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汉中旅游文化的PPT
- 格式:ppt
- 大小:12.86 MB
- 文档页数:64
汉中——大汉兴盛之地(2019.10)若为汉人,自然吃汉餐,讲汉语,写汉字。
若问“汉人”称谓之由来,自然会想到汉朝。
若再问汉朝之由来,其兴于何地,很多人未必答得出。
到汉中做一次大汉文化寻根之旅,从丰富的历史遗迹、美丽的山光水色中去寻答案。
古汉台台居汉中市区,高约七米,占地万余平米,为刘邦做汉王时之宫廷遗址,故称汉台,人们仰其历史久远,又称古汉台。
据载,项羽入咸阳,违背盟约,立沛公刘邦为汉王。
刘邦至汉中后,采纳萧何建议,拜韩信为将,整训军马,养精蓄锐,后出汉中与项羽战,终逼其乌江自刎。
为纪念这段历史,取得天下后,刘邦定国号为“汉”。
因此,古汉台历来被视为汉室四百年基业之象征。
北宋张少禹有“留此一抔土,尤为汉家基”的诗句,由此可以推断,汉台在北宋时或许曾经荒芜。
据记载,南宋时汉台被辟为官员的休闲之所,后被转作汉中府署,一直延续至民国。
1958年,在古汉台建立汉中博物馆。
重修了望江楼、桂荫堂,增建了石门十三品陈列室、褒斜古栈道陈列室、北大门等仿古建筑群,使古汉台形成了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的古典园林。
望江楼为台上最高建筑,始建于南宋,几建几毁。
现存斯楼,为民国四年重建,造型别致,风姿巍巍,为汉中古城标志性建筑。
据导游讲,现代高楼未起之前,登楼南望,可见滚滚汉江。
桂荫堂居望江楼对面,明代建筑,因堂前几株古汉桂而得名。
堂内陈列当地汉代史迹,因时间紧未入内,留有遗憾。
1970年修建水库,位于石门隧道(汉代开凿)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之大量题咏、记事将被淹没。
文物部门把其中最受推崇的13件摩崖石刻迁至汉中博物馆,称“石门十三品”,为汉中博物馆镇馆之宝。
十三品为研究汉隶之重要实物,是汉代书法石刻的最高艺术结晶,在中外考古、书法、金石界久负盛名。
清代书法名家罗秀书评价说:“其飘逸也,如凤舞晴空而其羽毛鲜丽”。
拜将坛古统治者举行重大典礼时,常“起土为台”,时称“坛”。
汉中拜将坛,传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台高丈许,总面积近八千平米,是“得人才者得天下”之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