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浏阳河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17
三年级音乐浏阳河教案【篇一:浏阳河教案】【教学目标】浏阳河教案1、能熟练演唱《浏阳河》的一二两段,并引导学生用不同演唱形式来表现。
2、通过学唱《浏阳河》,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情绪体验,爱国思乡的情怀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进一步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通过学生自主演绎歌曲之后,了解歌曲的不同的演唱或演奏形式。
【教学重点】能运用各种演唱形式来深情演绎湖南民歌《浏阳河》。
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歌曲的不同的演唱或演奏形式,提高音乐感受力。
【教学方法】情境法、对比法、教唱法、合作法【教学准备】音响设备、钢琴等【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1、师:我们中国拥有无以数计的江河湖海,每一条河流都养育着一方的人和歌,今天老师会带大家跟随音乐一起走入一条十曲九弯、碧波荡漾的河流,请欣赏同一首曲子的不同表现形式,听完后说说他们的演唱或演奏形式分别是什么?这条河流名叫什么?(欣赏男声独唱,钢琴独奏,古筝独奏)生:回答2、师:你觉得这段旋律情绪给你带来什么感受?生:抒情、舒展、流畅……二、歌曲新授——创造表现师:(评价)不同的表现形式,却都在传唱着相同的旋律,他们在歌唱着他们的母亲河,也歌唱着从浏阳河边走出的伟人毛主席。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浏阳河畔的歌声,仔细听,这首浏阳河两段歌词有什么联系。
(欣赏歌曲)生:对答或问答式师:这首歌曲问世后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今天让我们来唱一唱这动人的旋律吧。
(1)师范唱(2)随琴单句模唱、(3)随琴轻声跟唱。
(4)纠正演唱时歌曲中出现的问题(5)完整演唱,注意歌曲的情绪(带有歌颂性的)(6)师:之前我们欣赏过各种形式的《浏阳河》,我们能否用自己的演唱形式来丰富、表现这首歌曲呢。
你有什么想法呢?老师想在你们创意中挑选一到两种来尝试着演唱哦,其他同学也可以仔细聆听,选出你所喜欢的方式。
生:齐唱、独唱、拌唱等想法……(师尝试一两句表现)(7)师:可不可以将我唱你来和的形式加进去呢?我们来尝试一下他的想法好吗?(师生合作——生生合作)(8)用伴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浏阳河》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聆听古筝独奏《浏阳河》,能哼唱《浏阳河》的主题旋律,听辨出主题音乐的变化。
2.认识古筝并记住其音色特点。
3.通过参与多种音乐活动,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情绪体验,爱国思乡的情怀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进一步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浏阳河》的主题旋律的感知。
2.认识古筝并记住其音色特点。
三、教学难点:听辨主题音乐的四次变化。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我们中国拥有无以数计的江河湖海,每一条河流都养育着一方的人和歌,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哪些河流?(二)教学内容1.歌曲内容:《浏阳河》是一首在我国流行很广的湖南民歌,人们在歌唱着他们的母亲河,也歌唱着从浏阳河边走出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后来此曲被改编成同名古筝独奏曲。
2.初听古筝独奏《浏阳河》。
3.提问:(1)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古筝又叫“秦筝”,是我国古老的乐器,战国时代流行于秦国。
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构成:21跟琴弦(1.2.3.5.6)筝头筝尾筝码面板琴弦(2)古筝的音色给人什么感觉?音色清雅秀丽、优美动听4.师:我们一起来聆听《浏阳河》的主题旋律。
出示主题旋律的谱例,指导学生边唱边划一划旋律的进行。
提问:(1)说说主题旋律的进行有什么特点?(连贯起伏的还是大起大落的?)(2)给你怎样的感觉?(优美抒情的)(3)找一找,旋律主要有那几个音组成的?(1 2 3 5 6五个音)这就叫“五声调式”,因为五声调式起源于中华民族,所以我们也称之为“民族五声调式”。
(4)再次哼唱主题旋律,感受旋律特点。
5.再次完整聆听乐曲提问:(1)《浏阳河》的主题旋律有了哪些变化?第一次:独奏第二次:加花第三次:变化节奏(琶音) 第四次:同第一次旋律进行了节奏上的变化,同时旋律进行了加花处理,使得乐曲更加欢快。
(2)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4次)(3)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6.第二次完整聆听,清楚听辨出主题音乐的四次变化。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8课《浏阳河》教案一. 教材分析《浏阳河》是一首具有浓郁湖南地方特色的民歌,曲调优美、旋律流畅。
歌曲描述了浏阳河的美丽景色和农民的幸福生活。
这首歌曲节奏简单,旋律易于掌握,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音乐特色,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认识简单的音符,掌握基本的节奏和音高。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湖南地方特色音乐尚不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歌曲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浏阳河》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3.通过学习《浏阳河》,使学生了解湖南地方特色音乐。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歌曲中部分音高和节奏的掌握。
2.重点:歌曲《浏阳河》的学唱和表演。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感受浏阳河的美丽景色,激发学习兴趣。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学唱、表演,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
