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6
农村环保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农村环保工作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如何有效地解决农村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农业生产污染农村环保工作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农业生产污染。
农村地区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不当,导致土壤污染、水源污染严重。
这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活健康。
二、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农村居民普遍缺乏环保意识,随意丢弃垃圾,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的整洁和美观。
而且这些垃圾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三、缺乏环保意识农村居民对环保意识的培养工作做得不够,缺乏环保知识和意识。
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造成的危害。
四、环保管理不力农村环保工作的管理者缺乏相应的环保知识和专业技能,无法有效地制定和实施环保政策。
这导致了农村环保工作的成效不明显。
五、环保设施不完善农村地区环保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必要的污水处理设备、垃圾处理设施等。
这使得农村环保工作难以开展和落实。
六、缺乏资金支持农村环保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资金紧张成为制约环保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七、法律法规执行不严农村环保领域的法规执行不严,监督不力,导致一些环保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这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的程度。
八、缺乏科技支持农村环保工作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持,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无法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九、社会参与度低农村居民参与环保工作的意愿不强,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这使得农村环保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十、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农村环保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大部分农村居民对于环保知识的了解仅限于表面,对环保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十一、政府责任落实不力农村环保工作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环保责任落实不到位。
十二、对策建议要解决农村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农村污染治理的难点及解决途径近年来,随着城乡建设的蓬勃发展,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
农村污染治理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农村污染治理的难点及解决途径。
一、污染源头控制农村地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污染源,如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农村生活垃圾等。
要想有效治理农村污染问题,首要之务就是控制污染源头,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二、农业生产方式升级农业是农村地区的支柱产业,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使用大量化肥农药,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
通过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采用生态友好型种植和养殖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农村污染。
三、加强农村环境监测要解决农村污染问题,必须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测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治。
只有了解了情况,才能更好地制定治理方案。
四、加大政府投入农村地区相对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治理污染的资金来源有限。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污染治理的投入,支持农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农村环境的整体改善。
五、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农村地区污染治理的过程中,农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和参与者。
应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
六、加强宣传教育要改变农民的环保观念,需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环保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环保知识普及活动、举办环保主题宣传活动等方式,培养农民的环境意识。
七、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也是一大难题,乱丢垃圾导致环境污染。
应该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建立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实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八、改善农村生活和生产条件农村地区存在着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差异,一些农民由于生活条件艰苦,无力改善环境治理。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保障。
九、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体制建设农村地区环境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多方面利益,要想形成合力,就必须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体制建设,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合力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问题与解决途径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正是因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转型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这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那么,如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展开回答。
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农村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传统农村,由于缺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大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和湖泊中,导致水质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并推动农村居民意识的提升,提倡循环利用和节约用水。
二、农村工业污染治理问题农村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工业污染问题。
许多农村企业没有有效的污染治理设施,直接排污,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工业的监管,推动企业进行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同时加大对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的投入。
三、农村土壤污染防控问题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肥、农药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土壤污染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和质量,还对人们的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为了防止土壤污染,政府应加强对农药和化肥的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提倡农民使用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
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问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普及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政府和学校应加大对农村学生的环保教育力度,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同时,农村媒体也可以通过宣传农村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五、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推动为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农村应推动可持续发展模式。
这包括发展绿色农业,推广循环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补贴政策,激励农民参与可持续发展。
六、农村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立建立农村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对解决农村环境保护问题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环境监测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建立监测网络,监测农村环境的污染状况,及时发出预警,提醒农民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追求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环境污染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往往会忽视环境保护。
农村区域内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对策:1.加强环境教育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引导农民减少污染物排放。
2.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对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查和监督,推动农村环境治理的全面展开。
二、资源浪费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大量的资源被浪费在低效的项目上,如过度砍伐树木、盲目填埋垃圾等,不仅导致资源浪费,还可能引发生态环境恶化。
