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成人礼简介
- 格式:pptx
- 大小:4.81 MB
- 文档页数:36
中国古代成年礼仪
中国古代成年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成年礼仪的具体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它们都强调成年男子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标志着他们从此进入社会的核心地位。
在中国古代,成年礼仪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冠礼:冠礼是中国古代最为典型的成年礼仪之一,通常在男子年过二十岁时举行。
冠礼是一种庄重的仪式,标志着男子从此进入成年阶段,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冠礼的具体内容包括戴冠、系带、穿衣等。
2.筮礼:筮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成年礼仪,通常在男子年过十三岁时举行。
筮礼是一种占卜仪式,旨在祈求神灵保佑男子健康成长,并标志着他从此进入成年阶段,可以参与各种社交活动。
3.婚礼:婚礼是中国古代最为典型的成年礼仪之一,通常在女子年过十二岁时举行。
婚礼是一种庄重的仪式,标志着女子从此进入成年阶段,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和义务。
除了以上三种成年礼仪,中国古代还有其他一些成年礼仪,比如筮礼、冠礼、婚礼等。
这些成年礼仪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成年男子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古代中国,成年礼仪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教育形式。
通过成年礼仪,男子和女子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更好地适应社会角色。
同时,成年礼仪也加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凝聚力和
归属感。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
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
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
谓之成人。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
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
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地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地年纪。
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
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
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叫“礼宾”。
“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
古人认为成年后,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因此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
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
之后,受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在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
成人礼是什么成人礼是在少男少女达到成人年龄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
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各式各样成人礼。
中国古代汉族的成人礼指冠礼和笄礼,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
古时汉族男子满20岁时行冠礼,即加冠,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认,之后可以娶妻。
女子则是在满15岁后行笄礼,及笄之后可以嫁人。
几乎所有传统社会奉行的男性成人礼都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男孩要脱离正常的生活,同时将幼稚的特征去掉。
在这一阶段,通常要斩断对家庭的依赖——既切断所谓的裙带关系——象征性地表示童稚“已死”。
玻利尼西亚(Polynesian) 的提冠皮恩人(Tikopian) 会在接受成人礼的男孩身上涂满像血一样的姜黄和椰子油的混合液,以象征男童“已死”。
第二天,男孩的亲属开始服丧。
在这期间,他们会为“死去的”孩子不断地哭喊。
第二个阶段是蜕变期。
在这期间,要对接受成人礼的少年进行某种形式的测试,以确定他已经具备了成年人的资格。
通常会在这个阶段中进行割礼或其它形式的身体改造,如锉牙或纹身等。
非洲以游牧为生的库族(Kung) 的年轻人必须分别杀死一只雄性和雌性的大型动物才可获得认可,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动物被杀死之后,还要分别在青年的胸口、背部和手臂上割开一道垂直的伤口。
然后从被杀死的动物身上取出油脂,与草药混合,涂抹在伤口上。
伤口愈合后留下的伤痕便成为成年男性身份的永久象征。
最后一个阶段是回归日常生活的阶段。
这时,成为男人的少年不仅社会地位可以提升,他们的身份也会得到重新认定。
在这一阶段,通常会搞一个包含音乐、舞蹈和艺术表演的社交庆祝活动。
在塞拉利昂的门德族(Mende),当年轻男子获准参加神秘的坡罗(Poro) 会时,一位女性官员会用一根绳子拉拽他,象征着将他从孩提时代笼罩在他四周的坡罗精灵那里解脱了出来。
这样的仪式象征着重生,也象征着青少年时期与成人时期的争夺战。
这就是由男孩变成男人的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不轻松。
中国古代礼仪1、了解中国古代礼仪2、知道礼仪渗透到了古代生活的各个方面,礼仪规范了古代人们生活3、知道什么是冠礼、婚礼、丧礼、祭礼。
教学过程冠礼:冠,是帽子的意思,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戴帽子。
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
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
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
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冠礼,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冠礼具体浓郁的中国味,在汉字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
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
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
