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 格式:ppt
- 大小:581.00 KB
- 文档页数:1
其他流感病毒的遗传学及进化特征流感病毒是一类RNA病毒,分为A、B、C三个不同的亚型。
其中,A型流感病毒是最具有危害性的,它能够引发季节性流感疫情,或是引起全球性流感爆发。
此外,A型流感病毒还有可能发生遗传变异,形成新的亚型,导致疫苗失效。
除了我们熟知的H1N1及H5N1亚型外,A型流感病毒还有其他的亚型,它们的遗传学及进化特征是什么呢?一、H2N2H2N2亚型的流感病毒于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全球,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它是第一次导致流感疫苗失灵的亚型,使得数万人死亡。
随着疫苗的加强和H3N2亚型的出现,H2N2亚型的影响逐渐消失。
二、H7N7H7N7亚型的流感病毒是一种传播范围广泛的禽流感病毒,能够感染人类。
它的遗传学特征主要是基因重排和基因突变。
在2003年,荷兰爆发了一次H7N7亚型流感疫情,导致1人死亡和80多人感染。
此后,在欧洲及亚洲地区也曾经发生过多次H7N7亚型流感疫情。
三、H9N2H9N2亚型的流感病毒是一种禽流感病毒,主要能够影响鸡、鸭等禽类动物,但是也有可能感染人类。
与其他亚型相比,H9N2亚型是比较温和的流感病毒,但是它能够在不断的遗传变异中,形成新的亚型,导致新的疫情发生。
四、H7N9H7N9亚型的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的禽流感病毒,它于2013年首次发现,并且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
由于它的危害性非常大,对人类的致死率可达30%以上,因此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
H7N9亚型的遗传学特征主要是由家禽和野禽的基因重排所产生的,它们能够为人类提供一个传播H7N9亚型流感病毒的渠道。
通过研究其他流感病毒的遗传学和进化特征,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流感病毒的演化历程,从而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流感病毒造成的危害。
甲型流感的病遗传与变异演化甲型流感的病原遗传与变异演化甲型流感,又称豬流感或H1N1流感,是一种由H1N1亞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甲型流感病毒自2009年首次爆发以来,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担忧。
了解甲型流感的病原遗传和变异演化对于预防与控制这一流行病至关重要。
一、甲型流感病毒的遗传特征甲型流感病毒属于正粘液病毒科,是一种单股RNA病毒。
其基因组由8段RNA负链编码的蛋白质序列组成,包括衣壳蛋白(HA)、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核蛋白(NP)、聚合酶复合物(PA、PB1、PB2)等。
病毒的HA和NA蛋白质是其表面抗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病毒感染与免疫抗原应答的关键因素。
二、甲型流感病毒的遗传变异甲型流感病毒具有高变异性,主要表现为抗原漂变和抗原变异。
抗原漂变是指由于点突变和框架偏移等因素导致病毒表面抗原发生突变,导致鉴定该抗原的中和抗体无效。
抗原变异则是指由于基因重配和基因重组等因素导致病毒表面抗原的基因重组或变异,导致新的毒株的出现。
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漂变和抗原变异是其在广泛传播和免疫选择下的必然结果。
这种变异使得疫苗的研发和流行病的控制变得更加困难。
据观察,甲型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HA和NA会定期发生变异,使得免疫系统对这些新型毒株失去免疫力,进而导致流感的再次爆发。
三、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演化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演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病毒会与宿主细胞的基因材料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病毒基因组的改变。
这些改变可能包括点突变、框架偏移、基因重配和基因重组等。
病毒的变异演化使得新的流行毒株不断涌现,引起了新的疫情和流感大流行。
近年来,通过对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组的测序分析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有关病毒变异和演化的重要信息。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预测流感病毒的变异趋势,为疫苗的研发和流感疫情的控制提供重要参考。
结语甲型流感的病原遗传与变异演化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研究领域。
了解病毒的遗传特征,抗原漂变和抗原变异的机制,以及病毒的变异演化过程,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流感病毒的传播。
