚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
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
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及其作用
一、虚实结合是诗歌中常用到的表现手法。
“虚”指想象、联想之景;“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事、实境等。
作用:以虚实结合,描绘了,表达了
情感(理想、抱负、志向、品质等)
示例分析:
如在《沁园春·雪》词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七句结合长城、黄河、群山、高原等景物,具体描绘北国的雪景,是实写;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则是想象雪霁天晴后的景色,是虚写。
作用:作者运用虚实结合,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北国雪景图,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中考考点解说
“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及其作用”,是中考诗歌阅读中的重要考查点。
常见问答题型有:
(1)明确指出诗歌或诗句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要求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2)要求判断诗歌或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3)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要求判断正误。
三、方法解读
明确“虚”和“实”的判断依据。
1.实景是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的真实存在的景。
2.虚景是在实景的基础上由作者的头脑所想象出来的景,包括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想象的未来之境、回忆的已逝之景,由此及彼的联想等。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1. 虚幻世界和梦境。
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 想象和回忆。
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
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 设想之境。
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 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诗歌鉴赏⼗三:表现⼿法——虚实结合鉴赏⼗三:表现⼿法——虚实结合诗歌鉴赏⼗三:表现⼿法【学习⽬标】明确掌握虚写与实写的区别,能够结合诗句进⾏分析鉴赏。
【基础知识梳理】虚实结合1.虚写。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主要包括以下三类:A.神仙⿁怪世界和梦境。
诗⼈往往借助这类虚⽆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个虚象。
诗云:“⽇⽉照耀⾦银台”、“霓为⾐兮风为马”、“虎⿎瑟兮鸾回车”、“仙之⼈兮列如⿇”。
李⽩描绘了⼀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暗。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中“雕栏⽟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烧⾚壁这⼀史实。
显然不是发⽣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设想的未来之境或想象之景。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的,它表现的情将⼀直延伸到未来⽽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离岸,词⼈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挂柳梢。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2.实写。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暗现实;《虞美⼈》中的“春花秋⽉何时了”;《念奴娇•⾚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壁险峻的形势;《⾬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相看泪眼,竟⽆语凝噎”等。
实与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为实,徒⾔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3.虚实结合。
客至虚实结合表现手法一、虚实结合的概念虚实结合是一种表现手法,它将虚构与现实相结合,通过艺术的手法来展示事物的真实与虚幻。
虚实结合可以在文学、绘画、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通过虚构的元素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1. 梦境描写梦境是虚实结合的经典手法之一。
通过描写梦境,作家可以在现实与虚幻之间切换,展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梦境中的情节可以是荒诞离奇的,也可以是象征性的,通过梦境的描写,作品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人类内心的复杂性。
2. 幻想元素的运用幻想元素是虚实结合的重要手法之一。
通过插入幻想元素,作品可以突破现实的限制,展示更加丰富的想象力。
幻想元素可以是神话传说中的生物,也可以是超能力的存在,通过幻想元素的运用,作品可以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3. 反转与变形反转与变形是虚实结合的常见手法之一。
通过对现实的反转与变形,作品可以展示出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反转可以是对现实的颠覆,变形可以是对现实的重新构建。
通过反转与变形,作品可以引发读者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4. 神秘与超自然神秘与超自然是虚实结合的独特手法之一。
通过描绘神秘的氛围和超自然的现象,作品可以创造出一种神秘而奇幻的世界。
神秘与超自然的元素可以是鬼魂、妖怪,也可以是超能力的存在。
通过神秘与超自然的描写,作品可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三、虚实结合的作用与意义1. 增强艺术表现力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通过虚构的元素,作品可以展示出不同于现实的世界,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 拓宽审美视野虚实结合可以拓宽读者的审美视野,使其接触到更多不同于现实的艺术形式。
通过虚构的元素,作品可以打破现实的束缚,创造出独特而奇幻的世界。
3. 引发思考与反思虚实结合可以引发读者对现实的思考与反思。
通过描绘虚构的元素,作品可以反映出现实中的问题和挑战,引发读者对现实的思考与反思。
高考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与拟人不同。
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写和实写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以达到以实写虚或以虚写实的目的,收到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的效果,从而大大拓展诗歌的表达空间。
虚实主要体现在情景描写中。
实,就是指客观存在的情景,就是在诗歌中能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虚,是指虚幻的情景,是在诗歌表达中不能直接看到、摸到的情景,主要体现的方式有梦境、回忆、联想、未来等。
1.古诗中虚景主要指梦中之景、亲历之事、历史之事和未来之景四类。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梦中“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盛大热烈的仙人盛会场面。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极写梦中往昔繁华的帝王生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周瑜英雄形象和赤壁之战火烧曹军史实的再现。
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与情人分别后旅途况味的描写。
古诗中实景主要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景。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缱绻离别场景等都是实写。
2.按虚景与实景的关系,虚实结合手法可分为虚实对比和虚实衬托。
(1)虚实对比是虚景和实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主旨。
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常运用虚实对比手法。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着重虚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后富贵威武、繁盛热闹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表达了今昔盛衰无常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