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
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
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
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
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
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
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
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
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
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
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
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
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
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
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
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
加冠(guàn ):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后即以“加冠”指男子年满20岁。
弱冠(guàn ):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因为还未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滕王阁序》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的句子。
相关成语、典故、名句:弱冠之年;及笄(jī)之年;成家立业;豆蔻(kòu )年华;青梅竹马。
成人礼,是少男少女到成人年龄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
中国古代的成人礼指冠礼和笄(jī)礼,这个传统从周代一直延续到明朝。
国学知识卡男孩子的成年仪式称为“冠礼”,女孩子的成年仪式称为“笄礼”。
男子行冠礼的年龄是20岁。
成人礼的目的,是要教育孩子树立成年意识,成为一名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成年人,要懂得怎么样担当各种社会角色。
男孩子的成人礼为什么要叫“冠礼”呢?因为在古代,未成年的儿童是不戴冠的,“冠”是成年男子的象征。
所以要用加冠的方式,来表示成年。
古代的冠礼是以家庭为单位完成的。
选定吉日,邀请德高望重的嘉宾,准备冠礼用的三个帽子——缁(zī)布冠、皮弁(biàn )、爵弁,依次给冠者戴上,并发表训诫之词。
女孩子的成人礼叫“笄礼”。
笄是插在发髻上的簪子。
在笄礼上,女孩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
古代的“冠礼”和“笄礼”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取“字”。
古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或号。
小孩生下来满了三个月,要有取名的仪式。
母亲把孩子抱到父亲那里,父亲给他起名。
这个“名”,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希望。
到成年了,周围的人就不能直呼其名了。
因为在古代,只有长辈、天子、国君才能直呼他人之名。
为了社交的方便,就在姓名之外再取一个“字”(或称“表字”),供彼此称呼时使用。
“字”与“名”之间,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如杜甫(“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字子美;苏轼(“轼”是车前的扶手,可供眺望),字子瞻。
中国古代成年礼仪篇一:中国古代成年礼仪是一种标志着一个人从青少年到成年的重要仪式,通常发生在男子或女子 15 岁至 20 岁之间。
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成年礼仪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成年礼仪通常由官府或家族主持。
在男子方面,仪式通常包括拜祖、敬神、饮酒、吃肉等活动,同时还会有丰厚的礼品和礼金赠送。
在女子方面,成年礼仪则通常包括插花、簪钗、饮酒等活动。
除了正式的成年礼仪,在古代中国,还有一些其他的成年仪式,比如射箭、骑马、拜上司、就职等。
这些仪式都代表着一个人成长的转变,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个体和家族的重视。
中国古代成年礼仪的举行,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个家族和社会对于年轻人的认可和祝福。
通过这个仪式,年轻人可以正式加入到家族和社会中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成年礼仪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教育和成长的重视,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教育和训练,一个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才。
拓展:中国古代的成年礼仪不同于现代西方国家的成年仪式,如美国和英国的年轻人在 18 岁时通常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或庆典,以示成年。
在古代中国,成年礼仪通常由官府或家族主持,内容包括拜祖、敬神、饮酒、吃肉等活动,同时还会有丰厚的礼品和礼金赠送。
在中国古代,成年礼仪的举行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个家族和社会对于年轻人的认可和祝福。
通过这个仪式,年轻人可以正式加入到家族和社会中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成年礼仪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教育和成长的重视,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教育和训练,一个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才。
中国古代的成年礼仪在文化和社会心理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代表着一个人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转变,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个体和家族的重视。
今天的人们可以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古代文化,更好地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篇二:中国古代成年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古代女子成年行什么礼在古代社会,女子成年是一个重要的生活节点,各个朝代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独特方式来庆祝女子成年的仪式。
