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简介及名言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孔子关于善的名言警句1.孔子或孟子说的关于善良的名言1、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译文:孟子说:“修养内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
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那么内心即使有迷失的部分,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即使有保存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译文:孔子说:“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它靠什么行走呢?”4、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
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
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孟子说:“对于不应该停止的却停止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停止。
对于应该厚待的却薄待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薄待。
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5、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孟子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2.关于善的名言警句善人者,人亦善之。
——管仲·真正有才能的人总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绝不矜持。
——巴尔扎克·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雨果·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罗素·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为。
——卢梭·越是善良的人,越察觉不出别人的居心不良。
——米列·如果说美貌是推荐信,那么善良就是信用卡。
——布尔沃一利顺·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
——奥勒利乌斯·大凡善良的人总喜欢把人往好处想,总是把人想得比实际上更好,总爱夸大他们的好处。
孔子孟子简介之孔子和孟子的关系
孔子孟子简介之孔子和孟子的关系
史海秘闻历史小百科】孔子和孟子:经常有人说,孟子是孔子的学生,其实不然,两人相去百年,相通而又相别。
那么孔子和孟子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孔子孟子的简介之孔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孟子的简介之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和孟子的关系
孟子是子思(孔子之孙孔伋)的弟子,而子思受业于曾子。
曾子是孔门之学的重要继承者,所以也说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孔子与孟子相隔百余年,当然也就没有师生之谊了,但在儒家传统中,他们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18、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9、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2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1、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2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4、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5、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6、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7、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8、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2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0、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2、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33、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34、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35、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8、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9、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0、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41、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42、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43、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4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5、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4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7、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4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孟子的人生哲理名言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3、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故事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自幼聪慧过人,深受周朝礼乐文化的熏陶。
他十分重视教育,提倡“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的故事中,有一则著名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故事。
有一天,孔子在行走时遇见了一位老者在田间劳作,孔子便向老者请教农业知识。
后来,他又遇见了一位年轻人在学习弓箭射击,孔子也向他请教。
最后,孔子又遇见了一位妇人在织布,同样向她请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是谁,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孟子,名轲,字子思,生于公元前372年,是儒家学派的继承者。
孟子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他主张君子之道,强调仁义道德。
孟子的故事中,有一则“梁惠王问仁”的故事。
梁惠王问孟子,如何才能使国家安定、人民安乐。
孟子回答说,只要王者能以仁义治国,尊重人民,爱护百姓,国家就能安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义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也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启示。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古代的传说,更是对我们的思想启迪。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对我们的精神熏陶。
总之,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故事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启示。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古代的传说,更是对我们的思想启迪。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对我们的精神熏陶。
让我们铭记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传承儒家思想,弘扬中华文化。
孔孟子是哪个朝代的人?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孔子-春秋时期;孟子-战国时期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
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孟子,中国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孟子的名言关于孟子的名言精选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孟子的名言精选,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孟子的名言1、食色,性也。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
食:食欲。
色:性欲。
本句大意是:食欲和性欲,这是人的本性。
食欲和性欲,是人的生理需求,谁也不可避免,所以说是人的本性。
虽然有时人为了更高的道德追求和事业追求,可以从意志上压抑和控制食欲和性欲,但这并不说明人本身没有这种需求。
我们可以用这两句阐述食欲和性欲是人的本性,还可以用来引申说明社会应该创造条件,遵循一定的原则,合理地满足人的这种本性要求,还可以用来引申表明人的意志坚强,能够为了更高的道德和理想,抑制和克服这种本性的需求。
《孟子·告子上》2、国人皆曰可杀。
战国·孟轲《孟子·粱惠大王下》。
本句大意是:全国所有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该杀。
这句多用于斥责,诅咒那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危害,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叛徒、内奸以及那些严重威胁人民和生命、财产的重大犯罪分子。
《孟子·粱惠大王下》3、志,气之帅也。
4、大王顾左右而言他。
战国·孟轲《孟子·粱惠大王下》。
顾:回头看。
他:其它的事情,别的。
本句大意是:齐宣大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这一章全文写:孟子对齐宣大王说:“您的一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
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正在挨饿受冻。
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呢?”齐宣大王说:“和他绝交!”孟子接着说:““如果当官的不能管好他的下级,该怎么办呢?”齐宣大王说:“撤他的职!”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君不能把国家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呢?”~。
意思是说齐宣大王先前不知孟子问话的用意,一步步上了孟子的圈套。
在孟子逐渐把问题引到他自身的时候,他羞赧、尴尬,无法正面回答,只好环顾左右,改变话题,以掩怖自己羞愧、困窘之态。