北京大学医学部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P109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zouqinghua@
Medical Microbiology Excellent Curriculum
精品课程
医学微生物学¾有线形、环形、分节段与不分节段之分。
¾有极性差异。
某些有遗传信息逆向转录
¾某些有遗传信息逆向转录。
ORF中普遍存在重叠基因,符合遗传节约的复制方式具有多样性。
¾连续传代培养时,有些子代病毒能够在敏感细胞中产生在大小、颜色或外形上不同于亲代病毒的蚀斑,这种子代病毒称为蚀斑突变株;
C)下不能增殖的突变株。
+
甲型流感病毒不同亚型间基因重排,或动物与人之间分子内重组分子间重组
Virus A
yp
Phenotype mixing Virus A Virus A Virus B Virus B POLYPOIDY
A
或
A virus
胞的穿透;或产生分泌型蛋白抑制干扰素的产生。
病毒的遗传和变异病毒在增殖过程中常发生基因组中碱基序列的置换、缺失或插入,引起基因突变。
病毒因基因突变而发生表型改变的毒株称为突变株(Inutant)。
1.基因突变(1)条件致死性突变株(conditlonal-lethal mutant):是只能在某种条件下增殖的病毒株,如温度敏感性突变株(temperature-sensltlVe mutant,ts)在28~35℃条件下可增殖,而在36~40℃条件下不能增殖。
主要原因是高温下ts株的基因所编码的酶蛋白或结构蛋白质失去功能,使病毒不能增殖。
(2)宿主范围突变株(host-Ⅷlge mutant,hr):是指病毒基因组的突变影响了对宿主细胞的感染范围,能感染野生型病毒不能感染的细胞。
例如可对分离的流感病毒株等进行基因分析,及时发现该病毒株是否带有非人源(禽、猪)的血凝素(H5、H7等)而发生宿主范围的变异。
(3)耐药突变株(drug-resistant mutant):常因编码病毒酶的基因突变导致药物作用的靶酶特性改变,使病毒对药物产生抗性而能继续增殖。
2. 基因重组与重配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发生基因的交换,产生具有两个亲代特征的子代病毒,并能继续增殖,该变化称为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其子代病毒称为重组体(recombinant)。
对于基因分节段的RNA病毒,如流感病毒、轮状病毒等,通过交换。
RNA节段而进行基因的重组称为基因重配(gene reassortment)。
散而言,发生重配的概率高于基因重组的概率。
3.基因整合某些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病毒的DNA片段可插入细胞染色体DNA中,这种病毒基因组与细胞基因组的重组过程称为基因整合(gene integration)。
多种DNA病毒、反转录病毒等均有整合宿主细胞染色体的特性,整合既可引起病毒基因的变异,也可引起宿主细胞染色体基因的改变,易导致细胞转化发生肿瘤等。
北京大学医学部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P109
病毒遗传变异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zouqinghua@
Medical Microbiology Excellent Curriculum
精品课程
医学微生物学4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4.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遗传的中心法则
转录翻译
复制
DNA mRNA Protein
逆转录
(半保留不连续复制)
¾有线形、环形、分节段与不分节段
之分。
¾有极性差异。
¾某些有遗传信息逆向转录。
¾连续传代培养时,有些子代病毒能够在敏感细胞中产生在大小、颜色或外形上不同于亲代病毒的蚀斑,这种子代病毒称为蚀斑突变株;
+分子内重组分子间重组
Virus A
yp
Phenotype mixing Virus A Virus A Virus B Virus B POLYPOIDY
A virus
或
A virus。
病毒的遗传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维系⽣物界的平衡;⽽病毒的变异可导致新品种出现,孕育⽣物界的进化。
病毒是⼀类极为简单的分⼦⽣物,核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核酸复制的忠实性使病毒具有稳定的遗传表现。
但由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遗传物质极易受外界环境及细胞内分⼦环境的影响⽽发⽣改变,病毒与其它⽣物相⽐,其遗传具有更⼤的变异性。
病毒的变异主要源于其基因组的突变和重组。
病毒突变⼀般分为⾃发突变和诱导突变。
⾃发突变是在没有任何已知诱变剂的条件下,病毒⼦代产⽣⾼⽐例的突变体,最后导致表型变异。
诱导突变则是利⽤不同的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病毒,提⾼病毒群体突变率,诱导病毒⼦代出现特定的突变类型。
DNA病毒和RNA病毒在突变频率上有较⼤的差别。
病毒突变类型可从多层次、不同⽔平进⾏分类,但⽬前作为研究⼯具的突变体类型主要有⽆效突变体、温度敏感突变体、蚀斑突变体、宿主范围突变体、抗药性突变体、抗原突变体、回复突变体等。
病毒重组⼀般通过分⼦内重组、拷贝选择和基因重配三种机制完成。
分⼦内重组需要核酸分⼦的断裂及其它核酸分⼦的再连接,拷贝选择不涉及核酸分⼦的共价键断裂,基因重配则是具分段基因组病毒之间核酸⽚段交换,基因组各⽚段在⼦代病毒中随机分配。