2.乐器:钢琴、吉他等。
3.歌谱:《浏阳河》乐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浏阳河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感受地方特色音乐。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浏阳河》,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韵味。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纠正音高和节奏错误。
分小组进行练习,加强团队合作。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演唱,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
全体学生再次跟唱,巩固学习成果。
5.拓展(5分钟)介绍其他湖南地方特色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对比。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浏阳河》的特点和意义。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歌曲,提高音乐素养。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歌曲《浏阳河》的歌词和旋律,方便学生复习。
浏阳河教案篇一:浏阳河教案浏阳河教案【教学目标】1、能熟练演唱《浏阳河》的一二两段,不同并引导学生用不同演唱形式来突出表现。
2、通过学唱《浏阳河》与欣赏新民歌《又唱浏阳河》,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情绪体验,爱国热情思乡的情怀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进一步向往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在通过学生自主演绎歌曲之后,通过类比欣赏《又唱浏阳河》和奥运歌曲《永远的朋友》,让学生多元化了解同一乐思在不同音乐作品中产生的不同风格和音乐感觉。
【教学重点】1、能运用各种演唱形式来深情演绎湖南民歌《浏阳河》。
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2、找到同一乐思在不同此二歌曲的运用,提高音乐感受力。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情境法、对比法、探讨法、合作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等【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1、师:我们中国拥有无以数计的江河湖海,每一条河流都养育着一方的人源氏物语,今天老师会带跟随音乐一起走入一条十曲九弯、碧波荡漾的河流,请钟爱同一首曲子的不同表现形式,听完后说说他们的独唱或后厝仔庄演奏形式分别是什么?这条河流名叫什么?(欣赏男声独唱,钢琴独奏,古筝独奏)生:回答2、师:你觉得这段旋律情绪感受给你会带来什么感受?生:抒情、舒展、流畅……二、歌曲新授——创造表现1、师:(评价)不同的表现形式,却都在传唱着相同的旋律,他们在歌唱着他们的母亲河,也歌唱着从浏阳河边走出的伟人毛主席。
让我们一起来倾听浏阳河畔的歌声,仔细听,这首浏阳河两段歌词有什么联系。
(欣赏歌曲)生:对答或问答式2、师:这也是唱民歌的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待会我们也可以用这些方式来表演。
以前我们所唱的歌曲中手法还有哪些也是这种方式?生:对花、什么结籽高又高。
3、师:其实民歌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演唱形式,比如我唱你来合。
今天老师也想请想要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合作。
(出示课件)在前三句的句尾加上重复的字词。
(师范唱,生伴唱)。
(1)师范唱,生按节奏说(2)既然是我唱你来和,那光说不唱多没劲啊,训导主任也来做个伴唱,仔细听,老师的伴唱有什么基本特征吗?(加入音高,用棒指谱)生:重复前在一句句尾的音,只有第三处不怎么一样。
《浏阳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乐曲原是上世纪50年代的创作歌曲,旋律流畅、优美动听。
70年代由著名古筝演奏家张燕改编为筝曲,虽然对原曲调未作发展,但由于各段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技法,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乐曲具有了更强烈的感染力。
乐曲中采用变奏曲的形式,深情地表达了人民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古筝曲《浏阳河》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民族乐器,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操。
2.完整聆听乐曲《浏阳河》,在整个聆听体验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情绪和速度,能听辨主题旋律出现次数,了解乐曲结构。
3.通过聆听古筝曲《浏阳河》,能哼唱《浏阳河》主题旋律,认识古筝并记住其音色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古筝曲《浏阳河》,能哼唱《浏阳河》主题旋律,认识古筝并记住其音色特点。
教学难点:听辨主题旋律出现次数,了解乐曲结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及视频
【教学过程】
附:
三年级音乐上册《浏阳河》课后评价标准。
浏阳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民歌《浏阳河》的基本内容;
2.能够正确朗读和理解古代民歌《浏阳河》。
【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代民歌《浏阳河》的基本内容,并正确朗读和理解。
【教学策略】
采用情境教学策略,通过讲故事和韵律诵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
1.讲述古代民歌《浏阳河》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韵律诵读《浏阳河》。
【教学过程】
1.教师先朗读《浏阳河》,然后讲述《浏阳河》的基本内容,可以边讲边画图。
2.教师让学生模仿自己的朗读,练习《浏阳河》的韵律和节奏,可以手拍节拍。
3.让学生分组练习,两两对抗,比赛哪个组朗读更加准确、流畅。
4.教师带领全班集体朗读《浏阳河》,让学生欣赏古代民歌的美妙韵律。
【教学资源】
教师自备《浏阳河》课文、黑板、彩笔等。
【教学反思】
