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494.00 KB
- 文档页数:44
✹第三讲✹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与基本理论✹理论基础:提供支持、服务、理论指导✹基本理论:学科自己的理论,属于自己学科范畴。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分支科学,属于教育范畴,主要研究如何教学的问题,如何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的问题。
✹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学解释:学习是指学习者因实践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广义解释: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学习的实质:学习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什么。
✹学习的过程:为了实现学习结果,学生头脑中要进行什么样的信息加工活动。
✹学习的条件:为了顺利进行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所需要的条件。
✹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分支学科)✹学习的原理、学习动机、知识的获得、学习策略、学习中的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学习与环境、与文化等。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
✹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代表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2、基本观点:✹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3、基本假设✹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4、观点✹1.学习实质:使个体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强调可观察的行为。
✹2.学习过程:个体在一定条件下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3.学习条件:注重学习外部条件,忽略内部条件,强调外部环境对人学习的决定作用。
✹5、行为主义的发展✹20世纪初创立: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以从三条线索去追溯:一条是从早期的视觉教育发展到视听教育,直到视听传播;一条是行为科学对教育技术的影响,由程序教学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直到现在的个别化教学;还有一条是由50、60年代发展起来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对教育科学的影响而形成的教学系统方法。
这三者的起源不同,但逐渐融为一体,使教育技术由视听教学领域扩展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领域。
下面分别阐述这三条线索的理论基础及其不足之处,通过对教育技术历史演化的轨迹可以看出教育技术是在不断吸收外来研究成果而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1.教育技术形成与发展的第一条线索:视听教育——视听传播视听教学论——经验之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8年至1928年期间,随着幻灯、投影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场视觉教学运动在美国教育领域兴起,后来由于科技进步,出现了有声电影和录音,这场运动便发展成为视听教学运动。
在此之前的学校教育中实行的是一种“言语主义”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忽视语言符号与学生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学生不甚理解的言词”,导致学生不甚理解、死记硬背地学习。
克服这个弊端是几个世纪来许多教育家希望改革的一个方面,捷克教育改革家夸美纽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等人的著作中都反映出要求进行这种改革的思想,其哲学基础可归结为:理性认识离不开感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学校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积累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克服形式主义和“言语主义”。
这些教学思想正是视听教学理论的渊源。
1946年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研究所课程研究室主任戴尔(Edgar Dale)在《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中提出著名的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视听教学论。
戴尔认为,人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经验,由于我们的身体或思想介入活动的程度不同,便获得不同的经验。
有的是运用自己的感官和肌肉进行具体的、直接的活动,获得的是直接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