对策:1.加强资源循环利用,优先选择可再生资源进行建设,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2.鼓励农民参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提倡绿色生产方式,推动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三、生态破坏问题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土地扩张、建筑开发等因素,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愈发突出。
对策:1.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重视湿地、树林等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
2.加强农村规划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留农田、林地等自然资源,维护农村生态平衡。
四、水土流失问题部分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土地资源的减少导致土壤退化,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对策:1.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采取措施防止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恢复和改善土地生态功能。
2.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倡耕地轮作休耕、有机农业等方式,改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
五、环境监管不力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监测与管理体系相对滞后,监管不力导致环境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些违法行为得以滋生。
对策:1.建立健全环境监管机制,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一、问题分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粪便等污染物大量排放,导致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不足。
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滞后,导致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农村废弃物处理不规范。
农村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粪便等,处理方式单一,大部分采用露天焚烧或填埋等方式,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农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部分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过度开发土地、砍伐森林等行为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不健全。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部门职责不清、执法力度不够,导致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和惩处。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不足。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投入相对滞后,制约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是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一些地区,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上,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这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力度不够,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为了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首先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政府、农业部门、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环保培训班、讲座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农民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使农民真正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和具体措施,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法治约束。
要加强执法监督,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要推动农村绿色发展,鼓励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等对环境的污染。
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挑战与应对中国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污染排放、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些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改善农村环境状况。
一、污染排放问题农村地区常见的污染源包括农药、化肥、畜禽养殖等,这些都对土壤、水源和空气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应对这一问题,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使用绿色、有机的农业生产方法,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
同时,政府也应加强监管和执法工作,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二、生态破坏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禁止乱砍滥伐,加强造林工作,推行农田水利建设,保护水源地和湿地资源。
同时,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修复。
三、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问题也日益突出,缺乏有效的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借鉴城市的垃圾处理经验,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建立农村垃圾处理站点,并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垃圾处理工作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
四、农村水资源管理问题农村地区的水资源管理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一方面,需加大水源保护力度,禁止乱挖乱采,遏制过度开发。
另一方面,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减少用水浪费。
此外,还需要推行农村节水措施,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用水监管和管理。
五、农村环境治理的财政问题农村环境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资源。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应加大对农村环保项目的财政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可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保项目,发展农村环保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六、农村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农村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了保障农民的健康权益,应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并建立健全的环境治理体系。
农村环境治理的困境与对策分析【摘要】农村环境治理面临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和农民环保意识薄弱等方面。
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现状,指出治理困境的根源。
随后深入解析了导致困境的原因,包括政府监管不力和农民环保意识不足等问题。
在对策探讨部分,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如完善环保政策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和提升农民环保意识。
这些对策有助于解决农村环境治理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和提升农民环保意识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农村环境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困境、监管机制、环保意识、对策、环保政策、监管力度、农民、环保意识提升。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环境治理一直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地区的环境治理亟待加强。
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不当等原因,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的破坏。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环境治理工作难以落实;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地区还存在着随意排放废弃物、随意种植农药等现象。
如何有效解决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困境,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解析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探讨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和农民环保意识薄弱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1.2 问题意识农村环境治理的困境与对策分析引言:农村环境治理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农村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方面,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当前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农民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进展受阻。
河北大学
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姓名:杜娟娟、张小庆、梁敬、赵圆圆
学号:**********、**********、********** 2010455024
年级专业:2010级产品质量工程
指导教师:***
2012 年 07月 25日
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调查人:张小庆、杜娟娟、赵圆圆、梁敬
调查时间:2012年7月12日—2012年7月14日
调查地点: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白马乡东白马村