此次教学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生动而深入地了解了一个古代民歌,并通过韵律诵读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述故事时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记忆故事的内容。
音乐课《浏阳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浏阳河》歌曲的美感。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3. 通过学唱《浏阳河》,锻炼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集体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浏阳河》的背景介绍。
2. 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分析。
3. 学唱《浏阳河》,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三、教学重点:1. 感受并理解《浏阳河》歌曲的中国民歌风格。
2. 学会《浏阳河》的歌词和旋律。
3. 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歌唱能力。
四、教学难点:1. 歌曲中特殊的节奏和音准把握。
2. 气息控制和声音的稳定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浏阳河》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歌曲介绍:教师讲解《浏阳河》的背景、旋律特点、歌词意义等。
3. 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音准和歌唱技巧。
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集体合作练习,加强团队协作能力。
5. 展示环节:每组学生代表进行演唱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准备:1. 教学音频设备:用于播放《浏阳河》歌曲和教学示范。
2. 乐谱:提供《浏阳河》的乐谱供学生学习。
3. 教学视频材料:如有相关的教学视频,可用来更直观地展示歌曲的演唱技巧和风格。
4. 教学用具:如节拍器、音高标准板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学习。
2. 讲解法: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音乐元素等,帮助学生理解。
3. 练习法: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4.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练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歌唱技巧:评估学生在歌唱过程中音准、节奏、气息控制等方面的表现。
3. 团队协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配合默契程度。
4.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相关的练习,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演唱)浏阳河-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浏阳河”这首歌曲的歌词及曲调;2.能够演唱“浏阳河”这首歌曲;3.了解湘文艺版音乐教材的出版背景及特点;4.锻炼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
二、教学内容1.歌曲《浏阳河》;2.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材。
三、教学步骤1. 概述本节课主要是学生学习《浏阳河》这首歌曲,让学生能够了解这首歌曲的歌词及曲调,掌握歌曲的节奏、旋律等方面,并能够进行演唱。
另外,本节课还要讲解一下湘文艺版音乐教材的出版背景及特点。
2. 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材介绍讲师要向学生介绍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材的出版背景及特点。
教材选题广泛、内容全面,包含了中国音乐文化中的许多方面,既有民族传统音乐,又有现代流行音乐,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音乐的多元性。
3. 学习《浏阳河》这首歌曲(1)学生听唱歌曲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遍歌曲,让学生跟着节奏感受一下,然后再一边听,一边看歌词,了解歌曲的主要内容与情感表达。
(2)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旋律教师可以领唱歌曲,让学生跟唱,并将一些难度较大、需要注意的节奏或音高部分进行分解讲解,如“龙陵竹枝慢”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旋律感。
(3)加强对歌曲情感表达的讲解这首歌曲是一首充满感情的歌曲,歌词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所以在演唱的过程中要加强情感表达,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
(4)集体演唱在讲解部分结束后,教师可以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进行集体演唱,进行音乐领会与分享。
4. 总结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浏阳河》这首歌曲,掌握歌曲的节奏、旋律等方面,并能够进行演唱。
此外,还通过介绍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材的出版背景及特点,让学生对音乐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了解。
四、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学生现场演唱、教师现场点评、随堂小测验等方式进行课堂效果评估,通过学生反馈和评估结果来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8课《浏阳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浏阳河》是一首富有地方特色的湖南民歌,歌词描绘了浏阳河美丽的风景和农民的幸福生活。