病毒重组机制不同,其重组频率有很⼤差别,且RNA分段基因组病毒同型不同株病毒间的重组经重组重配机制进⾏,其重组率可⾼达50%.通过病毒重组,可构建表达特定外源基因的重组病毒,可使灭活病毒经交叉感染或复感染得以复活,这在病毒的研究和利⽤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病毒表型突变除了源于基因组的突变和重组外,还有⼀些⾮遗传因素影响病毒变异。
⽆囊膜病毒的转壳、表型混杂及具囊膜病毒的伪型病毒都可使病毒的表型发⽣改变。
病毒的同源⼲扰、缺陷⼲扰及缺陷病毒的存在也会对病毒表型变化产⽣影响。
如何利⽤病毒突变和重组建⽴病毒⽣物学研究的有效⽅法,如何利⽤重组病毒构建重要疾病基因治疗载体,是研究病毒遗传和变异的主要⽬的之⼀。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知识点第1课、病毒思维导图:知识点: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
2.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3.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附着→注入遗传物质→复制→释放);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
4.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5.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传播途径是被动物咬伤,预防方法是打破伤风疫苗狂犬病毒疫苗。
6.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传播途径是空气传播,预防方式是打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
7.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播途径是空气、飞沫传播,预防方法是打流感疫苗。
8.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传播途径是空气传播,预防方法是打腮腺炎疫苗。
9.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播途径是空气、飞沫传播,预防方法是打禽流感疫苗。
10.病毒分三类:动物病毒(乙肝病毒)、植物病毒(番茄花叶病毒)、细菌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
11.预防病毒引发疾病的措施:(1)、切断传播途径(2)、注射疫苗(3)、注意卫生(4)、锻炼身体好处:疫苗-利用病毒制造;碎色病毒--培育带白边的郁金香;矮小病毒--培育盆景。
坏处:病毒使人产生疾病。
第2课、细菌思维导图:知识点:1.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细菌无处不在:空气中、水中、土壤以及动植物的身体内。
好处:(1)食品发酵:醋酸菌→陈醋棒状杆菌→味精乳酸菌→泡菜、脱脂乳(2)生物制药胰岛素→治疗糖尿病(3)生产沼气甲烷细菌(4)增加土壤肥力根瘤菌坏处:肺炎双球菌使人生病;细菌使食物腐败变馊。
4.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5.细菌的分类,按形态来分:球菌,指的是一种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的细菌。
杆菌,杆菌呈棒状,形状类似于细杆状的细菌。
螺旋菌,一类在显微镜下呈螺旋形或弧形的细菌。
病毒的遗传物质特点
病毒是一类极微小的微生物,它们无法单独生存,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完成自身的生命周期。
病毒的遗传物质与细菌、真菌等生物的遗传物质有着显著的区别,下面将简要介绍病毒的遗传物质特点:
1.核酸组成: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或RNA,但从未发现同时含有两种
核酸的病毒。
绝大多数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链核酸,也有少数为双链核酸的
病毒。
在病毒颗粒内,核酸常与蛋白质形成复合物。
2.遗传信息:病毒的遗传物质携带了编码其蛋白质的遗传信息,但相比细胞,
病毒的遗传信息相对较简单。
大多数病毒的基因组都比较小,包含几千到几
十万个碱基对。
病毒的基因组通常编码了几十到几百个蛋白质。
3.适应性: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迅速适应。
由于病毒的复制
速度极快,它们的基因组变异的频率相对较高,这也是病毒容易发生抗药性
和逃逸免疫监视的原因之一。
4.复制方式:病毒的遗传物质复制方式独特,通常需要借助宿主细胞的生物机
制。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合成自己的核酸和蛋白
质,然后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
5.遗传变异:病毒的遗传物质容易发生变异。
由于病毒复制时缺乏修复机制,
且其复制速度快,因此在复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义突变、插入突变等多种
变异类型,从而导致不同病毒株的出现。
总的来说,病毒的遗传物质特点主要表现在结构简单、变异速度快、复制方式独特等方面。
研究病毒的遗传物质特点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还对病毒的防控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病毒是怎么形成的病毒是怎么形成的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