调查对象(印章):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白马乡东白马村村民及村干部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询问的形式,发现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的困难,并结合相关资料提出合理化建议。
同时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提高人们的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
为了了解掌握农村环境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并探索其出路,我社会实践小分队于近日以保定市白马乡东白马村为例进行了专门调查。
现将此次社会实践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东白马村有二百多户村名,共计1197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农村规模逐渐扩大,同时农村产生的生产生活垃圾日益增多。
农村周边工业对资源的强度利用及废气废水的排放,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也日趋严重。
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影响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该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生活垃圾污染
突出表现在:
1、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等问题普遍存在;
2、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未能实现无害化处理,造成生活垃圾多在路边、农田、河边等处堆积。
经调查发现该村没有垃圾处理设施,导致村民将生活垃圾乱扔乱倒。
椐资料显示城市人口每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是0.8—1公斤,农村的人均生活垃圾量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比城市应该低一些,但是农村人口众多,垃圾又得不到及时处理,日积月累垃圾量非常惊人。
此外,农村垃圾构成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是可以就地化解、循环使用的,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塑料和电子等产品产生的难以降解的废品占比例越来越大。
这些生活垃圾不仅影响村貌,还对土壤、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通过和村干部交流得知,该村没建垃圾池等垃圾处理设施一方面是由于资金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村民环保意识较差,即使建立相关设施,村民也会由于习惯、方便等问题就近倾倒垃圾,使垃圾池等设施得不到充分利用。
由于诸多原因,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仍是一个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的严峻问题。
(二)水污染
主要表现在:
1、村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导致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2、大部分的人口仍饮用苦咸水,受化肥、农药污染的水;
3、村中大量的水井的水质、水量明显不如以前。
目前,我国城市供水水质有20%不达标准,而农村供水的不达标率则是50%。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饮用水的污染主要来自无机亚硝酸盐及农药、腐植酸、藻毒素、氯化消毒副产物等四类有机物。
许多研究表明,饮用含有病原体或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巨大,往往会给人带来血液性疾病,并与肝癌、胃癌、食道癌的发生存在相关关系。
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该村人口饮用水和灌溉水在水质、水源保证率以及用水方便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造成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工业、生活排放废水及因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所致的水污染。
此外,畜禽粪尿直接排入,生活垃圾的随意丢放,进一步加剧了水体污染。
另外,经村民反映:该村在多年前打井只需二三十米就可以得到甘甜的水源,但是现在井深需要达到40多米才能出水,为了得到更好水质的水有的人家打井50多米。
可见农村不仅水污染现象严重,因工业、农业、生活用水不节制还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三)农业生产方面污染
主要表现在:
1、畜禽粪便污染;
2、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加剧环境污染;
3、收获时节农作物秸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
经调查得知,该村多数农户仍以农耕、养殖家禽牲畜为主来获得经济支撑。
据资料显示,喂一头猪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10个人的污物排放量;养一头牛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5个人的污物排放量;一只鸡、鸭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个人的污物排放量。
但是几乎很少有养殖场能对污物进行较为正规的和标准的处理。
进行农耕生产会频繁使用化肥农药,一般来讲,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其他的部分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
调查显示该村村民一般依据农作经验施用农药和化肥,对于农药、化肥用量和品种没有科学的了解。
这样不仅造成药剂浪费、肥料损失,还会引起地力下降、有害生物天敌的数量和种类剧减,更对土壤和水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秸杆焚烧是一个新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又是一个可以改变而还没有改变的污染途径。
该村每年产生大量秸杆,每年一到收后种前,为了抓时抢种,农民往往就在田间地头、路旁采取放火焚烧秸秆的方法,不仅浪费了资源,破坏了土壤结构,同时污染了农村和市区的空气和环境,还影响了公共交通安全。
(四)农村取暖燃煤污染
经调查发现该村绝大多数农户冬天采用燃煤的方式取暖。
据村民反映,一到冬天,天空中飘有很多烟尘,道路两边也会堆有很多煤渣炉灰,对环境、交通有很大影响。
(五)村周企业污染
近年来,由于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基于优先发展经济的考虑或因把关不严等原因也引进了一些污染型企业。
企业或明或暗的排放污水、废气,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日趋增多,造成农村环境质量下降。
(六)其它影响因素
高频度耕作种植,采取大水漫灌的不当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壤有机质减少,局部土
壤条件恶化。
该村部分土地受到水土流失危害,近年土壤有机质也有所下降。
另外,该村种植较大面积的甘薯,但产品输出结构低化,资源利用率低,生物能在农村生活中的主导地位逐渐下降,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三、针对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几项建议
(一)加强监督和宣传,普及农村生态环保知识
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强环保知识宣传,提高城乡干部群众的生态观念,形成全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良好氛围。
1、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必要性、紧迫性。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摒弃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绿色生态屏障作为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
积极开展生态环境警示教育系列活动,利用举办展览,发放环保书籍和宣传画,表演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逐步在农村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促进农民更新观念,不断从自身做起,保护身边环境。
(二)全面启动生态农村的建设工程
1、尽快出台相应的法规和政策。
2、把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领域。
3、大力开展生态村的建设。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快村庄改造、改水改厕进程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在农村逐步推行乡镇、村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切实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做好县级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和保护工作。
(三)完善排水治污法规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建设节水型农村。
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努力建设节水型农村,逐步实现污水再生利用、雨洪利用等水资源开发利用。
(四)加快生态农业发展
1、大力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大作物秸杆再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立秸杆粉碎还田、秸杆气化综合利用、秸杆青贮氨化示范区,减少化肥的使用。
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降低资源消耗。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大力扶持生产并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有机肥。
3、对养殖业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都要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养殖模式和养殖小区污染集中治理模式,努力减少农业污染。
(五)强化对农村周边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监管力度
1、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严惩,同时对工业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确保企业污废达标排放。
2、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加快工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
严把项目落户关,杜绝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的项目投产。
3、针对企业的现状,建立污水泵站,完善管网配套设施,从根本上解决可能对农村环境对造成破坏的工业污染。
(六)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投入机制
1、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作用。
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
2、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多渠道投资机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
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
通过扩展农业环保资金的来源渠道,改变环保投资分配体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市场运行机制,使农村环境保护真正走上法制化、市场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