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欢快,易于学生学唱。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歌曲的学唱,还包括对民歌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技巧。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然而,由于年龄特点,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湖南民歌,感受民歌的魅力。
2.学会歌曲《浏阳河》,并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
3.了解民歌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音乐传统。
4.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理解民歌文化,感受歌曲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引导学生模仿。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演唱、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4.欣赏教学法: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音乐的美,提高音乐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图片、视频等。
2.教学乐器:钢琴、吉他等。
3.教学用具:歌谱、乐谱、录音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浏阳河的美丽风景,引导学生欣赏民歌《浏阳河》的歌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熟悉歌曲旋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教师指导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
针对歌曲中的重难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演唱展示,给予肯定和鼓励。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了解民歌文化,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民歌。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民歌的价值和意义。
小学音乐浏阳河教案教案标题:小学音乐浏阳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浏阳河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义;2. 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3. 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4.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 浏阳河歌曲的录音;2. 浏阳河歌曲的歌词;3. 班级音乐器材(如鼓、铃铛等);4. PPT或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如音乐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 提问学生是否听过或了解过浏阳河这首歌曲。
步骤二:介绍浏阳河(10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浏阳河的背景和意义,如浏阳河是中国著名的河流之一,流经湖南省浏阳市等地。
2. 向学生播放浏阳河的录音,让他们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步骤三: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15分钟)1. 分发浏阳河歌曲的歌词给学生,让他们跟随歌词一起唱歌。
2. 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曲调和情感表达,帮助他们理解歌曲的意义。
步骤四:学习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20分钟)1. 引导学生一起拍手或敲击鼓等,跟随歌曲的节奏。
2. 逐句教学歌曲的旋律,让学生跟随唱。
步骤五:合作演唱(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演唱浏阳河。
2. 每个小组轮流演唱一段歌曲,其他小组跟随合唱。
步骤六: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分享对浏阳河的感受和理解。
2.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学习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和才能。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一段与浏阳河相关的旋律或歌词;2.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展示他们的才艺和合作精神。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收集学生的创作作品和表演视频,评价他们的音乐才能和合作能力;3. 通过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浏阳河的理解和感受。
备注:根据具体班级和学生情况,教案的内容和时间安排可以适当调整。
浏阳河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浏阳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学习浏阳河的民歌《浏阳河》;3.学习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多种表现形式;4.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浏阳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浏阳河是湖南省长沙市的一条河流,全长约83公里,流经长沙市区。
浏阳河是湖南省的母亲河,也是湖南省的第二大河流。
浏阳河流域是湖南省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和工业发展区域,同时也是湖南省的旅游胜地。
浏阳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的长沙城就建在浏阳河畔。
浏阳河流域的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如岳麓书院、橘子洲头、楚王城等。