这些仪式不仅仅是对女子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一个庆祝,更是一种对女子成长的祝福和期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古代女子成年行的一些常见礼仪。
一、冠礼古代女子成年的第一个重要礼仪是冠礼。
冠礼通常在女子达到一定年龄,如十三或十五岁时举行。
在冠礼中,女子会戴上花冠或发髻,穿上当地传统的成年女子服装,接受家族和亲戚朋友的祝福和祈福。
冠礼是女子入礼成人的重要仪式,标志着她们脱离童年,正式迈向成年。
二、帐幕之礼帐幕之礼是古代女子成年的另一个重要仪式。
在帐幕之礼中,女子会进入专门为她们准备的一间帐幕,接受一系列的教诲和成人礼仪的培训。
帐幕会安排文艺表演、乐器演奏、诗词吟诵等活动,让女子感受到成年责任和角色的转变。
三、过朝礼过朝礼是中国古代女子成年的一种庆祝方式。
在过朝礼中,女子会穿上礼服,整齐刷洗,搭乘华丽的马车或坐轿子,由父母亲带领,前往朝廷向皇帝行礼,并接受皇帝的赐物和祝福。
这是一种对女子成年的最高礼遇,象征着女子正式进入成年社会。
四、嫁娶礼古代的女子成年,意味着她们逐渐步入婚姻的殿堂。
在嫁娶礼中,女子会接受一系列的婚姻准备和仪式。
这包括婚服的选购、婚床的布置、礼金的备齐等等。
女子成年后,她们会开始参与到自己的婚姻安排中,并接受婚姻的责任和挑战。
五、启蒙仪式启蒙仪式是古代女子成年的一种重要仪式。
在这个仪式中,女子会接受家庭长辈的正式启蒙和教育,学习家训和道德准则。
这是女子成年后进一步塑造品德和修养的重要时刻。
六、宴席在古代,女子成年还常常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庆祝宴席。
这场宴席通常由家族或亲友组织,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庆祝女子的成年。
在宴席上,女子会穿上最漂亮的服饰,接受来宾的祝福和礼物。
宴席上常常会有丰盛的饭菜、美酒、音乐和舞蹈,为女子成年增添一份欢乐和祝福。
综上所述,古代女子成年行的礼仪有很多种,不同地区和不同朝代的仪式和传统也有所不同。
中国成人节的来历那些欢乐的童年时光真是无忧无虑,但我们总是要长大,成人之后,在生活的磨炼之下,让自己的生活绽放出甘甜的果实。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成人节的来历,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成人节的来历古代中国华夏族的成年礼:男子行冠礼(一般二十岁),女子行笄礼(一般十五岁)。
古时成人礼指冠礼和笄礼,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
男子满20岁时行冠礼,即加冠,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认,之后可以娶妻。
女子则是在满15岁后行笄礼,及笄之后可以嫁人。
现代成人礼是在少男少女年龄满18岁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
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各式各样成人礼。
成人礼的发展几乎所有传统社会奉行的男性成人礼都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男孩要脱离正常的生活,同时将幼稚的特征去掉。
在这一阶段,通常要斩断对家庭的依赖——既切断所谓的裙带关系——象征性地表示童稚“已死”。
玻利尼西亚(Polynesian)的提冠皮恩人(Tikopian)会在接受成人礼的男孩身上涂满像血一样的姜黄和椰子油的混合液,以象征男童“已死”。
第二天,男孩的亲属开始服丧。
在这期间,他们会为“死去的”孩子不断地哭喊。
第二个阶段是蜕变期。
在这期间,要对接受成人礼的少年进行某种形式的测试,以确定他已经具备了成年人的资格。
通常会在这个阶段中进行割礼或其它形式的身体改造,如锉牙或纹身等。
非洲以游牧为生的库族(Kung)的年轻人必须分别杀死一只雄性和雌性的大型动物才可获得认可,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动物被杀死之后,还要分别在青年的胸口、背部和手臂上割开一道垂直的伤口。
然后从被杀死的动物身上取出油脂,与草药混合,涂抹在伤口上。
伤口愈合后留下的伤痕便成为成年男性身份的永久象征。
最后一个阶段是回归日常生活的阶段。
这时,成为男人的少年不仅社会地位可以提升,他们的身份也会得到重新认定。
在这一阶段,通常会搞一个包含音乐、舞蹈和艺术表演的社交庆祝活动。
在塞拉利昂的门德族(Mende),当年轻男子获准参加神秘的坡罗(Poro)会时,一位女性官员会用一根绳子拉拽他,象征着将他从孩提时代笼罩在他四周的坡罗精灵那里解脱了出来。
解释古代成人之礼古代成人之礼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告别童年,迎接成年,标志着一个人正式步入社会的阶段。
这个仪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责任的担当。
古代成人之礼通常在男性到达十五岁、女性到达十三岁的时候举行。
这个年龄被认为是一个人性格逐渐稳定、开始独立思考的时候,也是一个人身体发育进入成熟期的时候。
成人之礼的举办通常会涉及到家人、长辈和朋友的参与,使得这个仪式更加庄重而严肃。
成人之礼的流程通常包括祭祀、剃头、更衣、交换礼品、庆祝宴会等环节。
首先,祭祀表示着对祖先的尊重,祈求祖先的保佑和指引。
然后,剃头是男性常见的仪式,代表着告别童年,逐渐蜕变为一个成熟的男子汉。
而女性则通常是换发饰,代表着告别少女时代,并进入独立自强的女性角色。
接下来,是更衣环节。
男性会穿上正式的成人服饰,比如衣冠,这也是告别童衣的象征。
女性则会穿上成人礼服,为自己增添一份庄重与美丽。
接着,是交换礼物的环节。
家人和亲友们会赠送一些有意义的礼品,如书籍、文房四宝、佩饰等,以祝福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顺利平安。
最后,是举办庆祝宴会。
这里不仅仅是为了让家人和亲友们共同庆祝这个特殊的时刻,更重要的是给予新成年人一些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的指导。
长辈们会给予新成年人一些鼓励和忠告,告诉他们如何对待社会和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古代成人之礼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承载着对家人、传统文化和社会责任的教育意义。
在这个仪式中,新成年人学会了如何尊敬长辈,如何接纳成年带来的责任和重任,如何在成长和发展中坚持自我和团队的平衡,以及如何追求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参与古代成人之礼,新成年人更能理解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并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传统仪式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也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因此,传承和弘扬古代成人之礼的价值观念,对于塑造当代青年人的品格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礼仪–成人礼
成人礼是指成人受祝福,表达祝福的庆祝活动。
它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
由于其有许多习俗不变的特点,它也被各民间宗教、民族、社区分享。
一般来说,成人礼仪包括三大部分:训谕礼、习俗礼、宗教礼。