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的能力,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离开宿主细胞,它只是一个大化学分子,停止活动,可制成蛋白质结晶,为一个非生命体,遇到宿主细胞它会通过吸附、进入、复制、装配、释放子代病毒而显示典型的生命体特征,所以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的一种原始的生命体。
病毒是怎么形成的病毒的结构1.病毒的基本结构有核心和衣壳,二者形成核衣壳。
核心位于病毒体的中心,为核酸,为病毒的复制、遗传和变异提供遗传信息;衣壳是包围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
衣壳的功能:①具有抗原性;②保护核酸;③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
2.病毒的辅助结构有些病毒核衣壳外还有一层脂蛋白双层膜状结构,是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穿过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时获得的,称之为包膜。
在包膜表面有病毒编码的糖蛋白,镶嵌成钉状突起,称为刺突。
有包膜病毒对有机溶剂敏感。
包膜功能:①保护核衣壳;②促进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吸附;③具有抗原性。
病毒出现假说1.蛋白质、核酸遗失说:大生物(此处大生物意思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区别于病毒的非细胞结构生物)由于细胞脱落和破裂,导致游离的蛋白质和dna、rna的出现,在某种情况下,这些蛋白质由于化学作用形成了一个内部可容纳小分子的结构,里面裹着dna或者rna,甚至单独的蛋白质和单独的dna、rna游离,这些散落的游离的分子,有一些个别的和大生物细胞膜有亲和性,大生物细胞通过吞噬作用使其进入细胞,其dna、rna得以表达,然后通过进化形成成熟的病毒。
2.生命起源说:病毒是最原始的生命体,早在没有细胞之前就有病毒存在,那时的病毒还只限于蛋白质和核酸,没有表现出病毒的寄生特征,当细胞体生物出现之后,个别这种蛋白质和核酸或他们的复合体表现出寄生性,这些散落的游离的分子,有一些个别的和大生物细胞膜有亲和性,大生物细胞通过吞噬作用使其进入细胞,其dna、rna得以表达,然后通过进化形成成熟的病毒。
病毒的遗传变异及其在疫苗设计中的应用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疫苗的研发和广泛接种成为了抗击病毒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病毒的遗传变异不断出现,给疫苗的研发和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病毒的遗传变异出发,探讨病毒遗传变异对疫苗设计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病毒的遗传变异病毒的遗传变异是指病毒在不断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基因组变异。
这些变异可能导致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毒力、传播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影响到病毒的传播和对宿主的感染能力。
病毒的遗传变异主要包括点突变、插入、缺失、重新组合等多种类型。
在新冠疫情中,我们常听到的“英国变异株”、“南非变异株”等,就是指新冠病毒在这些地区中出现了一些特定的基因组变异,导致它们在某些方面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表现发生变化。
病毒的遗传变异虽然有时会影响到病毒的传播和毒力,但对于我们研发疫苗来说,它的影响更多是来自于疫苗和病毒之间的免疫逃逸。
二、病毒遗传变异对疫苗设计的影响疫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激活免疫系统,让它产生对抗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针对病毒的疫苗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病毒的全基因组进行抗原设计的,但是不同的病毒变异速率及不同种类病毒的遗传变异模式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疫苗对病毒的保护作用。
首先,病毒的点突变、插入、缺失、重组等导致的抗原上的变异会影响到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
当疫苗是针对病毒特定抗原的时候,如果该病毒在该抗原处发生了变异,可能使疫苗失去作用或部分失去作用。
比如,新冠病毒的血凝素结合域(S蛋白)是研发新冠疫苗的主要靶点。
但是,随着病毒的遗传变异不断发生,出现了多个变异株的S蛋白。
这些变异株的S蛋白虽然还是保留着新冠病毒的特性,但由于抗体识别S蛋白的空间结构的要求非常严格,使得针对变异株的疫苗失去了保护作用,从而降低了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
其次,有些病毒存在于不同的种属之间,导致了交叉免疫现象的出现。
即有些病毒的抗原在结构上与另一些病毒或病原体的抗原相似,这就是所谓的交叉免疫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