2. 浏阳河民歌《浏阳河》《浏阳河》是湖南省的一首著名民歌,歌词描绘了浏阳河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生活情感。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简单易懂,是湖南省的一张音乐名片。
3. 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学习《浏阳河》这首民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多种表现形式来展示学生的音乐才华和艺术表现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合唱、舞蹈和乐器演奏等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和美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浏阳河的美丽景色和文化底蕴,让学生了解浏阳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习《浏阳河》这首民歌1.教师播放《浏阳河》这首民歌的音乐,让学生先听一遍;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唱这首歌,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3.分组合唱,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唱练习;4.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整体合唱,让学生感受到合唱的美妙。
3. 学习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多种表现形式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舞蹈动作,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舞蹈的美妙;2.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舞蹈表演;3.学生自由选择乐器进行演奏,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乐器的魅力;4.学生自由组合,进行乐器演奏表演。
4. 总结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小学音乐浏阳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浏阳河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曲谱。
2.掌握浏阳河这首歌曲的基本节奏和音高。
3.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歌曲的歌词和曲谱的学习。
2.节奏和音高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
1.曲谱的分析和演奏。
2.歌曲中的表情和感情的体现。
四、教学准备:
1.浏阳河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曲谱。
2.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用录音机播放浏阳河这首歌曲,让学生聆听
并感受歌曲的美妙。
2.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谱:教师给学生发放歌曲的歌词和曲谱,让学生认真学习。
3.分析歌曲的曲谱:教师讲解歌曲的曲谱,帮助学生理解乐谱
中的音符和节奏。
4.分组演唱: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练习歌曲的不同
声部。
5.合唱练习:学生回到座位上合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练习歌曲。
6.感受和表达歌曲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歌曲中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是舞蹈、画画等。
7.评价表演:学生们一起评价表演,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六、板书设计:
小学音乐浏阳河教案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一首经典的中文歌曲《浏阳河》,通过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对歌曲的学习有较好的理解。
但是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学生表演环节时间过短,下次教学需要更好地安排时间。
浏阳河音乐教案一、引言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审美素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致力于以浏阳河为主题,通过音乐教学的形式,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这一美丽的自然景观。
通过活动和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加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浏阳河的美丽风光,并将其用音乐语言进行表达。
2.培养学生的音乐演唱和合作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完成音乐演唱的任务。
3.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浏阳河的图片和介绍资料。
(2)相关的音乐素材,包括浏阳河的音乐歌曲和配乐。
(3)课件或黑板。
2.学生准备:(1)听音乐和观看图片的素材。
(2)乐器、音乐制作软件等。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浏阳河介绍1.教师展示浏阳河的图片,并给出简要介绍。
2.教师介绍浏阳河的音乐特点和表达方式。
步骤二:音乐欣赏1.教师播放一段浏阳河的音乐,让学生欣赏。
2.学生仔细聆听,感受音乐中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三:学生互动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2.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分别演奏浏阳河的曲调,形成合奏效果。
步骤四:合奏表演1.各小组进行练习,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熟练掌握自己的乐器部分。