训谕礼,是指从主人到受邀贵宾,并以受邀贵宾为主要受者,表达以及训谕之间的礼仪,比如,为受祝福的人准备节日礼物,撰写精心修辞的祝福状,或者邀请受祝福者到家中参加这种活动。
习俗礼,此类礼仪一般包括受祝福者的裁缝、现场庆典和礼金。
裁缝服饰一般是穿戴在受祝福者身上,表示他已成年。
在庆祝活动上,家庭会请贵宾烧香祈祷。
礼金则是家庭送给受祝福者的礼物,表达祝福和期望他们将来能活得更好。
宗教礼,指的是宗教的庆典,比如寺庙活动、佛学研究等,它是中国民间宗教的重要形式。
中国古代礼仪1、了解中国古代礼仪2、知道礼仪渗透到了古代生活的各个方面,礼仪规范了古代人们生活3、知道什么是冠礼、婚礼、丧礼、祭礼。
教学过程冠礼:冠,是帽子的意思,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戴帽子。
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
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
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
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冠礼,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冠礼具体浓郁的中国味,在汉字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
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
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
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
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
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
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
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
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
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
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
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
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
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
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
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
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
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
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
中国古代成人礼的简介成人礼在古代是一个标志性的日子,表示成人身份的转变,礼记中是这样记载成人礼的,“冠者,礼之始也”,由此可见成人礼的重要性,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成人礼,希望能帮到你。
成人礼古代的成年礼本意是为了禁止与未成年的异性通婚。
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高级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说是对成年人婚姻资格的一种道德审查。
冠礼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礼记》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
对于冠礼非行不可,《礼记》的解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照这么说,不懂礼义的就不是人了,不行冠礼,则一生难以“成人”。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一直延续至明代。
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
由于要穿戴的服饰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于是分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一一戴上。
“三加”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
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
成人礼流程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
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坐于主人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可以说:今天,小女某某行成人笄礼,感谢各位宾朋佳客的光临!下面,小女某某成人笄礼正式开始!稍顿片刻,说,请某某入场拜见各位宾朋!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
古代成年礼的故事传说
古代成年礼,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起源于西周时期,历经各朝各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礼仪体系。
古代成年礼的核心目的在于祝贺青少年步入成年,教育他们承担起社会责任与家庭义务。
古代成年礼的主要仪式包括加冠、筮仕、醴泉、射箭等。
加冠是象征成年男子成年的一种重要仪式,通常由家族中的长辈为青年男子戴上帽子,寓意着他们从此成为家族的顶梁柱。
筮仕则是成年女子的一项仪式,通过占卜预测她们未来的命运。
醴泉是为了庆祝成年男女踏入社会而举行的宴会,亲朋好友齐聚一堂,欢声笑语,充满了喜庆气氛。
射箭则是检验成年男女武艺技能的一项活动,寓意着他们具备了保卫家国的能力。
在古代成年礼的故事传说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
如《论语·为政》中所记载的“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便是对成年礼的最好诠释。
又如《史记·孔子世家》中描述孔子在成年礼上加冠、筮仕的过程,以及他此后的人生历程,充分展示了成年礼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传说中的成年礼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精神洗礼。
它教育青少年要懂得尊敬长辈、关爱弱者、勇敢担当、忠诚守信。
这些品质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对于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总之,古代成年礼故事传说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新时代青年的道德品质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