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人物生平早年受教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
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的老师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
”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师从子思,一是师从子上,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
朱熹云:“私,犹窃也。
淑,善也。
李氏以为方言是也。
人,谓子思之徒也。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而且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鲁缪公的在位时间进行推算,孟子受业于子思是难以成立的。
由此看来,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妥贴。
关于孟子的父亲更加缺乏资料,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
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
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的名言100句孟子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他的语录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孟子的名言100条》,希望能够给你们带来帮助哦!1.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2.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3.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4.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5.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6.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9.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11.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2.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4.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15.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7.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8.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9. 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0.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的名言名句1、彼一时,此一时也2、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5、尽信书,不如无书6、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7、人不可以无耻8、仁人无敌于天下9、仁者荣,不仁者辱10、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2、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13、一叶蔽目,不见泰山14、以五十步笑百步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6、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1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8、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9、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0、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23、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2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5、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26、天下之本,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27、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8、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29、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30、养心莫善于寡欲孔子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听其言而观其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与孟子的生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上下五千年,在这个文化长河中,不得不提两位伟大的人物,他们就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与孟子,二人并称“孔孟”。
一位出生于春秋末期,一位出生于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
在这个时期,中国、印度、中东、西方都出现了一大批先贤,创造了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影响深远。
也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成为“轴心时代”。
孔子和孟子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孟子被后人尊为“至圣”和“亚圣”。
那么孔子和孟子各自的人生历程又是怎样的呢?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是商朝开国皇帝汤的后裔,后来家族没落到鲁国避难,也就是在今山东曲阜定居。
孔子父亲叔梁纥这一辈,已经正妻一连生了九个女儿,没有一个是男孩,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叔梁纥后来又娶了小妾,小妾生下长子孟皮(也就是伯尼),可是孟皮出生就有先天缺陷,有足疾,不尽人意。
孔子父亲六十高龄又娶了不到二十的颜氏小女儿颜徵在做妾,二人年龄相差非常悬殊。
相传二人离山东曲阜30公里的尼山祷告后,颜氏怀孕生下孔子。
孔子出生时头顶凹陷,故而孔子名丘,取字仲尼。
仲意思是在兄弟排行第二,“尼”是指山东丘山。
在孔子只有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
孔子的母亲带着孔子和孔子同父异母哥哥孟皮在曲阜居住,家境相当贫苦。
孔子的母亲颜氏出生贵族,虽然家族没落,颜氏从小生长在书香门第,饱读诗书,她将父亲家的书籍都搬到自己的小家,教育孔子和孟皮,读书习礼仪。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教导下,五六岁已经才华显露。
孔子十岁时,母亲将孔子送到最好的学堂接受教育,系统学习诗歌、历史、典籍等功课,也就是后世所说的诗书礼乐。
孔子天资聪颖,勤奋刻苦,在当地已名声大噪。
孔子十七岁时,母亲去世,为母亲守孝三年。
但此时孔子的贵族身份仍然不被认可,孔子曾去参加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的聚会,却被季氏的家臣拒之门外。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_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资料简介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是先秦著名的思想家,在那个时代他们是领军人物。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老子资料简介老子,姓李名耳,根据历史记载他大概生活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到公元前前470年左右,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
老子出生在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又名老聃,有传闻说他一生下来毛发就是白色的,所以当地的人称他为老子。
老子大约活动在春秋时期,曾经在东周国都洛邑担任守藏史这一职位,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老子博闻强识,据传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向老子问好并请教问题。
老子晚年时期在函谷关乘坐青牛向西去,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可惜的是《道德经》真迹最后不知所踪。
《道德经》富含丰厚的辩证法思想。
在现代,老子哲学和古希腊哲学一起形成了人类哲学上的两座不可比拟的高峰,老子也因为他深奥的哲学思想而被后世尊称为“中国哲学之父”。
后来庄子传承了老子的思想,并且和儒家、佛家思想等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
在道教出现之后,老子被后人尊称为“太上老君”。
甚至从汉代开始,历代皇帝会去河南鹿邑祭拜老子。
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无为而治",他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孔子资料简介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原名孔丘,仲尼是他的字,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有弟子三千,比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是说要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而在教育方面,孔子施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是说根据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的首位。
孔子出身贵族,是商汤的后裔,商亡后,微子启建立了宋国,死后传位给弟弟微仲,其后世得孔姓。
孔父叔梁纥六十六岁娶得颜氏之女颜征在,彼时颜征在还不满二十岁,年龄相差有点大,这在当时于理不合,所以两人住在尼山,后得孔子。
老子孔子孟子的资料大全老子,本名为李耳,乃是历史上极为优秀的一位思想家与哲学家。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虽然从未得到官方认可,亦不是时代的主流,可他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以他的思想为基础所创立出来的道家更是教会了世人何为自然。
而老子所创立出来的道家思想对后世亦是有着深渊的影响,虽然道家并没有后世的儒家、佛家那般的出名,可老子所创立出来的道家的思想为后人所带来的却是不可估量的益处。
甚至连皇帝也以老子的道家思想治国,使得一度颓废的国家繁荣昌盛。
而老子的哲学思想即便是现如今,习百家所长,思想开放的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仍旧可以从中感受到其中的大智慧,使我们受益匪浅。
而道家最为著名的便是太极图,一个浓缩了老子所有的道家思想的图案。
一个教会了我们何为阴阳二界,何为相生相克,何为借力打力,何为阴阳相调的图案,一个甚至运用到了建筑、哲学、数学的图案。