2.各小组轮流进行合奏表演,展示他们对浏阳河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步骤五:合唱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学唱浏阳河的歌曲,保证学生熟练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同时在音乐背景下进行演唱。
步骤六:合唱表演1.各小组进行合唱表演,展示他们对浏阳河音乐的演唱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全班共同演唱浏阳河的歌曲,创造出浏阳河的音乐魅力。
五、教学结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和团队合作的价值。
2.鼓励学生观摩其他类型的音乐演出,拓宽音乐视野。
六、延伸活动1.组织学生创作浏阳河音乐的简谱或歌词,展示他们对浏阳河的理解和创造力。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1课《浏阳河》教案一. 教材分析《浏阳河》是一首湘剧传统曲牌,经过改编后成为一首广为流传的湖南民歌。
歌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展现了浏阳河地区的美丽风光和农民的幸福生活。
本节课选自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下册,通过学习《浏阳河》,让学生了解湖南民歌,感受地方特色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地域文化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地域性民歌方面,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湖南民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浏阳河》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湖南民歌《浏阳河》的背景、特点及情感表达。
2.学会演唱《浏阳河》,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培养学生对地方特色音乐的欣赏能力,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学会《浏阳河》的曲谱和歌词。
2.掌握湖南民歌的特点,如音色、节奏、韵味等。
3.运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提高歌唱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聆听、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湖南民歌的特点。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练习法:分组练习、个人展示,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浏阳河》的背景、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浏阳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钢琴或电子琴,进行伴奏。
3.准备歌谱,让学生跟随演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浏阳河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欣赏湖南的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浏阳河》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播放《浏阳河》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湖南民歌的特色。
教师简要介绍《浏阳河》的背景、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演唱《浏阳河》,学生跟随模仿。
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湖南民歌的音色、节奏、韵味等特点。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浏阳河》,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姿势等方面的问题。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探讨《浏阳河》的意义,了解湖南民歌在地域文化中的地位。
湘艺版音乐六下第一单元浏阳河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浏阳河》教案。
教学内容围绕歌曲《浏阳河》展开,让学生通过学唱这首歌曲,了解并掌握我国湖南民歌的风格特点,提高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歌唱技巧,对民歌有一定的了解。
本节课将通过歌曲《浏阳河》,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技巧,感受民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教材中的音乐作品。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音乐感知与欣赏能力,通过学唱《浏阳河》,让学生感受和欣赏湖南民歌的风格特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表现与创造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技巧,有感情地演绎歌曲,展示个性表达;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引导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培养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有助于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素养,为终身热爱音乐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1)歌曲《浏阳河》的旋律与节奏:掌握歌曲的主旋律、副旋律及节奏变化,能准确地演唱歌曲。
举例:歌曲中的一些特定旋律、音符跳跃和节奏型,如切分音、附点音符等,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2)湖南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并掌握湖南民歌的调式、演唱方法、韵律特点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举例:湖南民歌中的“湘音”唱法,如滑音、颤音等,以及特有的旋律走向和装饰音。
(3)歌曲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通过演唱展示歌曲的情感魅力。
举例:歌曲中描述的山水风光、乡土情怀等,需要学生在演唱时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
2. 教学难点(1)歌曲旋律的准确演唱:对于歌曲中一些旋律复杂、节奏变化较多的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把握。
解决方法:通过反复听唱、分解练习、教师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攻克难点。
《浏阳河》【教学目标】1、能熟练演唱《浏阳河》的一二两段,并引导学生用不同演唱形式来表现。
2、通过学唱《浏阳河》与欣赏新民歌《又唱浏阳河》,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情绪体验,爱国思乡的情怀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进一步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在通过学生自主演绎歌曲之后,通过类比欣赏《又唱浏阳河》和奥运歌曲《永远的朋友》,让学生多元化了解同一乐思在不同音乐作品中产生的不同风格和音乐感觉。
【教学重点】1、能运用各种演唱形式来深情演绎湖南民歌《浏阳河》。
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2、找到同一乐思在不同歌曲的运用,提高音乐感受力。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情境法、对比法、探讨法、合作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等【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1、师:我们中国拥有无以数计的江河湖海,每一条河流都养育着一方的人和歌,今天老师会带大家跟随音乐一起走入一条十曲九弯、碧波荡漾的河流,请欣赏同一首曲子的不同表现形式,听完后说说他们的演唱或演奏形式分别是什么?这条河流名叫什么?(欣赏男声独唱,钢琴独奏,古筝独奏)生:回答2、师:你觉得这段旋律情绪给你带来什么感受?生:抒情、舒展、流畅……二、歌曲新授——创造表现1、师:(评价)不同的表现形式,却都在传唱着相同的旋律,他们在歌唱着他们的母亲河,也歌唱着从浏阳河边走出的伟人毛主席。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浏阳河畔的歌声,仔细听,这首浏阳河两段歌词有什么联系。
(欣赏歌曲)生:对答或问答式2、师:这也是唱民歌的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待会我们也可以用这些方式来进行表演。
以前我们所唱的歌曲中还有哪些也是这种方式?生:对花、什么结籽高又高。
3、师:其实民歌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演唱形式,比如我唱你来合。
今天老师也想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合作。
(出示课件)在前三句的句尾加上重复的字词。
(师范唱,生伴唱)。
(1)师范唱,生按节奏说(2)既然是我唱你来和,那光说不唱多没劲啊,老师也来做个伴唱,仔细听,老师的伴唱有什么特点吗?(加入音高,用棒指谱)生:重复前一句句尾的音,只有第三处不一样。
音是向上走的。
(3)师: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那你们能试试跟老师的琴来唱一唱和的部分吗?(师范唱,生来和,纠正第三个音)评价4、师:这首歌曲问世后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今天让我们来唱一唱这动人的旋律吧。
(1)听乐句模唱(2)摇着船桨荡舟在浏阳河上,似乎能感受到浪头一波一波的涌动。
同学们,那我们唱歌的声音是不是也能来找一找这一推一收的感觉。
(师示范一两句)(4)这首歌曲中略为上扬又比较舒展,可以作为小高潮的部分在哪里?应该怎样唱?(抠一抠最后两句演唱的旋律感觉)(4)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和清晰的吐字)(5)师:评价,能否将第二段歌词填进去唱一唱。
最后一句翻高八度演唱,很多民歌都采用这种方式来结束,(尝试唱最后一句的乐谱,最后一句作为结束句就象一叶小舟穿行在浏阳河上渐行渐远的感觉。
渐弱渐慢)将词填进去唱一唱,提醒学生在延长音后轻换一口气。
(6)完整演唱,注意歌曲的情绪(带有歌颂性的)(7)师:之前我们欣赏过各种形式的《浏阳河》,我们能否用自己的演唱形式来丰富、表现这首歌曲呢。
你有什么想法呢?老师想在你们创意中挑选一到两种来尝试着演唱哦,其他同学也可以仔细聆听,选出你所喜欢的方式。
生:齐唱、合唱、轮唱等想法……(师尝试一两句表现)(8)师:可不可以将我唱你来和的形式加进去呢?我们来尝试一下他的想法好吗?(师生合作——生生合作)(9)师:事实证明你们的想法很有创意哦。
(10)完整演绎(领+齐+伴)(第一段慢速,舒展优美的;第二段加速,活跃欢快地,似乎在歌唱着毛主席和共产党。
)三、欣赏——体验《又唱浏阳河》1、师:随着时代的变迁,浏阳河的人民不断开拓,凭着坚定不移的意志和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开创了又一片崭新的天地。
你听,他们又唱起了那动人的旋律,请欣赏《又》,仔细听歌曲中有你熟悉的旋律吗?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播放音乐)生:出现了浏阳河的主旋律、独唱、伴唱(独唱、有加入合唱的部分)2、师:合唱的部分在哪里出现?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生:合唱出现在歌曲的后半部分,他将浏阳河的旋律烘托地更磅礴、唱出了浏阳河人民的激情……3、师: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段合唱的曲谱,感受这浏阳河磅礴的另一面。
(出示浏阳河第一句曲谱和改编后的又唱浏阳河曲谱,将原曲与改编部分进行对比演唱)4、让我们再次欣赏。
(复听,学生跟着轻声哼唱,在合唱处完整加入进来演唱)5、师:《又唱浏阳河》运用了原曲《浏阳河》的旋律元素,但又加入了其他音乐元素,进行了改编,更富有时代气息。
美好的旋律象浏阳河水一般清澈荡漾,它涌动着的音符拨动我们的心弦,你听,老师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小小的改编四、小结《浏阳河》的旋律六十年前传遍了大江南北,今天的它依旧流行在我们的心中,如今它更是伴随奥运唱响了世界,希望大家永远记住浏阳河的声音,让这旋律伴你成长。
《铃儿响叮当》教学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音乐教科书第10册第五课《铃儿响叮当》第一课时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