老子亦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古时便有西汉时期的汉文帝、汉景帝以老子的道家思想治理其国家,使其国力昌盛;而时至今日,更是有许多的人为老子所提出的思想而敬佩,即便是西方国家的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老子所提出的思想之伟大。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山东省邹国人。
他自小家境贫寒,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也就是说,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
因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其成就仅次于“圣人”孔子,所以被后人称为“亚圣”。
而他们的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和孔子一样,带领门人周游各国进行游说。
但他的学说并没有被当时的各国国君所接受,隐退后,他和弟子公孙丑等人一起著书立说。
去世后,他的弟子把他生前的言论编著成《孟子》。
《孟子》也称为了儒家学说的经书之一。
而其实,在宋代以前,孟子的地位并不高。
唐代的时候,韩愈把孟子列为儒家学派孔子最正宗的继承者。
从此开始,孟子的地位便逐渐提高了。
在北宋神宗时期,《孟子》一书的内容,首次称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
《孟子》名言及翻译《孟子》名言精选及翻译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孟子》名言精选及翻译,欢迎阅读。
《孟子》名言精选及翻译(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孟子【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孟子【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孟子【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孟子【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孟子【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孟子名言100句孟子生活在公元前372-289年间,那是一个诸侯争霸,互相攻伐的时期。
各种政治派别应运而生,比较著名的有以墨子为首的墨家,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和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孟子名言100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1、名言是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名言是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3、名言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名言是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5、名言是王知夫苗乎?七、名言是八月之间旱,则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氵孛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
6、名言是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7、名言是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义,而先且以自利,则不交相杀夺,故不足自饱餍。
言必杀夺。
8、名言是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9、名言是则天下归之,以政伤民,民乐其亡,以梃服强,仁与不仁也。
10、名言是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 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11、名言是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12、名言是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13、名言是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4、名言是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15、名言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16、名言是,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17、名言是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18、名言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9、名言是远望之襄王而不似人君,言无人君之威仪也;就而近之而不见所畏焉,言无人君操柄之威也。
20、名言是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21、名言是斯言殆欲使後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於说《诗》也。
今诸解者往往摭取而说之,其说又多乖异不同。
22、名言是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孔子孟子名言名句导读:孔子名言名句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不迁怒,不贰过。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朽木不可雕也。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9、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0、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1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15、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6、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7、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8、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1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0、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2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2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24、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25、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6、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2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0、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3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34、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35、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3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7、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38、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也。
孔子和孟子的有关资料约公元前371~前289中国哲学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继承人。
他的学说如在《孟子》中所阐述的,许多世纪在中国颇受崇拜。
他常被称为“亚圣”,即在智慧上仅次于孔子。
他大约是孔子后200年间的人。
孟子约在公元前371年出生在疆上很小的邹①国,即现在的中国山东省。
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后阶段,人称“战国时期”,因为当时的中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
孟子虽然在孔子传统的熏陶下长大成人,并一直是孔子学说和理想的强大支持者·但是终于作为一名卓有建树的学者和哲学家而赢得了尊敬。
加冠后孟子花了大量的时间周游列国,为许多统治者献之良策,其中有不少为之洗耳恭听。
因此一段时期他曾为齐国的客卿,但是大体上他没有任过固定哪个国家的政治幕僚。
公元前312年他在59岁时返回家乡邹国,尽其天年。
他的卒年不详,可能是公元前289年。
孟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培养了一些弟子,但是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来自《孟子》一书,该书阐明了他的主要学说。
虽然他的弟子对此书做了某些修改,但是它基本上代表了孟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看来是无庸置疑的。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
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
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
“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②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
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
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
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
孟子简介和生平事迹概括(孟子经典语录代表作品有哪些)(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孟子简介和生平事迹概括(孟子经典语录代表作品有哪些)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孟子对孔子的评价16字
摘要:
1.孟子的简介
2.孟子的孔子评价
3.16 字评价的解释与内涵
正文:
孟子的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 年- 约公元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的学说主张仁政,强调民本思想,倡导君臣之间的道义关系。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为后世儒家学派奠定了基础。
孟子的孔子评价:
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只有短短的16 个字:“孔子,圣之时者也。
”这16 个字,既概括了孔子的伟大成就,又表达了孟子对孔子的敬仰之情。
16 字评价的解释与内涵:
“圣之时者”这四个字中,重点在于“时”。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那时的社会正面临礼崩乐坏的危机。
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己任,倡导“五经”、“礼”等学说,希望恢复西周的礼制秩序。