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原野……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抒发了热爱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歌曲为再现的二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以“3”、“4”的同音反复为主,加上“ ××× |×××|×××.×|× -|”节奏的运用,塑造了马儿奔跑、铃儿叮当的欢快的音乐形象。
第二乐段从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小节后半拍开始,“ ×|××××|× -|”的节奏从弱起进入,这一节奏的重复出现,加上曲调的逐步上移,给人以推动感,刻画了孩子们随着雪橇冲破风雪、飞奔向前的情景。
歌曲的最后乐段的重复再现,并在结尾用一延长的、渐弱的高音“1”,结束了全曲,仿佛雪橇已渐渐远去,而那充满欢笑的歌声仍在风雪中回荡。
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从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二、通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合唱训练,让我们从中体验到和声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三、通过不同版本的《铃儿响叮当》的欣赏,把握不同的音乐要素所带来的音乐形象的不同。
四、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歌曲意境的感受以及用不同情绪生动的演唱来表现它。
教学难点:歌曲的赏析与演唱表现艺术处理的结合统一以及尝试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教具准备:歌谱(旋律谱)、多媒体课件、钢琴、单簧管、吉他。
教学过程:一、引入部分: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走到咱们的课堂当中来,大家紧不紧张啊?老师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有些紧张,大家能不能来点掌声鼓励鼓励老师啊?![设计意图:减轻学生压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导入部分:师:最近几天的天气可以说是春光明媚、春风拂面,非常舒服!大家能不能用声音来模仿一下春风是怎么吹的?用“WU”。
师示范,生跟唱。
4/45--- | 5---|……板书:较小起伏的旋律线[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连贯、流畅的声音。
]师:大家还记得冬天的寒风是什么样子吗?我们用声音来模仿。
“WU”。
4/45--- | 5---|……板书:起伏较大的旋律线。
(粗线条)[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有力的声音,并意识到歌唱中的气息运用。
]师在黑板上画出短促有力的短旋律线。
学生用“LU”来演唱。
(强弱对比)4/45 5 5 5 | 5 5 5 5 |……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短促、有力、富有弹性的声音,进一步体会歌唱中气息的运用,从而找到歌唱中声音的“高位置”。
]师:刚才我们分别模仿了冬天流动的风和急促的风的声音,接下来我们来听一听两种风交织在一起是什么效果。
生分声部练习。
生答:……像在一起歌唱……[设计意图:初步体验合唱的美感。
]师:我们来试一试加入音高和唱词又是一个什么效果。
2/4(1)5- | 5- | 5- | 5-|……WU……(2)33 3 | 33 3 | 33 3 | 33 3 |…叮叮当,叮叮当,……(3)11 1 | 11 1 | 11 1 | 11 1 |……三声部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验合唱的美感,突破歌曲难点。
]生答:……就像圣诞老人驾着马车给我们送礼物来了……师:我刚才听到了“叮叮当”,这是马铃的声音。
大家觉得还缺一个什么声音啊?生答:马蹄声。
师:我们能不能模仿?(弹舌)(1)xx xx | xx xx |……(2)33 3 | 33 3 | 33 3 | 33 3 |……叮叮当,叮叮当,……(3)11 1 | 11 1 | 11 1 | 11 1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师:来,我们来甩一甩马鞭,让马车跑得再快一点?师生一起:“嗨!”加入刚才的练习,最后“嗨!”结束。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歌唱的气息支撑,解决歌曲难点。
]三、学唱歌曲:1、师:大家刚才表现的非常好,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试比试。
(师单簧管演奏)老师演奏的音乐线条和刚才黑板上的哪条旋律线相似?师演奏《铃儿响叮当》第一段:单簧管低音区《铃儿响叮当》B部分缓慢第二段:单簧管高音区《铃儿响叮当》A部分低声部欢快生答,师复奏,学生随音乐律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旋律,尤其是A部分低声部旋律,用身体动作来体验A、B部分的音乐情绪的不同。
]2、师:刚才老师演奏的曲子大家熟悉吗?生答:《铃儿响叮当》!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首《铃儿响叮当》!出示课题。
(多媒体)师: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圣诞歌曲,是由美国的作曲家彼尔.彭特所作。
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歌的录音,听的时候注意,这首歌是几拍子的?情绪怎样?录音:《铃儿响叮当》生答:……2拍子,欢快……[设计意图:完整的感受音乐形象,从音乐要素上分析歌曲。
]3、师出示旋律谱。
师:跟着老师的钢琴划拍视唱全曲。
(低声部视唱,高声部评价)。
强调:把坐在雪橇上的感觉唱出来。
(高声部视唱,低声部评价)[设计意图:熟悉旋律,会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4、师:这首歌曲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生答:……第一段和第三段相似,第二段不同……师:第三段和第一段有什么不同?(结束部分不同)分声部视唱第三部分。
[设计意图:进一步分析歌曲,解决歌曲的难点。
]5、生口琴视奏A部分,双声部合奏。
并视唱A部分。
[设计意图:建立和声的概念,并完成。
]6、师讲解歌曲的曲式结构:A——B——A`7、师:刚才我们把A部分和A`部分学会了,B部分大家非常的熟悉,还用老师教吗?(跟琴视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