孟子的评价表明,孔子是理解时代要求的圣人,他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
孟子认为,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具备了“时”的品质。
这里的“时”,不仅仅是指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更是指孔子能够
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要求,提出解决时代问题的方案。
孟子的这一评价,既彰显了孔子的伟大,也突显了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总之,孟子的这16 字评价,既高度评价了孔子的历史地位,又揭示了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孟及儒家文化简介孔孟及儒家文化简介一、孔子及其思想1、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2、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
孔子所谓的“仁”是以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孝悌为基础,以维护贵族等级关系为原则的。
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复“礼”,推行礼治和德治。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他说:“自行束惰,吾未尝无诲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哲学方面,孔子提倡中庸之道。
他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3、孔子弟子简介颜回——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冉求——鲁国人,字子有,小孔子二十九岁。
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
有才艺,以政事闻名。
仲由——国藉不详,字子路,小孔子九岁。
好勇力,性亢直,曾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之,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
孔子容而爱之。
以政事闻名。
后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酱。
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糜。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
口才极好,可是孔子却对他青眼有加。
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
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
孔子孟子介绍及名言孔子简介孔子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第二。
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
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
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然而另有一种俊式学说“反孔精英”杨诚俊先生却认为孔子一无是处。
再然而,另有一种学说“反羊精英”杨正宗先生却认为杨诚俊一无是处,其行为纯属哗众取宠。
孔子精通《周易》,据说是《十翼》的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个人成就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他有众多弟子,如子贡、子路、颜渊等。
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是他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
最著名的一篇《关雎》。
孔子名言1、敏于事而慎于言。
【译文】人应在做事上主动积极但在说话上谨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讷nè:语言迟钝,不善讲话敏:敏捷5、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6、听其言而观其行。
【译文】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敏:聪明。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8、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指人应该有这样的品质,然后才可称得上是君子。
9、敬鬼神而远之。
【译文】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
1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文】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
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
1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译文】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信:相信;好:爱好。
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1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1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就是说君子要取财有道,由不义之财得来的福与贵,对本人来说就像浮云一般没有任何的意义。
1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译文】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1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
1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天气冷了,所有的草木都凋零,只有松树与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人生要在最后看结论,人要在艰难困苦中才看得到他的人格,平常看不出来。
1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9、君子成人之美。
【译文】谓君子当促成他人之好事。
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如果他自己就行为端正,哪怕他不命令别人这样做,别人也会照做;如果他自己行为不端,即使他命令别人这样做,别人也不会服从他的命令。
21、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贪图小便宜就做不成大事。
2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2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25、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会打乱大的计谋。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
2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28、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译文】路上听来便在路上传播,这是有道德的人应该抛弃的作风。
29、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人生态度3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发奋读书,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3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君子要取财有道,由不义之财得来的富与贵,对本人来说就像浮云一般没有任何的意义。
3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3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3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政治格言3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
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做人格言3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3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个人之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
选择好的方面学习,不好的方面要改正。
42、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译文】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学习格言4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4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4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5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习知识,并且经常复习,难道不是很快乐的事嘛?5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由此获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
52、有教无类【译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孟子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就学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学成以后,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生平阅历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的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
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不敢去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韩诗外传》载有孟母“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孟母“三迁”和“去齐”等故事。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
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就连孟子自己也曾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孟子离娄下》)无论是否受业于子思,孟子的学说的确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孔子逝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孟子名言53、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规和矩,就画不出圆和方。
现在用来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5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